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熔覆高耐蚀Fe基固溶体合金涂层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彦芳 李豪 +3 位作者 石志强 肖亚梅 孙旭 王亭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3-57,共5页
Fe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蚀性。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4L不锈钢基体表面熔覆Fe-Cr-Ni-Co-B非晶粉末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涂层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组织涂层均匀、... Fe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蚀性。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4L不锈钢基体表面熔覆Fe-Cr-Ni-Co-B非晶粉末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涂层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组织涂层均匀、致密,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结合区为平面晶和柱状晶、熔覆层为"丝条状"树枝晶。熔覆层各区域由于成分和冷却速度的差异,致使树枝晶的大小和生长方向明显不同。涂层主要由Fe_(64)Ni_(36)和(FeCrNi)固溶体组成。熔覆层硬度分布较为均匀,涂层平均硬度约为480HV_(0.2),约是304L不锈钢基材的2.5倍。熔覆层的腐蚀电位高于304L基材,自腐蚀电流密度小于304L基材,具有较强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基固溶体合金涂层 显微组织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沉积非晶涂层的组织结构与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彦芳 司爽爽 +2 位作者 宋增金 孙旭 石志强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124,共4页
以Zr_(55)Al_(10)Ni_5Cu_(30)非晶态合金棒为电极,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ZL101铝合金表面制备了锆基合金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等对涂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 以Zr_(55)Al_(10)Ni_5Cu_(30)非晶态合金棒为电极,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ZL101铝合金表面制备了锆基合金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等对涂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层表面较致密、均匀,为典型的"溅射状"花样形貌;沉积层主要由非晶、Zr O_2和Cu_8Zr_3等相组成;沉积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 555 HV 0.01,约为基材的15倍,摩擦系数仅为0.096,呈现出良好的减摩耐磨特性,沉积层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非晶沉积层 组织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L101表面电火花沉积Zr基非晶涂层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5
3
作者 何艳玲 王彦芳 +3 位作者 司爽爽 宋增金 孙旭 石志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6-240,共5页
目的提高铝合金材料的表面性能,开拓非晶涂层的应用。方法以直径为2 mm的Zr55Al10Ni5Cu30非晶合金棒为电极,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氩气保护下沉积两遍,在ZL101A铝合金表面制备非晶沉积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 目的提高铝合金材料的表面性能,开拓非晶涂层的应用。方法以直径为2 mm的Zr55Al10Ni5Cu30非晶合金棒为电极,采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氩气保护下沉积两遍,在ZL101A铝合金表面制备非晶沉积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共聚焦显微镜等,分析研究了沉积层的相组成、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微区成分和界面特性。结果沉积层表面呈银灰色橘皮状,表面较致密、均匀,为典型的"火山坑"和"溅射状"花样形貌。涂层表面凸凹不平,表面粗糙度均方根偏差Rq约为3μm,沉积层厚度约为40μm,主要由非晶、ZrO_2、Cu_8Zr_3和ZL101基体Al(Si)相等组成,非晶以团块状或条状分布在晶体相之间。结论由于元素互扩散,非晶涂层与基材在界面处形成了3~4μm厚的过渡层,且呈良好的冶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非晶沉积层 ZL101 组织 界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激光熔覆非晶合金涂层界面组织结构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彦芳 孙旭 +2 位作者 宋增金 李娟 石志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和开拓非晶涂层的应用。方法将Fe-Cr-Si-P非晶态合金粉末预涂覆于304L不锈钢基材表面,采用宽带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非晶涂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界面组织特征。采用FLUENT软件建立... 目的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和开拓非晶涂层的应用。方法将Fe-Cr-Si-P非晶态合金粉末预涂覆于304L不锈钢基材表面,采用宽带激光熔覆技术制备非晶涂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界面组织特征。采用FLUENT软件建立宽带激光熔覆的流场模型,并模拟激光熔池内的流场分布。结果涂层组织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涂层界面区为平面晶和外延树枝晶,涂层中部区域为大面积非晶区,涂层表面为等轴树枝晶,且界面外延生长层的高度随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激光熔池的流动为对流机制,熔体流动速度在熔池中部出现了低谷,最大速度出现在熔池表面,在熔池下部流体也会出现一个速度峰值。峰值距熔池底端的距离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宽带激光熔覆的Fe-Cr-Si-P涂层由非晶和树枝晶结晶相组成,涂层组织为分层结构。熔池底部峰值距熔池底端的距离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外延生长层厚度的实测距离基本吻合。建立了激光工艺参数与外延生长层厚度的关系模型,为宽带激光熔覆大面积非晶涂层的可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宽带激光熔覆 非晶涂层 组织结构 界面组织 流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在机械合金化合成TiC过程中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彦霞 鲁玉祥 +1 位作者 张亚萍 缪伟民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8,125,共4页
研究了不同加入量的Ni对机械合金化合成TiC的影响。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差热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组织及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晶粒尺寸已达到纳米级,且纳米TiC的热稳定性较好,加入一定量的Ni... 研究了不同加入量的Ni对机械合金化合成TiC的影响。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差热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组织及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的晶粒尺寸已达到纳米级,且纳米TiC的热稳定性较好,加入一定量的Ni对机械合金化合成TiC具有加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反应合成 TIC 加速效应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L101合金激光熔凝强化处理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彦芳 许敬年 +1 位作者 栗荔 武同霞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99-101,共3页
采用5 kW CO2激光器对ZL101合金表面进行激光熔凝强化,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对熔凝层与铝合金基体的界面结合区的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熔后的ZL101显微组织分为熔凝区、热影响区和基体。熔凝区与基体... 采用5 kW CO2激光器对ZL101合金表面进行激光熔凝强化,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对熔凝层与铝合金基体的界面结合区的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熔后的ZL101显微组织分为熔凝区、热影响区和基体。熔凝区与基体相比,组织明显细化,共晶Si由针条状变为细小颗粒状。表面熔凝区的硬度较基体提高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101合金 激光熔凝 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等静压对激光直接沉积Ti60合金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蒋帅 李怀学 +3 位作者 石志强 王玉岱 黄柏颖 周永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激光直接沉积技术成形Ti60合金,研究热等静压—双重退火对激光直接沉积Ti60合金缺陷、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直接沉积Ti60合金存在气孔和未熔合两种缺陷,经热等静压处理后,气孔和尺寸较小的未熔合缺陷消除;沉积态试... 利用激光直接沉积技术成形Ti60合金,研究热等静压—双重退火对激光直接沉积Ti60合金缺陷、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直接沉积Ti60合金存在气孔和未熔合两种缺陷,经热等静压处理后,气孔和尺寸较小的未熔合缺陷消除;沉积态试样底部和中部为柱状晶,顶部为等轴晶,显微组织为魏氏组织,由板条α和板条间β组成;经热等静压—双重退火处理后,晶界α消融,大部分原始β晶界消失,α板条粗化,长宽比减小,显微组织变为网篮组织;与锻件相比,沉积态试样拉伸强度较高,塑性较低,经热等静压—双重退火处理后,其塑性达到了锻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激光直接沉积 钛合金 TI60 热等静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电火花沉积非晶层表面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钟鹏 司爽爽 +3 位作者 宋增金 孙旭 石志强 王彦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25-128,共4页
以Zr55Al10Ni5Cu30非晶态合金棒为电极,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ZL101铝合金表面制备了Zr基合金涂层。研究了充电电容、工作电压和频率对沉积层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电容、电压和频率增大,沉积层厚度增... 以Zr55Al10Ni5Cu30非晶态合金棒为电极,利用电火花沉积技术在ZL101铝合金表面制备了Zr基合金涂层。研究了充电电容、工作电压和频率对沉积层厚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电容、电压和频率增大,沉积层厚度增大。随着电容、电压的增大,沉积层的粗糙度增加;随沉积频率提高,沉积层粗糙度减小。通过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的沉积层的表面较致密、均匀,厚度约为38μm,表面粗糙度Ra为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沉积 非晶沉积层 工艺参数 厚度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