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
被引量:
10
1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石油地震地质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后,随着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目标是发现油气田和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由于缺少独立的理论体系,石油地震地质学目前还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是一个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解决石油地质...
石油地震地质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后,随着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目标是发现油气田和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由于缺少独立的理论体系,石油地震地质学目前还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是一个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解决石油地质学和油藏描述问题的技术集成。其目前的发展表现出3方面特点:研究技术多样化;井震结合使研究精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由油气田勘探向油气藏开发发展。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地震反射信息地质意义的认识、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模式是制约地震资料在地质研究中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也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发展提出4点展望: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多学科、多尺度相结合;等时沉积单元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由储层地质研究向烃类检测发展。这也是今后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震地质学
勘探开发一体化
烃类检测
等时地层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被引量:
29
2
作者
张涛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董春梅
曾洪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0,共7页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震资料频率和地层厚度对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地层切片解释曲流河沉积结构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研究发现:(1)高频地震资料中地震反射能够反映曲流河侧积复合体边界,而低频地震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与岩性界面一致;(2)不同厚度的点坝侧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差异,造成反射剖面的多解性。同时指出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的技术关键:(1)发挥地震资料平面与剖面信息的相互约束和补充;(2)将地质体作为三维空间发育的成因体,利用其平面与剖面特征的成因联系指导解释;(3)级次化解释方法,在不同级次上采用针对性的解释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墨西哥湾新近系地震沉积学解释,实现了曲流河点坝复合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内部结构
地震沉积学
开发尺度
级次化
地层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
11
3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1 位作者
王改云
高树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三段储层的平面非均质程度随注水开发而变化;开发初期以中等—较强非均质性为主,开发中期非均质性增强,开发后期以较强非均质性为主;中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西北部相对较弱;沉积微相主体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弱,侧缘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强;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约75%的剩余油分布在较强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东营组三段
非均质综合指数
开发时期
平面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
被引量:
10
1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油藏
地质
山东省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17-22,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编号:2009ZX05009-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872094)资助
文摘
石油地震地质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提出后,随着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目标是发现油气田和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由于缺少独立的理论体系,石油地震地质学目前还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是一个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解决石油地质学和油藏描述问题的技术集成。其目前的发展表现出3方面特点:研究技术多样化;井震结合使研究精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由油气田勘探向油气藏开发发展。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地震反射信息地质意义的认识、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模式是制约地震资料在地质研究中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也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中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发展提出4点展望: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多学科、多尺度相结合;等时沉积单元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由储层地质研究向烃类检测发展。这也是今后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石油地震地质学
勘探开发一体化
烃类检测
等时地层单元
Keywords
petroleum seismogeolog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hydrocarbon detection
isochronic strata unit
分类号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被引量:
29
2
作者
张涛
林承焰
张宪国
董春梅
曾洪流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油藏
地质
山东省
重点
实验室
[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4-8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094)
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CX04008A)
文摘
曲流河地层内部结构复杂,岩性界面具有穿时性,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法不能满足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对储层内部结构精细解释的需要,急需探索有效的地震解释方法。采用基于探地雷达的露头探测、点坝复合体三维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震资料频率和地层厚度对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研究了利用地层切片解释曲流河沉积结构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技术。研究发现:(1)高频地震资料中地震反射能够反映曲流河侧积复合体边界,而低频地震资料中反射同相轴与岩性界面一致;(2)不同厚度的点坝侧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存在差异,造成反射剖面的多解性。同时指出曲流河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的技术关键:(1)发挥地震资料平面与剖面信息的相互约束和补充;(2)将地质体作为三维空间发育的成因体,利用其平面与剖面特征的成因联系指导解释;(3)级次化解释方法,在不同级次上采用针对性的解释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墨西哥湾新近系地震沉积学解释,实现了曲流河点坝复合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刻画。
关键词
曲流河
储层内部结构
地震沉积学
开发尺度
级次化
地层切片
Keywords
meandering river
reservoir architecture
seismic sedimentology
reservoir development scale
hierarchical
stratal slice
分类号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
11
3
作者
杨少春
王瑞丽
王改云
高树新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油藏
地质
山东省
重点
实验室
中海
石油
(
中国
)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技术部
中国
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3-499,共7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九五"十条龙攻关项目(KG95028)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批准文号:200233)
文摘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为例,提出以非均质综合指数为表征参数,以其平面等值图为依据,研究目的层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分析了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和开发后期的非均质特征,得到了不同时期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东三段储层的平面非均质程度随注水开发而变化;开发初期以中等—较强非均质性为主,开发中期非均质性增强,开发后期以较强非均质性为主;中部非均质性相对较强,西北部相对较弱;沉积微相主体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弱,侧缘部位的非均质性变强;平面非均质性增强的趋势仍将持续下去。约75%的剩余油分布在较强非均质性的储层中。
关键词
胜坨油田
东营组三段
非均质综合指数
开发时期
平面非均质性
Keywords
Shengtuo oilfield
the third member of Dongying formation
heterogeneous synthetic index
development stages
plane heterogeneity
分类号
P618.130.2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石油地震地质学探讨及展望
林承焰
张宪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开发尺度的曲流河储层内部结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张涛
林承焰
张宪国
董春梅
曾洪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特征:以胜坨油田二区东营组三段为例
杨少春
王瑞丽
王改云
高树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