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洞储层地震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魏建新 狄帮让 王立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应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对孔洞型地层进行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时,会遇到孔洞模型的尺度和洞内填充物较难满足模拟条件等问题,通过在实验室合理调整孔洞与模型的比例关系,分析确定合适的填充材料和制作工艺,制作了4种孔洞形态的物理模型,针对... 应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对孔洞型地层进行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时,会遇到孔洞模型的尺度和洞内填充物较难满足模拟条件等问题,通过在实验室合理调整孔洞与模型的比例关系,分析确定合适的填充材料和制作工艺,制作了4种孔洞形态的物理模型,针对每一种形态的洞设计了5种尺寸,并分别进行了二维观测。在二维叠加剖面上,洞的三维形态各不相同,绕射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水平棍形洞的绕射能量远强于其它形态的洞,形态和尺度相近的球形和柱形洞的绕射能量相近,当洞的垂向尺度小于1/2围岩波长时,绕射能量随洞的横向尺度增大而增强。偏移剖面上的串珠状特征主要由洞底绕射引起,当水平洞的长度增加时,串珠状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特征对孔洞形态进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洞模型 填充物 地震物理模拟 绕射 串珠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洞横向尺度变化的地震响应正演模拟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凡异 魏建新 狄帮让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7-562,共6页
为了模拟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横向尺度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设计了具有不同横向尺度但高度和充填物相同的溶洞地质模型,分别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研究了由溶洞宽度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 为了模拟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横向尺度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设计了具有不同横向尺度但高度和充填物相同的溶洞地质模型,分别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和物理模拟技术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研究了由溶洞宽度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溶洞宽度的变化会引起溶洞反射特征"串珠"中"珠"的数目发生改变,溶洞顶、底位置与溶洞绕射波的相位有对应关系,在偏移剖面中"串珠"尺度与实际溶洞尺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比同一模型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正演结果发现,所得的不同横向尺度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在细节上有所差异,这表明两种正演方法具有互补性,为研究溶洞的"串珠状"地震波反射特征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溶洞 溶洞宽度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串珠状”反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暴露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崔伟伟 张强斌 朱先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3-884,889,共3页
介绍了4类代表性农药的特性,阐述了农药残留的危害,对其暴露带来的健康效应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危害 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识别稠油储层方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田鑫 毛志强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0,133,共5页
由于粘度的影响,传统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识别稠油储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驰豫-扩散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能利用流体横向驰豫、扩散系数的不同,在两个纬度上区分不同流体所在的位置。从核磁共振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了一维核磁共振技... 由于粘度的影响,传统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识别稠油储层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驰豫-扩散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能利用流体横向驰豫、扩散系数的不同,在两个纬度上区分不同流体所在的位置。从核磁共振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了一维核磁共振技术在识别稠油储层上的局限,在分析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和实质基础上,阐述了弛豫-扩散二维核磁共振识别稠油储层的原理。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实践表明该方法识别稠油储层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 稠油储层 弛豫 扩散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层状介质对纵波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魏建新 狄帮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1-666,共6页
周期层状介质模型是由两种不同的波阻抗材料交替组合而成,其速度除受各层岩性控制外,也与周期层的厚度和探测频率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中通过把一种材料灌注到另一种材料间隔中的方法构建一组不同周期层厚度的周期层... 周期层状介质模型是由两种不同的波阻抗材料交替组合而成,其速度除受各层岩性控制外,也与周期层的厚度和探测频率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中通过把一种材料灌注到另一种材料间隔中的方法构建一组不同周期层厚度的周期层状介质模型,并用主频为1.0,0.6,0.2MHz的震源对模型进行透射观测,通过记录波垂直层状介质传播时的波形变化,分析不同周期层厚d对波长λ和速度V的影响,以及V与λ/d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两种材料所占体积基本相同时,在垂直层方向上V与λ/d有关,即λ/d<1时V与射线平均速度一致,在λ/d∈(8,11)的较窄范围内V快速下降,V的最小值接近周期层状介质的有效介质估算速度;λ/d值接近1或8时为速度变化的转折点,同时透射波的能量严重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层状介质 速度 波长与层厚比 实验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