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石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
作者 郭绍辉 彭鸽威 +2 位作者 闫光绪 杨双春 陈春茂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9,共4页
针对国内外石油企业由于污泥问题难以持续发展的现状,介绍了石油污泥的特性以及石油污泥处理技术,包括萃取、焦化、焚烧、调剖、生物等方法,并提出我国石油污泥研究的发展以无害化、资源化为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 石油污泥 无害化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制芳烃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16
2
作者 郝代军 朱建华 +2 位作者 王国良 刘丹禾 魏小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87-1291,共5页
利用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液化石油气生产芳烃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中试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中烯烃含量越高,芳烃收率就越高,反应的放热效应就越大;在反应温度490~530℃、进料重时空速0.25~0.5 h-1和系统压力0.1 MPa等工艺条件下... 利用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液化石油气生产芳烃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中试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中烯烃含量越高,芳烃收率就越高,反应的放热效应就越大;在反应温度490~530℃、进料重时空速0.25~0.5 h-1和系统压力0.1 MPa等工艺条件下,能得到45%~49%的轻质芳烃、25%~28%的液化石油气和2.0%~2.5%的氢气.在分析液化石油气生产芳烃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方案,认为该技术具有原料不需要加氢精制,产品分离不需要抽提,直接精馏就可以得到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轻质芳烃,具有工艺流程短、投资少、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芳烃 生产工艺 应用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制芳烃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郝代军 朱建华 +2 位作者 王国良 龚旭辉 王宗泉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5-58,60,共5页
采用组合固定床反应-再生系统和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剂,开发出利用液化石油气制芳烃工艺(GTA)。该工艺可将液化石油气转化为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轻质芳烃,而且流程简单,操作稳定,所产混合芳烃不含非芳烃组分,简化了抽提流程,节省了投资... 采用组合固定床反应-再生系统和改性HZSM-5分子筛催化剂,开发出利用液化石油气制芳烃工艺(GTA)。该工艺可将液化石油气转化为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轻质芳烃,而且流程简单,操作稳定,所产混合芳烃不含非芳烃组分,简化了抽提流程,节省了投资,并降低了能耗。4.0万t/a的工业化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利用GTA技术能将醚化后的C4组分转化为质量分数56.76%的芳烃,同时还能得到质量分数为23.74%的民用液化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芳烃 工程开发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稠油污水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宗仑 陈进富 +2 位作者 冯英明 王晓文 许文海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8,共3页
稠油污水因油水密度差小、黏度高、成分复杂等,处理难度大,是目前油田污水处理中的难题。应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国内某油田稠油(油密度0.86 ̄0.97 g/L)污水,实现了3 000 m3/d的稠水污水达标排放。工程运行一年的结果表明,... 稠油污水因油水密度差小、黏度高、成分复杂等,处理难度大,是目前油田污水处理中的难题。应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国内某油田稠油(油密度0.86 ̄0.97 g/L)污水,实现了3 000 m3/d的稠水污水达标排放。工程运行一年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抗冲击能力强、污泥产生量少、处理效果稳定的优点,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GB 8978—1996),大部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 稠油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侯婷 刘东 +1 位作者 邓文安 韩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98-202,共5页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以及高分辨质谱(FT-ICR)等手段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含氮化合物 分离 鉴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原油中石油羧酸分布及组成的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兆丽 单玲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3,共3页
采用红外、色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孤岛原油中羧酸的分布、结构及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孤岛原油中石油羧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490左右,脂肪酸中C14-16成分占50%以上;原油中环烷酸的碳数在9~30之间,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56~450。
关键词 环烷酸 石油羧酸 分离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化工系统分流结构的能值代数
7
作者 慕韩锋 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8-102,共5页
为了克服计算化工系统中分流结构的能量流时容易产生不遵守能值代数的全额继承问题,将分流结构区分为分流绕行结构和含分流多产品结构,同时分析了这两种结构容易违背全额继承特性的原因.通过扩展对能值代数的解读,提出分流绕行结构中的... 为了克服计算化工系统中分流结构的能量流时容易产生不遵守能值代数的全额继承问题,将分流结构区分为分流绕行结构和含分流多产品结构,同时分析了这两种结构容易违背全额继承特性的原因.通过扩展对能值代数的解读,提出分流绕行结构中的能量流在系统内部重遇时各能量流需要按照其火用值进行叠加,含分流多产品结构中各产品的能量各不相等,但各产品能量之和等于系统总的能量投入.焦化废水处理工艺案例中,分流后的两股废水(能值为0.2×104和0.8×104)在系统内交汇时需按其能值进行叠加,处理后分别进行回用(2.1×104)、灌溉(1.5×104)和排放(2.6×104)的废水能量等于系统总的能量投入(6.2×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代数 化工系统 分流绕行结构 含分流多产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进展 被引量:58
8
作者 刘德勋 王红岩 +2 位作者 郑德温 方朝合 葛稚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132,共5页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不需要进行采矿和建设大型的尾气处理设施,可开发深层、高厚度的油页岩资源,具有产品质量好、采油率高、占地面积少和环保等优点,目前尚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按照油页岩层受热方式的不同,可将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分为传...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不需要进行采矿和建设大型的尾气处理设施,可开发深层、高厚度的油页岩资源,具有产品质量好、采油率高、占地面积少和环保等优点,目前尚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按照油页岩层受热方式的不同,可将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分为传导加热、对流加热、辐射加热3类技术。在此,详细介绍了壳牌石油公司地下转化工艺技术、埃克森美孚公司ElectrofracTM技术、IEP公司GFC技术等3种传导加热技术,还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对流加热技术、雪弗龙CRUSH技术等5种对流加热技术,以及2种辐射加热技术,并分析了各类工艺的优缺点。根据我国油页岩资源埋藏深、品位低的特点,应大力开展原位开采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将来大规模开发油页岩资源提供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开采 蒸汽加热 电加热 辐射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油页岩资源利用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86
9
作者 钱家麟 王剑秋 李术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7-887,共11页
世界油页岩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换算成页岩油,远大于世界原油的探明储量。美国油页岩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次则为俄罗斯、扎伊尔、巴西、加拿大、约旦、澳大利亚和中国。油页岩干馏制取页岩油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 世界油页岩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换算成页岩油,远大于世界原油的探明储量。美国油页岩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次则为俄罗斯、扎伊尔、巴西、加拿大、约旦、澳大利亚和中国。油页岩干馏制取页岩油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西欧国家。而后页岩油生产由于廉价原油的开采而衰落,又由于世界石油危机而兴起;100多年来、油页岩工业几经波折;如今中国、爱沙尼亚和巴西拥有页岩油的工业生产。此外、爱沙尼亚、德国、中国和以色列则拥有油页岩燃烧产蒸汽发电的工业装置。当前、由于世界原油价格上涨,页岩油的生产在不少国家已有利可图,中国、爱沙尼亚等国家正扩建、新建页岩油工厂;蒙古、约旦等国正考虑筹建页岩油厂,美国也计划对其丰富的油页岩资源进行加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干馏 燃烧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钼催化剂的制备及噻吩加氢脱硫性能 被引量:24
10
作者 靳广洲 朱建华 +2 位作者 俱虎良 孙桂大 高俊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9-804,共6页
以MoO3为前躯体,CH4/H2为还原碳化气,采用自制的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装置制备出Mo2C催化剂,并用XRD、BET进行表征.借助原位TGDTA方法研究了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历程和适宜的还原碳化温度.以噻吩/环己烷溶液为模型反应物,采用... 以MoO3为前躯体,CH4/H2为还原碳化气,采用自制的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装置制备出Mo2C催化剂,并用XRD、BET进行表征.借助原位TGDTA方法研究了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历程和适宜的还原碳化温度.以噻吩/环己烷溶液为模型反应物,采用高压微反色谱实验装置考察了制备的碳化钼催化剂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程序升温条件下的局部规整反应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且制备的碳化钼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活性,在体积分数为5%的噻吩/环己烷溶液中,反应压力为3.0MPa,空速为6h-1,H2/原料液体积比500∶1的反应条件下,370℃时的噻吩转化率达到98%以上,明显高于相应的硫化钼催化剂.还原碳化终温的提高,导致碳化钼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减少和表面积炭的增多,进而使其加氢脱硫反应活性降低.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历程应为MoO3→MoO2→MoOxCy→Mo2C,实验确定的适宜还原碳化温度为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钼 碳化钼 催化剂 噻吩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钼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靳广洲 樊秀菊 +2 位作者 孙桂大 高俊斌 朱建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4-508,共5页
以MoO3为前体,CH4/H2为还原碳化气,经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制备了Mo2C样品,并用TG- DTA、XRD、BET、SEM、XP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历程为MoO3→MoO2→MoOxCy→Mo2C,适宜的还原碳化温度为675℃.实验条... 以MoO3为前体,CH4/H2为还原碳化气,经程序升温还原碳化反应制备了Mo2C样品,并用TG- DTA、XRD、BET、SEM、XP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O3在CH4/H2气氛中的还原碳化历程为MoO3→MoO2→MoOxCy→Mo2C,适宜的还原碳化温度为675℃.实验条件下制得的碳化钼晶相为β-Mo2C,表面呈现出形状规整、大小相对均一的片状颗粒,平均粒径约3.9μm.碳化钼表面有两种不同价态的钼原子,分别归属于Mo-C物种的Mo2+和Mo-O物种的Moδ+,以前者为主;碳物种由四种不同价态的碳原子组成,分别归属于C-Mo、C-C、C-H和C-O物种,以前者为主.随还原碳化反应温度的升高,制备的碳化钼颗粒增大,比表面积下降,C-C物种和C-H物种增加,表面积炭增多.由于积炭的覆盖和保护作用,碳化钼表面的Mo原子主要以Mo2+的Mo-C物种存在,只有少部分被氧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钼 碳化钼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两元驱界面性质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维 李明远 +2 位作者 林梅钦 董朝霞 郭继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112,118,共4页
应用电导率仪测定了聚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考查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应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测定了油水界面性质,研究了界面性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复合... 应用电导率仪测定了聚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考查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应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测定了油水界面性质,研究了界面性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复合能够形成稳定的聚集体,较小的界面张力、较大的界面剪切粘度值以及较高的Zeta电位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电导率 界面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旋进涡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1
13
作者 吴小林 熊至宜 +1 位作者 姬忠礼 时铭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3-390,共8页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内三维非稳态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都存在旋进涡核现象。对旋进涡核现象和旋进涡核中心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不同轴向位置的旋进涡核区域内不同点的速度波动幅值...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内三维非稳态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都存在旋进涡核现象。对旋进涡核现象和旋进涡核中心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不同轴向位置的旋进涡核区域内不同点的速度波动幅值和频率,得到了旋进涡核影响范围以及速度波动规律;通过分析旋进涡核中心的运动频率,得到了旋进涡核出现的强度。模拟结果与采用热线风速仪以及激光粒子成像技术(PIV)测定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可以分析旋进涡核对分离效率和压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旋进涡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钾作阴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被引量:22
14
作者 詹亚力 王琴 +1 位作者 闫光绪 郭绍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9-563,共5页
构建了一个以醋酸钠水溶液为阳极原料、高锰酸钾为阴极氧化剂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了阴极溶液浓度、阴极流动状态、外电阻和pH值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监测了电池外电压和两极电极电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阴极极化的原因和限制... 构建了一个以醋酸钠水溶液为阳极原料、高锰酸钾为阴极氧化剂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了阴极溶液浓度、阴极流动状态、外电阻和pH值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监测了电池外电压和两极电极电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阴极极化的原因和限制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MnO2在碳纸表面的沉积是阴极极化的主要原因,而溶液流动可以明显降低极化程度;将高锰酸钾溶解在缓冲溶液中可以进一步降低阴极H+浓差极化;(2)根据极化曲线可以推断,影响电池输出功率的决定性因素应是微生物代谢反应速度和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3)随外电阻的变化,电池输出功率出现极大值824mW/m2,相应外电阻为300Ω左右,这与通过I-V关系曲线推导得到的电池内阻(284±18)Ω相吻合;(4)pH值和高锰酸钾浓度对电池阴极电极电势的影响符合Nernst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高锰酸钾 极化曲线 Nemst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魏耀东 时铭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9-696,共8页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 为了分析压力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利用Fluent 6.1软件,气相流场采用修正的雷诺应力模型,颗粒相运动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0.1~6.5 MPa压力下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口浓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3.0 MPa),器壁颗粒浓度逐渐呈螺旋状灰带分布,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的颗粒浓度减小,旋风分离器分离能力增强。压力增加一方面使气体切向速度增加,颗粒所受离心力增加;另一方面,气体的湍流强度增大,颗粒的扩散作用增强。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气体切向速度影响不大,而颗粒扩散增加,旋风分离器内旋流区域颗粒浓度增加,对颗粒分离不利。旋风分离器的径向颗粒浓度分布可以用指数函数描述,其中颗粒的径向速度、颗粒的扩散系数和边壁的颗粒浓度是影响颗粒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旋风分离器粒级效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当压力超过3.0 MPa后,压力增加对粒级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压力 颗粒浓度分布 粒级效率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基本特性分析及其形成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23
16
作者 宋健斐 魏耀东 时铭显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将结焦物划分为软焦和硬焦。焦的硬度与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过程有关,尤其是结焦部位的油气流动方式和催化剂颗粒的运动...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将结焦物划分为软焦和硬焦。焦的硬度与油气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过程有关,尤其是结焦部位的油气流动方式和催化剂颗粒的运动状态,决定着未汽化的重质油组分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的沉积形式和沉积物的构成,从而影响着焦的软硬程度。软焦是催化剂颗粒或油气在油气静止空间以自由沉降和扩散方式堆积在器壁表面而产生的结焦,形成的焦块松散,易粉碎,含催化剂比较多,颗粒粒径比较大,是一种堆积型结焦;而硬焦是油气液滴和细小催化剂颗粒在油气流动状态下,在器壁表面的附面层内以沉积方式粘附在器壁表面形成的结焦,焦块质地坚硬,含催化剂比较少,颗粒粒径细小,是沉积型结焦。还有相当一部分结焦物介于软焦和硬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沉降器 结焦 微观组织结构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加氢处理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会成 颜涌捷 +2 位作者 齐邦峰 孙万付 张宏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利用向渣油中加入正构烷烃引起沥青质沉积起始点的变化以及渣油热反应生焦诱导期的变化,证实了加氢处理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适当的加氢处理能提高渣油胶体稳定性,深度加氢处理降低渣油胶体稳定性。根据渣油体系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和... 利用向渣油中加入正构烷烃引起沥青质沉积起始点的变化以及渣油热反应生焦诱导期的变化,证实了加氢处理对渣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适当的加氢处理能提高渣油胶体稳定性,深度加氢处理降低渣油胶体稳定性。根据渣油体系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和渣油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导出了渣油胶体的稳定性函数为:S(Re/(fA-As.As),Ar,Sa)=12.57Re/(fA-As.As)+1.07Ar-1.65Sa。该函数指出:胶质组分是影响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芳香分组分对胶体稳定有保护作用,饱和分组分破坏胶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处理 生焦 胶体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化学结构及其裂化性能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继乾 李明 +2 位作者 万道正 邓文安 阙国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8,共6页
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B-L)法和密度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及其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利用芳香性不同的溶剂对该尾油进行处理,在高压反应釜中评价了尾油、渣油和处理后尾油的裂化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B-L)法和密度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尾油及其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利用芳香性不同的溶剂对该尾油进行处理,在高压反应釜中评价了尾油、渣油和处理后尾油的裂化性能。结果表明,尾油平均分子结构中烷基碳分率(fP)小于渣油分子,芳香碳分率(fA)、芳香环数(RA)和缩合指数(CI)大于渣油分子;尾油的裂化转化率比渣油低,缩合转化率比渣油高,对催化剂的感受性下降;采用低芳香性溶剂处理可改善尾油的反应性能,达到悬浮床加氢裂化循环油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尾油 核磁共振氢谱 化学结构 裂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技术开发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华兴 朱建华 +1 位作者 刘金龙 孙殿成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针对催化裂化汽油的特点开发出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技术(简称Hydro-GAP),该技术采用具有芳构化功能的催化剂,在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的过程中,不降低汽油的辛烷值。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脱...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针对催化裂化汽油的特点开发出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及芳构化技术(简称Hydro-GAP),该技术采用具有芳构化功能的催化剂,在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的过程中,不降低汽油的辛烷值。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率平均为85%左右,研究法辛烷值提高0.2~0.6个单位,马达法辛烷值提高1.3~1.8个单位,抗爆指数提高1个单位左右,C5+总液收大于95%。失活催化剂烧焦再生后,其活性可基本恢复到新鲜催化剂的水平。 Hydro-GAP催化剂7 800 h活性稳定性及再生剂3 200 h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料 催化剂 加氢脱硫 辛烷值 芳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质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4,51,共5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即被分离。随着颗粒粒径增加,分离器外壁的颗粒质量浓度逐渐呈螺旋灰带分布,内旋流夹带减小,环形空间顶板下方出现顶灰环。升气管入口0.25D(筒体直径)附近的短路流对小颗粒的影响较大。在分离空间下部排尘口附近0.5D有明显的颗粒返混,返混量随着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质量浓度分布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