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辉 陈勇 +3 位作者 王学军 林会喜 王淼 任新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4-1063,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沥青主要赋存在构造缝中,裂缝面存在弯曲变形,矿物显微构造变形明显,指示沥青形成与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有关。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结果指示沥青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具有混源成藏特征。沥青成熟度较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62%~0.79%),且具强烈生物降解特征,说明为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同时生物标志物指示沥青受到晚期原油充注的影响。古油藏成藏时间在中侏罗世车—莫古隆起形成初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隆起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进而引发轻烃组分散逸,并伴随生物降解作用演化形成沥青。早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晚期油气开始充注后,三工河组储层没有再发生强烈构造活动,随储层再次埋深和油气充注,最终形成现今油气藏。虽然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曾经历构造活动调整,但油气的再次充注使其仍成为有利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生物标志化合物 储层沥青 三工河组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须家河组须三段储层古压力演化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景东 张存剑 +3 位作者 蒋有录 王良军 曾韬 王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1,共11页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比、组分等参数的准确获取,采用PVTx法恢复包裹体古压力,并以包裹体古压力和现今压力为约束,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储层古压力演化...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比、组分等参数的准确获取,采用PVTx法恢复包裹体古压力,并以包裹体古压力和现今压力为约束,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储层古压力演化史进行模拟,分析古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须三段储层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1.05~1.93,最大可达2.27,属于常压—强超压范畴;储层古压力演化总体经历了“增加(J_(1)—J_(3)中期)、降低(J_(3)晚期)、再增加(K_(1))、再降低(K_(2)—现今)”等4个阶段,其中晚侏罗世中期和早白垩世末期的剩余压力达到最大,平面上关键充注期的剩余压力表现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降低的趋势;烃源岩生烃、构造活动、源储配置及储层致密化是研究区储层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其中生烃增压最为重要,其次为构造挤压增压,源夹储型的配置关系和储层致密化有利于储层超压的保存,而构造抬升剥蚀及断裂则控制了储层超压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超压 古压力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螺旋缠绕光纤的分布式声波传感三分量信号采集机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曹丹平 律军军 +2 位作者 孙上饶 马国旗 尹教建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9,共10页
常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技术利用光纤对轴向应变敏感的特点开展单分量信号采集,在开展三分量振动信号采集时,通常需要对光纤进行螺旋缠绕布置。在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缠绕时,光纤的轴向位置必然不同,导致光纤对X,Y,Z 3个方向的振动... 常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技术利用光纤对轴向应变敏感的特点开展单分量信号采集,在开展三分量振动信号采集时,通常需要对光纤进行螺旋缠绕布置。在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缠绕时,光纤的轴向位置必然不同,导致光纤对X,Y,Z 3个方向的振动信号具有不同的敏感性。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建立单根螺旋缠绕光纤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光纤轴向应变的影响因素,推导了螺旋光纤轴向应变与光纤所在位置处3个方向真实应变之间的数学映射关系,定量分析了不同缠绕角度、不同旋转角度条件下三分量振动信号对光纤轴向应变的影响,并采用波动方程模拟的三分量数字信号对螺旋光纤轴向应变所接收到的等效信号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光纤在轴向方向上采集到的信号强度取决于X,Y,Z三分量信号自身的强度、光纤缠绕角度以及缠绕过程中光纤各点的相对空间位置,随着缠绕角度的增大,螺旋光纤对沿缠绕轴方向的地震波信号敏感性增强,对垂直于缠绕轴方向的信号敏感性减弱,垂直于缠绕轴方向的两个分量地震波信号在数值上呈现出周期性和互补性变化规律,为利用螺旋缠绕光纤开展分布式声波传感三分量振动信号的采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三分量振动信号 螺旋缠绕光纤 轴向应变 缠绕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的地震数据规则化重构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春枫 杜启振 +2 位作者 张富源 符力耘 魏国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139,共8页
由于地表条件的限制,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难以做到规则采样,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影响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对不规则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并在该插值算法中的迭代部分作出改进,使其只在频率-波数域... 由于地表条件的限制,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难以做到规则采样,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影响了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对不规则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并在该插值算法中的迭代部分作出改进,使其只在频率-波数域中计算傅里叶系数谱,减少了迭代中大量的正反傅里叶变换,以降低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的计算时间,并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到随机欠采样凹陷正演地震记录、Marmousi正演地震记录以及实际CMP地震资料中进行规则化重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匹配追踪傅里叶插值算法可以将随机欠采样地震数据规则化,重构后其同相轴变得连续,频波谱能量收敛,有效信号得以恢复,且改进后该算法的重构时间明显降低,其加速比在30倍以上,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改进后的匹配追踪算法为不规则地震数据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规则化 地震数据重构 地震数据插值 匹配追踪 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伪Helmholtz分解算子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纵横波波场分离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兆顺 杜启振 +2 位作者 吕文浩 周世豪 符力耘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纵横波波场分离是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消除纵横波串扰和成像畸变,提高成像精度。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常用的波场分离法有非平稳滤波器或者低秩近似的方法,但由于使用多次傅里叶变换,导致波场分离计算成本较高。借鉴基... 纵横波波场分离是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消除纵横波串扰和成像畸变,提高成像精度。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常用的波场分离法有非平稳滤波器或者低秩近似的方法,但由于使用多次傅里叶变换,导致波场分离计算成本较高。借鉴基于Helmhotz算子构建各向同性介质纵横波解耦方程的思路,提出消除振幅畸变的修正伪Helmholtz分解算子,通过待定系数方法求解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P波和S波2种模式的表达式,并将其变换为一阶解耦的伪弹性波方程,实现时空域纵横波波场解耦。通过简单模型的波场分离测试,得到分离后的P波与S波波场,验证了该方法的波场分离的有效性。此外,将解耦得到的矢量P波与矢量S波应用到弹性逆时偏移之中,利用矢量点积互相关成像条件得到清晰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结果,说明本方法在复杂介质中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同时可以有效地应用到VTI介质弹性逆时偏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弹性波 波场分离 逆时偏移 Helmholtz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窄陡型向斜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对策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松 于继良 +3 位作者 徐尚 蓝宝锋 李龙 李刚权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9-316,328,共9页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残留于窄陡型向斜中,具有地层速度变化大,地震资料靶点预测精度低;地层倾角变化频,地层走向及轨迹难以把控;地层稳定性差,井眼扩大严重等难点。增大了地质导向难度,水平井钻遇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梳理...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残留于窄陡型向斜中,具有地层速度变化大,地震资料靶点预测精度低;地层倾角变化频,地层走向及轨迹难以把控;地层稳定性差,井眼扩大严重等难点。增大了地质导向难度,水平井钻遇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梳理分析了实钻中地质导向遇到的难点,通过井震结合,完善三维地震速度模型,精确提取各地层、各方位地层视倾角;实钻中通过多元厚度建模,不断矫正细化对靶点深度的预测,优化随钻三维轨迹;进入箱体后,强化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对随钻曲线进行正演提取及反演对比,利用多元元素谱及成像技术精细刻画箱体成像特征。在7口井的钻探应用中靶点误差与设计降低至25 m,优质页岩钻遇率提高到99.2%,箱体钻遇率从87.6%提高至96.5%,其中3口实现了中靶率、优质页岩钻遇率和箱体钻遇率3个100%的地质导向成果。类似于黔北地区这种窄陡型残余留向斜地质导向难点通过该套技术对策可以及时避开小褶皱等细微构造变化,有效保障水平井箱体钻遇率,为水平井地质导向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窄陡型向斜 地质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滑动镜面反射研究现状及其在页岩气保存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宇帆 徐尚 +3 位作者 温雅茹 苟启洋 张志垚 王政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镜面反射是岩层滑动过程中形成的光滑表面,具有一定的金属和玻璃光泽以及反光特性。在一些断裂带中,这些光滑的表面也被称为断层镜(FMs)。镜面反射可见于多种类型的岩石中,在泥岩、砂岩、页岩、煤层、碳酸盐岩、硅酸盐岩等地层中均有发... 镜面反射是岩层滑动过程中形成的光滑表面,具有一定的金属和玻璃光泽以及反光特性。在一些断裂带中,这些光滑的表面也被称为断层镜(FMs)。镜面反射可见于多种类型的岩石中,在泥岩、砂岩、页岩、煤层、碳酸盐岩、硅酸盐岩等地层中均有发现,不同岩性的镜面形成机制存在差异,但镜面的形成均与岩层滑动有关。因此,与岩层滑动相关的应力、滑动速率、滑移距以及温度等对镜面形成均有重要影响。黔北安场向斜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大量镜面反射,为了查明这些镜面反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页岩含气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系统总结了镜面反射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及其对流体渗流和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应力、滑动速率、滑动位移和温度对镜面反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②镜面反射的形成取决于应力与滑动速率的组合形式,高速高应力条件下更容易形成镜面反射;低速低应力条件下,即使滑动位移很大也不会形成镜面反射;③相同应力和滑动速率条件下,总体上滑动位移会促进镜面覆盖率增加,镜面覆盖率甚至能达100%;④温度促使岩石颗粒由脆性转变成塑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岩石颗粒发生脆性破裂,进而烧结岩石颗粒,促使镜面反射的形成;⑤镜面粗糙度极低,一般处于微米级别,平均粗糙度振幅仅几个微米;⑥形成镜面的裂缝以及滑移距,明显改善了页岩气的渗流,页岩气的加速散失可能导致其较差的含气性。因此,在缺乏顶底板条件时,镜面反射可能是导致页岩含气性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反射 发育特征 形成机制 页岩气 渗流能力 保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