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石油地震地质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后,随着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目标是发现油气田和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由于缺少独立的理论体系,石油地震地质学目前还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是一个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解决石油地质... 石油地震地质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后,随着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目标是发现油气田和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由于缺少独立的理论体系,石油地震地质学目前还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是一个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解决石油地质学和油藏描述问题的技术集成。其目前的发展表现出3方面特点:研究技术多样化;井震结合使研究精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由油气田勘探向油气藏开发发展。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地震反射信息地质意义的认识、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模式是制约地震资料在地质研究中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也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发展提出4点展望: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多学科、多尺度相结合;等时沉积单元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由储层地质研究向烃类检测发展。这也是今后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震地质学 勘探开发一体化 烃类检测 等时地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涛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董春梅 曾洪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0,共7页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震资料频率和地层厚度对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地层切片解释曲流河沉积结构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研究发现:(1)高频地震资料中地震反射能够反映曲流河侧积复合体边界,而低频地震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与岩性界面一致;(2)不同厚度的点坝侧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差异,造成反射剖面的多解性。同时指出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的技术关键:(1)发挥地震资料平面与剖面信息的相互约束和补充;(2)将地质体作为三维空间发育的成因体,利用其平面与剖面特征的成因联系指导解释;(3)级次化解释方法,在不同级次上采用针对性的解释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墨西哥湾新近系地震沉积学解释,实现了曲流河点坝复合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内部结构 地震沉积学 开发尺度 级次化 地层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1 位作者 王改云 高树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三段储层的平面非均质程度随注水开发而变化;开发初期以中等—较强非均质性为主,开发中期非均质性增强,开发后期以较强非均质性为主;中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西北部相对较弱;沉积微相主体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弱,侧缘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强;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约75%的剩余油分布在较强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东营组三段 非均质综合指数 开发时期 平面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