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外光谱法研究重质油分子的轻度热转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爱军 任志惠 +2 位作者 田凌燕 王宗贤 李克勤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5,共7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快速经济地分析重质油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四种模型化合物萘、四氢萘、十氢萘和正庚烷组成的混合体系来模拟重质油及其热转化缩合产物分子的基本组成,研究其红外吸收特性与平均分子参数(亚甲基和甲基的数目之比... 为了从分子水平快速经济地分析重质油在热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利用四种模型化合物萘、四氢萘、十氢萘和正庚烷组成的混合体系来模拟重质油及其热转化缩合产物分子的基本组成,研究其红外吸收特性与平均分子参数(亚甲基和甲基的数目之比NCH2/NCH3、芳氢率faH、芳香环系氢碳原子比NHar/NCar等)的关系。将重质油焦化重蜡油馏分进行轻度热转化,利用不同强度的系列溶剂将热转化产物的重质馏分顺序分离成系列溶剂族组分,将这些族组分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物系列模拟体系的faH同其红外吸收在2 750cm-1-3 100cm-1的3 000cm-1-3 100cm-1强度分率(S3000-3100/S2750-3100)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NCH2/NCH3同2 920cm-1和2 960cm-1处的吸光度比值A2920/A2960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依据这些关系式可以合理解释重质油分子在热转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随着重质油热转化的进行,NCH2/NCH3饱和烃分子先增大后减小,芳香性族组分分子则持续降低;faH或NHar/NCar芳香性族组分分子呈现升高的趋势。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热转化;重质油;芳氢率;亚甲基;甲基;氢碳原子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热转化 重质油 芳氢率 亚甲基 甲基 氢碳原子比 芳香环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及解聚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徐芳 卞贺 +2 位作者 韦胜超 朱丽君 夏道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8-969,共12页
石油沥青质组成复杂,氢/碳原子比低,硫、氮等杂原子含量高,给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处理带来困难,究其原因是石油沥青质分子结构复杂,极易发生超分子聚集,形成聚集体。目前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并被石油化学工作者广泛接... 石油沥青质组成复杂,氢/碳原子比低,硫、氮等杂原子含量高,给石油开采、运输和加工处理带来困难,究其原因是石油沥青质分子结构复杂,极易发生超分子聚集,形成聚集体。目前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的认识越来越广泛,并被石油化学工作者广泛接受。沥青质超分子聚集是通过电荷转移作用、偶极作用以及氢键作用形成沥青质分子之间的缔合,这些弱相互作用在石油体系的分子间普遍存在,实现沥青质聚集体的解聚是重质油高效轻质化的基础。研究表明,采用化学方法改变沥青质分子结构或采用物理方法改变沥青质物理状态,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沥青质聚集体解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超分子聚集体 聚集 解聚 聚集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蜡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与焦化汽油改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金鹏 山红红 +1 位作者 李春义 陈小博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6-51,共6页
以焦化蜡油(CGO)和焦化汽油(CN)为原料,利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TMP),在提升管催化裂化中试装置上考察TMP工艺条件下CGO的催化裂解性能,以及CGO催化裂解与CN改质的耦合反应性能。结果表明:TMP工艺对于CGO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以焦化蜡油(CGO)和焦化汽油(CN)为原料,利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技术(TMP),在提升管催化裂化中试装置上考察TMP工艺条件下CGO的催化裂解性能,以及CGO催化裂解与CN改质的耦合反应性能。结果表明:TMP工艺对于CGO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两段反应综合转化率为87.80%;丙烯收率达到18.12%,选择性为64.87%;轻质油收率为37.19%,而干气产率仅为4.27%;CN单股进料催化裂化改质对辛烷值改善效果不好,而CGO催化裂解联合CN改质时效果较好,CN回炼率为25%时,产品汽油辛烷值可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解 焦化蜡油 焦化汽油 丙烯 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酸/碱和引发剂促进渣油轻质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石斌 任振东 +2 位作者 门秀杰 方日强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438,共5页
在塔河常渣悬浮床加氢转化体系中,外加固体酸、固体碱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方法用于促进渣油轻质化。结果发现,固体酸USY、HY和固体碱CaO、MgO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的生焦率和裂化转化率,其中对于生焦率的促进效果明显。自由基... 在塔河常渣悬浮床加氢转化体系中,外加固体酸、固体碱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方法用于促进渣油轻质化。结果发现,固体酸USY、HY和固体碱CaO、MgO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的生焦率和裂化转化率,其中对于生焦率的促进效果明显。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和过氧化特二丁基显著改变了塔河常渣裂化产物分布,有效地促进了渣油热裂化反应。渣油加氢裂化产物中气体收率和生焦率略有增加,裂化产物收率明显上升,尾油收率明显下降。随着自由基引发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上述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低温下自由基引发剂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在较高温度下的的改善效果。就以上两种引发剂相比,过氧化特二丁基的作用明显优于偶氮异丁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改质 加氢裂化 分散型催化剂 生焦 自由基引发剂 固体酸 固体碱 添加剂 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质颗粒添加物对渣油热反应生焦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继乾 李明 +2 位作者 李庶峰 李传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三种不同碳质颗粒添加物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420℃氮气气氛下热反应生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碳质颗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渣油的热反应生焦。碳质颗粒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表面对极性组分的润湿吸附能力有直接... 在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三种不同碳质颗粒添加物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420℃氮气气氛下热反应生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碳质颗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渣油的热反应生焦。碳质颗粒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表面对极性组分的润湿吸附能力有直接关系,表面易被极性组分润湿的颗粒吸附沥青质的能力强,其抑制渣油生焦的能力也强。碳质颗粒对沥青质的吸附能力和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比表面积没有直接关系。生焦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表明,碳质颗粒在生焦的初期有抑制生焦的作用,后期有促进作用。对甲苯不溶物(TI)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分析表明,和不含添加物的TI相比,含添加物的TI中,小球状甲苯不溶物的数量少、直径小。沥青质和生焦前驱相在碳质颗粒添加物表面的吸附和铺展作用是抑制渣油生焦的主要原因,该作用可以限制生焦前驱相的融并长大,在反应的初始阶段减少生焦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生焦 碳质颗粒添加物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油浆预加氢及中间馏分与高沸点馏分共炭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峰 张政 +4 位作者 李泽梁 李科旗 刘贺 陈坤 郭爱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采用缓和预加氢对某催化油浆(SO)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多种分析表征对加氢前后SO的结构组成、热稳定性、蒸馏收率和于蒸馏过程中的生焦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加氢后SO(HSO)中间馏分(350−500℃)和高沸点馏分(500−550℃)的炭化性能以及两者的... 采用缓和预加氢对某催化油浆(SO)进行稳定化处理,通过多种分析表征对加氢前后SO的结构组成、热稳定性、蒸馏收率和于蒸馏过程中的生焦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加氢后SO(HSO)中间馏分(350−500℃)和高沸点馏分(500−550℃)的炭化性能以及两者的共炭化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HSO的环烷烃和氢化芳烃含量增多,而不稳定组分烯烃含量显著降低,由2.71%降低为0.97%。由此,HSO的热稳定性显著增强,并且其中间馏分和高沸点馏分的蒸馏收率较SO分别提高了25.8%和23.1%。更为重要的是,HSO蒸馏过程中无明显生焦现象。炭化实验结果表明,HSO中间馏分所得焦炭的光学纹理结构最优,为广域流线型,CTE值最低,为2.25×10^(−6)℃^(−1)。HSO高沸点馏分炭化性能相对较差,而与中间馏分共炭化可以显著改善其炭化性能。当高沸点馏分与中间馏分调配质量比例不高于2∶1时,组合馏分所得焦炭为广域流线型结构,CTE值低于2.30×1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预加氢 催化油浆 中间馏分 富芳馏分 共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精馏分离丙酮-正庚烷的模拟与控制
7
作者 孔洁 李沅欣 孙兰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3-1262,共10页
以1-氯丁烷为中间沸点夹带剂,分别使用侧线萃取精馏流程和内循环萃取精馏流程分离了丙酮-正庚烷共沸物。以年总费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热力学效率为评价指标,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分别对两流程进行了优化,获取了最佳设备参数与操作参数。... 以1-氯丁烷为中间沸点夹带剂,分别使用侧线萃取精馏流程和内循环萃取精馏流程分离了丙酮-正庚烷共沸物。以年总费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热力学效率为评价指标,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分别对两流程进行了优化,获取了最佳设备参数与操作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与侧线萃取精馏流程相比,内循环萃取精馏流程降低了9.77%的年总费用,11.9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了1.47%的热力学效率。对侧线萃取精馏和内循环萃取精馏分离丙酮-正庚烷共沸物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合理的控制方案。添加进料流量扰动和进料组成扰动后,两流程的产品均可恢复至设定值附近。使用绝对偏差积分对两流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内循环萃取精馏流程具有更好的动态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沸物 萃取精馏 优化 过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裂解制备低碳烯烃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小博 张星 +3 位作者 韩忠祥 山红红 杨朝合 张建芳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43-947,共5页
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催化裂化(FCC)汽油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类型、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及水蒸气用量对乙烯、丙烯的产率均有显著的影响。高温、大剂油比、长停留时间及提高水蒸气用量... 在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催化裂化(FCC)汽油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的反应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类型、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及水蒸气用量对乙烯、丙烯的产率均有显著的影响。高温、大剂油比、长停留时间及提高水蒸气用量都可促进汽油的裂解,增加低碳烯烃的产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ZC-7300为催化剂,多产低碳烯烃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580℃,停留时间1.6s左右,剂油质量比为11,水蒸气与汽油的质量比为0.20。对不同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实验得知,自制催化剂A的催化效果最好,汽油转化率达到40%以上,乙烯+丙烯的产率达到20%以上,焦炭和干气(不含乙烯)的产率不大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催化裂化 低碳烯烃 乙烯 丙烯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化蜡油催化裂化产物氮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袁起民 王屹亮 +2 位作者 李春义 杨朝合 山红红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5-379,共5页
The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products during catalytic cracking of coker gas oil(CGO) was investigated in a laboratory two-staged riser catalytic cracking(TSRFCC) experimental unit with Kelamayi CGO as feedstock.The r... The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products during catalytic cracking of coker gas oil(CGO) was investigated in a laboratory two-staged riser catalytic cracking(TSRFCC) experimental unit with Kelamayi CGO as feedstoc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eration parameters,such as reaction temperature,catalyst-oil ratio and residence time,all could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the products.The nitrogen in the gas product and gasoline fraction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or residence time,which could promote the thermal cracking.However,the nitrogen in gas product and gasoline fractio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atalyst-oil ratio,which could mainly enhance the catalytic cracking.On the whole,after CGO conversion,about 50% of the total nitrogen could produce nitrogen-containing coke over catalyst,and 20% of the total nitrogen remained in heavy oil,while only a little of the total nitrogen could be transfered into diesel,gasoline and gas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蜡油 催化裂化 氮分布 积炭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掺炼工业供氢剂缓和热转化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爱军 王宗贤 +1 位作者 张会军 王治卿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7-672,共6页
以FCC油浆及其窄馏分作为工业供氢剂,首先测定其受热供氢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掺炼工业供氢剂对减压渣油缓和热转化生产燃料油和部分轻质油的改进效果及其化学原因。在实验室热反应装置上对减压渣油(VR)为原料掺炼FCC油浆(DO)及其... 以FCC油浆及其窄馏分作为工业供氢剂,首先测定其受热供氢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掺炼工业供氢剂对减压渣油缓和热转化生产燃料油和部分轻质油的改进效果及其化学原因。在实验室热反应装置上对减压渣油(VR)为原料掺炼FCC油浆(DO)及其窄馏分段(DO3)热转化实验结果表明,在400℃、100min反应条件下随着供氢剂掺炼比增大,小于180℃馏分的收率减少,180℃~350℃馏分收率增加,大于180℃燃料油的100℃黏度减小、安定性增加;当掺炼比达15%时,燃料油的安定性合格。减压渣油掺炼相对供氢能力较大的工业供氢剂进行缓和热转化,有利于在提高轻油收率的同时使得燃料油黏度较低、安定性合格;但是燃料油四组分含量的变化与安定性关系不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工业供氢剂对于减压渣油缓和热转化所得燃料油具有较好安定性的化学原因在于,工业供氢剂可同时抑制前沥青质的生成和沥青质分子缔合指数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供氢剂 缓和热转化 燃料油 安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常压渣油各组分平均偶极矩的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龙力 杨国华 +2 位作者 阙国和 张庆轩 杨普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2,共4页
将大港常压渣油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成六个组分,测定了各组分的平均偶极矩。结果表明,渣油分子具有极性,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沥青质的偶极矩依次增大,分别为1.19、2.88、3.79、4.92、6.36、11.70 Debye... 将大港常压渣油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成六个组分,测定了各组分的平均偶极矩。结果表明,渣油分子具有极性,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沥青质的偶极矩依次增大,分别为1.19、2.88、3.79、4.92、6.36、11.70 Debye。元素分析表明,从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到沥青质组分,H/C原子比逐渐下降,表明H/C原子比减小与平均偶极矩增大有关;从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到沥青质组分,S/C、N/C原子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渣油组分的杂原子含量与其极性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渣油组分分子的平均偶极矩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分子 平均偶极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的稳定及缔合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迎梅 王继乾 +1 位作者 张龙力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沥青质分散剂对甲苯-正庚烷-沥青质体系中沥青质的稳定作用,通过黏度法考察了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溶液中胶束缔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醇(DAL)、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苯酚(DP)对沥青质都有一定...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沥青质分散剂对甲苯-正庚烷-沥青质体系中沥青质的稳定作用,通过黏度法考察了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溶液中胶束缔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醇(DAL)、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苯酚(DP)对沥青质都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三种沥青质分散剂的稳定作用顺序为DBSA>DP>DAL。DAL、DP及DBSA浓度较低时(1%)对沥青质甲苯溶液黏度的影响规律相似,推迟了黏度迅速增加的拐点,即可以抑制沥青质胶束的缔合。DBSA浓度较大时,沥青质胶束没有明显的聚并,同时使得沥青质溶液的相对黏度增加明显。三种沥青质分散剂都能显著降低胶束的聚集数;三种沥青质分散剂抑制沥青质胶团聚并强弱顺序为:DBSA>DP>DAL。这与其头部官能团的酸性顺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分散剂 沥青质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对渣油悬浮床加氢产物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文萍 任振东 +1 位作者 石斌 阙国和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67-971,共5页
以塔河稠油常压渣油为原料,进行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各产物中的碱性氮含量,用舟进样化学发光法测定产物中的总氮含量;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含量对产物氮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碱性氮和总... 以塔河稠油常压渣油为原料,进行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各产物中的碱性氮含量,用舟进样化学发光法测定产物中的总氮含量;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含量对产物氮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碱性氮和总氮含量都随馏分变重而增加,碱性氮含量增加缓慢,总氮含量急剧增加;催化剂为环烷酸铁时,对于产物中的同一馏分,其中的碱性氮和总氮含量比催化剂为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时的低;对于同一催化剂,随催化剂含量的增加,汽油馏分和柴油馏分中的碱性氮和总氮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尾油中的碱性氮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蜡油馏分及尾油中的碱性氮与总氮的质量比约为0.300-0.390,且不随催化剂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床 加氢 渣油 催化剂 氮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精制过程中二次硫化物的生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司西强 夏道宏 +1 位作者 项玉芝 周玉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4,共5页
在汽油加氢过程中,原料中存在的烯烃和加氢脱硫生成的硫化氢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醇和其他硫化物等二次硫化物,使加氢脱硫后油品中硫醇硫及总硫含量升高,这对生产清洁汽油是一个严重的障碍。综述了汽油加氢精制过程中生成二次硫化物的国内... 在汽油加氢过程中,原料中存在的烯烃和加氢脱硫生成的硫化氢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醇和其他硫化物等二次硫化物,使加氢脱硫后油品中硫醇硫及总硫含量升高,这对生产清洁汽油是一个严重的障碍。综述了汽油加氢精制过程中生成二次硫化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该反应的重要性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加氢精制 烯烃 硫化氢 硫醇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常压渣油在提升管内催化裂解的反应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小博 沙有鑫 +2 位作者 李春义 杨朝合 山红红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08-811,共4页
在XTL-5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上,以吉林常压渣油为原料,进行了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的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类型对丙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适宜的停留时间和采用多产丙LTB-2烯催化剂均可提高丙... 在XTL-5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上,以吉林常压渣油为原料,进行了催化裂解多产丙烯的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类型对丙烯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适宜的停留时间和采用多产丙LTB-2烯催化剂均可提高丙烯的收率,其中适宜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530℃、停留时间1.4s左右。采用LTB-2催化剂,在第一段提升管反应温度530℃、m(LTB-2催化剂)∶m(常压渣油)(剂油比)为6.70、停留时间1.36s,第二段提升管反应温度530℃、剂油比7.21、停留时间1.8s左右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TMP)工艺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TMP工艺可使丙烯收率达到22.67%,同时兼顾汽油、柴油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催化裂解 丙烯 两段提升管 常压渣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馏分循环对延迟焦化加热炉管结焦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宗贤 耿亚平 +1 位作者 郭爱军 田凌燕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69,共5页
结合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延迟焦化工艺,就馏分循环对焦化加热炉受热结焦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考察采用不同类型馏分油循环、不同循环比时炉管中结焦趋势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循环物流所携带焦粉对炉管结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焦... 结合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延迟焦化工艺,就馏分循环对焦化加热炉受热结焦规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考察采用不同类型馏分油循环、不同循环比时炉管中结焦趋势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循环物流所携带焦粉对炉管结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焦化原料的性质(如密度、粘度、残炭等)和组成差别都较大;相对于减压渣油而言,加热炉进料的结焦诱导期较长,表明采样期间的循环焦化方案利于抑制焦化加热炉炉管的结焦。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循环馏分都可不同程度抑制炉管结焦,尤其以分馏塔焦化循环油加入后的结焦诱导期最长;随着循环比的增大,结焦诱导期不断延长,但循环比在0.6以上时的影响变化不大;循环馏分携带来的焦粉对加热炉炉管中的结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焦化 结焦诱导期 循环比 焦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供氢剂减黏裂化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治卿 王宗贤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5-748,共4页
The roles of such classical hydrogen-donor solvents as tetralin,decahydronaphthalene,dihydrophenanthrene and dihydroanthracene in visbreaking of vacuum residue were examined.It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hydrogen... The roles of such classical hydrogen-donor solvents as tetralin,decahydronaphthalene,dihydrophenanthrene and dihydroanthracene in visbreaking of vacuum residue were examined.It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hydrogen-donor solvents could be ranked as dihydrophenanthrene≈dihydroanthracene> tetralin> dihydrophenanthrene and that the appropriate amount added was around 15%.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coke formation can be greatly reduced by adding hydrogen-donor solvents,consequently the hydrogen-donor approach allowed the operation of visbreaking at higher severity.The effect of hydrogen could be negligible when the hydrogen pressure was lower than 2.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黏裂化 供氢剂 临氢 供氢顺序 操作苛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炭黑、Ni/炭黑催化剂对渣油加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明 王继乾 +1 位作者 邓文安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8-562,共5页
使用模型化合物在微型反应釜中研究了载体炭黑对渣油内部氢转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可以明显地促进四氢萘到蒽的氢转移反应。使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Fe/炭黑、Ni/炭黑催化剂并对Fe/炭黑催化剂进行了XRD、SEM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硫... 使用模型化合物在微型反应釜中研究了载体炭黑对渣油内部氢转移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可以明显地促进四氢萘到蒽的氢转移反应。使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Fe/炭黑、Ni/炭黑催化剂并对Fe/炭黑催化剂进行了XRD、SEM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附着在炭黑颗粒的表面,直径为1μm左右。在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载体炭黑和以炭黑为载体的催化剂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430℃加氢反应的影响,并于传统的水溶性分散型催化剂的抑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Fe/炭黑、Ni/炭黑催化剂可以明显地抑制渣油加氢反应的生焦,水洗后的催化剂效果比未经水洗的催化剂抑制生焦的效果好;Ni/炭黑催化剂抑焦效果比Fe/炭黑催化剂好;Fe/炭黑催化剂比同等浓度的水溶性Fe催化剂抑焦效果好。对反应产物馏分的分析表明,Fe/炭黑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抑制渣油缩合生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裂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载体 炭黑 渣油 生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成FCC轻汽油催化裂解增产丙烯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秀华 山红红 +2 位作者 杨朝合 李春义 韩忠祥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研究了不同组成FCC轻汽油(LCG.1和LCG.2)在小型提升管实验装置上催化裂解增产丙烯的性能,以及与回炼油浆进行组合进料回炼时增产丙烯的协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富含烯烃的轻汽油LCG.2更容易发生催化裂解反应生成丙烯。相同反应条件下,LC... 研究了不同组成FCC轻汽油(LCG.1和LCG.2)在小型提升管实验装置上催化裂解增产丙烯的性能,以及与回炼油浆进行组合进料回炼时增产丙烯的协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富含烯烃的轻汽油LCG.2更容易发生催化裂解反应生成丙烯。相同反应条件下,LCG.2的丙烯产率以及丙烯选择性均高于LCG.1;而且,轻汽油与回炼油浆组合进料回炼时,干气产率明显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大幅下降,产物分布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轻汽油 催化裂解 丙烯 组合回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过程中剂油比与停留时间对硫转化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峰 张建芳 杨朝合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8-131,133,共5页
利用XTL-5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对胜利石油化工厂的AR在不同剂油比和停留时间下进行了催化裂化反应。结果表明,提高剂油比、延长停留时间会使原料中的硫更多地分布到催化裂化汽油和焦炭之中,分布到重油中的硫急剧减少,提高剂油比... 利用XTL-5小型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对胜利石油化工厂的AR在不同剂油比和停留时间下进行了催化裂化反应。结果表明,提高剂油比、延长停留时间会使原料中的硫更多地分布到催化裂化汽油和焦炭之中,分布到重油中的硫急剧减少,提高剂油比、缩短停留时间,使分布到柴油中的硫增加,液化气中的硫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剂油比 停留时间 硫含量 硫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