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低熟油成藏机理 被引量:12
1
作者 史建南 邹华耀 郝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39,共4页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藏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以烃源岩演化和分布规律为基础,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低熟油的成藏机...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藏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以烃源岩演化和分布规律为基础,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低熟油的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该区低熟油藏以近源分布为主,低熟烃源岩受特定的构造演化样式、沉积环境及沉积母质的多重控制。超压不甚发育,但凹陷沉降—沉积演化史与温压场演化史、低熟烃源岩生烃排烃史和低熟油充注史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有效烃源岩分布、能量场演化、流体输导格架及其控制的流体流动样式作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共同决定了西部凹陷低熟油藏源控、常压、近距离聚集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油 成藏动力学 温压耦合 油气成藏机理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安凹陷泰州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袁际华 柳广弟 +1 位作者 姜丽娜 王文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6,41,共4页
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确定了泰州组油气藏形成期次.样品中共发育2期成岩流体包裹体:Ⅰ期流体包裹体只有盐水包裹体,无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65-75℃之间;Ⅱ期流体包裹... 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确定了泰州组油气藏形成期次.样品中共发育2期成岩流体包裹体:Ⅰ期流体包裹体只有盐水包裹体,无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65-75℃之间;Ⅱ期流体包裹体中盐水包裹体较发育,烃类包裹体多与盐水包裹体伴生,烃类包裹体为淡黄色和黄褐色,在荧光下呈淡黄色和黄色,均一温度分布在75-115℃之间,主峰为80-110℃.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均一温度,结合圈闭形成时间和生排烃史分析可知,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成藏时间为19.8 Ma-现今,即N1y1沉积末期至现今,此时断层圈闭形成,排烃进入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安凹陷 泰州组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达林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被引量:29
3
作者 郭永强 刘洛夫 +1 位作者 朱胜利 朱毅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5-520,共6页
根据对阿姆达林盆地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和烃类特征的研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分别有3... 根据对阿姆达林盆地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和烃类特征的研究,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分别有3个和4个有效烃源区,并相应划分为3个和4个亚含油气系统。基于对烃源区分布、储集层特征、构造格局的研究和油-岩对比,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分布范围,认为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最有勘探潜力,上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低亦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阿姆达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永强 吴元燕 刘洛夫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前国外预测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成因模型法、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和信息集成法三大类。成因模型法主要考虑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而未充分认识到钻探结果对勘探的重要指示作用,适用于勘探初期、缺少探井的地区;随机过程的... 目前国外预测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成因模型法、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和信息集成法三大类。成因模型法主要考虑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而未充分认识到钻探结果对勘探的重要指示作用,适用于勘探初期、缺少探井的地区;随机过程的统计模型法主要以钻探结果为基础、以地质统计方法为手段来预测油气分布而未充分考虑油气的成藏地质条件,适用于钻探程度高、油气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地区;信息集成法集与油气空间分布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勘探工程等信息为一体,能够综合反映油气空间分布的特征,用图件表示油气资源的分布,其预测结果直观、合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信息集成法要适应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必须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应用层序地层学等先进地质理论方法,准确预测储集砂体的有利发育带,再结合其他成藏地质条件,并根据勘探数据的丰度和精度,选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油气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空间分布 信息集成法 模糊集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被引量:71
5
作者 邱楠生 苏向光 +2 位作者 李兆影 柳忠泉 李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7-1135,共9页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古地温梯度是逐渐降低的,但在早第三纪时期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在晚第三纪-第四纪则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济阳坳陷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地温梯度为54.0-50.0℃/km之间,沙河街沉积时期为50.0-40.0℃/km,东营组沉积时期为40.0—38.5℃/km。晚第三纪时期为38.5—35.5℃/km,第四纪以来基本未变.坳陷内4个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以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在晚第三纪时期,济阳坳陷各凹陷的地温梯度变化均较小,地温梯度的高低依次为东营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车镇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均是济阳坳陷最低的.这种地温演化的差异与各凹陷的构造沉降演化史密切相关,同时地温演化差异也导致了各凹陷的烃源岩在生烃门限深度的差异.济阳坳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特征反映了济阳坳陷由断陷向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热演化 热历史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66
6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曾洪流 边树涛 刘长利 孙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0,共7页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区内各个层序界面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Recon软件制作了研究区内一系列的地层切片,这些切片提供了沙一层序沉积体系连续的地震图像,刻划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展布范围以及水下分支河道和间湾的分布位置,为该凹陷寻找薄层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南凹陷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