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0
1
作者 王延章 林承焰 +2 位作者 温长云 吴忠新 青强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0,共5页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中部凹型、中部板型、下部凸型、下部凹型、下部板型、楔状、弧状11种夹层分布模式,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对剩余油的不同控制作用,提出了上部凸型夹层剩余油最富集,中部凹型夹层剩余油分布最差。从挖潜方法来看,上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水平井和堵水技术来挖潜,中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不稳定注水方法来挖潜,上部和下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堵水结合补孔措施来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提高采收率 梁家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埋藏史分析与油气关系类型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泽清 刘卫红 +3 位作者 李本竞 钟建华 赵密福 王海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区域概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方法定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西部3...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借助计算机恢复地层古厚度,动态的再现盆地的沉积发育过程,同时也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区域概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方法定量计算了柴达木盆地西部31口重点探井的剥蚀量,并应用实例详细论证了该方法恢复的剥蚀量是合理可靠的,然后应用回剥技术恢复原始地层厚度,做出了单井埋藏史图。并划分出了连续沉积型、中期剥蚀型和晚期强烈剥蚀型3种埋藏史类型。埋藏史与油气的关系密切:未遭受强烈抬升、剥蚀影响的地区能够较好的保存原生油气藏;而后期的强烈剥蚀使得早期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同时又导致了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这对正确认识该地区沉积沉降演化历史和成藏机制,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EASY%R. 回剥技术 剥蚀量 新构造运动 柴达木盆地西部 油气关系 类型 原生油气藏 地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系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化爱 钟建华 +1 位作者 陈鑫 高玉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88-1094,I0003,共8页
通过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有微同沉积断裂、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液化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通过对塔21-9井、塔19-43井等岩芯的系统观察,建立了蒙古塔木察格... 通过岩芯观察,结合构造背景研究,在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有微同沉积断裂、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液化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通过对塔21-9井、塔19-43井等岩芯的系统观察,建立了蒙古塔木察格坳陷白垩系震积岩的垂向序列。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砂岩脉(砂火山)层段、水塑性褶皱变形层段、斧式构造层段、滑塌构造层段、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段、准原地沉积湖泊津浪丘状层理和内碎屑角砾岩层段、异地沉积震浊积岩层段,对应于地震由强变弱的一个变化过程。震积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分析盆地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软沉积变形构造 液化构造 白垩系 蒙古塔木察格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及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延章 林承焰 +1 位作者 董春梅 娄国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1,共3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厚层砂体内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藏圈闭类型难以识别等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揭示了夹层和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夹层不但在油藏顶部对油气起封堵作用,而且在油藏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也...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厚层砂体内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藏圈闭类型难以识别等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揭示了夹层和物性遮挡带的成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夹层不但在油藏顶部对油气起封堵作用,而且在油藏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侧向封堵的作用,造成了上水下油的油水纵向分布状况和倾斜的油水界面;以成岩作用为主形成的横向物性遮挡带是油气侧向封堵的基础,这种物性遮挡带的存在提供了侧向遮挡条件,造成了物性遮挡带两侧油水关系的不同,控制了油气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布 夹层 物性遮挡带 莫西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振中 陈世悦 +1 位作者 姚军 王永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7-325,共9页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研究的薄弱增加了这一层位的油气勘探风险,限制了人们对渤海湾地区中生界的精细研究。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研究的薄弱增加了这一层位的油气勘探风险,限制了人们对渤海湾地区中生界的精细研究。在济阳坳陷中生界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坊子期北西向断层较强烈逆冲导致研究区发育时而分割时而相连的山间压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靠近北西向断层的东北侧且两者位置的差别较小;三台期北西向断层活动的停止导致研究区发育相互分割的山间坳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是一致的;三台晚期到蒙阴早期北西向断层复活并在蒙阴期强烈活动导致研究区发育时而分割时而相连的山间断陷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到靠近北西向断层的南西侧且两者位置的差别较大;西洼期继承了蒙阴期的构造格局,但断层的活动已经有所减弱,沉积?沉降中心位置的差别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活动 沉积作用 沉积 沉降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道时频分析的地层结构解析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夏竹 刘兰锋 +3 位作者 任敦占 魏文博 张振生 宋建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5,69,共10页
地震时频分析是通过对地震信号采用多种数学变换,实现从时频域角度对信号的局部特征进行分解,剖析信号细微特征所对应的地层结构。在应用地震时频分析技术过程中,人们对于这项技术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地质问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从... 地震时频分析是通过对地震信号采用多种数学变换,实现从时频域角度对信号的局部特征进行分解,剖析信号细微特征所对应的地层结构。在应用地震时频分析技术过程中,人们对于这项技术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地质问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从时频原理综合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地震道时频谱中各种频率特性参数和时频旋回直接转化成对地层结构逐级、分步的解析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时频分析原理不仅是对地震数据进行特殊数学变换,实现对信号的分解,而且充分利用了地层厚度的调谐效应及岩性调谐效应;时频谱与地质结构特征之间的良好响应关系为地震地质精细解释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调谐效应 傅里叶变换 三角递归滤波 时频谱特征 地层结构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构成单元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清华 杨超 +1 位作者 王秀玲 黄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32-34,共3页
在讨论容积法计算储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构成单元分析法及其研究成果总结出一种油气储量计算的新方法.实例表明,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更接近油气田的地下实际储量.
关键词 储层构成单元 储量计算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下油砂山组滩坝砂岩特征与储层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化爱 钟建华 +2 位作者 杨少勇 张长好 王金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7-602,共6页
笔者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手段,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下油砂山组滩坝砂岩发育分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其储集性能,分析了滩坝砂岩受古地形、古湖盆岸线形态和沉积基准面等因素控制,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湖盆拐弯处辫状三角洲侧翼的潮... 笔者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手段,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乌南—绿草滩地区下油砂山组滩坝砂岩发育分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其储集性能,分析了滩坝砂岩受古地形、古湖盆岸线形态和沉积基准面等因素控制,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湖盆拐弯处辫状三角洲侧翼的潮汐环境宽缓斜坡和古隆起上,纵向上滩砂多发育在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坝砂主要发育在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并且具有储层薄、喉道细、渗透率低的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储层储集性能取决于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类型及孔喉分选性等因素。文中对研究区滩坝砂岩储层进行了评价,分为3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为区内的较优质储层,Ⅱ类地层为中等—偏差储层,Ⅲ类为差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砂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容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金华 张世奇 +2 位作者 魏垂高 刘景新 江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2-706,共5页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容空间发生变化,沉积中心随之迁移,地层厚度发生变化。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南北向、东西向剖面基础上建立了单盆和双盆两种可容空间的变化模式,并根据其不同特征将地层按可容空间分为3个带:可容空间...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容空间发生变化,沉积中心随之迁移,地层厚度发生变化。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南北向、东西向剖面基础上建立了单盆和双盆两种可容空间的变化模式,并根据其不同特征将地层按可容空间分为3个带:可容空间增加带、转换带、减小带。根据南北向和东西向连井剖面及地层的沉积模式,分析不同可容空间变化带的特点,证实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地层垂向和横向上存在的可容空间变化。从单井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可容空间变化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说明可容空间增加带也存在有利于油气成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可容空间 转换带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歧峰 杜启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3,共7页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综合利用纵波和横波信号进行勘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依据资料处理流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①基于标量波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多分量处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处理流程并进入...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综合利用纵波和横波信号进行勘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依据资料处理流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①基于标量波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多分量处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处理流程并进入实用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波场分离、横波静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及转换横波偏移成像等核心技术。②基于矢量波波场理论的多波联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保持地震数据的原始信息,但目前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与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仍不完善,对于多分量地震实际资料的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处理流程。多波多分量技术是解决目前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地震 波场分离 多分量联合 速度分析 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静 林承焰 王言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9年第1期75-77,共3页
研究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对提高注水泥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研究概况,重点分析了非牛顿流体在井眼中的顶替过程与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实验方法... 研究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对提高注水泥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外非牛顿流体顶替机理研究概况,重点分析了非牛顿流体在井眼中的顶替过程与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实验方法与理论分析的最大不足是很难按实际的井眼条件与流体特性来研究,导致了对非牛顿流体顶替过程与机理认识的不足。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实现实际井眼条件下非牛顿流体顶替过程的可视化,通过数值计算和部分实验验证,系统分析各种因素对顶替效率的影响规律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水泥浆 顶替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梁油田东部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刚强 王伟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5期10-13,17,共5页
油气藏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的漫长的地质过程.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储、盖、运、圈、保、异常压力等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决定油气的最终分布.在分析了纯粱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已发现油气藏特... 油气藏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油气由分散到集中的漫长的地质过程.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储、盖、运、圈、保、异常压力等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决定油气的最终分布.在分析了纯粱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已发现油气藏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油气分布的规律和成藏模式,应用管理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提出了"短板"控油的说法.结合工区实际情况认为:①圈闭条件是决定研究区油气分布的"短板";②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寻找岩性、地层等隐蔽性圈闭以及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寻找小型构造圈闭是加长"短板"、勘探沙二段油气资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粱东部地区 油气分布 木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34北区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魏刚 王应斌 +2 位作者 邓津辉 王德英 姜利群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6期372-375,共4页
渤中34北区浅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储层横向连续性差,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区内油气成藏的主要特征是:油气水的分布整体受构造控制,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丰度。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古近系“中转站”和断层,“中转站”的存在... 渤中34北区浅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储层横向连续性差,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区内油气成藏的主要特征是:油气水的分布整体受构造控制,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丰度。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古近系“中转站”和断层,“中转站”的存在为浅层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断层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断层的性质决定了油气运移能力,进而影响了圈闭充满程度。在本区及渤海海域其他凹陷浅层复杂断块区应继续以断块圈闭为主进行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34北区 浅层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断层性质 断块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