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热解油重组分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凃成 何敏 +1 位作者 曹东伟 陈艳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76-80,共5页
将常压蒸馏得到的松木热解油重组分与石油沥青混合,基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考察了生物油重组分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重组分的掺入可以一定程度增大石油沥青的动力黏度,复合剪切劲度模量和黏温指数并减小石油沥... 将常压蒸馏得到的松木热解油重组分与石油沥青混合,基于动态剪切流变实验考察了生物油重组分对石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重组分的掺入可以一定程度增大石油沥青的动力黏度,复合剪切劲度模量和黏温指数并减小石油沥青的相位角;5%、10%与15%的生物油重组分掺入会使石油沥青90℃动力黏度分别增加16.11%、39.18%和52.91%;石油沥青64℃车辙因子分别增大37.47%、64.54%和79.85%;临界温度分别上升1.5℃、3.8℃和4.2℃;生物油重组分与石油沥青的混合沥青具有较优的高温储存稳定性,不同掺入比例的混合沥青离析率绝对值均小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热解油 重组分 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学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重组分沥青质性质分析及对加氢裂化生焦影响的推测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乐乐 邓文安 +2 位作者 李传 张英红 王晓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8-944,共7页
从中/低温煤焦油中切取重组分,提取了重组分C7-沥青质,并以此重组分为原料进行了高压釜加氢实验,通过1H-NMR、XRD、FT-IR、SEM、元素分析和相对分子量测定等手段对重组分沥青质结构参数、官能团、表观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加... 从中/低温煤焦油中切取重组分,提取了重组分C7-沥青质,并以此重组分为原料进行了高压釜加氢实验,通过1H-NMR、XRD、FT-IR、SEM、元素分析和相对分子量测定等手段对重组分沥青质结构参数、官能团、表观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加氢过程中生焦情况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C7-沥青质基本结构单元以稠环芳烃为中心,周围分布少而短的侧链,侧链以小于3个碳的短直链正构烷基为主,相对分子量小,芳香片层没有堆积结构。O是该沥青质中氢键主要来源,大多分布在环氧烷烃和醚类结构中,外围的O数量低,分子间氢键更难形成,结构单元之间缔合性弱,沉积聚合慢而均匀。沥青质中短侧链不易断裂,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稠环芳烃自由基少,缩合能力小,使该馏分油生焦能力低,具有较高的加氢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重组分加氢 正庚烷沥青质 结构参数 缩合生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与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及重油分子裂化历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斌 高雄厚 +1 位作者 李春义 山红红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2,共6页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磷酸改性的含氧化铝高岭土材料为基质,以ReUSY为分子筛组分,通过基质与分子筛分层填装以及部分机械混合的方式,考察不同装填顺序及混合程度对产品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催化裂化催化剂基质与分子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重...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磷酸改性的含氧化铝高岭土材料为基质,以ReUSY为分子筛组分,通过基质与分子筛分层填装以及部分机械混合的方式,考察不同装填顺序及混合程度对产品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催化裂化催化剂基质与分子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重油分子裂化反应历程。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对于重油大分子存在预裂化作用,重油分子首先与基质接触时,其转化率以及总液体收率均高于先经过分子筛体系;分子筛与基质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均无法有效促使重油分子转化,当二者相互混合、共同作用于重油裂化时,目的产物收率明显增多且氢的分配也更为合理,说明基质与分子筛表面活性位存在良好的协同关系;基质及分子筛表面发生的重油裂化反应以经典裂化机理为主,但存在质子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协同作用 质子裂化 预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苏梅 刘淑媛 +1 位作者 杨琴琴 张龙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06-409,共4页
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是表征其性质的重要参数,鉴于沥青质是以溶解度定义的复杂混合物、具有较强的缔合性,不同研究者测得的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数值差异较大。蒸汽压渗透法(VPO)、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质谱(MS)和时间分辨荧光去极化(TRFD... 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是表征其性质的重要参数,鉴于沥青质是以溶解度定义的复杂混合物、具有较强的缔合性,不同研究者测得的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数值差异较大。蒸汽压渗透法(VPO)、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质谱(MS)和时间分辨荧光去极化(TRFD)是目前测定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的主要方法。从各种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以及测定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时存在的不足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解释各种方法测定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原因,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认识沥青质,为沥青质的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 蒸汽压渗透法 凝胶渗透色谱法 质谱 时间分辨荧光去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质含硫结构的XANES导数光谱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龙力 王春岚 +3 位作者 赵元生 杨国华 苏梅 杨朝合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8-1335,共8页
采用X射线近边结构谱(XANES)研究沥青质中硫的存在形态,针对沥青质的未知复杂混合体系特性,采用高阶导数谱图分析方法,提高XANES的分辨率,准确分析沥青质中硫的存在形态;采用反正切和高斯函数分峰拟合、定量解析谱图,针对不同氧化态硫3... 采用X射线近边结构谱(XANES)研究沥青质中硫的存在形态,针对沥青质的未知复杂混合体系特性,采用高阶导数谱图分析方法,提高XANES的分辨率,准确分析沥青质中硫的存在形态;采用反正切和高斯函数分峰拟合、定量解析谱图,针对不同氧化态硫3p轨道空余状态不同引起1s→3p跃迁几率不同,提出峰面积修正因子,以准确分析体系中各形态硫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石油沥青质中硫主要存在形式为硫醚、噻吩、亚砜、噻吩砜和硫酸酯,常减压渣油沥青质中基本不含硫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 高阶导数谱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劣质重油加工技术的挑战与对策——轻型乘用车电动化对重质油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田原宇 乔英云 刘锋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63-467,共5页
针对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未来页岩油、油砂油、重(稠)油、超重油、深层石油、沥青、煤焦油等非常规劣质重油的大量生产,从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车用燃料体系结构、质量标准和需求以及轻型乘用车电动化等多方面探讨,提出重油轻质化的... 针对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未来页岩油、油砂油、重(稠)油、超重油、深层石油、沥青、煤焦油等非常规劣质重油的大量生产,从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车用燃料体系结构、质量标准和需求以及轻型乘用车电动化等多方面探讨,提出重油轻质化的目标产品将从以车用汽油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煤油和柴油的运输燃料为主、煤油和柴油低硫低芳烃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开发方向,着重指出流态化热解工艺、流态化热解气化耦合工艺、高温短接触催化裂化工艺、重油悬浮床加氢裂解工艺和煤柴油饱和裂解工艺等将是今后劣质重油轻质化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和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劣质重油 轻质化 电动化 高效转化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油大分子在模型催化剂中扩散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帅 赵瑞玉 +1 位作者 杨朝合 刘晨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70,共7页
采用F127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经水热法合成了FDU-12介孔分子筛,将其作为模型孔道催化剂用于沥青质的扩散研究。通过N2吸附-脱附、XRD、TEM、SEM等对FDU-1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升高晶化温度能够增大催化剂孔道的入口孔径,而笼... 采用F127为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经水热法合成了FDU-12介孔分子筛,将其作为模型孔道催化剂用于沥青质的扩散研究。通过N2吸附-脱附、XRD、TEM、SEM等对FDU-1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升高晶化温度能够增大催化剂孔道的入口孔径,而笼孔径不变;降低组装温度能够增大分子筛的笼孔径,而入口孔径不变。运用吸附扩散法测定了沥青质在模型孔道催化剂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增加模型催化剂的入口孔径和笼孔径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有效扩散系数,但是孔径过大会导致载体的比表面积下降,使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U-12 扩散 重质油 吸附扩散法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土金属催化剂催化裂解重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唐瑞源 田原宇 +1 位作者 蔡健龙 乔英云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7,共5页
采用小型流化床实验装置,以减压渣油为原料,铝酸镁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温度、水油比、催化剂装填量等条件对重油催化裂解反应气体产物分布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对重油催化裂解三相组成和气体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操... 采用小型流化床实验装置,以减压渣油为原料,铝酸镁为催化剂,考察反应温度、水油比、催化剂装填量等条件对重油催化裂解反应气体产物分布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对重油催化裂解三相组成和气体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操作条件对重油催化热解实验产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在反应温度为750℃、水油比为2、催化剂装填量为40g等最优条件下,乙烯质量产率为11.89%,总烯烃质量产率为20.19%。通过对不同催化剂的比较,铝酸镁的选择性优于铝酸钙,铝酸钙的产率优于铝酸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土金属 减压渣油 催化裂解 产率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重油加氢共炼中沥青质的转化规律 被引量:2
9
作者 邓文安 刘聪聪 +3 位作者 杨腾飞 秦勇 李传 尹崇杰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6,共10页
以安徽褐煤为原料煤、钼酸铵为催化剂,分别采用马瑞常渣(MRAR)和克拉玛依常渣(KAR)为原料油在高压釜内模拟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在MRAR体系和KAR体系达到反应温度400℃后反应0 min和60 min时,提取产物中的沥青质和固体残渣,采用元素分... 以安徽褐煤为原料煤、钼酸铵为催化剂,分别采用马瑞常渣(MRAR)和克拉玛依常渣(KAR)为原料油在高压釜内模拟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在MRAR体系和KAR体系达到反应温度400℃后反应0 min和60 min时,提取产物中的沥青质和固体残渣,采用元素分析、FTIR、XRD、^13C NMR和SEM等手段分析其结构及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反应0 min和60 min时,与MRAR体系相比,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脂肪侧链都较长,且芳香片层的直径和高度较大,更易于缩合生焦,因此其干基无灰煤转化率低于MRAR体系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反应0 min时,KAR体系中沥青质的特征更接近煤液化沥青质的特征,此后随着次生沥青质的增多,K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与MRAR体系中沥青质的芳香片层高度差异明显减少。反应60 min时,共炼体系中固体残渣的脂肪链结构与其沥青质的脂肪链结构相似,表明部分固体残渣是沥青质缩合生焦形成的。SEM对比分析则进一步说明了共炼体系中沥青质是复杂的混合产物,随反应进行KAR体系相比MRAR体系形成了更多焦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重油加氢共炼 干基无灰煤转化率 沥青质 固体残渣 生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溶性催化剂存在下委内瑞拉劣质重油悬浮床加氢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余勇 杜辉 +1 位作者 李雯 刘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制备了一种油溶性加氢催化剂。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IR)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含有目标有机基团的特征吸收谱带;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Mo质量分数为5.44%;油溶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催化剂不溶于水、具有良好的... 制备了一种油溶性加氢催化剂。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IR)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含有目标有机基团的特征吸收谱带;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Mo质量分数为5.44%;油溶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催化剂不溶于水、具有良好的有机溶剂互溶性。在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及催化剂加入量对委内瑞拉重油悬浮床加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溶性催化剂对委内瑞拉劣质重油的悬浮床加氢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当催化剂加入量为200μg?g、反应温度为430℃、反应压力为8.0MPa时,单位生焦轻油收率达42.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床加氢 油溶性催化剂 轻油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Pt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综合实验设计
11
作者 闫昊 杨诗轩 +4 位作者 冯翔 刘熠斌 陈小博 赵辉 杨朝合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0-216,共7页
基于“科教融合”理念及相关科研成果,设计了“AuPt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综合实验。该综合实验以高效合成乙醇酸为主要目标,探究了不同Au/Pt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Au/Pt比,通过材料表征探究了材料结构与催化... 基于“科教融合”理念及相关科研成果,设计了“AuPt双金属催化氧化乙二醇制备乙醇酸”综合实验。该综合实验以高效合成乙醇酸为主要目标,探究了不同Au/Pt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Au/Pt比,通过材料表征探究了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该综合实验设计结合了多种学科知识,涉及材料制备、材料表征、性能评价等诸多内容,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酸 无碱氧化 结构效应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和石油基C7-沥青质的结构特征及缔合行为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俊涛 张大奎 +5 位作者 张敏鑫 郏慧娜 聂毅 孙一凯 邓文安 李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4-682,I0003,共10页
采用核磁(NMR)、小角散射分析(SAX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改进的B-L法等手段,研究了煤基C7-沥青质(CT-asp)和石油基C7-沥青质(M-asp)两类沥青质的化学组成、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而通过极性溶剂中沥青质稳... 采用核磁(NMR)、小角散射分析(SAX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改进的B-L法等手段,研究了煤基C7-沥青质(CT-asp)和石油基C7-沥青质(M-asp)两类沥青质的化学组成、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而通过极性溶剂中沥青质稳定参数研究两类沥青质的缔合行为和聚集体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氢键和酸碱作用。结果表明,CT-asp分子芳香环数较少且有较多短烷基侧链,且芳香度较高,较高含量氧杂原子以芳香醚和酚羟基赋存形态为主;而M-asp的芳香核尺寸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高于CT-asp,芳香环数虽较多且有较多长烷基支链,且芳香度较小;两类沥青质缔合聚集程度关联物质的量比(nCT-asp/nM-asp)及其分子结构特征,源于杂原子官能团的氢键和酸碱作用是两类沥青质缔合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石油 C7-沥青质 分子结构 缔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劣质重油流态化热转化提质工艺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瑞源 刘凯 +2 位作者 燕阳天 张君涛 田原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5,共6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重油、超重油、页岩油、沥青、油砂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且在炼厂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何将上述劣质重油资源高效、合理地加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清洁燃料,成为国内外炼油工作者研究和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重油、超重油、页岩油、沥青、油砂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且在炼厂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何将上述劣质重油资源高效、合理地加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清洁燃料,成为国内外炼油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介绍了现有文献中报道的重油流化态热转化提质工艺,如流化焦化、ART、HCC、灵活焦化、双路气化灵活焦化、劣质重油双管快速热解-气化耦合等提质工艺,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工艺未来发展应关注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劣质重油 流态化 热转化 提质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黏度-温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4
作者 徐传杰 张涛 +1 位作者 车金良 张小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5-1603,共9页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 采用22个沥青试样在60~180℃进行了黏温性拟合,发现拟合方程的斜率(K)和截距(B)间几乎完全呈线性关系,将不同沥青试样的Saal方程组关联,可得到迄今为止最简单的黏温数学模型即ZXY-B和ZXY-K模型。通过ZXY-B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和标准方法精密度对比研究发现,模型预测值的准确性、有效性与石油沥青的软硬程度、基础温度的选择密切相关;采用ZXY-B或ZXY-K方程以135℃为基准温度预测的数据最准确;只需要一个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就可准确、有效预测60~180℃温度范围内其他温度下的黏度数据;在人力、设备、时间、经济等方面比Saal方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黏温性 数学模型 线性方程 对比研究 验证 Saal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表征重质油胶体稳定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龙力 范东伟 +2 位作者 张国栋 姜翠玉 杨朝合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7,共5页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索沙轻减渣、塔河常渣、单家寺56-9×11三种油样胶体稳定性的表征方法,重点对检测波长、正庚烷滴加方式和速率、实验温度3个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检测波长1 000 nm、采用平流泵0.50 m L/min速度加...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探索沙轻减渣、塔河常渣、单家寺56-9×11三种油样胶体稳定性的表征方法,重点对检测波长、正庚烷滴加方式和速率、实验温度3个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检测波长1 000 nm、采用平流泵0.50 m L/min速度加入正庚烷、40℃为适宜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与质量分数电导率法所得到的表征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光谱法在表征重质油胶体稳定性方面具有优良可行性和准确性,而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适用油样更加广泛,所得信息也较为丰富,更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相对于质量分数电导率法、光谱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有潜力适用于含有添加剂的重质油体系,具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胶体 稳定性 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解多产乙烯丙烯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成霞 高永地 +2 位作者 李春义 山红红 杨朝合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采用半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金属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以大庆VGO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对不同金属改性催化剂进行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效果的评价,筛选出生产乙烯、丙烯性能较好的银+镧双金属改性催化剂,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成型,并... 采用半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金属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以大庆VGO为原料,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对不同金属改性催化剂进行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效果的评价,筛选出生产乙烯、丙烯性能较好的银+镧双金属改性催化剂,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成型,并在800℃、100%水蒸气下老化处理4 h。该催化剂在两段提升管实验装置上,以大庆AR为原料的评价结果表明,乙烯和丙烯收率可分别达到9.5%和24.9%;若考虑C4组分回炼,乙烯和丙烯收率可分别达到13.0%和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解 ZSM-5 金属改性 乙烯 丙烯 两段提升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焦系活性炭的吸附脱硫 被引量:16
17
作者 查庆芳 高南星 +2 位作者 李兆丰 卓海波 张玉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97,共6页
选取独山子石油焦为原料,以物理活化法制得比表面积达500m2/g-900m2/g的活性炭,进行吸附脱硫研究。采用酸氧化法对活性炭孔结构和微观孔径分布进行改性。酸氧化使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明显增加,增加量约为原来的5倍。活性炭吸附脱... 选取独山子石油焦为原料,以物理活化法制得比表面积达500m2/g-900m2/g的活性炭,进行吸附脱硫研究。采用酸氧化法对活性炭孔结构和微观孔径分布进行改性。酸氧化使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明显增加,增加量约为原来的5倍。活性炭吸附脱硫性能随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理想的酸化条件是浓硝酸120℃氧化40min。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活性炭吸附脱硫的最佳条件是,温度25℃,压力1.0M Pa,静态吸附6h。最佳条件下吸附脱硫可使模型化合物硫的质量分数从137.9×10-6降至3.1×10-6。从活性炭孔径匹配考察可知,平均孔直径在0.8nm-2.1nm的活性炭对模型化合物硫的质量分数降低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脱硫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驱油剂辅助蒸汽驱对稠油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建芳 刘东 +2 位作者 李丽 张英豪 肖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7,114-115,共3页
蒸汽驱可明显提高油藏采收率,但孤岛油田稠油粘度过高,受原油界面特性和岩石润湿性的影响,易发生重力超覆和汽窜,单一蒸汽驱并不能达到有效开采的目的。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驱油剂的驱油剂辅助蒸汽驱过程,研究其对孤... 蒸汽驱可明显提高油藏采收率,但孤岛油田稠油粘度过高,受原油界面特性和岩石润湿性的影响,易发生重力超覆和汽窜,单一蒸汽驱并不能达到有效开采的目的。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驱油剂的驱油剂辅助蒸汽驱过程,研究其对孤岛油田稠油油藏的驱替效果,以及对稠油胶体稳定性、结构组成和稠油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蒸汽驱过程中引入适量的驱油剂,可明显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增大驱油剂用量,会使稠油提前发生沥青质聚沉,胶体稳定性变差,使得稠油中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变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质提前发生聚沉,稠油胶体稳定性变差,同时稠油中沥青质含量略有提高,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之比变小,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驱油剂 蒸汽驱 胶体稳定性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重组分甲苯不溶物结构组成及对悬浮床加氢裂化生焦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乐乐 李金璐 +2 位作者 邓文安 张英红 李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3-931,共9页
以煤焦油常压渣油(CTAR)为原料在3 000 m 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了中试实验,并分别从CTAR和加氢产物中提取了甲苯不溶物(TI)及焦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FT-IR、XPS等手段对TI及焦炭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TI的结构组成并将... 以煤焦油常压渣油(CTAR)为原料在3 000 m 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了中试实验,并分别从CTAR和加氢产物中提取了甲苯不溶物(TI)及焦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FT-IR、XPS等手段对TI及焦炭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TI的结构组成并将其与加氢裂化生焦情况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CTAR悬浮床加氢工艺具有轻油收率高、生焦总量小、没有壁相焦的特点。TI由煤焦油生产过程中带入的碳质、矿物质颗粒及稠环芳烃有机物构成,O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杂原子,Ca、Si、Al、Na来源于煤焦油中矿物质,C和O主要存在于C-C、C-H、C-O-C、C-OH结构中,N主要以吡咯和胺的形式存在,S主要以脂肪类S存在。TI具有明显的片层堆积结构,在作用力下容易破碎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及吸附能力的微米级微晶及碳质颗粒,和硫化后的催化剂颗粒一起为加氢反应提供载焦中心,优先吸附大分子自由基从而明显减少壁相焦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重组分 悬浮床加氢 甲苯不溶物 生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0
作者 戴彩丽 方吉超 +2 位作者 焦保雷 何龙 何晓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78,共12页
围绕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难题,阐述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物理模拟方法、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方法 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并展望未来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关键与发展方向。缝洞储集体精细描述是提高采收率技术... 围绕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难题,阐述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物理模拟方法、剩余油分布及提高采收率方法 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并展望未来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关键与发展方向。缝洞储集体精细描述是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基础,也是实现相似性物理模拟的依据;缝洞型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和连通屏蔽区,目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主要为注气顶替高部位原油,措施较为单一;未来中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的发展在于储集体勘探与三维模拟相结合的精细地质描述和实现缝洞型油藏均衡驱替两个方面,等密度流体和流道调整技术是两个潜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提高采收率方法 储集体描述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流道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