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国际实践及中国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慧慧 齐明 孙仁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8-439,共12页
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气候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支持。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正积极倡议并制定相关标准,而我国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基于国内外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实践,系统梳理了其在... 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气候转型金融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支持。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正积极倡议并制定相关标准,而我国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基于国内外气候转型金融标准的实践,系统梳理了其在方法选择、遵循原则、支持对象、覆盖行业及金融工具5个方面的经验,提出在构建多维度气候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从国家、地方、行业3个层面提出适配我国低碳发展需求的国家气候转型金融标准建议。最后,指出转型金融标准制定的关键要素及实施建议,旨在减缓气候变化,推动“双碳”目标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转型金融 金融标准 公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孪生数据信息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智能决策
2
作者 张娜 王凌旭 +4 位作者 姚谋 安杰 苏升帅 张敏 蒲景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5,58,共7页
针对当前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传统人工筛选决策方法与现代数据分析决策方法各自的局限性,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技术,将领域专家知识和机器学习方法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基于孪生数据信息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智能决策系统。通过重构提... 针对当前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传统人工筛选决策方法与现代数据分析决策方法各自的局限性,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技术,将领域专家知识和机器学习方法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基于孪生数据信息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智能决策系统。通过重构提高石油采收率数据信息并进行降噪提质,揭示不同EOR技术的驱油机理及油藏-流体适用条件;利用机器学习探究不同EOR油藏-流体参数权重,构建领域专家知识本体与机器学习推演的孪生数据信息融合与智能决策推理方法。通过Midway Sunset油藏案例验证了所建的基于孪生数据信息的EOR智能决策模型可靠性,可为老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快捷、科学、高效决策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技术智能决策 孪生数据信息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SHAP 提高石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高温地热分布特征
3
作者 宋佳霖 邱楠生 +2 位作者 冯乾乾 唐博宁 廖珂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38-3955,共18页
长白山地区位于太平洋俯冲前缘,具有广泛温泉出露,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活跃火山系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潜力.受钻井数量及岩石热物性数据制约,该地区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分布特征的系统认识尚不明确.本文根据居里面深度分布,结合岩石热物性... 长白山地区位于太平洋俯冲前缘,具有广泛温泉出露,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活跃火山系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潜力.受钻井数量及岩石热物性数据制约,该地区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分布特征的系统认识尚不明确.本文根据居里面深度分布,结合岩石热物性实测数据及热导率温度校正方法,基于一维热传导方程计算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与深部温度.研究表明,长白山地区进行温度热导率校正计算的大地热流比不进行温度热导率校正计算的大地热流平均低约24.8%.根据温度校正热导率计算,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介于72.9~86.5 mW·m^(-2),热流高值主要分布于西部居里面较浅地区及北西向张性断裂周边,150℃高温地热等温面埋深介于3216.9~4228.1 m,埋深较浅地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区西部以及北部,与热流高值分布特征具有良好对应性.本研究补充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的计算数据,精细了长白山地区大地热流及150℃高温地热等温面的分布,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现今地温场 热导率 长白山 大地热流 居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里面深度对中国东北部大地热流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邱楠生 许晴 +2 位作者 朱传庆 宋佳霖 李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区热流值可信度较低。由于岩石居里点与温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居里面深度来研究地表热流值。本文依据东北地区现有的居里面深度分布图,结合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数据和相应的地壳分层状况,计算了东北地区的大地热流值,重新绘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精细的大地热流分布图。东北地区整体大地热流处于42.5~95 mW/m~2之间,热流高值位于五大连池及敦化-密山断裂带海龙—牡丹江一带,松辽盆地内部、小兴安岭和长春-延吉缝合带也有局部的高热流值。热流高值与居里面隆起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居里面隆起处热流较高,而坳陷区热流较低。本次研究填补了中国东部地区热流实测值空白,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里面 大地热流 岩石热导率 岩石生热率 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混相状态划分与定量表征方法
5
作者 吴克柳 郭世强 +5 位作者 朱清源 罗娟 张晟庭 王牧原 赵海宁 廖新维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6-187,共12页
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可协同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和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但其驱替过程中CO_(2)与原油的混相状态受含水饱和度影响显著。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多类型混相特征及其对驱油和碳封存效果的影响,开展了... 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可协同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和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但其驱替过程中CO_(2)与原油的混相状态受含水饱和度影响显著。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多类型混相特征及其对驱油和碳封存效果的影响,开展了CO_(2)-原油相态实验,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_(2)驱数值模拟组分概念模型,提出了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CO_(2)-原油多类型混相状态定量划分标准及表征方法,揭示了含水饱和度对混相压力动态界限的影响规律,指导了CO_(2)-EOR油藏工程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界面张力和采收率变化规律,可将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状态划分为非混相、近混相、混相和完全混相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界限;②含水饱和度升高会导致最小混相压力阈值上升,混相压力区间缩小,同时削弱了CO_(2)传质作用,降低了原油流度改善效果,最终致使原油采收率下降;③向CO_(2)中添加15%(C_(2)~C_(6))烃类混合气或采用3∶1注采比,可有效提升混相程度,使原油采收率较常规水气交替驱方案分别提高3.90%和2.99%。结论认为:①在低渗透油藏CO_(2)-EOR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时,应优先聚焦中低含水饱和度区块,通过优化注采参数以实现完全混相驱;②在中高含水饱和度区块应以近混相或混相驱为主,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并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EOR 混相状态 含水饱和度 流度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块匹配法与改进FRFCM的气体泄漏红外图像增强方法
6
作者 沈昊旸 于海洋 +3 位作者 徐晴晴 董绍华 王明月 陈俪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为应对红外气体泄漏成像过程中因设备转动等因素导致的图像不稳定及泄漏气体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1种结合图像帧子块匹配法和改进快速鲁棒模糊C均值算法(fast and robust fuzzy c-means,FRFCM)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图... 为应对红外气体泄漏成像过程中因设备转动等因素导致的图像不稳定及泄漏气体检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1种结合图像帧子块匹配法和改进快速鲁棒模糊C均值算法(fast and robust fuzzy c-means,FRFCM)的红外图像细节增强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像帧子块匹配法配准图像帧,同时引入背景建模和差分方法从背景中分离动态气体目标,并在FRFCM基础上增加自适应调整模糊因子以优化图像帧的羽流强化特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冗余信息,使图像帧匹配误差降低约75%,对比度增强值提高4.7%,羽流分割的平均交并比达到0.68,在保持较高分割准确度的同时显著提升检测速度,适用于油气田、集输站及氢气站等气体安全检测系统。研究结果可为气体泄漏监测技术的优化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流增强 红外气体泄漏 FRFCM 子块匹配法 背景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地区超深层古老层系热史恢复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约束
7
作者 冯乾乾 邱楠生 +2 位作者 付小东 刘鑫 单予涵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22-3132,共11页
深层古老层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准确恢复其热历史对于明确深层油气赋存深度和相态至关重要。本文以川北地区震旦系—古生界海相地层为示例,介绍了一种联合锆石裂变径迹、(U-Th)/He、团簇同位素、U-Pb定年和镜质组反射率等多种古温... 深层古老层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准确恢复其热历史对于明确深层油气赋存深度和相态至关重要。本文以川北地区震旦系—古生界海相地层为示例,介绍了一种联合锆石裂变径迹、(U-Th)/He、团簇同位素、U-Pb定年和镜质组反射率等多种古温标耦合恢复热史的方法,为沉积盆地超深层古老层系热史恢复提供思路参考。基于系列深度镜质组反射率重建古地温梯度;基于浅层中—新生代碎屑岩裂变径迹、(U-Th)/He模拟热史,恢复地层剥蚀量,重建沉积埋藏史;基于深层古老层系碎屑岩裂变径迹、(U-Th)/He和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U-Pb定年重建不同深度样品的温度演化,恢复研究区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和古热流演化。川北地区震旦纪以来表现为克拉通长期冷却与中生代地壳减薄引起热扰动叠加的热历史特征。二叠系古油藏分别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发生油气充注,在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原油大规模裂解成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U-Th)/He 团簇同位素 热史恢复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基质-裂缝气体流动机理 被引量:3
8
作者 曲鸿雁 胡佳伟 +2 位作者 周福建 史纪龙 刘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的传质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流动的差异性,明确了高温高压作用下应力和流态对气体流动规律的综合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储层压力和应力显著影响气体流量和岩石渗透率,温度变化对气体流量和渗透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含天然裂缝岩心受应力敏感和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裂缝性气藏 基质–裂缝系统 深层 气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井控温钻井隔热涂层参数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先知 姚学喆 +2 位作者 许争鸣 周蒙蒙 王庆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尔算法进行迭代求解。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钻杆内隔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对井底循环温度影响显著,随着导热系数减小,井筒环空温度迅速降低,出口温度升高;隔热涂层的厚度和长度对井筒温度也有重要影响,隔热涂层厚度越大,井底循环温度越低。这些发现为超深井钻井过程中井筒温度的调控和隔热钻杆参数的优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钻井 井筒温度 隔热涂层 钻杆 综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藏聚乙烯亚胺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凯 罗明良 +4 位作者 李明忠 黄飞飞 蒲春生 蒲景阳 樊乔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6-1523,共18页
聚乙烯亚胺(PEI)是一种低毒性环保材料,它与聚合物交联的凝胶体系具有适用温度范围广、成胶时间可控、成胶后强度大、高温稳定时间长、几乎不受储层岩石矿物影响等优点。本文回顾了以PEI作为交联剂的各类凝胶体系的研究动态,阐明了PEI... 聚乙烯亚胺(PEI)是一种低毒性环保材料,它与聚合物交联的凝胶体系具有适用温度范围广、成胶时间可控、成胶后强度大、高温稳定时间长、几乎不受储层岩石矿物影响等优点。本文回顾了以PEI作为交联剂的各类凝胶体系的研究动态,阐明了PEI与各类聚合物的交联反应机理及其凝胶体系特点,分析了各类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并列举了改善凝胶性能的方法和成功的矿场应用实例,重点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交联活性的方法研究。最后,提出聚丙烯酰胺(PAM)/PEI凝胶体系作为环保型调驱体系在中低温油藏深部调控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应继续深入研究提高PAM/PEI凝胶体系交联效率的方法及其作用机理,以降低聚合物与交联剂用量,为这一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凝胶 聚乙烯亚胺 交联剂 黏度 调剖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分析的含酸/醇烃水体系相平衡计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好奇 史博会 +6 位作者 彭琪 康琦 宋尚飞 姚海元 陈海宏 吴海浩 宫敬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9-800,共12页
油气开发的井流物多以油气水混相形式存在。对于酸性油气田,还常伴有硫化氢或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为了避免水合物生成堵塞管道,加注醇类防冻剂是常用的方法。因而油气田井流物易于呈现含酸、含醇的多相烃水混输状态。含酸/醇烃水体系... 油气开发的井流物多以油气水混相形式存在。对于酸性油气田,还常伴有硫化氢或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为了避免水合物生成堵塞管道,加注醇类防冻剂是常用的方法。因而油气田井流物易于呈现含酸、含醇的多相烃水混输状态。含酸/醇烃水体系相平衡的准确计算,是预测其物性特征的基础,也是支持该复杂体系多相混输流动仿真的关键。但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基于经典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油气水体系相平衡的方法,存在对液烃及水相分布预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为此,引入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构建适用于含酸/醇烃水体系的稳定性检验方式,结合SRK-HV状态方程,建立了耦合稳定性分析的含酸/醇烃水多相多组分相平衡计算模型及算法。经多角度验证,本研究所提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平衡 热力学 状态方程 稳定性分析 闪蒸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控型过硫酸铵纳米胶囊的构筑及对滑溜水残留堵塞物的降解性能
12
作者 蒲景阳 李根生 +2 位作者 宋先知 罗嗣慧 王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2-609,共8页
基于致密油体积压裂大背景,以过硫酸铵(APS)破胶剂在远端微纳米裂缝精准调控滑溜水降解反应为目的,研究温控型APS纳米胶囊破胶剂构筑与释放调控中的影响因素。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氯甲烷(DCM)、司盘80(Span80)、环己烷(CYH)、... 基于致密油体积压裂大背景,以过硫酸铵(APS)破胶剂在远端微纳米裂缝精准调控滑溜水降解反应为目的,研究温控型APS纳米胶囊破胶剂构筑与释放调控中的影响因素。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氯甲烷(DCM)、司盘80(Span80)、环己烷(CYH)、泊洛沙姆类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 P-123)、APS等为原料,通过疏水聚合物壁材在W/O反相微乳液界面化学作用力激励下包覆APS液滴,形成纳米胶囊破胶剂。对纳米胶囊破胶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选,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纳米胶囊破胶剂对APS的释放率和模拟滑溜水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黏度保留率,分析了温控型纳米胶囊破胶剂可控释放APS和降解HPAM的机理。结果表明,纳米胶囊破胶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为50℃,DCM和CYH的体积比为1∶1.5,Pluronic P-123的加量为100 mg,PMMA加量为200 mg,芯材APS质量分数为10%,Span80与APS溶液体积比为1∶1。纳米胶囊破胶剂的平均粒径为221 nm,具有较好的球度和理论外壳厚度(13 nm),APS载率为78%。利用APS在特定温度(60~80℃)下对温敏型表面活性剂Pluronic P-123的氧化降解特性,实现纳米胶囊外壳“温控开关”的预置及其对APS释放的精确调控,60、80℃下其对滑溜水中HPAM的降解时间分别为24、12 h。研究成果为解决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复杂缝网,尤其是远端次级微裂缝系统的压裂液中滑溜水残留堵塞物降解返排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铵 纳米胶囊 破胶剂 温控 反相微乳液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循环冷冻作用下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13
作者 邹文超 黄中伟 +3 位作者 李琨 武晓光 张旭 彭三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69-81,共13页
液氮循环压裂作为一种超低温无水压裂方法,具有高效提产、环保降伤等优势,在非常规储层展现了良好的技术潜力和应用前景。低温致裂岩石是液氮改造储层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压裂提高储层改造效率的微观机理,文章开展了砂岩和煤... 液氮循环压裂作为一种超低温无水压裂方法,具有高效提产、环保降伤等优势,在非常规储层展现了良好的技术潜力和应用前景。低温致裂岩石是液氮改造储层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揭示液氮循环压裂提高储层改造效率的微观机理,文章开展了砂岩和煤岩循环液氮冻融实验,借助微米CT扫描技术,研究了液氮循环冷冻作用下砂岩和煤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孔喉连通性的演化特征,并分析了孔隙水对液氮循环冷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液氮冷冻次数的增加,岩心内孔裂隙数量及尺寸相应增加,孔隙间连接拓扑关系增强;由于矿物组分和胶接结构的不同,液氮循环冷冻作用对不同岩样的损伤破坏程度与形式存在差异;煤岩对液氮循环致裂作用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砂岩,液氮冷冻5次后,煤岩岩样的孔隙度、分形维数分别增加了482.4%、13.47%,分别是砂岩岩样的5.5、4.6倍;孔隙水可以使岩心产生更复杂和更高连通性的裂缝网络。综上,液氮循环冷冻可通过促进孔隙结构的扩展与连通,显著增强岩石的渗透性并降低其力学性质,研究结果从微观机制上为深入理解液氮冷冻作用对岩石力学和渗流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循环冷冻 微观孔隙结构 微米CT扫描 数字岩心 可视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实验的CO_(2)微纳米气泡水多相流动特性
14
作者 杨柳 朱凯 +5 位作者 张记刚 芮振华 董广涛 朱政霖 张明博 陈浩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CO_(2)微纳米气泡在提高采收率与碳封存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但是大多数油藏环境具有高温、高矿化度和低渗透率等储层特征,影响微纳米气泡稳定性及驱油效率。基于CT扫描获得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模型,制备刻蚀芯片,开展了微流控可视化实验。通... CO_(2)微纳米气泡在提高采收率与碳封存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但是大多数油藏环境具有高温、高矿化度和低渗透率等储层特征,影响微纳米气泡稳定性及驱油效率。基于CT扫描获得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模型,制备刻蚀芯片,开展了微流控可视化实验。通过显微镜观测驱替过程中油水界面变化、油滴剥离及运移特征,分析微纳米气泡流度调控对驱油效率及残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流速(0.1μL/min)时气泡通过贾敏效应封堵高渗通道,采收率较水驱提高53.8%;高流速(2μL/min)阶段剪切触发气泡聚并形成优势路径,驱油效率提高34.8%;相较于N_(2)、H_(2)和O 2体系,CO_(2)微纳米气泡对盲端孔隙封堵效果最佳(残余油降低38%~45%),但低流速驱替动力较弱导致采收率较N_(2)低7.3%;CO_(2)采收率随流速单调上升,N_(2)体系超过0.5μL/min后采收效率下降6.5%。CO_(2)微纳米气泡通过“封堵-剪切”动态平衡突破传统驱替极限,其自适应流度调控机制(低流速重构流场/高流速贯通通道)使采收率增速随流速的提升而提高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CO_(2)微纳米气泡水 流度调控 非均质多孔介质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甘油砂岩宽频带弹性参数频变效应机理分析研究:温度压力耦合下实验测量
15
作者 贺艳晓 冯钰钊 +5 位作者 钟强 宋林 唐跟阳 梁静敏 刘卫华 王尚旭 《地球物理学报》 2025年第11期4462-4481,共20页
油气资源蕴藏在地壳岩石的孔隙中,在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研究岩石的黏弹性响应是岩石物理学中最早受到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微裂隙对油藏的有效储集性能、渗流特性及弹性参数产生深远影响.深入理解含微裂隙储层... 油气资源蕴藏在地壳岩石的孔隙中,在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研究岩石的黏弹性响应是岩石物理学中最早受到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砂岩储层中,普遍存在的微裂隙对油藏的有效储集性能、渗流特性及弹性参数产生深远影响.深入理解含微裂隙储层砂岩的弹性参数及其衰减随频率变化的规律,是微裂隙发育区“甜点”地震评价与储层开发的重要基础.尽管针对规则微裂隙对岩石弹性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在对地层温度-压力耦合下,不规则微裂隙诱发的地震弹性参数频变效应及其物理机制的认识仍显不足,这使得微裂隙的预测与定量表征方法的可靠性受到制约.因此,本文针对含微裂隙砂岩开展了宽频带岩石物理实验及地震弹性参数频变效应机制的深入研究,系统探讨了不同温度下,压力和流体黏度对多重孔隙结构砂岩频变弹性模量及衰减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考虑岩心复杂孔隙微观结构的双尺度流频变岩石物理模型,并对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证实弹性模量的频散规律源于介观和微观尺度流动的共同作用.本研究对于推进含微裂隙砂岩储层地震预测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非常规储层地震表征、稠油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CO_(2)水合物法封存监测等多个地球物理应用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实验 宽频带 频散与衰减 微观结构 流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