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脱除液化石油气中2-氯丁烷吸附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广林 崔丹丹 +1 位作者 王晓胜 赵恒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38,51,共5页
以铜为活性组分,以硅藻土、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和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脱氯吸附剂,用于液化石油气中2-氯丁烷的脱除。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空速和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考察了吸附剂的再生效果。实验... 以铜为活性组分,以硅藻土、活性氧化铝、活性炭和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脱氯吸附剂,用于液化石油气中2-氯丁烷的脱除。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空速和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考察了吸附剂的再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负载铜的13X分子筛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其吸附容量可达5.0%,降低液化石油气空速有利于提高吸附容量,升高吸附温度对吸附脱氯不利,且会降低吸附剂吸附容量。采用空气高温加热法对制备的吸附剂进行再生,多次反应再生循环实验结果证明吸附剂再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LPG 2-氯丁烷 吸附 13X分子筛 载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与玉米秸秆的干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江皓 沈怡 +2 位作者 聂红 丁江涛 周红军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9-643,共5页
文章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开展了鸡粪干发酵、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干发酵、鸡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干发酵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过质量分数为2%的Na OH溶液预处理后,产气效果最好;与鸡粪或玉米秸秆单独干发酵相比,鸡粪与玉米... 文章以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开展了鸡粪干发酵、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干发酵、鸡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干发酵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过质量分数为2%的Na OH溶液预处理后,产气效果最好;与鸡粪或玉米秸秆单独干发酵相比,鸡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干发酵的产甲烷效果并无明显优势,但增加沼液回流后甲烷产量提高了1倍以上,实现了99.9%的产甲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厌氧发酵 沼气 沼液回流 鸡粪 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精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广林 王晓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91,共6页
考察了5A,ZSM-5,13X,NaY等不同类型分子筛的脱硫性能,并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Cu2+,Zn2+,Ag+为活性组分的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LPG)精脱硫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 考察了5A,ZSM-5,13X,NaY等不同类型分子筛的脱硫性能,并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Cu2+,Zn2+,Ag+为活性组分的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LPG)精脱硫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最好,其适宜的制备条件为:以Cu(NO3)2为活性组分前体,吸附剂中Cu的负载量为9%(w)、浸渍温度60℃、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2 h。在吸附温度为常温、0.6MPa、液态空速1 h-1的条件下,CuY吸附剂可使LPG中的硫含量从198 mg/m3降至5 mg/m3以下。当LPG中的硫含量降至5 mg/m3时,CuY吸附剂的计算穿透硫容为1.23%(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二甲基二硫醚 精脱硫 吸附脱硫 分子筛基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法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的二甲基二硫醚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广林 蒋晓阳 周红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Y和CuX分子筛吸附剂,在固定床中考察了分子筛吸附剂种类、吸附温度、原料空速和再生次数对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的二甲基二硫醚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和CuX分子筛吸附剂保持了原有的骨架结构;CuY分子筛吸附...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Y和CuX分子筛吸附剂,在固定床中考察了分子筛吸附剂种类、吸附温度、原料空速和再生次数对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的二甲基二硫醚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和CuX分子筛吸附剂保持了原有的骨架结构;CuY分子筛吸附剂可作为脱除液化石油气中二甲基二硫醚的吸附剂;在温度为25℃,压力为0.6 MPa,空速为1 h-1时,CuY分子筛吸附剂的穿透硫容为1.02%;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法 CuY分子筛吸附剂 二甲基二硫醚 液化石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马航 冯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36,共5页
固体催化剂制备技术是催化剂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固体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微波法、微乳液法、等离子体技术、超临界流体法、生物还原法等方法。
关键词 固体催化剂 制备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液态炼油厂液化石油气精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广林 吴全贵 周红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简述了常温液态液化气精脱硫原理及工艺流程,介绍SQ108吸附剂在正丁烯异构生产异丁烯装置液化气原料净化过程中的工业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脱硫后液化气总硫质量分数可降到10-6以下,脱硫效果良好。
关键词 液态液化气 SQ108吸附剂 异构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合物技术的沼气配送工艺研究
7
作者 江皓 孟凡飞 +1 位作者 郭绪强 周红军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1027,共7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促进剂,开展水合物技术配送沼气的工艺研究,考察了沼气水合物的制备、存储稳定性及分解释放等。结果表明,以浓度为0.03%(v/v)的SDS溶液为工作液,沼气水合物具有接近理论值的储气效果,单位储气量可达170 V...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促进剂,开展水合物技术配送沼气的工艺研究,考察了沼气水合物的制备、存储稳定性及分解释放等。结果表明,以浓度为0.03%(v/v)的SDS溶液为工作液,沼气水合物具有接近理论值的储气效果,单位储气量可达170 V/V,制备水合物的最优条件为温度1~3℃,压力3.0~3.5 MPa。沼气水合物在略低于0℃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温度越低,压力越高,越有利于沼气水合物的存储,但储运成本增加;在短距离配送中,温度略低于0℃的封闭体系即可满足储运要求。常压敞开条件下,沼气水合物可迅速分解释放,25℃时的释放时间为12 min。沼气水合物分解后的工作液可以回用,且对水合物的制备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沼气 十二烷基硫酸钠 存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固相的铑基催化剂应用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高李杰 孟凯 +3 位作者 姜伟丽 周广林 周红军 余长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33-1441,共9页
负载固相的催化剂因其简便的分离循环操作以及可观的催化性能而广受关注,但存在反应活性较差、金属流失量较大、催化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本文首先从不同负载材料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该类催化剂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载体的表面性... 负载固相的催化剂因其简便的分离循环操作以及可观的催化性能而广受关注,但存在反应活性较差、金属流失量较大、催化剂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本文首先从不同负载材料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该类催化剂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载体的表面性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膦配体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新型的单原子催化剂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分析表明:具有"类均相"特点的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催化活性很好,而超支化聚合物功能化的磁性纳米催化剂的稳定性更佳。另外还对负载型铑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的理解,以便对其更好地表征;借助一些先进的表征技术如高角环状暗场扫描透射电镜和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来深入研究载体结构对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载体 氢甲酰化反应 多相反应 烯烃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厌氧混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代元元 江皓 +1 位作者 丁江涛 周红军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5,共6页
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秸秆厌氧发酵能够有效地利用秸秆资源,既消纳了废弃物,又生产沼气。但秸秆作为单一底物进行发酵时效率较低,厌氧混合发酵技术能够提高底物的利用率并产生较好的经济... 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秸秆厌氧发酵能够有效地利用秸秆资源,既消纳了废弃物,又生产沼气。但秸秆作为单一底物进行发酵时效率较低,厌氧混合发酵技术能够提高底物的利用率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秸秆厌氧混合发酵过程中混合底物的选择,以及发酵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碳氮比、预处理、氨抑制、微量元素等,并简要介绍了混合发酵的模型和动力学方程相关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厌氧混合发酵 影响因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Cu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言斌 李芹 +3 位作者 钟黄亮 罗聃 周红军 周广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105,共5页
采用水解法合成了核壳型Fe_3O_4@SiO_2载体,用等体积浸渍法在磁性Fe_3O_4@SiO_2载体表面负载CuCl_2,得到Fe_3O_4@SiO_2-Cu磁性纳米粒子吸附剂。采用XRD、TEM、FT-IR、XPS、N_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强磁计(VSM)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吸附剂... 采用水解法合成了核壳型Fe_3O_4@SiO_2载体,用等体积浸渍法在磁性Fe_3O_4@SiO_2载体表面负载CuCl_2,得到Fe_3O_4@SiO_2-Cu磁性纳米粒子吸附剂。采用XRD、TEM、FT-IR、XPS、N_2吸附-脱附和振动样品强磁计(VSM)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剂对模型汽油中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核壳型Fe_3O_4@SiO_2载体的比表面积为246.5 m^2/g,同时饱和磁强度为44.6 emu/g。负载铜离子后,Fe_3O_4@SiO_2-Cu的饱和磁强度为43.9 emu/g。Fe_3O_4@SiO_2-Cu吸附剂可有效吸附噻吩类硫化物,硫容可达1.42 mg(S)/g(吸附剂)。采用先醇洗后焙烧的方法对失活吸附剂进行再生,吸附剂循环使用5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再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SiO2-Cu 模型汽油 噻吩类硫化物 重复使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生物甲烷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东方 李叶青 +2 位作者 罗森 李涛 周红军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1,共4页
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根据我国特殊的"富煤、少油、贫气"能源结构以及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煤炭和生物质经热解气化技术所得合成气经生物转... 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再生的清洁能源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根据我国特殊的"富煤、少油、贫气"能源结构以及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煤炭和生物质经热解气化技术所得合成气经生物转化作用生产高品质生物燃气的技术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文章主要研究了合成气生物甲烷化技术中温度、气液传质速率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用模拟合成气(SSG)为原料气体,气体组成为(H_2:CO:CH_4:CO_2)为7:6:3:4,CO分压为0.1 atm,反应体积为1.2 L,HRT为24 h的条件下,对比37℃,45℃,55℃体系中甲烷含量及液相分析,发现37℃下,体系长期运行更稳定,且甲烷含量相较于高温也较高;而在同一温度下,高转速时系统转化效果更好,说明了气液传质过程对该体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合成气 生物甲烷化 温度 气液传质速率 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固厌氧消化后的秸秆沼渣与褐煤共制备生物质型煤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凯 闫芳 +4 位作者 王祯欣 浦鹏 江皓 周红军 李叶青 《中国沼气》 2019年第3期68-74,共7页
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还可以产生能源。文章以高固厌氧消化(HS-AD)后的秸秆沼渣和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对影响沼渣型煤的工艺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成型后的生物质型煤进行热... 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还可以产生能源。文章以高固厌氧消化(HS-AD)后的秸秆沼渣和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对影响沼渣型煤的工艺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成型后的生物质型煤进行热重分析,以考察其作为燃料的燃烧特性。结果发现,如果对沼渣型煤的抗压强度要求为700N,最优工艺条件为成型温度为145℃,沼渣含量为23%,保压时间为120s。热重研究发现,生物质型煤热解过程表现为4个阶段,在第3个阶段,生物质型煤发生大规模热解,其中沼渣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在20%~30%,玉米秸秆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在30%~40%。升温结束后,沼渣型煤和玉米秸秆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分别为35%~45%和45%~55%。生物质型煤热解过程为褐煤与生物质的分阶段热解过程,与生物质和褐煤单独热解相比,其特征温度有偏差,在热压处理后褐煤与生物质热解过程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有助于褐煤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厌氧消化 秸秆沼渣 褐煤 生物质型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减三线油回收裂解气高温余热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小锋 湛世辉 冯霄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0-1195,共6页
针对乙烯急冷过程中裂解气420℃左右的热量被直接降级至220℃使用,从而造成高品位热量损失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分等级回收裂解气高温余热的新工艺流程,即引入炼厂减三线油直接喷淋来自废热锅炉的高温裂解气,通过循环高温减三线... 针对乙烯急冷过程中裂解气420℃左右的热量被直接降级至220℃使用,从而造成高品位热量损失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分等级回收裂解气高温余热的新工艺流程,即引入炼厂减三线油直接喷淋来自废热锅炉的高温裂解气,通过循环高温减三线油去发生高压蒸汽,与原工艺流程中急冷油循环去发生稀释蒸汽组合,构成分级多次回收高温裂解气余热的新流程。使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新流程和原流程,模拟结果表明,两种流程所能提供的总热量基本一致,新流程可以使裂解气高温余热同时副产高压蒸汽和稀释蒸汽。以640 kt/a乙烯装置为例进行经济核算,可增加经济效益798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气 余热回收 减三线油 乙烯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内重整和外重整下SOFC多场耦合三维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谢静 徐明益 +2 位作者 班帅 孙晖 周红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4-226,共13页
内重整(IR)和外重整(ER)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天然气(NG)为燃料时的两种工作方式,不同重整方式下的电池性能、效率也不尽相同。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5.2,以天然气为燃料,建立了电池组成为Ni-YSZ//YSZ//LSCF-... 内重整(IR)和外重整(ER)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天然气(NG)为燃料时的两种工作方式,不同重整方式下的电池性能、效率也不尽相同。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5.2,以天然气为燃料,建立了电池组成为Ni-YSZ//YSZ//LSCF-GDC的ER-SOFC和IR-SOFC两种三维单电池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IR-SOFC具有比ER-SOFC更高的功率密度、燃料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阳极重整反应主要发生在靠近燃料入口的区域内;H_2和CO含量在IR-SOFC中先升高后降低,在ER-SOFC中则一直降低;IR-SOFC的温度变化更剧烈,燃料入口处温度梯度最大;越靠近集流体的区域,电解质表面的离子电流密度越大;ER-SOFC阳极不会发生热力学上的积炭现象,对于IR-SOFC,CH4热分解反应是整个阳极发生积炭的主要原因,其在燃料入口处的积炭活性高达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计算机模拟 内重整 外重整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余热情况下有机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能量性能对比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梦颖 冯霄 王彧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089-5097,共9页
有机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都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低温余热动力利用技术,这两种技术在余热利用方面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炼厂中,余热资源分布广泛,针对不同余热热源选择合适的动力循环系统对能量的有效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热效率和?效率是评... 有机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都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低温余热动力利用技术,这两种技术在余热利用方面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在炼厂中,余热资源分布广泛,针对不同余热热源选择合适的动力循环系统对能量的有效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热效率和?效率是评价动力循环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将余热资源分成3类,即显热热源、复合热源和潜热热源,用Aspen Hysys软件对有机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进行流程模拟,考察了余热资源特性对有机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能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余热为显热热源时,卡琳娜循环系统优于有机朗肯循环;当余热为复合热源且潜热与显热比R=1或当余热为潜热热源时,有机朗肯循环优于卡琳娜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卡琳娜循环 余热资源 能量性能 计算机模拟 回收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ZnO-SiO_2-Al_2O_3吸附剂上加氢汽油的深度临氢吸附脱硫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广林 孙文艳 +1 位作者 姜伟丽 周红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7-21,共5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湿混法制备NiO/ZnO-SiO2-Al2O3吸附剂前体,经还原得到Ni/ZnO-SiO2-Al2O3吸附剂。利用XRD和压汞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固定床吸附实验评价吸附剂对加氢汽油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与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吸附...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湿混法制备NiO/ZnO-SiO2-Al2O3吸附剂前体,经还原得到Ni/ZnO-SiO2-Al2O3吸附剂。利用XRD和压汞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固定床吸附实验评价吸附剂对加氢汽油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与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吸附剂前体相比,湿混法制备的吸附剂前体的比表面积大,孔体积相当,还原后所得吸附剂的脱硫活性好。以山东恒源石化公司的加氢汽油为原料,在吸附温度350℃、压力2.0MPa、进料液时体积空速7h-1、氢气与溶剂油体积比60的条件下,可以将加氢汽油中的硫质量分数从69gμ/g降至10gμ/g以下,而汽油RON仅降低0.6个单位,硫容量(w)约为9.98%。该吸附剂对原料有很好的适应性,可再生,多次循环使用后脱硫性能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吸附剂 加氢汽油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ZnO-Al_2O_3吸附剂吸附脱除焦炉气中COS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广林 王美庆 +2 位作者 王晓胜 姜伟丽 周红军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0-475,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 NiO/ZnO-Al2 O3吸附剂,在固定床装置上对模拟焦炉气中的 COS 进行吸附脱除,并采用 XRD 和压汞仪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350℃、0.40 MPa、空速500~1000 h-1,在此条件下...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 NiO/ZnO-Al2 O3吸附剂,在固定床装置上对模拟焦炉气中的 COS 进行吸附脱除,并采用 XRD 和压汞仪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350℃、0.40 MPa、空速500~1000 h-1,在此条件下吸附剂可将焦炉气中的 COS 从320~450 mg/m3降低至0.5 mg/m3,烯烃的体积分数从2.3%~4.5%降为0,其他组分含量不变,吸附剂穿透硫容为17.18%。吸附剂的再生实验表明,吸附剂再生前后晶形、孔结构及硫容变化不大,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通过实验总结出脱硫过程为 COS 首先吸附在还原态 Ni 原子上,在 Ni 作用下 COS 中 S-C 断裂生成 NiS,然后生成 H2 S,H2 S 与 ZnO 反应生成 Z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气 吸附剂 COS 烯烃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铝比对镁碱沸石催化剂催化正丁烯异构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广林 王晓胜 +1 位作者 陈志伟 周红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6-191,共6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投料配比,在硅铝比分别为20,40,60,80,100,120时合成了镁碱沸石,经挤条成型后制得催化剂。采用XRD、低温N2吸附-脱附、SEM、NH3-TPD和吡啶吸附FTIR等方法对合成的镁碱沸石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正丁... 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投料配比,在硅铝比分别为20,40,60,80,100,120时合成了镁碱沸石,经挤条成型后制得催化剂。采用XRD、低温N2吸附-脱附、SEM、NH3-TPD和吡啶吸附FTIR等方法对合成的镁碱沸石进行了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以正丁烯骨架异构化制异丁烯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硅铝比对镁碱沸石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影响较小,对相对结晶度、晶粒粒径和酸性等影响较大,硅铝比为60~80时合成的镁碱沸石具有最高的相对结晶度、较大的晶粒尺寸、适宜的酸量及L/B酸的比值。反应结果表明,硅铝比为60~80时合成的镁碱沸石催化剂的正丁烯骨架异构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好,异丁烯收率较高且副产物丙烯收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比 镁碱沸石催化剂 正丁烯异构化 异丁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制戊醛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伟丽 豆丙乾 +2 位作者 周广林 周红军 臧鹏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3,共5页
探索了1-丁烯氢甲酰化制戊醛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中以500 mL自控高压釜为反应器,采用乙酰丙酮三苯基膦羰基氢铑和三苯基膦作为催化剂体系,考察了二甲苯溶剂中1-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制戊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 探索了1-丁烯氢甲酰化制戊醛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中以500 mL自控高压釜为反应器,采用乙酰丙酮三苯基膦羰基氢铑和三苯基膦作为催化剂体系,考察了二甲苯溶剂中1-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制戊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催化剂浓度、膦铑比等多个因素都对氢甲酰化反应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1-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制戊醛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100℃、反应压力2.5 MPa、搅拌速率200 r/min、膦铑比600、催化剂浓度1.5 mmol/L、1-丁烯用量10 mL、溶剂用量100 mL,此时达到的1-丁烯反应转化率81.7%、产物正异比为8.5、催化剂转化频率(TOF)465 h-1。这些结论为工业生产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甲酰化 铑催化剂 1-丁烯 戊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醚后C_4在常温液态下脱含氧化合物技术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广林 吴全贵 +1 位作者 李晓杰 周红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353-2356,共4页
简述了醚后C4在常温液态下脱含氧化合物原理及工艺流程,介绍了在正丁烯异构化生产异丁烯装置中SQ112型脱含氧化合物吸附剂和4A分子筛对醚后C4原料净化过程中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常温、操作压力为0.4~0.8 MPa、单塔体积液空速为... 简述了醚后C4在常温液态下脱含氧化合物原理及工艺流程,介绍了在正丁烯异构化生产异丁烯装置中SQ112型脱含氧化合物吸附剂和4A分子筛对醚后C4原料净化过程中的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常温、操作压力为0.4~0.8 MPa、单塔体积液空速为1 h 1条件下,醚后C4脱含氧化合物后二甲醚和甲醇含量可由50~150mg/kg降到1 mg/kg以下,MTBE含量可由50~200 mg/kg降至小于1 mg/kg,净化后的醚后C4能满足异构化催化剂的要求。SQ112型吸附剂可以采用水蒸气再生,再生吸附剂吸附容量稳定,脱含氧化合物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 SQ112吸附剂 异构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