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金鹏 彭仕宓 +3 位作者 姜桂凤 管志强 徐子远 刘护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0,共4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及相对较低的勘探程度,分别采用地质类比法、成因法和统计法对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进行预测,并运用蒙特卡罗法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汇总,确定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为10420×108m3,可采资源... 针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及相对较低的勘探程度,分别采用地质类比法、成因法和统计法对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进行预测,并运用蒙特卡罗法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汇总,确定第四系生物气资源量为10420×108m3,可采资源量为5702×108m3。对相应的评价区带展开生物气潜力分析,确定近期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重点为北斜坡和中央凹陷。根据该区第四系勘探认识程度及生物气剩余资源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在进行潜伏构造和岩性圈闭勘探的同时,寻找浅层气藏、低压水溶气藏也是今后第四系生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生物气 资源评价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CO2气田(藏)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24
2
作者 胡安平 戴金星 +2 位作者 杨春 周庆华 倪云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9,共9页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典型CO2气田(藏)系统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CO2气田(藏)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已发现11个CO2气田(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气田(藏)中CO2含量、1δ3CCO2组成和R/R...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典型CO2气田(藏)系统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CO2气田(藏)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已发现11个CO2气田(藏),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气田(藏)中CO2含量、1δ3CCO2组成和R/Ra值互呈正相关关系,而CO2含量与CH4含量呈负相关关系;δ13CCO2组成较重、R/Ra值及40Ar/36Ar值较大,说明CO2以幔源无机成因为主。黄骅坳陷CO2气田(藏)存在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不同类型的烷烃气,而济阳坳陷CO2气田(藏)中的烷烃气是有机成因的,并以油型气为主。结合该区地质特征研究发现,火山幔源型CO2气田(藏)通常分布在高地温场、断裂交汇部位、火成岩区及其附近和R/Ra值高异常带,这些规律可为预测CO2富集有利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CO2气田(藏) CO2成因 地球化学特征 断裂 氦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2
3
作者 漆家福 雷刚林 +1 位作者 李明刚 谷永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6,共8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是一个NEE-近EW向的冲断褶皱带。由于地表条件和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导致该构造带的地震资料品质较低,造成构造解释的多解性。本文在综合分析地面露头、区域构造背景、钻井和地震资料基础上,讨论了克拉苏构造带可能的构造解释模型,认为浅层为盖层滑脱褶皱、深层为基底卷入的楔状叠瓦构造的"分层滑脱、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现有可靠的构造信息。浅层构造是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层为核或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核的滑脱背斜,并被逆冲断层破坏;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反转正断层,并且在反转正断层下盘发育楔状叠瓦构造。新近纪-第四纪天山隆升产生的自天山深层向库车坳陷的斜向向上的挤压作用导致先存区域性正断层的反转位移,并控制克拉苏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收缩构造 楔状叠瓦构造 反转正断层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赵彦德 刘洛夫 +5 位作者 张枝焕 王旭东 管红 梅玲 李燕 陈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7-1085,共9页
南堡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主要分布有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沉积有机相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 南堡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主要分布有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沉积有机相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地区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烃源岩生烃的层位主要分布于SQ9、SQ5~SQ8、SQ2和SQ1的湖扩展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SQ2为优质烃源岩段。造成这种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特征,这影响着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 烃源岩 生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流动单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国永 徐怀民 +2 位作者 刘晓兵 昌伦杰 牛玉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37,共4页
从颜色、岩矿组分、岩性及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储层的沉积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划分模式,认为东河砂岩为无障壁滨岸沉积。结合东河砂岩沉积特征分析,将滨岸相... 从颜色、岩矿组分、岩性及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储层的沉积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了东河砂岩的沉积相划分模式,认为东河砂岩为无障壁滨岸沉积。结合东河砂岩沉积特征分析,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临滨4个亚相和12个微相,并分析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微相与流动单元类型的关系:海岸沙丘亚相和后滨亚相中E类流动单元较少,主要为G类、M类、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前滨亚相和临滨亚相流动单元类型较好,P类和非流动单元类比例很少,以E类、G类和M类流动单元为主。沉积微相对流动单元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相 沉积微相 流动单元 东河砂岩 哈得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属性体分类技术预测扇三角洲砂体 被引量:19
6
作者 郎晓玲 彭仕宓 +1 位作者 康洪全 张凤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 对单一地震属性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分类,在低信噪比地区很难准确进行地震相分析和砂体预测。根据地震波形理论,基于Seisfacies的多属性体分类、PCA主成分分析、混合聚比法和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层段内多种地震属性体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并在区域内进行地震相自动划分,得到地震相三维数据体。结合钻井资料,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预测储层砂体的空间分布,大大减少了地震相划分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对华北油田万庄地区扇三角洲砂体进行预测,在三维空间中精细刻画了沙三中段扇三角洲砂体的边界和空间展布,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发现并落实了3个有利的岩性圈闭,部署钻探的T12X、T47等井均获工业油流,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 地震属性 砂体预测 岩性油气藏 神经网络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重力流水道相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立华 吴胜和 +1 位作者 宋春刚 闫海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33-36,41,共5页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多信息综合,对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沙一中、下亚段重力流水道相储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划分为水道中心、水道边缘及漫溢、河道间及湖盆泥3种微相类型,并依据地震属性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结果预测各层砂体分布.统...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多信息综合,对黄骅坳陷马东地区古近系沙一中、下亚段重力流水道相储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划分为水道中心、水道边缘及漫溢、河道间及湖盆泥3种微相类型,并依据地震属性分析和测井约束反演结果预测各层砂体分布.统计表明,单期水道宽度为500~1000m,平均厚度3m左右,并具有分叉、合并、连片、并行等多种组合方式,在垂向上多期叠加构成复合水道砂体.在多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渗透率累积概率分析有效地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可为马东地区的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重力流水道 沉积微相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Fula坳陷同裂谷期构造格局和沉积体系分布 被引量:5
8
作者 方甲中 杨俊生 +1 位作者 张琴 朱筱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7-31,37,共6页
Muglad盆地Fula坳陷是一个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着3条较大的同沉积断裂和东、西两侧的控盆边界断层,这些断裂将盆地分割成"两凹一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Fu-la坳陷内部次级构造单元包括南部断阶带、南部凹... Muglad盆地Fula坳陷是一个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着3条较大的同沉积断裂和东、西两侧的控盆边界断层,这些断裂将盆地分割成"两凹一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Fu-la坳陷内部次级构造单元包括南部断阶带、南部凹陷、中部构造带、北部凹陷和北部断阶带"三正两负"5个二级构造带.盆地断裂的差异活动控制着沉积地层厚度、水体深浅和沉积格局的变化.同裂谷早中期,Fula坳陷发育河流、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部;同裂谷中晚期,Fula坳陷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但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南部.最后,明确了生储盖组合特征,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Muglad盆地 构造格局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