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山岩油气藏地球物理预测技术及准噶尔勘探实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伟锋 高斌 +3 位作者 卫平生 潘建国 李飞 易泽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39,共7页
火山岩储层识别和预测中最常用和有效的地震技术是正演模拟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和相干分析技术,并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对准噶尔盆地3个研究区的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噶尔盆地4种火山岩地震相模式。通过... 火山岩储层识别和预测中最常用和有效的地震技术是正演模拟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和相干分析技术,并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对准噶尔盆地3个研究区的火山岩地震反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噶尔盆地4种火山岩地震相模式。通过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实践,认为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应该包含岩相预测、岩性预测、裂缝预测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气藏 岩性预测 岩相预测 地震预测技术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为例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顺 刘惠民 +4 位作者 陈世悦 王永诗 蒲秀刚 张奎华 韩文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8-1119,共12页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 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 纹层 渤海湾盆地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07钻孔沉积物晚更新世以来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飞 高茂生 +4 位作者 侯国华 孔祥淮 赵金明 郑懿珉 赵广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在莱州湾南岸的07孔岩心进行高分辨率采样的基础上,采用X荧光光谱法(XRF)、离子质谱法(ICP-MS)以及原子荧光光谱法(AF)等方法测试了研究区07孔的48种常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元素相对含量、随深度变化规律、特征比值以及稀土... 在莱州湾南岸的07孔岩心进行高分辨率采样的基础上,采用X荧光光谱法(XRF)、离子质谱法(ICP-MS)以及原子荧光光谱法(AF)等方法测试了研究区07孔的48种常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元素相对含量、随深度变化规律、特征比值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7孔主要元素及特征比值在海陆地层分界处有明显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指标之一。其中,Mn、Mg、Ca、Fe、Mg/Ca及K/Na等对沉积环境响应比较明显,Ba、Zr、Rb、Si/A1、Ti/A1和Rb/Sr对源区的母岩类型、风化程度及搬运距离的变化敏感;07孔常微量元素垂向变化较大,在3次海侵地层中呈明显变化,并对应多个峰值。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所反映的地层特征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07孔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黄河沉积物的相似,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说明黄河是莱州湾南岸弥河-潍河多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物源之一,且对莱州湾南岸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沉积地层有部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地球化学 物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伴生CO_2气的成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曲希玉 刘立 +3 位作者 杨会东 刘娜 张立东 王卫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6,共6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及碳、氧及氦同位素分析,结合中国已有伴生CO2气的含量及同位素数据,研究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为0~99.53%,大部分在5%以下;油伴生CO2气的δ1... 以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及碳、氧及氦同位素分析,结合中国已有伴生CO2气的含量及同位素数据,研究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油伴生气中CO2的含量为0~99.53%,大部分在5%以下;油伴生CO2气的δ13CCO2值为-15.91‰~+6.49‰,集中分布于-13‰~-4‰,以无机成因气为主;松辽盆地南部油伴生CO2气的含量为1.43%~54.22%,δ13CCO2值为-5.32‰~-6.76‰,为幔源-岩浆成因;幔源-岩浆成因油伴生CO2气与气藏中的CO2气成因一致,注入时间一般晚于油气大规模充注时间,CO2充注驱油普遍存在;在幔源-岩浆CO2与油气混合成藏地区(如松辽盆地南部)寻找幔源-岩浆CO2充注驱油成因的次生油气藏将是一个新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幔源-岩浆CO2 驱油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煤层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蔡振禹 张标 +1 位作者 贾亚会 蔡晓唱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9,共3页
薄煤层在开采时,由于作业场所狭小,开采难度大,机械化程度及经济效益低,安全效益差等原因,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章通过对采煤机智能控制技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综采工作面可视化监视技术、综采设备集中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实... 薄煤层在开采时,由于作业场所狭小,开采难度大,机械化程度及经济效益低,安全效益差等原因,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章通过对采煤机智能控制技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综采工作面可视化监视技术、综采设备集中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实现了薄煤层综采的无人化,为薄煤层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无人工作面 综采自动化 设备选型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冲断带多尺度地球物理解释及其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利 徐旭辉 +2 位作者 方成名 陆建林 廖宗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85-2896,共12页
中西部冲断带形成于两古板块"镶嵌式"拼接成陆后的再冲断.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表明,浅层构造变形具有"横向有序分带、垂向多属性分层、纵向差异分段"特征,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分层解耦和差异收缩,造山带与盆地的... 中西部冲断带形成于两古板块"镶嵌式"拼接成陆后的再冲断.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表明,浅层构造变形具有"横向有序分带、垂向多属性分层、纵向差异分段"特征,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分层解耦和差异收缩,造山带与盆地的岩石圈在咬合冲断时强-弱层对置.本文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延时摄影方法,基于"挤压-碰撞"模型正演了冲断带变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造山带仰冲盆地并相互拼接,前者冲起折返,后者前陆冲断;盆内滑脱层的存在会产生构造分层,上构造层的变形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且扩展范围受控于滑脱层;上构造层的挤压缩短量比下构造层大,变形扩展更远;下构造层的变形以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为主,其断层倾角由前陆向腹陆逐渐增大,断面由下凹变为上凸,断片由侧向叠置变为垂向叠置;高角度逆断层的变形经历了脆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解释 构造分层 “挤压一碰撞”模型 模拟实验 高角度逆断层 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中国吉林松原M5.7级地震引起的液化构造 被引量:4
7
作者 邵珠福 刘泽璇 +6 位作者 钟建华 John Howell 栾锡武 冉伟民 刘晶晶 张文鑫 赵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96,共22页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牙木吐村发生M 5.7级地震(45°16'12″N,124°42'35″E),震源深度13 km,震中位于郯庐断裂带西北侧的扶余/松原—肇东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和扶余北断裂带交汇处。地震诱发震中距3 km范围内普遍的液化和地表裂缝,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灾害。可见液化构造以砂火山为主,其次为液化砂堆、液化砂脉和液化砂席等。液化砂火山又可分为有火山口型砂火山、无火山口型砂火山和无砂型(水)火山。地震液化伴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有变形层理、负载构造和火焰构造、滑塌褶皱、碟状构造和包卷层理等。地震诱发液化砂火山形成过程包括液化层内超孔隙流体压力形成、上覆低渗透层破裂和水、砂喷出地表后砂涌3个阶段。液化和流化砂体在上涌过程中会注入低渗透黏土层形成各种形态的砂脉、砂席和多种类型的变形构造。垂向上地震液化结构可划分为底部松散可液化层、下部液化变形层、上部液化变形层和地表砂火山4层结构。液化层埋深2~5 m,液化层厚度2 m。松原M 5.7级地震发震机制为NE-SW(35°~215°)方向挤压应力使断层活跃,推测扶余/松原—肇东断裂是主要的发震断层。松原地震液化构造研究为现代地震活动区和灾害易发区预测提供依据,为地震引发的现代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兼具将今论古意义,为揭示本世纪以来郯庐断裂带北段进入了一个强断裂和地震活跃阶段提供了最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液化构造 砂火山 松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鲁山混合岩表面发现第四纪冰川剥蚀的直接证据——颤痕 被引量:16
8
作者 吕洪波 徐兴永 +1 位作者 易亮 李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4-521,共8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山东鲁山南坡山谷发现混合岩表面的颤痕。颤痕是冰川底部携带的岩石碎块在下伏基岩表面刮凿而形成的一系列弧形裂隙,颤痕的弧形突出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而裂隙也是向下游方向深入基岩内部,其中突出的中间部位裂隙最...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山东鲁山南坡山谷发现混合岩表面的颤痕。颤痕是冰川底部携带的岩石碎块在下伏基岩表面刮凿而形成的一系列弧形裂隙,颤痕的弧形突出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而裂隙也是向下游方向深入基岩内部,其中突出的中间部位裂隙最深,向两端逐渐变浅直至消失。作者探讨了颤痕的形成机理,认为:颤痕相当于主剪切面上的伴生构造——R剪切面,在剖面上看就是一系列雁列式排列的R面,它不仅是冰川在基岩上运动留下的重要证据,而且还能指示冰体的运动方向。除了颤痕之外,在鲁山山麓还分布着大量的冰碛地貌:巨漂砾、冰碛堤等,在鲁山山脊上还见有典型的壶穴、冲刷槽等冰川融水侵蚀标志。这些标志与颤痕一起构成了强大的证据群,揭示了中国东部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的历史。中国东部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地学界已经争论了80多年,而颤痕的发现为进一步肯定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活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鲁山 混合岩 第四纪 冰川剥蚀 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软沉积物变形期次解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董晓朋 吕洪波 +3 位作者 张星 张海春 王俊 张素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0-1067,共8页
前人对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多数集中于触发变形的地震事件的周期,而对滑塌体内部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较少。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形成于残余盆地背景,且由于地震频发导致滑塌沉积广泛发育。滑塌沉积层中发育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 前人对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多数集中于触发变形的地震事件的周期,而对滑塌体内部软沉积物变形期次研究较少。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复理石形成于残余盆地背景,且由于地震频发导致滑塌沉积广泛发育。滑塌沉积层中发育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如:同沉积滑塌褶皱、底模构造、剖面X形共轭逆断层、同沉积布丁构造、砂岩层断块及变形团块、微型地垒—地堑组合和叠瓦状倒转紧闭褶皱等。不同类型和不同部位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显示出发育期次不同的特征。本文以灵山岛修船厂附近滑塌沉积层为例,分析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并将其发育期次大致分为滑塌前、滑塌中和滑塌后三个阶段。只有部分滑塌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具有滑塌指向意义,而滑塌前的变形构造不能用来判别滑塌体的搬运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灵山岛 早白垩世复理石 滑塌沉积 软沉积物变形 变形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蚂蚁算法的断裂自动解释技术在黄珏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继标 戴俊生 +4 位作者 赵力彬 毛成栋 田腾飞 吉亚明 李石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0,共7页
在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并综合应用相干体技术、方差体技术等多种地震属性技术检测地震反射不连续性的基础上,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对黄珏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裂系统的自动解释,基于断裂自动解释结果提取黄珏南地区的三维断片系统,并... 在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并综合应用相干体技术、方差体技术等多种地震属性技术检测地震反射不连续性的基础上,应用蚂蚁追踪技术对黄珏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裂系统的自动解释,基于断裂自动解释结果提取黄珏南地区的三维断片系统,并将自动解释成果与人工解释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应用方差体技术对地震反射不连续性进行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蚂蚁追踪得到的属性体断裂痕迹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可以有效地指导断裂的平面及剖面解释;黄珏南地区主要发育一组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呈阶梯状展布,断面北倾,一般倾角较大;蚂蚁追踪解释的主要断裂发育特征基本符合构造成因机制预测的断裂发育规律,这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蚂蚁算法 地震属性 蚂蚁属性体 三维可视化 断裂自动解释 黄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承焰 曹铮 +5 位作者 任丽华 张昌盛 范瑞峰 王叶 邢新亚 马晓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98-1610,共13页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1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2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3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4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1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2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3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4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情字井向斜区 葡萄花油层 分流河道岔道口 断裂密集带 石油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油气藏重力异常提取组合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展 陈晓红 +1 位作者 张刚 王志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在分析各类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背斜、断层、尖灭和岩体刺穿组合复杂油气藏理论模型,运用趋势分析、差值切割、小波分析和细胞神经网络等识别方法提取油气重力异常信息,通过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形成一套基于油气成藏模式进行油... 在分析各类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背斜、断层、尖灭和岩体刺穿组合复杂油气藏理论模型,运用趋势分析、差值切割、小波分析和细胞神经网络等识别方法提取油气重力异常信息,通过对比各种方法的优劣,形成一套基于油气成藏模式进行油气藏重力信息提取的组合技术。通过对三湖坳陷涩北地区的实际资料处理,辅以重震联合解释、重力异常正则化下延和视密度成像技术,验证了异常提取组合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克服单一提取方法的缺陷,提高异常提取的可靠性,减少油气预测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重力异常提取 趋势分析 差值切割 小波分析 细胞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灵山湾海水浴场沉积物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方建 赵永芳 +4 位作者 李传顺 孙根云 张康 田旭 王心怿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针对灵山湾海水浴场海滩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输运趋势。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均为砂,分选好至较好,其沉积作用受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主要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影响。灵山湾海水浴场东北... 针对灵山湾海水浴场海滩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探讨了沉积物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输运趋势。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均为砂,分选好至较好,其沉积作用受相对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主要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的影响。灵山湾海水浴场东北侧偏粗,分选略差,西南侧偏细,分选较好。粒度趋势分析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有北东-南西向的沿岸搬运趋势,东北部为侵蚀区,西南部为沉积区。随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大规模开发,灵山湾海水浴场侵蚀可能将会更加严重。日后持续的调查研究,将为本区和其他地区的海滩砂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趋势分析 沉积物 灵山湾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影像的海上石油平台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剑华 姚盼盼 +1 位作者 孟俊敏 刘善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近年来我国南海油气资源遭到周边国家的掠夺,进行非法海上石油平台的识别对于维护海洋权益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海上石油平台的识别,传统的基于岸基和岛屿站的观测方法范围非常有限。本文结合星载SAR全天时、全天候及免受云雾干扰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南海油气资源遭到周边国家的掠夺,进行非法海上石油平台的识别对于维护海洋权益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海上石油平台的识别,传统的基于岸基和岛屿站的观测方法范围非常有限。本文结合星载SAR全天时、全天候及免受云雾干扰的优势,尝试了一种基于SAR影像识别海上石油平台的方法。利用多景多时相SAR影像,首先在TerraSAR-X影像中做平台目标的初步识别;然后利用另一景不同时相的RADARSAT-2 SAR影像作对比,进行舰船目标的排除和初步识别结果的检验。以南海地区的3景SAR影像为数据源,共识别出5处石油平台,验证了通过SAR影像识别海上石油平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海上石油平台 目标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分块数据组织与快速展示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白永良 刘展 +3 位作者 魏合龙 孙记红 申龙斌 苏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共5页
利用三维可视化方式展示大型油藏需要耗费较长时间。针对此问题,引入'分块数据组织'的概念,设计油藏数据体分割与油藏分块数据组织的模式。结合Open Inventor设计并实现基于单个块体的油藏演变过程动态展示的功能,以油藏块体为... 利用三维可视化方式展示大型油藏需要耗费较长时间。针对此问题,引入'分块数据组织'的概念,设计油藏数据体分割与油藏分块数据组织的模式。结合Open Inventor设计并实现基于单个块体的油藏演变过程动态展示的功能,以油藏块体为基本单元,将油藏展示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块体展示的任务,提出油藏并行展示的方法。胜利油田埕岛区块和江苏油田陈堡区块的油藏展示结果表明,基于数据体分割、分块组织数据、并行展示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大型油藏展示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数据 数据体分割 分块数据组织 快速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灵山岛滑塌体内部沉积及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葛毓柱 钟建华 +2 位作者 樊晓芳 任启强 邵珠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4-644,共11页
青岛市灵山岛修船厂剖面下白垩统地层中发育良好的滑塌变形体。野外观察可见滑塌体岩性单元主要由厚层砂岩及砂页岩互层组成,其中厚层砂岩根据其沉积构造及成因机制可分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两类;砂页岩互层段砂岩层可见底模构造... 青岛市灵山岛修船厂剖面下白垩统地层中发育良好的滑塌变形体。野外观察可见滑塌体岩性单元主要由厚层砂岩及砂页岩互层组成,其中厚层砂岩根据其沉积构造及成因机制可分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两类;砂页岩互层段砂岩层可见底模构造及粒序层理,为静水环境下远端浊流沉积。滑塌体内部构造主要可分为软褶皱变形、同生断层、透镜状砂质团块三种类型。其中,软褶皱变形根据岩性可分为砂岩软褶皱、砂页岩互层软褶皱及页岩软褶皱,随着变形强度增加,软褶皱枢纽逐渐平行于滑移方向,形成曲脊软褶皱或软鞘褶皱(soft sheath folds);同生断层出现在砂岩层中,根据力学性质分为正断层及逆断层,正断层为剪切拉伸所致,逆断层为软褶皱逆冲所致;透镜状砂质团块包括同沉积布丁构造和同沉积断块。根据滑塌体内部滑移面识别出三期滑塌,完整的滑塌体由底部拆离滑移面、下部厚层砂体、中部砂页岩互层及上部砂页岩互层未变形体组成,其组成特征及各部分接触关系反映了滑塌体中下部沿底部拆离滑移面发生滑塌变形,且于活动末期在相对静水条件下被上部砂页岩互层覆盖这一形成过程。根据滑塌体内部组成特征的有序性、相似性及滑塌体内部沉积构造特征,推测其触发机制可能为沉积物快速沉积所引发的重力滑塌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灵山岛修船厂剖面 滑塌变形体 重力滑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下伏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中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金强 杨恺 万丛礼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以剥蚀残余状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之下,在已发现油气的部位均发现浅层侵入岩。通过侵入岩产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等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侵入岩主要为富二氧化硅、钠、钾和镁的闪长玢岩以及贫二氧化硅和钠、富...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以剥蚀残余状分布在渤海湾盆地之下,在已发现油气的部位均发现浅层侵入岩。通过侵入岩产状、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等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侵入岩主要为富二氧化硅、钠、钾和镁的闪长玢岩以及贫二氧化硅和钠、富钾和镁的煌斑岩,它们与鲁西隆起同层位侵入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认为它们是侏罗纪断陷形成初期上地幔物质上涌、沿深大断裂侵入形成的,以富钾偏碱性或偏中性两种岩浆侵入在煤系烃源岩中。研究还发现,煤系地层中的这些侵入体规模不大,对烃源岩的烘烤作用范围不超过侵入体的厚度,对整体的煤系生烃演化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二叠系 侵入岩 地球化学特征 闪长玢岩 煌斑岩 弧北地区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CSLE的土壤侵蚀定量评价——以山东省临沂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樊彦国 韩志聪 +1 位作者 李倩倩 田从永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9-442,共4页
为了解及评估山东省临沂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支持下,应用中国土壤侵蚀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简称CSLE)模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 为了解及评估山东省临沂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支持下,应用中国土壤侵蚀方程(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简称CSLE)模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250 m)]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简称SRTM(90 m)]影像,测量研究区10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及土壤类型图等数据,结合临沂地区特征,定量估算了研究区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的微度侵蚀占总面积的80.83%,轻度侵蚀占15.62%;(2)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存在非常明显的中、强度侵蚀,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周围,平原地区侵蚀强度较轻;(3)山区周围的侵蚀以山脚为主,越往上的区域,侵蚀程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CSLE模型 GIS技术 临沂地区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艳忠 操应长 葸克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668,679,共11页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次生孔隙正确识别及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次生孔隙应该专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在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时应将原始粒间孔隙和其周围颗粒溶解形成的新孔隙区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带指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有次生孔隙发育的带,在纵向上对应于某一深度范围,横向上表现为某一孔隙度区间。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集中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包括3层含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孔隙度高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第三,高孔隙度储层在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某一深度范围内集中成带,孔隙度包络线明显向孔隙度高值方向凸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纵向上发育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2 800~3 500m、3 750~4 050m、4 300~4 500m、4 700~4 900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度高值带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是,分析认为现今孔隙度-深度剖面中孔隙度低值带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带 次生孔隙发育带 石油地质意义 东营凹陷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承焰 董春梅 +3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宪国 信荃麟 刘泽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7,共6页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迎难而上',针对具体复杂油藏形成'因油藏而异'的配套技术,依靠技术创新发展解决复杂油藏开发难题;体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特点,与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了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依靠学科交叉形成边缘新学科,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是该技术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油藏描述以油藏非均质性表征为核心,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目的,抓住了油田开发遇到的主要矛盾;该技术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油气田(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各个阶段,应用效果显著,形成'实际难题-技术开发-实际应用-解决难题'的良性发展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复杂油藏 非均质性 联合攻关小组 推广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