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H法的套管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
1
作者 张磊 王晨锐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针对固井滑套压裂中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等问题,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PH)建立球形砂粒冲击金属表面的SPH数值模型,模拟多个砂粒冲击套管材料42CrMo的微观过程,分析砂粒的撞击行为与冲蚀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CFD模拟方法与Oka冲蚀模型... 针对固井滑套压裂中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等问题,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PH)建立球形砂粒冲击金属表面的SPH数值模型,模拟多个砂粒冲击套管材料42CrMo的微观过程,分析砂粒的撞击行为与冲蚀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CFD模拟方法与Oka冲蚀模型结合现场实际工况,对不同端口特性的套管内壁进行冲蚀磨损的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SPH法能较好地表现出砂粒在撞击套管材料时的微观变形,有助于研究微观下材料的变形影响因素,且由SPH法模拟得到的无量纲冲蚀速率随冲击角度变化的模拟数据与Oka冲蚀公式中冲击角函数趋势相符。端口特性参数对套管内壁的冲蚀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随着端口数量、端口面积的增加,平均冲蚀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存在着边际递减效应;在研究的4种端口形状中,胶囊形端口的平均冲蚀速率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套管端口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微观冲击模型 套管冲蚀 端口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鄢盛华 王招明 杨海军 姜福杰 沈卫兵 高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多要素匹配 构造变动 晚期成藏效应 相势源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宫运华 王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共5页
为预防与大学生有关事故的发生,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效度和信度,同时用AMOS软件绘制大... 为预防与大学生有关事故的发生,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效度和信度,同时用AMOS软件绘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表明:学校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家庭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其中学生安全意识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显著,而学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得的安全知识、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通过作用于安全意识对不安全行为具有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不安全行为 安全意识 影响因素 形成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亚彬 胡飞 +3 位作者 周岩 陈宇 李京 刘震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24,共5页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射线辐射强度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在测量区域停留的时间延长,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建立了射线强度与气溶胶浓度的关联计算模型,发现在气溶胶浓度处于400~2000 mg/m^(3)时,该检测方法与质量法的误差低于9%,误差主要原因在于高浓度颗粒群对β射线的散射作用增强。研究结果为高浓度气溶胶实时测量与高效分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高浓度 Β射线法 连续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设备振动监测的自适应变采样算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段礼祥 陈瑞典 +2 位作者 张来斌 秦天飞 王宁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1-126,共6页
采样频率设置过高将会增加数据冗余与系统能耗。根据机械设备振动信号的非平稳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数据采集算法。该算法通过自适应脉冲采样获取当前信号,并从时、频域2方面分析信号,再利用突变检测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以指导自适应... 采样频率设置过高将会增加数据冗余与系统能耗。根据机械设备振动信号的非平稳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数据采集算法。该算法通过自适应脉冲采样获取当前信号,并从时、频域2方面分析信号,再利用突变检测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以指导自适应变采样,随后利用插值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构。最后基于MATLAB平台对算法进行了实现,并以离心泵正常和故障下信号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状态监测 变采样 数据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框架设计
6
作者 常海滨 多堂坤 +3 位作者 赵昕铭 白宸冰 孟涛 温凯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79,共7页
地下储气库具有能源储备、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的功能,其运行需要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高效性要求。为实现地下储气库的运行要求,需要建立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的生产运行系统,而构建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是实现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生产... 地下储气库具有能源储备、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的功能,其运行需要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高效性要求。为实现地下储气库的运行要求,需要建立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的生产运行系统,而构建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是实现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生产运行的有效途径。从对象孪生、状态孪生和自主孪生三个层次给出了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的定义。从数据、模型与算法、功能三方面设计了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框架,总结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面—井筒—地质体一体化建模技术;地面注采站智能化运行技术;储气库稳定性及风险评估技术;数据融合算法;多目标多约束优化算法;机器学习辅助预测、预警、优化、决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数字孪生 一体化建模 数据融合 多目标多约束优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理-数据融合的造斜率智能预测方法
7
作者 白佳帅 钟尹明 +4 位作者 王立伟 李臻 宋先知 刘子豪 祝兆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造斜率的准确预测是进行井眼轨迹调控的基础,直接影响定向井钻井效率,但由于井下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传统预测方法存在一定限制,难以实现精确预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力学-智能模型融合的造斜率预测方法。利用力学模型计算钻头侧向力、钻头... 造斜率的准确预测是进行井眼轨迹调控的基础,直接影响定向井钻井效率,但由于井下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传统预测方法存在一定限制,难以实现精确预测。为此,提出了一种力学-智能模型融合的造斜率预测方法。利用力学模型计算钻头侧向力、钻头转角和极限造斜率并作为主控因素,通过自动化机器学习框架联合其他参数进行拟合预测,从而取代传统方法反演经验系数的过程,使其充分发挥力学模型宏观规律描述准确和智能模型非线性拟合能力强的优势。利用新疆玛湖区块14口井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显示,融合力学参数后,模型造斜率最大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下降了17%、12%和8%,其中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每30 m 1.00°,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造斜率预测精度,尤其在造斜率急剧变化的井段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可为造斜率的准确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可为井眼轨迹的精确调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自动化机器学习 造斜率预测 机理-数据融合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析蜡特性及其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8
作者 李家州 吕明月 +6 位作者 蔡朵 韩善鹏 王志业 杨笑乐 张玉明 张炜 陈哲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点数量减少,结晶初始阶段蜡分子过饱和度增加,析蜡速率加快并生成大颗粒蜡晶,促使析蜡点降低;析蜡质量分数从1.83%增加到3.93%,构建“卡片房子”网络结构难度增大,导致凝点下降6℃。微波处理形成的大颗粒蜡晶结构紧凑,相对有效体积分数降低,造成含蜡原油黏度降低,其降黏率在输油温度18~22℃范围内可达57.6%~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微波处理 黏度 析蜡特性 蜡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理分析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
9
作者 阎凤元 雷海申 +6 位作者 王睿 郭俊垚 林炬 李金许 张雷 史博会 宋尚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目的在碳捕集封存技术发展背景下,为能更高效准确地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探究基于机理分析与基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方法首先,根据公开文献收集、整理了2029组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并... 目的在碳捕集封存技术发展背景下,为能更高效准确地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探究基于机理分析与基于数据驱动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方法首先,根据公开文献收集、整理了2029组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并建立数据库;随后,利用该数据库对经典的亨利定律进行了修正,并且在修正时考虑压力在水合物生成区域内可能生成水合物的影响;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数据驱动模型来计算CO_(2)在水中的溶解度。数据驱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以相对误差作为模型评价指标,优选温度、压力和矿化度作为输入变量。结果亨利定律修正后压力低于15 MPa时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29%,与修正前相比下降了27.11个百分点;压力高于15 MPa时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49%,与修正前相比下降了91.86个百分点。数据驱动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至20.64%,计算结果比修正后的亨利定律更为准确。结论提出了简便有效、精度更高的CO_(2)溶解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CO_(2) 溶解度 亨利定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管导叶优化与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10
作者 丁昊鹏 古自强 +5 位作者 闫凤林 钱苏 杨昊 孙苒博 吴小林 陈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确定分离性能最优的导叶结构,最佳导叶个数为7~8叶、叶片包角为50°~55°;将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内气流分为入口环形区(Ⅰ区)、下行流区(Ⅱ区)和上行流区(Ⅲ区)3个区域,经过一定的气流运动假设及简化计算,推导出了适用于该旋风管3个区域分离效率的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绝对误差在5%以内。导叶结构设计方法的提出及对分离性能的验证和预测为旋风分离器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管 导流叶片 导叶数量 导叶包角 分级效率 光学测量 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过滤过程滤芯压降特性
11
作者 杨云兰 常程 +5 位作者 冯艳丽 刘涛 金晶 王亚倩 刘俊杰 吴小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5,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气体净化用过滤分离元件的气-液-固三相过滤性能,采用等效填充密度及理论填充密度表征粉尘沉积特性的方法,探究了滤芯精度和粉尘粒径对含液及含尘过滤过程压降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洁净滤芯气-固过... 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气体净化用过滤分离元件的气-液-固三相过滤性能,采用等效填充密度及理论填充密度表征粉尘沉积特性的方法,探究了滤芯精度和粉尘粒径对含液及含尘过滤过程压降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洁净滤芯气-固过滤过程,较小粒径粉尘更易堵塞滤材孔隙,导致在相同粉尘量沉积情况下滤芯压降增长速率增大,在相同时间内,同种滤芯的等效填充密度均高于理论填充密度,两者之间差异随着滤芯精度降低愈加显著;对于含液滤芯气-固过滤过程,滤芯压降随时间呈现线性增长,其压降增长速率随滤芯精度增高而增大,此过程等效填充密度和理论填充密度吻合性良好,平均偏差小于10%;对于含尘滤芯气-液过滤过程,滤芯压降首先在液体冲刷作用下逐渐降低,而后再次上升并最终达到稳定,在气-液过滤冲刷阶段,滤芯精度越低,滤材内粉尘结构越为松散,抗冲刷能力更弱,并且粉尘粒径增大将减缓压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 压降 粉尘 液滴 滤芯 气溶胶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组分追踪的多气源非等温管网仿真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潜 管奥成 +4 位作者 雷鹏正 苗超 黄伟 程遹滔 左丽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44,共12页
在管网公平开放的运行模式下,以天然气气质为基础的能量计量将逐渐成为天然气贸易的主流方式。为实现虚拟预测多气源管网关键节点天然气的实时组分,在结合非等温管流瞬态仿真模型和气体组分运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气源天然气管网动... 在管网公平开放的运行模式下,以天然气气质为基础的能量计量将逐渐成为天然气贸易的主流方式。为实现虚拟预测多气源管网关键节点天然气的实时组分,在结合非等温管流瞬态仿真模型和气体组分运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气源天然气管网动态组分追踪模型。首先基于高精度的BWRS方程、稳态流动方程、焓方程、气体混合参数方程和边界条件得到管网运行初始条件,其次采用隐式中心差分法对管流控制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进行离散,最后结合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物性方程、混合参数关系式及边界条件,通过时间递推法和Newton—Rapshan算法求解得到天然气管网各节点的压力、流量、温度、组分等参数在整个瞬态时间域上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的稳态模型仿真结果与TGNET模拟结果相比,系统压力和温度的最大绝对偏差分别为0.069 MPa和2.81 K,两者的甲烷和氢气摩尔分数结果基本一致;②建立的动态模型仿真结果与TGNET模拟结果相比,关键节点处压力、温度、甲烷和氢气摩尔分数的最大绝对偏差分别为0.078 MPa,2.22 K,1.54%和0.55%,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高;③提出的多气源混合模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以适用于复杂拓扑结构的天然气管道系统的运行参数动态仿真和气体组分动态追踪。结论认为,提出的实时组分追踪方法可以为多气源非等温管网气体组分实时预测提供依据,进而为天然气管网能量计量以及管道仿真软件的国产化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网 能量计量 组分追踪 组分运移模型 中心差分法 瞬态仿真 时空演化规律 水力热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瞬变电磁检测小车结构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卫伟 赵弘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5,共9页
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管道移动检测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检测设备抖动造成检测信号的误差或检测失败。为此,设计了一款可搭载瞬变电磁检测设备的自动检测小车。基于检测小车和埋地管道检测的工作要求,进行可变线圈搭载平台和减震机构设计,并... 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管道移动检测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检测设备抖动造成检测信号的误差或检测失败。为此,设计了一款可搭载瞬变电磁检测设备的自动检测小车。基于检测小车和埋地管道检测的工作要求,进行可变线圈搭载平台和减震机构设计,并利用解析法对弹簧阻尼器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进行优化。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上摆臂和车轮连接件进行拓扑优化。基于减震机构的关键零件下摆臂对整体性能的影响,利用CCD中心组合试验法,进行仿真试验设计取得数据,并利用响应面法得出最大应力和质量与下摆臂设计参数的映射关系。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映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获得最大应力和质量最小时的下摆臂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采用Adams对优化后的检测小车进行运动学仿真,小车平台质心在竖直方向上位移和速度的峰值分别降低约55.7%和26.5%,均值分别降低约67.9%和24.2%,波动的次数也明显减少,检测小车性能显著增强。所得结论可为检测小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对管道缺陷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瞬变电磁检测 检测小车 粒子群算法 优化设计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C-SVM与粒子群算法的卡钻智能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子豪 宋先知 +4 位作者 朱硕 叶山林 张诚恺 马宝东 祝兆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在油气钻探过程中,由于井下条件复杂、地层认识不清等因素,导致卡钻事故频发,严重制约钻井效率。目前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卡钻预测方法在准确性、时效性及迁移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集成学习思想与智能优化算法的卡钻... 在油气钻探过程中,由于井下条件复杂、地层认识不清等因素,导致卡钻事故频发,严重制约钻井效率。目前国内外学者所研究的卡钻预测方法在准确性、时效性及迁移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集成学习思想与智能优化算法的卡钻智能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实际井场的卡钻数据,基于合理的标签标定方法,将标签准确定位于卡钻发生前而非卡死点;通过参数相关性分析、表征意义分析、时效性以及可信性分析优选了7个输入参数;使用了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BP神经网络3种算法建立了卡钻预测模型,并对比了各模型在卡钻与非卡钻样本比例严重不均时(卡钻与非卡钻比例1∶117)的表现;然后使用投票分类器(VC)将多个模型集成,并分类预测,优选SVM模型作为卡钻预测基模型,使用集成学习的思想加以改进,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同时对多个SVM分类器进行超参数优化,简化了调参过程的同时实现了耦合寻优。最终以某区块10次卡钻样本进行训练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有效寻找不同类别卡钻的超平面,迁移预测虚警率可控制在9%,漏警率不到7%,有效预测了每一次卡钻的大部分数据点。研究结果有望提高现场钻井风险预警效率,为保障油气井安全高效钻进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钻智能预测 支持向量机 BP神经网络 投票分类器 粒子群算法 迁移能力测试 耦合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平板热管强化温差发电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大树 丁奕文 张程宾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5-910,共6页
为提升温差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提出了一种立体平板热管强化性能方法,通过实验对比评估了2种充液率对该立体平板热管均热性能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温差下温差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结果表明:充液率为27.4%时立体平板热管启动... 为提升温差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提出了一种立体平板热管强化性能方法,通过实验对比评估了2种充液率对该立体平板热管均热性能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温差下温差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结果表明:充液率为27.4%时立体平板热管启动过程为分段启动,且温度分层现象明显;充液率为31.7%时立体平板热管可在40℃左右时迅速启动,启动后温度分布均匀性和一致性较好,有利于温差发电系统持续稳定高效发电;基于立体平板热管强化的温差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均随着冷热端温差的增大而增大,且温差发电效率最高可达3.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平板热管 温差发电 充液率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残差域自适应的变工况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世龙 段礼祥 张俊玲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滚动轴承由于实际工况变化造成故障数据特征分布不同,出现跨领域问题,传统以数据独立同分布为前提的故障诊断方法难以解决该问题。为此,设计并搭建了聚合残差网络,以残差连接和分组卷积式的独特网络结构实现故障敏感特征深度挖掘。提出... 滚动轴承由于实际工况变化造成故障数据特征分布不同,出现跨领域问题,传统以数据独立同分布为前提的故障诊断方法难以解决该问题。为此,设计并搭建了聚合残差网络,以残差连接和分组卷积式的独特网络结构实现故障敏感特征深度挖掘。提出一种联合残差域自适应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最优广义S变换构建聚合残差网络提取图像的可迁移特征,最后以联合最大均值差异自适应地减小数据间的联合分布差异,实现变工况轴承的故障诊断。对3种工况下的滚动轴承进行了6组迁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残差域自适应方法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8.29%,相比于联合分布自适应法JDA和联合分布自适应+卷积神经网络法JDA+CNN,分别提升了21.0和5.1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变工况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故障诊断 聚合残差网络 联合残差域自适应 故障诊断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闪烁法的油雾浓度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17
作者 林光耀 胡飞 +1 位作者 姬忠礼 刘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针对压缩机出口除油器效率性能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光闪烁法的润滑油油雾液滴浓度在线检测方法。基于颗粒系层模型和Lambert-Beer定律,以层测量体透过率作为泊松分布随机变量,推导了光闪烁法在长光程平行光束下的颗粒浓度检测模型。闪烁... 针对压缩机出口除油器效率性能评价,提出一种基于光闪烁法的润滑油油雾液滴浓度在线检测方法。基于颗粒系层模型和Lambert-Beer定律,以层测量体透过率作为泊松分布随机变量,推导了光闪烁法在长光程平行光束下的颗粒浓度检测模型。闪烁频率根据测量体大小、颗粒直径和颗粒速度确定,并通过影响闪烁信号的拟合方差影响检测精度。对于某型压缩机润滑油,通过光谱扫描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在可见光波段,400 nm波长光束具有最佳的检测灵敏度和正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光透射法,在0~50 mg·m^(−3)油雾浓度范围内基于光闪烁法检测标定结果误差小于10%,线性相关系数R2=0.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闪烁法 润滑油油雾 颗粒浓度测量 光闪烁频率 最佳检测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与PAG润滑油互溶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8
作者 杨风允 陈锋 +5 位作者 刘俊 曹颜玉 张晓敏 贾津耀 姬忠礼 吴小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3-1363,共11页
选取超临界CO_(2)和聚乙二醇合成油(PAG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超临界CO_(2)体系、PAG润滑油体系及二者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压力、CO_(2)含量、PAG润滑油含量等条件下CO_(2)和PAG润滑油的互溶性变化规律。结... 选取超临界CO_(2)和聚乙二醇合成油(PAG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超临界CO_(2)体系、PAG润滑油体系及二者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压力、CO_(2)含量、PAG润滑油含量等条件下CO_(2)和PAG润滑油的互溶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CO_(2)摩尔分数100%、PAG润滑油质量分数22.23%的混合体系,在压力为10 MPa、温度由313.15 K升至353.15 K时,混合体系的溶解度参数差值增大80.5%,分子间结合能减小13.8%,CO_(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减弱;在温度为393.15 K、压力由10 MPa升至50 MPa时,混合体系溶解度参数差值减小55.7%,分子间结合能增大19.1%,CO_(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增强;混合体系中CO_(2)摩尔分数由25%升高至100%时,体系密度和溶解度参数均增大,CO_(2)溶解性能提高,此时溶解度参数差值降低了52.9%,CO_(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增强。当混合体系中PAG润滑油的质量分数增加至60%以上时,CO_(2)和PAG润滑油的互溶性主要与润滑油含量有关。CO_(2)和润滑油互溶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为海上高压超临界CO_(2)压缩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润滑油 分子动力学模拟 溶解度参数 互溶性 周期性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浓度测量方法
19
作者 陈俊先 刘震 +3 位作者 焦文磊 张天钰 吕家孟 姬忠礼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4-742,共9页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杂质难以直接检测,常规离线检测方法滞后性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液滴浓度双参数在线测量方法,利用COMSOL数值模拟建立了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模型,通过参数化扫描确定了当谐振探针直径R_(C)=6mm... 针对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杂质难以直接检测,常规离线检测方法滞后性严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微波谐振原理的液滴浓度双参数在线测量方法,利用COMSOL数值模拟建立了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模型,通过参数化扫描确定了当谐振探针直径R_(C)=6mm时,传感器测量管道中心区域的电场强度最大值可达14100V/m,电流密度平均值j_(avg(x))为1015.48,电流密度最大偏差I_(max(x))为0.95,表明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达到最优结构参数。开展了液滴浓度变化对微波谐振测量传感器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离线称重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传感器谐振频率偏移变化量和响应幅值有效增量对液滴浓度变化敏感,并呈线性相关趋势。传感器重复率在0.25%左右波动,展现了微波谐振方法良好的稳定性。这将为高压天然气管道内液滴浓度在线测量提供一种新的指导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微波测量 多相流 天然气 优化设计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体平衡的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模拟
20
作者 孙省身 侯磊 +5 位作者 杨琨 刘珈铨 张鑫儒 朱祚良 唐帅帅 周庆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9,共8页
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研究是高含水油田实现不加热集输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复杂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有效工具。根据群体平衡模型,引入关键的凝油颗粒碰撞聚并与剪切破碎函数,描述颗粒群间的相互作... 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研究是高含水油田实现不加热集输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复杂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有效工具。根据群体平衡模型,引入关键的凝油颗粒碰撞聚并与剪切破碎函数,描述颗粒群间的相互作用,在三维管道模型下求解,通过文献试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流速或含水率的增加,凝油颗粒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呈圆环状分布,油相分布更加均匀,不易产生凝油壁面沉积;在高含水阶段,流速增大对流动压降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颗粒粒径减小或凝油沉积也会导致流动压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原油 群体平衡模型 碰撞聚并 剪切破碎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