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驱油剂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
1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3 位作者 李晓骁 邵明鲁 杨志国 安维青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6,共13页
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在化学驱油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定量表征难题至今仍未解决。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旋转液诱导驱油剂-原油体系乳化的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通过测定不同转速下的乳化油率,绘制其动态曲线... 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在化学驱油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定量表征难题至今仍未解决。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旋转液诱导驱油剂-原油体系乳化的乳化能力定量表征新方法。通过测定不同转速下的乳化油率,绘制其动态曲线以确定表征驱油剂乳化能力的实验参数--乳化系数(EI)。乳化系数充分表征了驱油剂与原油乳化的起始乳化转速、起始乳化油率和乳化速度,能准确分辨和比较由驱油剂质量分数、驱油剂类型和原油性质变化引起的乳化能力差异。通过对比乳化系数发现:AEO9的乳化系数最大(1.184),SDS的乳化系数最小(0.320),驱油剂对CQ原油的乳化能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AEO9>SDBS>SCS>Na_(2)CO_(3)>AEO5>SDS;随着驱油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乳化系数增大,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增强;驱油剂的乳化能力受原油性质的影响,由于SL原油中活性组分多,驱油剂对SL原油的乳化能力大于CQ原油。此外,多孔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原油同注实验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高乳化系数的驱油剂在多孔介质中具有更强的原位乳化能力,乳化系数作为驱油剂乳化能力表征和评价的参数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 乳化 驱油剂 乳化能力 乳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CO_(2)驱动态裂缝网络水平井试井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质鹏 湛杰 +2 位作者 张怡文 宁正福 陈掌星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6,I0008,共16页
为有效表征流体在致密储层CO_(2)驱动态裂缝网络系统的分区闭合及动态储容效应,以及反演动态裂缝网络特征参数,建立一种动态裂缝网络水平井试井模型,采用半解析方法、Laplace转换、动态裂缝特征函数、杜哈美原理和Stehfest数值反演求解... 为有效表征流体在致密储层CO_(2)驱动态裂缝网络系统的分区闭合及动态储容效应,以及反演动态裂缝网络特征参数,建立一种动态裂缝网络水平井试井模型,采用半解析方法、Laplace转换、动态裂缝特征函数、杜哈美原理和Stehfest数值反演求解试井模型,获得井底压力响应半解析解,绘制井底压力响应曲线,对动态裂缝闭合速度、井筒储集系数、动态裂缝网络半径和动态储容比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致密储层CO_(2)驱动态裂缝网络的压力图版与常规压力图版存在显著差异;井底压力响应曲线呈异常尖峰和额外双水平线特征,ψ′wD t D<0.5;动态裂缝闭合速度、动态裂缝网络半径及动态储容比对井底压力响应影响较大。动态裂缝网络水平井试井模型能有效定量表征致密储层长期注入CO_(2)的动态裂缝网络行为及非稳态渗流规律,为CO_(2)强化致密储层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 动态裂缝网络 分区闭合 动态储容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的解析模型 被引量:4
3
作者 石军太 孙政 +5 位作者 刘成源 吕明 方锦辉 贾焰然 吴仕贵 李相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43-49,共7页
为快速准确地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结合物质平衡方程、产能方程及气水相渗曲线,建立了煤层气井全过程生产动态解析模型,并将所建模型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为快速准确地预测煤层气井生产动态,结合物质平衡方程、产能方程及气水相渗曲线,建立了煤层气井全过程生产动态解析模型,并将所建模型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应用所建立的解析模型与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预测的煤层气井产气量平均误差仅为3.3%,验证了所建解析模型的可靠性,能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2)相比于高渗煤层,提升低渗煤层的渗透率,煤层气井的增产效果更显著;(3)煤层原始含水饱和度越低、煤层厚度越小,煤层气井产气高峰出现得越早,而渗透率和临界解吸压力对煤层气井产气高峰出现的时间早晚几乎没有影响;(4)煤层厚度越大、渗透率越高、临界解吸压力越高,产气量峰值越高;(5)原始含水饱和度、煤层厚度及临界解吸压力与煤层气井累计产气量呈近线性关系,累计产气量随临界解吸压力和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原始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解吸滞后 物质平衡方程 动态预测 全过程 解析模型 累计产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区块煤层气井分类评价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晨虹 石军太 +7 位作者 刘成 彭丽莎 王珊 常玉翠 韩永胜 杜悦 彭云晖 刘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74-79,共6页
原有地质储量决定了煤层气井产能的大小,煤储层物性差异和排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M区块煤层气井的生产效果。为此,在综合考虑影响单井控制储量以及煤层气井产气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气藏工程原理,建立了一种动静结合煤层气井分类评... 原有地质储量决定了煤层气井产能的大小,煤储层物性差异和排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M区块煤层气井的生产效果。为此,在综合考虑影响单井控制储量以及煤层气井产气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气藏工程原理,建立了一种动静结合煤层气井分类评价方法:(1)对煤层厚度和煤岩含气量综合分析,将煤层气井所在煤储层划分为4类;(2)根据单井平均日产气量将煤层气井再分为4类井;(3)综合静态的煤储层物性以及动态的单井平均日产气资料将煤层气井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从M区块中选取生产时间超过2年的150口煤层气井进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Ⅰ类井占24%、Ⅱ类井占6%、Ⅲ类井占50%、Ⅳ类井占20%,其中Ⅲ类井占比大,煤层气井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结论认为,改善Ⅲ类煤层气井的生产效果是M区块整体获得高产的关键所在,也是后期生产制度调整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排采制度 分类评价 生产效果 地质储量 煤层 厚度 煤岩含气量 平均日产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