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102,共3页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法律权威 司法体制 诉讼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 被引量:38
2
作者 汝绪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0,251-253,共11页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包容性增长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在国内也愈益得到认同与共鸣。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包括三方面维度: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实现包...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包容性增长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在国内也愈益得到认同与共鸣。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包括三方面维度: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在国际上是为了消除分歧,达到合作共赢,在国内是为了消除贫穷,寻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功能在于实现执政的合法性、社会稳定、生态环保以及合作共赢,当下倡导包容性增长的意义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 机会平等 合作共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情理沟通”的交往伦理形态 被引量:2
3
作者 汪怀君 汝绪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82,共5页
在中国,"情理沟通"成为交往伦理的特有样态。情理精神是蕴涵情感在内的,是情感的一种理性升华。而情感是流动的、变动的,所以情理精神呈现出情景性、具体性、变通性特征。"情理"式的交往,既能在相互之间保持互动的... 在中国,"情理沟通"成为交往伦理的特有样态。情理精神是蕴涵情感在内的,是情感的一种理性升华。而情感是流动的、变动的,所以情理精神呈现出情景性、具体性、变通性特征。"情理"式的交往,既能在相互之间保持互动的人情味,又摆脱了交往的任意性、随意性,有益于交往伦理关系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情理 交往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交往伦理的内涵 被引量:4
4
作者 汪怀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31,共4页
交往、对话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存在方式。交往伦理,是指至少两个交互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情理沟通与理性商谈,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伦理原则,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交往、对话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存在方式。交往伦理,是指至少两个交互主体之间以生活世界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情理沟通与理性商谈,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伦理原则,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并造就道德人格自我的伦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生活世界 情理 商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市民社会”伦理嬗变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怀君 汝绪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6,共5页
"市民社会"概念发生着伦理嬗变,呈现为三种形态,即文明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与文化意义上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古典市民社会的文明形态概念;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它与古典市民社会概念有着... "市民社会"概念发生着伦理嬗变,呈现为三种形态,即文明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与文化意义上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古典市民社会的文明形态概念;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它与古典市民社会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是与政治社会相剥离的经济形态;市民社会并不单纯是一个社会劳动和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体系,它还是一个由自愿交往的社团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这种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概念代表了当代西方社会新思想的变化,它是由葛兰西、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突显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伦理嬗变 文明形态 经济形态 文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心以证人——刘宗周道德哲学探赜
6
作者 张瑞涛 陶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137,272-274,共9页
为救正明末阳明后学蹈空之弊,刘宗周创新心性义理之学,建构了以"本心"为提挈的道德哲学:一方面,"心性合一",阐释人心开展道德实践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以意主心",挺立道德实践过程中人心主体性、... 为救正明末阳明后学蹈空之弊,刘宗周创新心性义理之学,建构了以"本心"为提挈的道德哲学:一方面,"心性合一",阐释人心开展道德实践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以意主心",挺立道德实践过程中人心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刘宗周的道德哲学不仅论说了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和可能理据,还论说了道德实践的可操作步骤,以圣人、君子为道德价值目标,在"证心"中实现"证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宗周 道德哲学 本心 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