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埋存关键问题分析(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宏军 廖新维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特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与海相沉积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使得CO2驱油与地质埋存存在很多的技术挑战.作者结合中国独特的储层地质特征,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 中国特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与海相沉积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使得CO2驱油与地质埋存存在很多的技术挑战.作者结合中国独特的储层地质特征,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中国低渗透储层对影响CO2驱油效率与埋存效率的关键因素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粘度指标、重力分异、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混相状态是影响CO2驱油与埋存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注CO2开发低渗透油藏的研究方向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为CO2注入工程在中国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驱油 地质埋存 驱油效率 波及效率 科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均衡采油新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黄亮 石军太 +3 位作者 李彦尊 臧加利 张富旭 孙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热采水平井技术在稠油油藏开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水平段流量剖面不均匀,影响了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为此,提出了采用中心管变密度打孔以实现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均衡采油的新方法。通过对实际储层渗... 热采水平井技术在稠油油藏开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水平段流量剖面不均匀,影响了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为此,提出了采用中心管变密度打孔以实现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均衡采油的新方法。通过对实际储层渗流压降、泄油孔节流压降、中心管管流压降进行耦合,建立了稠油油藏热采水平井均衡采油数学模型,确定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热采水平井中心管泄油孔密度分布,可有效调节水平段流量剖面,从而实现热采水平井的均衡采油,改善稠油油藏储量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采水平井 中心管完井 泄油孔密度优化 均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复合降黏体系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芳芳 杨胜来 +2 位作者 高启超 廖长霖 殷丹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针对低渗透稠油油藏渗流阻力大、注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化学生热剂和裂解催化剂组成复合降黏体系实现井下双效降黏的开发技术。室内通过高压反应釜实验优选了化学生热剂的反应条件和裂解催化剂的种类,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化学剂... 针对低渗透稠油油藏渗流阻力大、注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化学生热剂和裂解催化剂组成复合降黏体系实现井下双效降黏的开发技术。室内通过高压反应釜实验优选了化学生热剂的反应条件和裂解催化剂的种类,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化学剂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注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p H=2、200 m L等体积摩尔浓度均为4 mol/L的Na NO2溶液和NH4Cl溶液组成的化学生热体系具有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500毫升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反应6 min后可达到温度峰值204℃和压力峰值13.4 MPa,相对于初始条件升温149℃;以油酸镍(主催化剂)、7%甲酸(供氢体)、7%尿素(助剂)及0.1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最高的降黏率,对牛圈湖油田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可达65.3%;五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中,水驱、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Na NO2)、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酸性NH4Cl)、化学生热焖井间歇驱、化学生热催化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分别为30.6%,38.8%,40.8%,43.7%,49.0%,化学生热催化热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最高,注入能力最佳,驱油能量最足,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生热 催化裂解 稠油降黏 提高采收率 注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丙烯酸树脂在油包水钻井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黄贤斌 蒋官澄 邓正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共7页
现阶段广泛使用的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沥青类和腐植酸类产品存在增黏严重、加量大、降滤失效果有限或抗温性能不理想等缺点。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作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水性丙烯酸树脂材料WAR,并使用红外光谱... 现阶段广泛使用的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沥青类和腐植酸类产品存在增黏严重、加量大、降滤失效果有限或抗温性能不理想等缺点。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作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水性丙烯酸树脂材料WAR,并使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热重分析表明单剂抗温可达237℃(失重2%)以上。分别在常规油基钻井液和无土相油基钻井液体系中,从乳液稳定性、流变性、降滤失性、封堵性和抗温性5个方面来综合评价WAR。实验结果表明:水性丙烯酸树脂对稳定乳液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放置24 h后基浆乳化率依然可达100%;WAR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影响较小,具有突出的降滤失、封堵和抗温性能:180℃高温高压滤失量可以降至5 mL之内,且滤饼致密;180℃老化16 h后正向封堵率可达75%以上,反向封堵率可达70%以上;与氧化沥青进行对比实验表明,水性丙烯酸树脂综合性能优于氧化沥青。此外,文中分析了水性丙烯酸树脂在油包水钻井液中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滤失剂 油基钻井液 水性丙烯酸树脂 乳液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注烃气影响因素优化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胡伟 杨胜来 +2 位作者 张洁 吕晓伟 王智林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6期750-754,共5页
烃类气驱作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而只有在了解注烃气提高采收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开发效果影响程度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注气方案,从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和油田经济效益。以泉28断块为例... 烃类气驱作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而只有在了解注烃气提高采收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开发效果影响程度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注气方案,从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和油田经济效益。以泉28断块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5种影响注烃气开发效果因素的方案;对各方案运算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优选了适合研究区注烃气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案,确定了影响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并明确了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注气段塞尺寸、转气驱时机、气水比、压力保持水平、注气速度。该组合方案对研究区注烃气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气驱 EOR 正交试验设计 注气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连续油管采气管柱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6
作者 曹孟京 吴晓东 +1 位作者 安永生 李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4,共4页
随着连续油管技术的快速发展,连续油管作为采气管柱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页岩气井安全生产、后期携液及抗冲蚀的需求,对页岩气井中的连续油管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采气管柱的合理尺寸。根据涪陵页岩气井的产能测试和... 随着连续油管技术的快速发展,连续油管作为采气管柱在页岩气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页岩气井安全生产、后期携液及抗冲蚀的需求,对页岩气井中的连续油管进行了优化设计,确定了采气管柱的合理尺寸。根据涪陵页岩气井的产能测试和实际生产特点,将页岩气井分为低产井、中产井、高产井,基于产能方程和井筒管流压降计算方程建立了页岩气井节点分析模型,计算了不同尺寸连续油管的协调产量、临界携液流量及抗冲蚀产气量,优选了满足不同类型页岩气井生产需求的连续油管尺寸。研究结果表明:高产井易发生冲蚀,中产井和低产井易发生井筒积液。通过连续油管优化设计,既可以保证气井的安全生产,也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气井的携液能力和抗冲蚀能力,为页岩气井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连续油管 采气管柱 携液 冲蚀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油藏倾斜裂缝水平井非稳态压力模型 被引量:7
7
作者 任宗孝 吴晓东 +3 位作者 何晓君 李金海 左翼 娄尔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8,共5页
由于地质沉积过程中岩石颗粒大小取向不同,导致大部分油藏都是各向异性油藏;各向异性油藏又会导致水力裂缝与水平井筒之间存在一定的倾角。但目前压裂水平井非稳态压力模型大都在各向同性油藏裂缝垂直井筒前提下建立的。为解决现场实际... 由于地质沉积过程中岩石颗粒大小取向不同,导致大部分油藏都是各向异性油藏;各向异性油藏又会导致水力裂缝与水平井筒之间存在一定的倾角。但目前压裂水平井非稳态压力模型大都在各向同性油藏裂缝垂直井筒前提下建立的。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坐标变换将各向异性油藏等效转换为各向同性油藏,之后基于Ozkan源函数应用坐标平移及坐标旋转原理,建立考虑裂缝与水平井筒之间存在任意倾角的分段压裂水平井非稳态压力模型。经计算,当裂缝与平面最大渗透率夹角为90°时,渗流阻力最小;夹角在50~90°变化时,倾角的改变对分段压裂水平井压力影响较小。随着裂缝间距的降低,第一径向流逐渐消失,试井曲线会出现"驼峰"状凸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油藏 倾斜裂缝 坐标变换 压裂水平井 源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作用对稠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芳芳 杨胜来 +2 位作者 王继良 高启超 吴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8-652,667,共6页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 为了揭示稠油低温氧化作用机理及对原油组成及性质的影响规律,以辽河油田齐40稠油为例,通过高温高压反应釜研究了稠油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以及温度和催化剂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氧化反应后,体系压力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低温氧化反应为吸氧反应,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的耗氧率分别为43.87%、58.46%、52.53%和62.89%。原油在反应过程中既发生大分子的断键反应也发生小分子的缩合反应,氧化反应后原油SARA组成中饱和烃、芳香烃和沥青质含量增加,胶质含量减少。氧化反应会导致稠油黏度增加,120℃氧化反应、180℃氧化反应、120℃催化氧化反应和180℃催化氧化反应后稠油黏度增加幅度分别为17.63%、34.00%、18.22%和38.50%。低温氧化反应速率及耗氧量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有关,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耗氧量越高;催化剂环烷酸锰和环烷酸钴的加入可增强氧化反应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和耗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注空气 低温氧化 催化剂 耗氧率 SARA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排采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政 李相方 +5 位作者 彭泽阳 肖芝华 侯伟 武男 彭云晖 刘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07-111,共5页
排采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排采方案制定对高效开发煤层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认识影响煤层气井排采的因素,阐述了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储层伤害机理,包括储层应力敏感、近井地带伤害、煤粉运移和压降传递规律;... 排采是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排采方案制定对高效开发煤层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认识影响煤层气井排采的因素,阐述了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储层伤害机理,包括储层应力敏感、近井地带伤害、煤粉运移和压降传递规律;基于最小化上述机理伤害的原则,对煤层气不同开采阶段的压降速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煤层气井排采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在煤层气生产初期,适当提高排采速率不会引起严重的应力敏感效应,但能够有效增加排液效果,对生产有利;(2)对于压裂作业造成近井地带的伤害,可以通过适当放大排采压差排出因压裂而产生的堵塞物,使近井区域渗透率恢复;(3)在煤层气井生产中后期,建议采用间或放大压差的方式解放圈闭气,提高产量;(4)对于易产煤粉储层,在井底压力略大于临界解吸压力时,应加大压差快速排水,使气水两相流区域尽快出现,阻止储层远端水的快速产出,以达到抑制煤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低渗透率 应力敏感 储集层伤害 排采制度 排采速率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欠饱和煤层气井产能分析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政 李相方 +5 位作者 徐兵祥 肖芝华 张砚 苗亚楠 彭泽阳 王小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8-243,共6页
为准确获取煤层气井物理性能参数,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基于生产初期排水数据的产能分析新方法,首先,考虑煤层普遍具有的低渗特征,引入调查半径公式,计算各个时刻煤层气井压力波前缘位置,然后,基于连续稳态方法,推导各个时刻考虑应力敏感与... 为准确获取煤层气井物理性能参数,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基于生产初期排水数据的产能分析新方法,首先,考虑煤层普遍具有的低渗特征,引入调查半径公式,计算各个时刻煤层气井压力波前缘位置,然后,基于连续稳态方法,推导各个时刻考虑应力敏感与压力波扩展的稳态渗流方程;最后,对渗流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得到适用于低渗欠饱和煤层气井的产能分析新方法,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应用性通过与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例对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预测的渗透率与实际渗透率间的误差为2.38%,表皮因子的误差为6.59%,满足现场工程应用需求,新方法能够准确获取储层物性参数,为气井后期产能预测,生产制度调整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低渗 欠饱和 应力敏感 产能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