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程付启 张嘉骏 +2 位作者 杨贵丽 林腊梅 丁奎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负压发育区,发育层段主要在中生界以上,深度范围在100~5000 m,构造位置以隆起和斜坡为主,压力系数最小仅有0.45,总体上从西部盆地到东部盆地负压分布具有层系变新、深度增加、强度增大的规律;(2)负压成因类型包括构造、成岩和流体散失3种,西部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和隆起区负压主要为构造成因,发育深度小;东部盆地、盆地斜坡和向斜带负压主要为成岩和流体散失成因,发育深度较大。(3)负压成因差异是控制不同盆地、不同埋深、不同构造位置负压发育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上述成果和认识对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预测及油气成藏动力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中国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认识与启示
2
作者 支东明 何文军 +3 位作者 谢安 李梦瑶 刘寅 曹剑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共24页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 含油气盆地深层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现实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长、构造背景复杂,基于近年来的新发现,对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具有原型海相盆地油气、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非常规油气藏、富烃凹陷大型地层油气藏及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构造油气藏四大勘探新领域。原型海相盆地油气受石炭系多沉积中心分散展布的烃源岩控制,可以围绕各自烃源灶形成相对独立的全油气系统。西部坳陷二叠系风城组源内具有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聚集的成藏规律,南部盆1井西—沙湾凹陷深层是寻找万亿立方米大气区的现实领域。富烃凹陷深层受古地貌与湖平面联合控制,形成大型地层圈闭,凹槽区可以形成集群式规模油气藏。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大型构造圈闭,8000m以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地质条件。对这四大领域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已经进入以深层勘探为主的新阶段,油气资源普遍表现为常规—非常规有序共生的特征,优质的烃源岩和有效的成藏要素为盆地深层油气富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层—超深层 成藏条件 全油气系统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转型下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永旺 管志川 +3 位作者 齐宁 侯健 陈德春 姚传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85,256,共5页
在能源行业快速升级转型背景下,石油行业高标准的作业及安全要求限制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自动化的装备及复杂的施工工艺使得校内不易开展实践教学,擅长于基础研究但无现场工作经历的指导教师不利于引领学生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弱... 在能源行业快速升级转型背景下,石油行业高标准的作业及安全要求限制了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自动化的装备及复杂的施工工艺使得校内不易开展实践教学,擅长于基础研究但无现场工作经历的指导教师不利于引领学生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弱于实践能力,且存在越来越弱的趋势,难以支撑行业的快速转型升级。针对此问题,创新性的构建了“6+1”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校内校外“实+虚”结合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三驱联动,四位一体”实践模式运行保障机制,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石油工程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行业 转型升级 石油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润湿条件下化学驱微观渗流CT扫描实验研究
4
作者 杜庆军 赵东 +2 位作者 侯健 韦贝 刘永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0,43,共6页
油藏中岩石润湿性的非均匀分布是影响化学驱渗流与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设计了一种混合润湿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模型填制方法,结合化学驱在线CT扫描实验系统,建立了复杂润湿性分布条件下化学驱微观驱油实验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水驱、聚合... 油藏中岩石润湿性的非均匀分布是影响化学驱渗流与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设计了一种混合润湿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模型填制方法,结合化学驱在线CT扫描实验系统,建立了复杂润湿性分布条件下化学驱微观驱油实验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水驱、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实验结果,研究了不同界面张力、油相黏度与水相黏度对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影响,揭示了混合润湿储层化学驱动用剩余油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纯油湿环境,混合润湿性条件下化学驱的油水界面面积更大;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易被乳化分散为小油滴;聚合物通过提高水相黏度,扩大了微观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湿 化学驱 微观剩余油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射孔-裂缝全耦合双暂堵压裂实验装置研发与应用
5
作者 郭天魁 郝彤 +6 位作者 张跃龙 陈铭 曲占庆 王文宇 吕明锟 杨仁杰 戴海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为将基于缝间(段内)射孔暂堵球与缝内暂堵剂的“缝间-缝内”暂堵压裂技术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该文设计了井筒-射孔-裂缝全耦合暂堵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装置能够设置泵注压力、排量、射孔参数、裂缝粗糙程度、裂缝宽度等实验条件,开... 为将基于缝间(段内)射孔暂堵球与缝内暂堵剂的“缝间-缝内”暂堵压裂技术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该文设计了井筒-射孔-裂缝全耦合暂堵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装置能够设置泵注压力、排量、射孔参数、裂缝粗糙程度、裂缝宽度等实验条件,开展非常规储层暂堵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并通过进出口流量监测、多点测压、可视化图像处理等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精细化表征,对段内暂堵与缝内暂堵两种压裂辅助工艺进行评价优化。该实验装置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安全、功能丰富,是储层改造技术创新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实验装置 井筒-射孔-裂缝全耦合 暂堵压裂 暂堵材料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微塑料运移与滞留微观可视化实验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璞 赵海龙 +7 位作者 任玲玲 高岩岩 薛东兴 山河 王斌 姚传进 赵建 白英睿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9,共6页
针对常规实验手段无法直接观测多孔介质内微塑料运移现象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微塑料运移与滞留的微观可视化实验体系,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微塑料的高效识别与计算。实验结果量化了多孔介质结构对微塑料迁移行为的影响:介质粒径增大使微塑... 针对常规实验手段无法直接观测多孔介质内微塑料运移现象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微塑料运移与滞留的微观可视化实验体系,并通过机器学习进行微塑料的高效识别与计算。实验结果量化了多孔介质结构对微塑料迁移行为的影响:介质粒径增大使微塑料滞留量增加29.8%~56.0%;介质通道宽度的增加使微塑料滞留量增加14.5%~37.6%。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吻合。实验还可直观观测不同类型微塑料沉积模式与特征;实验体系具有直观、准确、简便、可拓展的优势,适用于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创新教学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孔隙尺度可视化 多孔介质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甜点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军 张丽丽 +2 位作者 孙辉 远光辉 赵晓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5,共17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合构造背景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地层压力特征等明确了甜点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至恩平组储层以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占主导,并夹少量细砂岩和泥质砂岩。岩石成分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局部原生孔隙保留,部分储层微裂缝发育。储层整体经历了中—强压实作用,发育多期自生石英、碳酸盐矿物和黏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蚀为主。中深层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流体超压和构造裂缝的综合控制,沉积作用形成的净砂岩为中深层储层发育提供基础,长期开放-半开放体系中溶蚀作用形成了增孔型次生孔隙,中晚期流体超压有效保存孔隙,微裂缝一定程度改善储层渗透性。不同温度带中,甜点储层成因存在差异:相对低温带以原生孔隙为主,中等压实作用有利于孔隙保存,大气淡水淋滤和有机酸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相对中温带原生和次生孔隙共存,压实与半开放体系有机酸溶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相对高温带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强烈压实削弱孔隙度,但超压和微裂缝对孔隙保存与渗透性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可在致密背景下形成甜点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甜点 主控因素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地层石油污染绿色修复的微观尺度机理
8
作者 王晓璞 王晴萱 +3 位作者 李严 龙涛 李航宇 杨永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27,共5页
针对传统实验方法在直接测量多孔介质内微观渗流机理方面的不足,采用自主研发的孔隙尺度可视化实验装置,对非均质地层石油污染的绿色修复过程进行微观尺度研究。探讨了多孔介质渗透率及绿色环保驱替剂对残余油分布和饱和度的影响,实现... 针对传统实验方法在直接测量多孔介质内微观渗流机理方面的不足,采用自主研发的孔隙尺度可视化实验装置,对非均质地层石油污染的绿色修复过程进行微观尺度研究。探讨了多孔介质渗透率及绿色环保驱替剂对残余油分布和饱和度的影响,实现了多孔介质内孔隙尺度两相渗流过程的实时监测。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作一次性孔隙模型,模拟地下油藏。驱替剂包括生物质绿色溶剂、T-80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实验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孔隙模型中,低渗透区的残余油饱和度比高渗透区高0.700左右;高流速的残余油饱和度较低流速增加了0.130;生物质绿色溶剂表现出最佳修复效果,残余油饱和度为0.079,去离子水次之,T-80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石油污染修复 非均质多孔介质 孔隙尺度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为例
9
作者 单祥 窦洋 +4 位作者 刘超威 潘进 郭华军 彭博 李克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1129,共14页
【目的】阜康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该套深层砂砾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方法】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曲线等资料,对阜... 【目的】阜康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该套深层砂砾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方法】通过岩心、铸体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曲线等资料,对阜康凹陷斜坡区上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砂砾岩储层;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裂缝为主,孔隙结构以小孔微喉为主,整体连通性差;沉积微相是造成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基础,碎屑流水道砂砾岩和远砂坝粉细砂岩泥质含量高、物性差,水下分流河道含砾中粗砂岩物性相对较好;高伊利石黏土杂基和成岩压实及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整体致密低渗的主要因素;晚期压力传导型超压未能保护原生孔隙;裂缝有效改善储层渗透性。【结论】研究区上乌尔禾一段顶部和二段底部水下分流河道含砾中粗砂岩泥质含量相对较低,基质孔隙发育,储层性质较好;远离西泉凸起物源影响的阜北凹槽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深层储层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阜康凹陷 上乌尔禾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朱如凯 崔景伟 +4 位作者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4,共13页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评价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石炭系、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震旦系顶—奥陶系以及松辽盆地基岩等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油气当量均在亿吨级或十亿吨级。②大型地层油气藏受盆缘或盆内隆起周缘长期继承性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输导体系控制,发育准层状集群式巨型—大型地层油气聚集,存在风化壳和内幕2类地层油气藏,均可大规模成藏。③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为中国三大克拉通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间或层内不整合风化壳、准噶尔盆地6个斜坡区二叠系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地层、火山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基岩。④未来勘探技术可加强盆地内部多级不整合的识别、成藏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集成,围绕纵向上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扩展新含油气区,构建大型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并推动中国地层油气藏勘探。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勘探技术发展、地层油气藏重点领域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勘探进展 富集规律 未来领域 地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基于工程案例的探究性实验建设
11
作者 付帅师 朱永春 +5 位作者 韩继凡 李爱芬 肖志朋 刘诗琪 樊冬艳 王增宝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7-244,共8页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实测地面脱气油量减少。地面油气分离时采用多级脱气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分离时挥发油中轻质组分的蒸发程度,减少地面脱气油损失。实验得出了挥发油在地面多级分离时的最优分离器压差,在该压差下分离油气时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蒸发程度最小。该研究结果对挥发性油藏地面分离条件的确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原油 高压物性 多级脱气 油气分离条件 探究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远光辉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辉 陈淑慧 刘浩 赵晓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共2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化 差异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层析成像垂直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
13
作者 尹邦堂 王树龙 +3 位作者 张绪亮 张旭鑫 王志远 孙宝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溢流期间井筒环空中的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垂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装置,创建了电容层析成像(ECVT)和含气率分析的流型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揭示了含气率随气液相表观速度、黏度... 为了研究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溢流期间井筒环空中的气液两相流动规律,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垂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实验装置,创建了电容层析成像(ECVT)和含气率分析的流型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表明:该实验揭示了含气率随气液相表观速度、黏度的变化规律;实现了对不透明井筒环空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实时可视化和定量化表征。该实验装置可作为垂直井筒环空中气液两相流动特征、气体运移、流型转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可用于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 气液两相流动 垂直环空 可视化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导向钻井轨迹控制特性实验教学装置设计及应用
14
作者 刘永旺 王红 +3 位作者 秦晓兵 尚捷 薛新房 贾建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63,共5页
旋转导向是目前钻井技术的最前沿科技,也是定向钻井领域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获取并展示旋转导向钻井行为对钻井人才培养及实现现场技术再次革新升级均有重大意义。为展示旋转导向钻井行为,基于相似性原理,研制旋转导向钻井轨迹控制特... 旋转导向是目前钻井技术的最前沿科技,也是定向钻井领域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获取并展示旋转导向钻井行为对钻井人才培养及实现现场技术再次革新升级均有重大意义。为展示旋转导向钻井行为,基于相似性原理,研制旋转导向钻井轨迹控制特性实验教学装置,装置可展示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轨迹控制行为和揭示其控制特性,可评价不同导向钻井技术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导向钻井作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科研人员揭示轨迹控制机理、开展科研创新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导向钻井 轨迹控制特性 实验教学装置 教学研究 钻进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磊 宋璠 +1 位作者 张世奇 杨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0,I0002,I0003,共14页
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储层物性和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并进行综合表征,明确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齐古组自下而上分为1~6小层,粒度韵律和渗透率韵律以正... 以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储层物性和测井数据等资料,分析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并进行综合表征,明确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齐古组自下而上分为1~6小层,粒度韵律和渗透率韵律以正韵律为主,在层内非均质性方面,3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在层间非均质性方面,1~3小层砂体展布面积大且连通性好,3小层砂体最发育;在平面非均质性方面,1~4小层具有较强非均质性。3小层的非均质性最强,其次分别为2小层、4小层和1小层的。沉积作用影响砂体展布及物质组成,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基础,成岩作用能够改善孔隙结构和类型,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对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永进地区 侏罗系 齐古组 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非均质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忠正 赵明伟 +1 位作者 刘佳伟 戴彩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45-4858,共14页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国内外常用稠化剂和交联剂对于提升压裂液耐温性能的发展历程,明确现有深层/超深层压裂液的耐温界限。目前在压裂液延迟交联的技术方法中依靠环境响应的延迟交联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但耐温压裂液仍然存在“用剂浓度高、分子结构复杂、井筒摩阻高”的问题。研发具有低伤害、高减阻、低成本的耐高温延迟交联压裂液将是超深层压裂液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压裂工作液技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压裂液 耐高温 延迟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化作用与白云岩孔隙的形成——来自实验模拟交代反应的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广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2-642,共11页
【意义】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和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96%的探明地质储量来自于白云岩储层。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有关白云岩化作用对孔隙的... 【意义】白云岩是一种常见的碳酸盐岩和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96%的探明地质储量来自于白云岩储层。因此,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有关白云岩化作用对孔隙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方法】通过归纳总结白云岩孔隙成因的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多种类型交代反应的实验模拟结果,阐明白云岩化过程中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并对白云岩孔隙成因的研究提出了展望。【进展】已有理论表明,白云岩的孔隙可以继承于原岩,也可形成于等摩尔交代、白云岩化过程中的方解石溶解或者白云岩形成之后的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可以增加、保持或者降低储层孔隙,取决于交代反应的环境、时间和流体性质。【结论与展望】综合实验模拟结果的共性特征发现,交代反应是一个溶解—运移—沉淀的微过程;新孔隙的形成贯穿交代反应的整个过程,并提供了流体、离子交换的通道,以保持交代反应的持续进行;新孔隙的形成并非受矿物摩尔体积控制,而是受控于相对溶解度,即反应物的溶解量大于生成物的沉淀量。交代过程中产生的新孔隙以微孔隙为主,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贡献仍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孔隙演化 实验模拟 交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18
作者 徐梦冉 步玉环 +4 位作者 赵恒仪 刘芳 庞学玉 张振 向刚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共14页
普通水泥存在固化后体积收缩、脆性大且生产耗能高等问题,而氯氧镁水泥能较好地改善普通油井水泥的弱点,并具有力学强度高、CO_(2)吸附性强、耐温、抗盐卤腐蚀等工程优势,研究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介绍了... 普通水泥存在固化后体积收缩、脆性大且生产耗能高等问题,而氯氧镁水泥能较好地改善普通油井水泥的弱点,并具有力学强度高、CO_(2)吸附性强、耐温、抗盐卤腐蚀等工程优势,研究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介绍了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水化产物及水化反应机理,总结了氯氧镁水泥在油气井固井、储层堵漏、钻井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并指明了氯氧镁水泥在CCUS、盐膏层固井、深水浅层固井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可为氯氧镁水泥在石油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镁水泥 固井 堵漏 耐水性 抗压强度 CCU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裂缝发育特征及智能化识别方法——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伟 王民 +6 位作者 肖佃师 金惠 邵好明 崔俊峰 贾益东 张泽元 李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3-454,共12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在实际生产中,高产稳产井与裂缝密集发育高度相关,裂缝为气体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路径和场所,裂缝发育与否成为制约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在实际生产中,高产稳产井与裂缝密集发育高度相关,裂缝为气体的运移和保存提供了路径和场所,裂缝发育与否成为制约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了评价须家河组气藏富集“甜点”区,依据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智能化算法,明确裂缝发育特征并建立有效的裂缝识别方法。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构造裂缝、成岩裂缝与异常高压裂缝均有发育。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分为3期,第1期NW—SE(北西—南东)向主要发育低角度裂缝,偶尔可见高角度裂缝;第2期NNE—SSW(北北东—南南西)向主要发育高角度裂缝;第3期E—W(东—西)向主要发育高角度裂缝。致密气储层裂缝层段具有低密度、高补偿中子、高声波时差、冲洗带电阻率和地层电阻率呈现正幅度差。对带有裂缝和非裂缝标签的常规测井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应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裂缝智能化预测,K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F_(1)分数分别为0.65、0.83、0.88、0.91,发现随机森林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预测精确度和效率均高于其他3种算法。同时,为了兼顾运算效率与准确性,选择基因遗传算法作为优化算法进行超参数调优,优于网格搜索、贝叶斯优化及粒子群优化算法。使用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方法(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简称SHAP)计算不同影响因素对预测的贡献值,发现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和补偿密度为主要影响预测效果的测井曲线。裂缝密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即从四川盆地西南部至四川盆地西北部,裂缝密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致密气储层裂缝“甜点”区预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智能化预测模型,为致密气增储上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裂缝发育特征 智能化预测方法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