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域区古近纪含煤盆地与煤系分布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增学 张功成 +4 位作者 李莹 刘海燕 吕大炜 沈怀磊 尚鲁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4-326,共13页
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 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连续性好,含煤沉积厚度大,如琼东南盆地、东海海域西湖凹陷,含煤沉积厚度达1km以上,这是陆上区古近纪含煤盆地所不能相比的。研究表明,海域区的聚煤盆地内大多由若干凹陷组成,为聚煤凹陷,可分为两大类,即半地堑凹陷和地堑凹陷。根据成煤盆地的水体深浅又可分为深水半地堑凹陷和浅水半地堑凹陷,地堑凹陷均为深水凹陷。盆地内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和陡坡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占绝对优势。在潮坪体系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沼泽,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生。泥炭的堆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由于盆地构造的频繁活动异地堆积可能是海域区聚煤盆地成煤作用的重要形式。海域区巨厚的含煤沉积为海域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又由于含煤地层埋深大,煤的变质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区 古近纪 成煤环境 聚煤模式 煤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风暴岩与风暴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12 位作者 邵珠福 李勇 刘选 毛毳 刘圣鑫 孙宁亮 陈彬 王凯 罗可 王韶洁 刘闯 刘宝 熊志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1-398,共18页
青岛灵山岛中生界下白垩统碎屑岩中发育了很好的风暴岩与风暴沉积,其特点是:(1)丘状、洼状构造及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经常可见;丘状交错层理呈对称或近对称丘状,一般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暗色薄层状砂泥岩互层中,薄层一般厚1-2cm,有时... 青岛灵山岛中生界下白垩统碎屑岩中发育了很好的风暴岩与风暴沉积,其特点是:(1)丘状、洼状构造及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经常可见;丘状交错层理呈对称或近对称丘状,一般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暗色薄层状砂泥岩互层中,薄层一般厚1-2cm,有时也可以更厚;砂岩中常有平行层理或低角度交错层理,也可以发育丘状交错层理;细层较厚,多在1-2cm,甚至3-4cm;但砂岩多数呈块状;洼状交错层理相对较少,多不完善;洼状构造则相对多见。(2)冲刷侵蚀面非常发育。多波状起伏或凹凸不平,起伏可达20-30cm,甚至更大;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常不连续,但底部的冲刷侵蚀面连续性很好。(3)中厚层状砂岩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可以分为多个次级层,但常因冲刷面的不连续而上下合并在一起。(4)砂岩中常含有内碎屑,以暗色泥砾为主,小者直径多在1-2cm,大者可达10cm以上,形态多变;长轴多顺层分布;有时集中在砂岩的顶部。(5)以中细砂岩为主,没有真正的砾岩;砂岩的分选性可以较好。(6)发育了大量的多尺度、多类型软沉积物的变形构造。(7)有时候含有炭屑。灵山岛风暴岩和风暴沉积的发现,揭示了这套沉积是在一个相对较浅水的湖泊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海洋深水;此外,风暴形成的砂岩下移到三角洲前缘相中,使其更加靠近烃源岩,优化了生储关系,有利于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风暴沉积 丘状洼状层理 湖泊相 下白垩统 灵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膏盐层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25
3
作者 操应长 王健 +2 位作者 高永进 刘惠民 唐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5-386,共12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1-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的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一段—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1-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的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的特征。红层—膏盐层在盆地的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的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的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伽马值储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涛 林承焰 +3 位作者 张宪国 于景锋 卢显荣 张守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1-495,359-360+518,共5页
在T区碎屑岩地层中发现大量高伽马值储层,其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特征与非储层之间差异小,易被解释为非储层。本文对高伽马值储层进行岩石组分分析,并与非储层岩石微观特征进行对比,认为该区高伽马值储层的成因因素主要是火山碎屑物质的增... 在T区碎屑岩地层中发现大量高伽马值储层,其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特征与非储层之间差异小,易被解释为非储层。本文对高伽马值储层进行岩石组分分析,并与非储层岩石微观特征进行对比,认为该区高伽马值储层的成因因素主要是火山碎屑物质的增加、黏土类型的变化和黏土颗粒吸附具有放射性的有机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利用Pe-GR交会法和体积模型法识别研究区高伽马值储层,前者利用了Pe不受放射性影响的优势,后者则通过建立超定方程组求解各等效组分的含量,有效解决了该区高伽马值有效储层识别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伽马值储层 成因 测井识别 凝灰质 光电吸收截面指数 体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一段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静 董道涛 +4 位作者 宋璠 梁绘媛 梁兵 李鹤永 马英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其砂层组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其砂层组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和湖相等沉积相类型,且在滨浅湖区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成因砂体。戴一段沉积时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北部,主体为前缘亚相;南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小型孤立扇三角洲;肖刘庄和周庄局部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联盟庄地区浅湖相带多个砂层组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砂体;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一亚段各次凹中心。真2-1和真2-2断层、汉留断层以及吴1断层形成的梳状断槽等的构造活动,从(弱)氧化水环境为主、演化至各次凹中心以还原水环境为主的水体环境演变等因素,影响并控制着深凹带戴一段沉积格局。高邮凹陷深凹带戴一段沉积充填分为3个阶段:三亚段为明显的退积型式,二亚段呈加积充填型式,一亚段为退积—进积—退积充填型式;邵伯、樊川和刘五舍3个次凹水深和沉积充填过程呈现略有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格局 时空演化 沉积充填型式 砂层组 戴南组 古近系 深凹带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火山岩裂缝中方解石脉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林会喜 孟凡超 +2 位作者 徐佑德 许涛 崔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4-834,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火山岩裂缝十分发育,普遍充填方解石矿物。通过对钻井岩心裂缝类型划分、方解石脉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方解石地球化学数据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方解石脉成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中的裂...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火山岩裂缝十分发育,普遍充填方解石矿物。通过对钻井岩心裂缝类型划分、方解石脉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方解石地球化学数据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方解石脉成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中的裂缝主要包括风化裂缝、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溶蚀裂缝。裂缝中方解石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为40℃~150℃,变化范围较大,具有低温、高温及混合流体特征。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表明,方解石的形成与大气淡水和埋藏流体有关,锶同位素和锰元素进一步证实,埋藏流体为深部热液流体或埋藏流体溶蚀了火山物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受逆冲推覆构造和风化淋滤作用双重影响,构造裂缝和风化裂缝彼此连通并沟通了深部热液与大气淡水。在火山岩裂缝中形成了兼具大气淡水与深部热液流体特征的方解石充填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石炭—二叠系 火山岩裂缝 方解石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黄敬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4,共8页
比较全面的回顾了关于东海浙-闽沿岸泥质体以及其形成前的沉积演化历史、泥质沉积的物质来源及其东亚季风/古气候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关于浙-闽沿岸沉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泥质体的物质来源与形成,长江入海历史的陆架... 比较全面的回顾了关于东海浙-闽沿岸泥质体以及其形成前的沉积演化历史、泥质沉积的物质来源及其东亚季风/古气候记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关于浙-闽沿岸沉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即,泥质体的物质来源与形成,长江入海历史的陆架沉积物记录,8.2 ka冷事件,年代框架调整及区域对比,代用指标指示意义等多方面问题。提出在东海浙-闽沿岸泥质区,我们需要更多高分辨率的钻孔进行综合研究,其中应该特别加强对泥质沉积物的研究,以期对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源到汇"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泥质沉积物 东亚季风 东海 陆架 末次冰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扭性盆地隐性断裂带识别、演化及控藏作用——以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伟锋 周维维 刘玉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1-925,共15页
隐性断裂带是由区域或局部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影响下,在凹陷沉积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重磁、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成果证实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存在北东、北西两组基底断裂。部分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活动强烈,控制了凹陷形成和演化;... 隐性断裂带是由区域或局部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影响下,在凹陷沉积盖层中产生的断裂趋势带。重磁、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成果证实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存在北东、北西两组基底断裂。部分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活动强烈,控制了凹陷形成和演化;北西向和部分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活动性较弱,沉积盖层中形成了隐性断裂带。它们表现为成带分布的雁列式小断层、断断续续沿固定方向分布的小断层、一系列沉积扇体或油气圈闭成带成串分布等线状构造。随机测线的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没有明显错断或呈现杂乱反射。除上述两组隐性断裂带,区域右行应力场在凹陷内部产生的东西方向的挤压应力分量也形成了断续状、串状的南北向隐性断裂带。研究表明,隐性断裂带由“隐性”逐渐向“显性”过渡。经历了早期弱雁列式隐性期、早中期强雁列式隐性期、中期断续状隐一显期、中后期串状显一隐期4个隐性阶段,最终演化为“显性”张扭性走滑断裂。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基底断裂 隐性断裂带 构造演化 雁列式 圈闭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无拉伸畸变的动校正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成禹 谢俊法 +1 位作者 闫月锋 林美言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4-673,702,共11页
动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常规动校正方法会产生拉伸畸变现象,在浅层和大炮检距处尤为明显,给地震资料的后续处理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分析了常规动校正方法产生拉伸畸变的原因,给出了动校正量可能的修正范围,提出了无... 动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常规动校正方法会产生拉伸畸变现象,在浅层和大炮检距处尤为明显,给地震资料的后续处理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分析了常规动校正方法产生拉伸畸变的原因,给出了动校正量可能的修正范围,提出了无拉伸畸变的动校正方法:1将近炮检距地震道进行常规动校正并叠加,得到标准道;2对地震道中每个时间样点的动校正量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正扫描,并将常规动校正量加上修正量作为更新动校正量;3以待校正的时间样点为中心开时窗,使用更新动校正量进行动校正,并计算校正后时窗内数据与对应标准道数据的互相关系数;4将最大互相关系数对应的更新动校正量作为该样点的最终动校正量,以此实现无拉伸畸变动校正。模型数据测试和实际资料试处理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动校正 拉伸畸变 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地震层序厚度变化的三角洲亚相划分--以渤中1/2地区为例
10
作者 王冠民 李明鹏 +3 位作者 印兴耀 张健 张广智 李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3-1178,1034,共6页
在钻井稀少、地震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明确不同时期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进积方向是进一步确定勘探目标的前提。本文在三角洲沉积规律基础上,利用高频地震层序的厚度变化对三角洲的亚相进行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薄且较稳定;... 在钻井稀少、地震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明确不同时期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进积方向是进一步确定勘探目标的前提。本文在三角洲沉积规律基础上,利用高频地震层序的厚度变化对三角洲的亚相进行划分: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厚度薄且较稳定;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前三角洲亚相为整个三角洲厚度最大的地区;前三角洲向湖泊方向地层厚度快速减薄并趋于稳定的地区为半深湖亚相。依据此模型对渤中1/2区块东二下各高频地震层序进行了三角洲亚相划分,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亚相划分 地层厚度 高频地震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棒性AVO三参数反演方法及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田军 吴国忱 宗兆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3-449,506+330,共7页
密度可用于推测流体饱和度,在储层预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反演密度项造成的不适定问题和地震资料的带限特征,提出一种鲁棒性AVO三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概率化AVO三参数反演目标函数中加入正则约束项,反演得到纵横波阻... 密度可用于推测流体饱和度,在储层预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反演密度项造成的不适定问题和地震资料的带限特征,提出一种鲁棒性AVO三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概率化AVO三参数反演目标函数中加入正则约束项,反演得到纵横波阻抗及密度参数,在提高反演结果稀疏性的同时,对反演结果低频分量进行补偿,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文中还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信程度。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测试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三参数反演 不确定性分析 不适定问题 低频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反射折射波的传播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恺 郭朝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84,353-354+51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在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种可能的传播路径:经震源激发后,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为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一次折射波(路径Ⅰ)及一次折射波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反射... 本文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在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种可能的传播路径:经震源激发后,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为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一次折射波(路径Ⅰ)及一次折射波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反射波(路径Ⅱ)。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的分析和归纳,利用半空间模型和波导模型进行了谱元法正演模拟,结果表明,记录到的多次反射折射波为先在震源附近发生多次反射,然后在波导层发生折射,因此路径Ⅰ为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实际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折射波 传播路径 广义首波 波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