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进 刘书杰 +3 位作者 周建良 严德 田瑞瑞 李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2,共3页
深水恶劣的海洋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深水油气田在钻采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研制了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3 000~5 000 m水深的海底环境。在试验装置底部加装海底土后能够进行深水喷射法下表层套管、... 深水恶劣的海洋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深水油气田在钻采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研制了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3 000~5 000 m水深的海底环境。在试验装置底部加装海底土后能够进行深水喷射法下表层套管、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预测、深水水下井口稳定性、深水水下采油树力学分析及深水石油装备等模拟试验,也可以开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插拔桩等模拟试验研究。该装置具有环境压力高、内部空间大、土质置换方便、操作简单、数据采集可靠以及试验过程可视化等特点。深水模拟试验装置为我国深水钻完井模拟试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模拟试验水压 浅层钻井 海底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纠偏轨道优化设计及产能评价
2
作者 刘永升 豆子钧 +1 位作者 张金成 高德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如果水平井偏离计划轨道,将会加剧缝间干扰效应。为了减少产能损失,实钻井须高效、安全地返回到计划轨道上。基于此,建立考虑产能损失评价的纠偏轨道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首先,建立压裂影响域与压裂深度的函数关系,... 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如果水平井偏离计划轨道,将会加剧缝间干扰效应。为了减少产能损失,实钻井须高效、安全地返回到计划轨道上。基于此,建立考虑产能损失评价的纠偏轨道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首先,建立压裂影响域与压裂深度的函数关系,并结合体积流量思想得到多裂缝产能的计算公式;然后,基于“双圆弧”纠偏轨道设计模型,得到轨道纠偏后的产能损失计算方法;最后,结合轨道势能评价,建立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核心的纠偏轨道多目标优化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压裂深度、降低裂缝长度可以减弱纠偏井的缝间干扰效应,降低产能损失;最小曲率值将导致产能损失最大、轨道势能最小的纠偏轨道;综合考虑地质和工程评价目标,可以保证较低的钻井风险并获得较高的页岩气产能;通过整体优化钻井和压裂参数,纠偏轨道的轨道势能降低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缝间干扰效应 产能损失 纠偏轨道 多目标优化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与原油乳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丛娟 岳湘安 +3 位作者 尤源 张立娟 王超 李宏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9,共4页
采用显微观测与乳状液析水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油磺酸盐与原油乳化问题。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石油磺酸盐质量分数、油水体积比及振荡次数等因素对乳状液液滴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水体积比对乳状液液滴结构影响最大,随着... 采用显微观测与乳状液析水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油磺酸盐与原油乳化问题。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石油磺酸盐质量分数、油水体积比及振荡次数等因素对乳状液液滴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水体积比对乳状液液滴结构影响最大,随着油水体积比的增大,乳状液平均粒径和分散度先增大再减小。乳状液破乳前期,油水体积比对乳状液析水率的影响最大;乳状液破乳后期直至破乳结束,石油磺酸盐质量分数对乳状液析水率的影响最大;振荡次数对乳状液析水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原油乳化 液滴结构 稳定性 乳状液析水率 油水体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辅助稠油射频加热模拟实验及稠油温度影响因素
4
作者 肖界先 高德利 +1 位作者 王正旭 董雪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了解决原始稠油储层射频加热技术存在加热距离短的技术难题,提出助剂辅助稠油射频加热技术。在介绍加热机理和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模拟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助剂辅助稠油射频加热模拟实验并对稠油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解决原始稠油储层射频加热技术存在加热距离短的技术难题,提出助剂辅助稠油射频加热技术。在介绍加热机理和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模拟实验系统并开展了助剂辅助稠油射频加热模拟实验并对稠油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样品温度随着金属镍粉末和活性炭粉末注入量的增大而升高,但金属镍粉末对稠油样品温度的影响程度较活性炭粉末更大;在助剂使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金属镍粉末和活性炭粉末协同作用比其单独运用时稠油样品的温度更高、射频加热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对于射频加热助剂优选和提高射频加热性能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加热 助剂 稠油 协同作用 模拟实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NG冷能的CO_(2)液化提纯及发电工艺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龚文政 王飞 +5 位作者 王荧光 梁勇 孙恒 郑达 王妍静 史博会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 目的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_(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_(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_(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并以产品能耗为标准,对精馏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当两级循环工质为纯工质时,丙烯+乙烯的组分搭配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77900 kg/h,2284 kW;当循环工质为混合物时,该工艺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明显高于纯工质的情况,且在第一级循环中混合工质乙烷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9.0∶1.0、第二级循环中混合工质甲烷、乙烯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2.0∶6.0∶2.0的情况下,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86200 kg/h,3042 kW;合适的精馏塔塔板数为30块,进料位置为第10块塔板处,回流比为0.6。结论经与单级朗肯循环等其他工艺相比,双级朗肯循环工艺的CO_(2)液化率及?效率高,同时可将LNG冷能转换为电能并生产高纯度的液态CO_(2)产品,用于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冷能利用 CO_(2)液化 提纯 朗肯循环 工质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变黏度共聚物压裂液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收 邸士莹 +3 位作者 魏玉华 程时清 刘明明 缪立南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时常规压裂液携砂能力差、造缝能力低、变黏度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川南丁山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制出单体S1、T1。将一定量的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单体S1和T1共聚形成共聚物溶... 为解决深层页岩气开发时常规压裂液携砂能力差、造缝能力低、变黏度工序复杂等技术难题,结合川南丁山区块深层页岩储层特点及施工需求,研制出单体S1、T1。将一定量的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单体S1和T1共聚形成共聚物溶液,并对共聚物溶液进行室内性能评价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共聚物溶液具有较强的变黏作用,在低质量分数(0.005%)时分子呈现单分散性,黏度低,高质量分数(0.500%)时分子通过分子间力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弹性强;中高质量分数共聚物溶液具有较强的携砂能力,60℃下,在质量分数为1.500%的矿化水溶液中的沉降速度为0.17 cm/min;此外,该共聚物溶液还具有良好的破胶能力和抗盐性能。现场应用表明,新型可实时变黏度共聚物压裂液可实现低黏、中黏、高黏压裂液的实时转换,能够有效提高造缝和携砂能力。该研究可为改善深层页岩气压裂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可实时变黏压裂液 共聚物 携砂性 破胶性 抗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溶洞-裂缝组合体内水驱油模型及实验 被引量:36
7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宁正福 张红玲 洪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缝洞特征参数相似的缝洞组合体物理模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缝洞组合体内流体流动特征、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水密度差异导...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缝洞特征参数相似的缝洞组合体物理模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缝洞组合体内流体流动特征、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水密度差异导致的油水置换效应是水驱油主要机理;注水速度对剩余油分布和含水率变化规律无影响;缝洞连接关系是决定无水采收率、极限剩余油和含水率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油水黏度比是影响产油速度、换油率和经济极限剩余油的重要因素;充填疏松时充填作用对剩余油几乎没有影响,充填致密时剩余油包括"阁楼油"和充填孔隙中剩余油两部分;水驱转泡沫驱主要通过启动溶洞顶部"阁楼油"提高采收率,泡沫驱后剩余油位于溶洞中部;水驱转聚合物驱主要通过增加注入水的换油率和采油速度提高经济极限采收率,对水驱极限剩余油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水驱实验 缝洞组合体 相似理论 缝洞连接关系 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煤阶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邹雨时 马新仿 +1 位作者 王雷 林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3-476,共4页
运用FCES-100长期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中、高煤阶煤岩水力裂缝的长期导流能力,并考虑了煤粉对导流能力的伤害,提出了简易测试煤层复杂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通过室内实验测试分析认为,不同煤阶煤岩由于力学性质等的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其导... 运用FCES-100长期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中、高煤阶煤岩水力裂缝的长期导流能力,并考虑了煤粉对导流能力的伤害,提出了简易测试煤层复杂裂缝导流能力的方法。通过室内实验测试分析认为,不同煤阶煤岩由于力学性质等的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其导流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煤层水力压裂施工设计中应考虑煤阶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支撑剂嵌入对煤岩裂缝导流能力伤害严重,适当增加铺砂浓度、加大支撑剂粒径、压裂液中加入分散剂可以降低支撑剂嵌入和煤粉的伤害;裂缝形态对煤岩的导流能力也存在影响,多条裂缝与单一裂缝的导流能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阶 煤粉 裂缝形态 导流能力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喷嘴破岩钻孔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廖华林 牛继磊 +2 位作者 程宇雄 黄中伟 马东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58-1862,共5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研究了孔数和水力参数(冲蚀时间、喷嘴压降、喷距、围压)对多孔喷嘴破岩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嘴孔数越多,成孔形状越圆整;破岩效果随着射流压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0围压条件下多孔喷嘴存在获得最大破岩... 采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装置研究了孔数和水力参数(冲蚀时间、喷嘴压降、喷距、围压)对多孔喷嘴破岩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喷嘴孔数越多,成孔形状越圆整;破岩效果随着射流压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0围压条件下多孔喷嘴存在获得最大破岩体积和孔深的最优喷距约为5~6倍喷嘴当量直径。在围压条件下,多孔喷嘴破岩效果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大幅下降;当量喷嘴直径相同时,破岩效果随孔数的增加而减小;在保证钻孔孔径的情况下,减少孔眼数量有利于提高多孔喷嘴破岩效率。实验结果可为超短半径水平钻孔射流钻头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喷嘴 破岩 钻孔 径向水平井 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转热水驱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10
作者 东晓虎 刘慧卿 +2 位作者 张红玲 田晓龙 孙立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3,114,共4页
注蒸汽是目前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注蒸汽开发油藏大多已进入后期阶段,注汽效果差、井间汽窜严重等逐渐成为稠油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热采剩余油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油... 注蒸汽是目前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注蒸汽开发油藏大多已进入后期阶段,注汽效果差、井间汽窜严重等逐渐成为稠油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热采剩余油为研究对象,运用室内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后的转换方式。不仅建立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机下的蒸汽驱转热水驱模型、水汽交替注入模型和氮气泡沫热水驱模型,而且建立了不同厚度、不同韵律以及不同变异系数下的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转热水驱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20℃的热水,注蒸汽采收率为22%时转热水驱效果最好;厚度大于5m,变异系数小于0.4的反韵律油层转热水驱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热水驱 波及效率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娄毅 杨胜来 +4 位作者 章星 余跃 殷丹丹 李敏 文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0,116,共3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可行性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气室内驱油效果,并与相同地层条件下水...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可行性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气室内驱油效果,并与相同地层条件下水驱和同步注气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同步注气和水驱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7.03%,73.09%和56.47%。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最终采收率最高,原因是超前注气能够在开采前就使地层压力升高、地层能量增加,并且提前注入的气体与原油接触混相,可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混相驱 超前注气 物理模拟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动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丁景辰 杨胜来 +2 位作者 史云清 严谨 郑荣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针对目前启动压力梯度测试不能准确表征储层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的现状,通过引入高精度回压控制系统,建立致密气藏储层条件下的启动压力梯度测试方法。与常压下测试结果相比,在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新方法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更小,且岩心渗... 针对目前启动压力梯度测试不能准确表征储层真实启动压力梯度的现状,通过引入高精度回压控制系统,建立致密气藏储层条件下的启动压力梯度测试方法。与常压下测试结果相比,在渗透率相同的条件下,新方法得到的启动压力梯度更小,且岩心渗透率越低,2种方法测定结果相差越大。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在开发过程中并不是定值,而是随着孔隙流体压力的下降而不断变化,呈现动态启动压力梯度。为此,提出并定义启动压力梯度敏感性和启动压力梯度敏感系数的概念,用其描述致密气藏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特征,并通过实验对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随孔隙流体压力的下降而线性增大。岩心渗透率越低、含水饱和度越大,在储层条件下的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在开发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幅度也越大,启动压力梯度敏感性越强,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启动压力梯度 影响因素 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空气燃烧管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仁保 严伟 +4 位作者 孔垂显 秦军 史艳玲 魏易光 杨娇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3,共6页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原油在350℃且黏土存在条件下可实现点火及火线的推进;火线推进到燃烧管3/4处的采收率为60%;油墙的形成使得驱替压差增大,压降主要消耗在该段内,油墙的封堵效应,使得空气注入困难,燃烧变得不稳定。低渗稠油油藏火驱开发将面临2个难题:空气注入困难、火驱见效时间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就地燃烧 燃烧管 温度场 油墙 含油饱和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徐会林 王新海 +2 位作者 魏少波 陈岩 陈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7,25,共6页
储层敏感性是指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储层敏感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各种敏感因素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并提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在开采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对... 储层敏感性是指对储层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储层敏感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各种敏感因素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并提出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原油的最终采收率。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在开采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对其岩心做了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并利用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方法,参照储层评价标准对该区敏感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速敏程度中等偏强,水敏程度弱,盐敏程度中等;当p H值小于10时,碱敏程度弱;当p H值大于10时,碱敏程度强;酸化对储集层渗透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高石梯—磨溪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驱注入方式实验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积瑞 岳湘安 +3 位作者 孔艳军 张俊彬 张丽娟 赵决顺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0-802,811,共4页
低渗透油藏一般都伴有裂缝发育,由于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致使注入的CO_2沿裂缝发生气窜,严重影响CO_2驱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裂缝作为注气通道,在裂缝两侧布井采油的方法。运用岩心驱替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沿裂缝注CO_2的速... 低渗透油藏一般都伴有裂缝发育,由于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致使注入的CO_2沿裂缝发生气窜,严重影响CO_2驱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裂缝作为注气通道,在裂缝两侧布井采油的方法。运用岩心驱替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沿裂缝注CO_2的速度对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以及缝注侧采后关闭气窜井和焖井措施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裂缝注CO_2能够有效地消除裂缝气窜的不利影响,提高采收率17.72百分点;驱替速度越小,岩心的波及效率和采出程度越高;关停气窜井是有效抑制气窜的措施,焖井后驱替能够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提高采收率7.52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裂缝 二氧化碳 注入速度 气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井网调整与深部调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4
16
作者 史雪冬 岳湘安 +2 位作者 张俊斌 方伟 赵胜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1-404,共4页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井网调整与深部调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区为模型原型,以相似准则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平面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研制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聚合物微球,优选出由BS与...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井网调整与深部调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区为模型原型,以相似准则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平面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研制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聚合物微球,优选出由BS与AES复配而成适用于目标油藏的乳化剂体系;原始一注四采五点法井网注聚后采收率为34.1%,在进行驱替试验的同时,采用电阻率法测量了模型中含水饱和度分布;调整原始井网,对非均质油藏模型分别注入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深部调驱2组实验。结果表明,2个方案均可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单一聚合物溶液提高6百分点,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16百分点。分析各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情况,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能够封堵高渗层,使后续驱替液转向进入两侧低渗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调整 聚合物微球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等温吸附实验及实验误差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斌 宁正福 +1 位作者 杨峰 赵天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7-184,共8页
根据容积法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样品进行吸附实验时发现,高温高压下吸附等温线出现异常,甚至产生负吸附现象。通过误差分析认为:容积法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在计算吸附量时会发生累积传播,使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引起吸附等温线异常。为... 根据容积法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样品进行吸附实验时发现,高温高压下吸附等温线出现异常,甚至产生负吸附现象。通过误差分析认为:容积法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在计算吸附量时会发生累积传播,使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引起吸附等温线异常。为此,笔者改进了传统容积法的实验流程,提出"一注多吸"容积法,并对吸附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改进的容积法可以显著降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30℃时,其平均相对误差为9.42%,远小于传统"一注一吸"容积法的50.84%。通过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分析发现,压力不确定度对传统容积法的测量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而对于改进的容积法,温度不确定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压力,体积、压缩因子的影响很小。随着压力的升高,温度、体积和压缩因子的影响均会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等温吸附 容积法 误差分析 不确定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与稠油之间的水热裂解实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体尧 程林松 +2 位作者 李春兰 朱召峰 郭双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2,共4页
高温水热裂解实验一般都是在稠油与高温高压热水间进行,而过热蒸汽与稠油间的水热裂解反应目前尚无研究。为了展开此项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变体积的高温高压反应釜替换定体积反应釜,实现了稠油过热蒸汽下的水热裂解实验。... 高温水热裂解实验一般都是在稠油与高温高压热水间进行,而过热蒸汽与稠油间的水热裂解反应目前尚无研究。为了展开此项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变体积的高温高压反应釜替换定体积反应釜,实现了稠油过热蒸汽下的水热裂解实验。通过该设备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条件下过热蒸汽对稠油水热裂解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与过热蒸汽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水热裂解反应。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热裂解反应后,原油黏度降低,饱和烃与芳香烃增加,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原油中的碳原子含量降低,氢原子含量明显增加,硫原子含量减小。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反应后原油的黏度先减小后增加,含水量为30%时,原油黏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热蒸汽 降黏 水热裂解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裂缝超低渗储层的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海勇 何顺利 +3 位作者 栾国华 门成全 莫邵元 刘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3,37,共5页
为了评价应力敏感对微裂缝超低渗透储层渗流的影响,采用微波炉加热方法,制备热应力微裂缝超低渗岩心(钻井取心很难取到微裂缝岩心),近似模拟实际成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裂缝;通过微裂缝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室内实验,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 为了评价应力敏感对微裂缝超低渗透储层渗流的影响,采用微波炉加热方法,制备热应力微裂缝超低渗岩心(钻井取心很难取到微裂缝岩心),近似模拟实际成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裂缝;通过微裂缝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室内实验,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制造的微裂缝能够近似地模拟地层在成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裂缝;微裂缝岩心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滞后程度不明显,应力卸载后渗透率恢复程度高,不存在强应力敏感;对岩石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时,应以地层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率为初值,否则会夸大岩石的应力敏感性;在微裂缝低渗透岩心中,随着微裂缝所占导流能力的增加,微裂缝岩心的渗透率滞后恢复程度越高;应力敏感性对微裂缝超低渗储层的产能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超低渗透储层 应力敏感性 实验研究 渗透率恢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铺砂条件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宇 王雷 +1 位作者 邹雨时 郭天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69,104,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低铺砂浓度尤其是单层铺砂条件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并考虑了嵌入作用、天然裂缝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闭合压力下单层铺砂能够支持煤岩裂缝,获得理想的导流能... 为了深入研究煤岩压裂裂缝导流能力,运用FCES-100裂缝导流仪测试了低铺砂浓度尤其是单层铺砂条件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并考虑了嵌入作用、天然裂缝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闭合压力下单层铺砂能够支持煤岩裂缝,获得理想的导流能力;不同煤岩由于力学性质的不同,单层铺砂导流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高闭合压力下支撑剂嵌入对质软的煤岩裂缝导流能力伤害严重;时间和实验煤岩板上存在的天然裂缝对单层铺砂煤岩裂缝导流能力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裂缝导流能力 低铺砂浓度 单层铺砂 嵌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