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素梅 肖中尧 +2 位作者 吕修祥 张宝收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等上部层系。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烃类组成与分布,认为下奥陶统原油为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混源油,前者的贡献总体高于后者。下奥陶统原油中较高丰度的硫醇化合物、丰富的四氢噻烷、高含量H2S(近10%)伴生气以及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的存在,表明其经历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热化学作用等复杂的油气成藏后作用,这些作用改造了油气藏中的烃类并对油气藏的保存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下奥陶统 生物标志物 同位素 油源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致密砾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贡献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跃纲 巩磊 +4 位作者 曾联波 马华灵 杨华 张本健 祖克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6,119,共5页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裂缝对该类储层及产能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评价。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主要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原岩裂缝3种成因类型,并以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可分为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裂缝非常发育,岩心裂缝面密度平均为31.4m/m2,溶蚀以后的裂缝在地层围压条件下的平均开度为221.28μm;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平均总孔隙度为2.26%,占该区岩心总孔隙度的67.4%,裂缝的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160.0mD,比储层孔隙的渗透率高2~5个数量级,说明裂缝及其溶蚀孔洞是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和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成因类型 分布特征 构造剪切裂缝 致密砾岩 面密度 早侏罗世 九龙山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与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机制 被引量:37
3
作者 郭迎春 庞雄奇 +1 位作者 陈冬霞 朱宏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1-32,共12页
致密砂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目标选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砂岩储层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通过盆地数值模拟、成岩作用分析研究得出须二段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其致密化因素包... 致密砂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目标选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砂岩储层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通过盆地数值模拟、成岩作用分析研究得出须二段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其致密化因素包括垂向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侧向构造挤压作用。不同因素的作用时间段不同,且影响程度也不同。晚白垩世之前,致密化因素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且前者是主要因素;进入晚白垩世,侧向构造挤压成为后期的致密化因素。须二段储层在致密背景上发育相对优质储层,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机制包括有利的沉积条件、异常高压、溶蚀作用及早期绿泥石的生成、裂缝化作用及烃类充注等。有利的沉积条件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的进行,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期的裂缝化作用在储层致密化之后起到了改善储集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相对优质储层 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须二段 川西坳陷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控制的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向才富 冯子辉 +3 位作者 王富东 张顺 彭鹏 梁晓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9-1808,共10页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反转的流体活动,与油气充注作用伴生。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发现的油气储量约为7×109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即存在受构造作用控制的幕式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 幕式成藏 大庆长垣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文雅 曾联波 +3 位作者 张俊辉 陈双全 黄平 魏荷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3-953,共11页
摘要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 摘要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其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普遍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大部分裂缝为有效裂缝。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及构造的控制。其中灰岩中裂缝最发育,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泥岩的裂缝密度依次降低。总体上,随着灰岩层厚的增加,裂缝间距增大,裂缝发育程度降低。大安寨致密灰岩储层可以分为4种组合模式,不同组合模式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单层厚度为4~8m的介壳灰岩与单层厚度小于5m的泥页岩互层是形成裂缝的有利条件。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断裂带附近与背斜轴部和转折端等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主控因素 发育规律 致密灰岩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量录井层序“砂地比”的自动计算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斌 朱筱敏 李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快速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计算方法,可以在地学研究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砂地比 ACCESS 录井 海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石若峰 刘忠保 冯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石颗粒的分布还控制着沟流改道;在冲积扇的扇中发育过程中,由于砾石颗粒是在牵引流的搬运作用下运动,因此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便更多体现在对沟道形态的改造与砂坝的形成上。通过对比冲积扇剖面中出现的多期辫流水道叠置、砂坝和沟道的分布状态,就能够验证实验过程中冲积扇表面发生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冲积扇形成的规模是与碎屑流的动力、携带沉积物和沉积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碎屑流的动力与携带的沉积物相对没有变化的稳定期内,扇根的砂坝与沟流、扇中的沟道都与砾石颗粒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颗粒 冲积扇模拟实验 沟流成因 片流 碎屑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潜山原油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素梅 董月霞 +3 位作者 王政军 徐满 孟祥兵 张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6-384,共9页
南堡凹陷滩海区深部古生界已相继发现数口高产工业油气流井,其性质不同于上伏第三系原油。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途径,对油气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剖析。已发现潜山原油主要为高蜡油、其次为凝析油。GC、GC/MS分析表明,潜山原油中链烷... 南堡凹陷滩海区深部古生界已相继发现数口高产工业油气流井,其性质不同于上伏第三系原油。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途径,对油气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剖析。已发现潜山原油主要为高蜡油、其次为凝析油。GC、GC/MS分析表明,潜山原油中链烷烃组分含量较高、甾萜类生标含量较低且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重排藿烷与18a(H)-新降藿烷(Ts)与C29Ts;部分生标如升藿烷系列有明显热裂解现象,指示潜山原油较高的成熟度。油—油、油—岩对比表明,潜山原油与沙二+三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供烃方式主要包含近距离—烃源岩直接披覆于潜山及源—储通过断层对接供烃、远距离—断层和风化壳运移输导两种。南堡凹陷潜山高蜡油的形成主要与烃源岩主要为Ⅱ2-Ⅲ型有机质类型有利于提供蜡质烃以及深部奥陶系油气藏极可能遭受气洗有关。气洗迹象包括低分子量链烷烃被切割、萘系列相对丰度低于菲系列,出现"倒转"等反常现象。南堡凹陷潜山油气特征与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区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开展深部油气资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深部油气藏 高蜡油 气洗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地震弱振幅储层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TZ62井区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常少英 李世银 +2 位作者 乔占峰 林正良 赵昭阳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6,共6页
塔里木盆地TZ62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地层与上覆桑塔木组泥岩地层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致使风 化壳下部呈现弱反射特征的裂缝孔洞型储层被地层界面的强反射所遮挡,造成常规振幅对该类储层的预测能力差。通 过构建地层框架模型、... 塔里木盆地TZ62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地层与上覆桑塔木组泥岩地层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致使风 化壳下部呈现弱反射特征的裂缝孔洞型储层被地层界面的强反射所遮挡,造成常规振幅对该类储层的预测能力差。通 过构建地层框架模型、地层框架镶嵌储层模型、去除岩性顶界面后的镶嵌储层模型等3种情况的地质模型,对不同地层 结构类型、不同发育位置的储层进行正演模拟,采用基于波形分解的岩溶储层预测技术,将正演地震数据分解成若干个 分量,每一分量反映具有相似物性的地层,进而通过对目标分量的提取,达到预测弱振幅储层的效果。将基于波形分解 的岩溶储层弱振幅提取技术应用于TZ62工区实际资料,依据油田实际生产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解决了弱振幅孔洞型储层难以预测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波形分解 储层预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吕传炳 程同冉 +3 位作者 张峰 纪友亮 梁官忠 李彦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5-630,共6页
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浅水三角... 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岔河集构造带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特征、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并且阐述了浅水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沙一上亚段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微相发育,河口坝微相基本不发育,广泛发育大面积的席状砂微相;湖平面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多期砂泥岩互层,是砂体展布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决定了浅水三角洲相具有优良的储盖组合,断层作用于砂体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岔河集构造带沙一上亚段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霸县凹陷 岔河集构造带 沙河街组 浅水三角洲相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集层影响的新认识 被引量:18
11
作者 公繁浩 鲍志东 +2 位作者 范正平 伍星 刘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1,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岩石铸体薄片分析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认为,早期自生绿泥石胶结对原生孔隙的转化、保存和改造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占据原生孔,并将其转化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的形式,从空间上阻碍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对孔隙的破坏,为后期流体改造储集层提供了通道;其亲油的黏土矿物属性,为后期油气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成藏提供了条件。另外,因绿泥石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发生水解,在开发具有绿泥石胶结的油藏时,应考虑到黏土矿物的敏感性。研究认为,绿泥石环边形成后储集层仍有较强的压实现象,前人认为的抗压能力可能被夸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自生绿泥石 储集层 碳酸盐胶结 硅质胶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和三塘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对低煤阶煤层气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志军 李新宁 +1 位作者 梁辉 王瑞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水文地质条件是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过程中重要的主控因素之一,对煤层气赋存、运移影响很大,对煤层气的开采至关重要。分析了吐哈和三塘湖盆地的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并与国外类似盆地进行对比,认为第四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层... 水文地质条件是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过程中重要的主控因素之一,对煤层气赋存、运移影响很大,对煤层气的开采至关重要。分析了吐哈和三塘湖盆地的煤层水文地质特征,并与国外类似盆地进行对比,认为第四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煤层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差,形成了类似加拿大阿尔伯塔盆地的"干煤层",极大影响了煤层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三塘湖盆地 煤层气 低煤阶 水文地质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艳辉 刘震 +2 位作者 郭志峰 武彦 程豪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0-478,共9页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表现为指数曲线关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折线模式",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在纵向上表现出一种"非折线模式",具体表现在中浅层为静水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直线关系;中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呈指数曲线关系。在该模式中,深层超压流体具有更强的垂向和侧向充注动力,油气可以沿着断层、裂隙和砂体等输导层垂向或侧向运移到相对更浅、更远的圈闭中聚集成藏。该模式的提出,补充完善了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尤其针对高温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研究,能够大幅提高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高温盆地 地温-地压系统 指数模式 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沙四——沙三段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官忠 刘龙松 +3 位作者 张峰 纪友亮 吕亚辉 李彦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相继发现兴8、兴9等砾岩油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数油气藏处于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因此对大兴断裂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廊固凹陷最近获取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 廊固凹陷大兴断裂带相继发现兴8、兴9等砾岩油气藏,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数油气藏处于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因此对大兴断裂带近岸水下扇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廊固凹陷最近获取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近岸水下扇进行了沉积微相特征的识别及沉积微相类型的划分,总结了近岸水下扇分布特征,并分别建立了碎屑流及泥石流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碎屑流近岸水下扇在旧州地区发育,扇体表现为厚层砾岩与泥岩的突变接触,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支撑砾岩,杂基含量很少;而泥石流近岸水下扇在固安地区发育,扇体几乎无水道发育,沉积物主要为杂基支撑砾岩,杂基主要为泥质。碎屑流近岸水下扇识别出扇根主水道、扇根水道间、扇中辫状水道、扇中辫状水道间、扇端席状砂和扇端泥6种沉积微相,其中扇中辫状水道微相是扇中甚至整个碎屑流近岸水下扇的主体,扇端亚相相对不发育。近岸水下扇整体上沿大兴断层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沙三下亚段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廊固凹陷 大兴断裂带 沙河街组 近岸水下扇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剖面部分多环芳烃源识别参数的纵向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甜甜 张枝焕 +2 位作者 贺光秀 朱雷 师生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20,共8页
通过对北京和天津地区18条土壤剖面样品中PAHs的分析检测及PAHs的土柱淋滤实验模拟研究,得出了部分反映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在土壤剖面(或淋滤土柱)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分析了PAHs化合物的纵向迁移作用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讨论... 通过对北京和天津地区18条土壤剖面样品中PAHs的分析检测及PAHs的土柱淋滤实验模拟研究,得出了部分反映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在土壤剖面(或淋滤土柱)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分析了PAHs化合物的纵向迁移作用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讨论了部分用于识别土壤中PAHs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参数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0~50cm范围内,An/Ph,MP/I,MP/P值均有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深层(〉50cm)不同剖面之间这些参数值差别不大;Fl/Py随深度增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波动范围较小,且在0~40cm变化不大;C0/(C0+C1)P/A和C0/(C0+C1)F/P值变化较为复杂。土柱淋滤实验表明,在0~50cm范围内,部分PAHs污染源识别参数(An/178、MP/I、MP/P、C0/(C0+C1)F/P和C0/(C0+C1)P/A等)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与自然土壤剖面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深层50—100cm范围内,这些参数值的大小逐渐与原土中的接近。表明淋滤作用(迁移过程)对表层土及土壤剖面浅部(50cm范围内)部分PAHs污染源参数值的大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运用PAHs污染源识别参数时,这些参数的有效性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而剖面深部(〉50cm)PAHs参数值受表层污染物组成的影响较小,其大小主要反映原土中化合物组成及成因。不同剖面受淋滤作用影响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主要取决于土壤中TOC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多环芳烃 分子标志性参数 污染源识别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