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图谱的钻井顶部驱动装置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冬 肖远山 +2 位作者 尹志勇 张彦龙 叶智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钻井顶部驱动装置结构复杂、故障类型多样,现有的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为此,利用知识图谱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融合、故障模式关联分析以及先验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钻井... 钻井顶部驱动装置结构复杂、故障类型多样,现有的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系统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为此,利用知识图谱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融合、故障模式关联分析以及先验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钻井顶部驱动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利用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双向编码器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构建了混合神经网络模型BERT-BiLSTM-CRF与BERT-BiLSTM-Attention,分别实现了顶驱故障文本数据的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并通过相似度计算,实现了故障知识的有效融合和智能问答,最终构建了顶部驱动装置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故障实体识别任务上,BERT-BiLSTM-CRF模型的精确度达到95.49%,能够有效识别故障文本中的信息实体;②在故障关系抽取上,BERT-BiLSTM-Attention模型的精确度达到93.61%,实现了知识图谱关系边的正确建立;③开发的问答系统实现了知识图谱的智能应用,其在多个不同类型问题上的回答准确率超过了90%,能够满足现场使用需求。结论认为,基于知识图谱的故障诊断方法能够有效利用顶部驱动装置的先验知识,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与智能诊断,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装备 顶部驱动装置 故障诊断 深度学习 知识图谱 自然语言处理 命名实体识别 智能问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约束试件的X80环焊缝断裂韧性测试研究
2
作者 任伟 帅健 帅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当前国际通用的断裂韧性测试标准测得的断裂韧性严重低估了管道环焊接头抗断裂的能力,致使断裂评价偏于保守。为此,开展了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研究,分别采用卸载柔度法、规则化法以及改进的规则化法,针对基于单边缺口拉伸试件的X8... 当前国际通用的断裂韧性测试标准测得的断裂韧性严重低估了管道环焊接头抗断裂的能力,致使断裂评价偏于保守。为此,开展了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研究,分别采用卸载柔度法、规则化法以及改进的规则化法,针对基于单边缺口拉伸试件的X80管道环焊接头,改变试件裂纹长度以及侧槽深度,测试其断裂韧性,并对比分析了测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得到的裂纹扩展量与通过卸载柔度法计算出来的裂纹扩展量之间的误差最大为3.85%;改进的规则化方法可以准确获取管道环焊缝的断裂韧性,可以作为卸载柔度法的一种替代方法;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X80环焊接头的断裂韧性逐渐下降。所得结论可为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及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钢级管道 环焊接头 断裂韧性 SENT试件 J积分阻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caflex的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安全入水仿真 被引量:11
3
作者 顾纯巍 张崇 +2 位作者 杨超 杨进 王莹莹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76,共7页
为确保3 000 m水深水下应急封井装置的安全入水,基于Orcaflex对3 000 m水深水下应急封井装置下放入水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绞车缆绳最大受力和装置运动响应的影响,并将Orcaflex模拟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 为确保3 000 m水深水下应急封井装置的安全入水,基于Orcaflex对3 000 m水深水下应急封井装置下放入水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绞车缆绳最大受力和装置运动响应的影响,并将Orcaflex模拟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如下结论:绞车缆绳最大受力(1 538. 5 kN)发生在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在空气中的下放过程,而水下应急封井装置最大运动响应发生在入水前后;当波浪力垂直于船身方向时,绞车缆绳受力最大,水下应急封井装置运动响应最大,而其余波浪方向角对其影响较小,因此在进行水下应急封井装置下放入水操作时,最好让工程船的方位角沿着波浪方向角;绞车下放速度对绞车缆绳最大受力和水下应急封井装置运动响应影响较大,当下放速度为0. 3 m/s时,绞车缆绳最大受力为1 657. 4 kN,同时水下应急封井装置运动响应也增大,绞车缆绳属性对其影响较小;仿真结果比Chuang公式和Chen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研究结果可对水下应急封井装置快速安全地安装和回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aflex 水下应急封井装置 绞车缆绳 最大受力 运动响应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碗式海洋管道内检测器通过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海旭 樊建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3,共6页
由于海洋管道内检测器发生卡堵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发生事故,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内检测器的驱动力及其在管道内运行时的通过性。为此,对内检测器采用皮碗式设计,通过皮碗前后的压差对皮碗产生推动力使检测器运行,并对内... 由于海洋管道内检测器发生卡堵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发生事故,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内检测器的驱动力及其在管道内运行时的通过性。为此,对内检测器采用皮碗式设计,通过皮碗前后的压差对皮碗产生推动力使检测器运行,并对内检测器在直管段、弯头及障碍物处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为了确定合适的采样频率,计算出内检测器在管道内不同压差下的运行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内检测器可顺利经过的最小曲率半径弯头为1.5 D(D为管道内径)弯头;在0.5~1.5 s内检测器的3个皮碗依次经过障碍,压力增量依次发生变化,并且由于运动速度改变,3个皮碗的压力增加时间不同;经过弯道时中间皮碗先受到弯道内侧挤压而先产生压力增量,随后前后两个皮碗一同产生较大压力增量,此时末端皮碗压力增量变化不大;当模型经过管道弯头的1/2时,前端皮碗压力增量开始减小,末端皮碗压力增量开始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管道内检测器的尺寸设计和现场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检测器 皮碗 通过性 压力增量 海洋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机理及临界载荷研究
5
作者 肖世轩 吕志阳 +2 位作者 朱学铭 曲琳 梁学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为探究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有限元模型,考虑成型残余应力的存在,分析了弯曲过程中弯矩、椭圆度和内衬褶皱幅值随曲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内衬管屈服强度、内衬管径厚比以及外基管径厚比对双金属... 为探究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机理,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双金属复合管有限元模型,考虑成型残余应力的存在,分析了弯曲过程中弯矩、椭圆度和内衬褶皱幅值随曲率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内衬管屈服强度、内衬管径厚比以及外基管径厚比对双金属复合管屈曲失效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了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的预测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屈服强度更高的内衬管可提高复合管的临界弯矩,但会降低复合管的临界曲率;更小的内衬管径厚比和外基管径厚比均可提高复合管的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相较于临界弯矩,内衬管屈服强度和径厚比的改变对临界曲率影响更为明显,外基管径厚比的改变则对两者均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临界弯矩和临界曲率公式预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4%和12%。所得结论可为双金属复合管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复合管 屈曲失效 内衬褶皱 径厚比 临界弯矩 临界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钻井工况实时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27
6
作者 孙挺 赵颖 +3 位作者 杨进 殷启帅 汪文星 陈缘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3,共6页
钻井时效分析通常是依靠人工进行事后分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现场情况。为了实时准确地对钻井工况进行自动判别,提高钻井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用数据驱动的钻井工况实时识别方法,建立了多个... 钻井时效分析通常是依靠人工进行事后分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现场情况。为了实时准确地对钻井工况进行自动判别,提高钻井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用数据驱动的钻井工况实时识别方法,建立了多个智能识别模型,并对其中的核函数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模型参数的最优值。采用4口井的录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识别结果与实际工况基本一致,6种工况的识别正确率均达到95%以上。钻井时效分析与应用表明,钻井过程中应用工况识别结果,减少了不可见非生产时间。支持向量机实现了钻井工况的实时智能识别,提高了钻井时效,符合油田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况识别 支持向量机 数据驱动 时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滤失对裂缝萌生及动态闭合过程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彤 王海波 +3 位作者 李凤霞 何柏 周涛 李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101,共11页
水力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气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目前业内对储层改造过程中的裂缝动态闭合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裂缝形成机制的研究理论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为此,为增强裂缝网络复杂性和沟通更多储集空间,基于拟三轴实验,从... 水力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气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目前业内对储层改造过程中的裂缝动态闭合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裂缝形成机制的研究理论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为此,为增强裂缝网络复杂性和沟通更多储集空间,基于拟三轴实验,从压裂液黏度和储层基础物性的角度构建了不同滤失行为模型,提出了根据储层实际物性来调控压裂液黏度的思路,以明确滤失行为对裂缝萌生机制的影响,揭示其动态闭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径向应力增大岩样破裂峰值强度和轴向应变增强,即出现较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导致储层临界破裂压力更大;(2)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黏度与储层基础物性构建的滤失体系,是导致裂缝萌生机制和动态闭合规律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3)页岩—低黏压裂液的中滤失程度体系易开启弱层理面,出现二次破裂,缝宽曲线呈双峰型,闭合程度为38%~71%;页岩—高黏压裂液体系滤失程度较低,裂缝开启后仅略微闭合,缝宽曲线呈平台型;而砂岩—高黏压裂液体系由于滤失程度较高,裂缝开启后压裂液在其壁面快速发生滤失行为,注入压力迅速下降,难以达到二次破裂条件,缝宽曲线呈单峰型,闭合程度为47%~94%。结论认为,现场压裂过程中应考虑上覆岩层压力,并结合储层实际基础物性,调控压裂液黏度,以期形成较为复杂的裂缝网络,该认识可以为致密油气现场压裂方案的制定和油气增产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 径向应力 应力—应变曲线 压裂液黏度 裂缝萌生 裂缝开启 动态闭合 滤失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缺陷的高压弯管冲蚀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永学 何涛 +3 位作者 樊建春 张来斌 张金亚 祁紫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2,共8页
高压弯管在压裂作业过程中,由于冲蚀磨损问题极易产生缺陷,缺陷又反过来影响管道内部流动,导致弯管的冲蚀特性发生改变。为此,根据弯管处冲蚀缺陷位置及类型,建立含冲蚀缺陷的高压弯管三维几何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冲蚀特性数值... 高压弯管在压裂作业过程中,由于冲蚀磨损问题极易产生缺陷,缺陷又反过来影响管道内部流动,导致弯管的冲蚀特性发生改变。为此,根据弯管处冲蚀缺陷位置及类型,建立含冲蚀缺陷的高压弯管三维几何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冲蚀特性数值模拟,对比有、无缺陷时高压弯管冲蚀磨损情况,分析不同缺陷因素对冲蚀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无缺陷高压弯管冲蚀磨损较为严重的区域在弯头外侧处,此区域最大冲蚀率远大于入口与出口直管段区域;含缺陷高压弯管冲蚀磨损较为严重的区域在缺陷处,且含缺陷弯管最大冲蚀率约是无缺陷弯管的6倍;含缺陷高压弯管的最大冲蚀率随着缺陷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缺陷宽度的增大,最大冲蚀率减小;缺陷位置在弯头0°、15°和30°处的最大冲蚀率较大,45°、60°和75°处的最大冲蚀率较小且变化较为平稳。研究结果可为高压弯管冲蚀磨损的安全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弯管 冲蚀特性 冲蚀率 缺陷类型 轴向角度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环焊缝表面裂纹管道极限载荷计算方法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旭 帅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了便于对天然气长输管道环焊缝缺陷进行准确快速的安全评估,建立了考虑裂纹尖端奇异性的含环焊缝缺陷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不同缺陷尺寸下的管道环焊缝裂纹J积分,分析了焊缝匹配系数及材料硬化指数对J积分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基于J积分... 为了便于对天然气长输管道环焊缝缺陷进行准确快速的安全评估,建立了考虑裂纹尖端奇异性的含环焊缝缺陷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不同缺陷尺寸下的管道环焊缝裂纹J积分,分析了焊缝匹配系数及材料硬化指数对J积分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基于J积分理论的含缺陷管道的极限载荷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特定匹配系数和材料硬化指数情况下能够实现J积分及极限载荷快速求解的工程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拟合的工程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较大缺陷几何尺寸范围内J积分求解,实现含环焊缝裂纹缺陷的管道极限载荷求解;②含环焊缝缺陷管道的裂纹J积分与缺陷尺寸、材料属性以及焊缝匹配系数密切相关,含缺陷管道的极限载荷会随着裂纹尺寸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材料硬化指数的增大而增大;③对含环焊缝中心线处表面裂纹的X80钢制管道而言,低匹配焊接管道极限承载能力要弱于高匹配或等匹配焊接管道。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为现役输气管道的安全评价及完整性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钢 输气管道 环焊缝缺陷 裂纹 J积分 极限载荷 缺陷尺寸 安全评估 快速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的管道焊缝裂纹干涉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玉 马国印 +2 位作者 任晖邦 段梦兰 王懿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8,47,共7页
建立了管道焊缝双裂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双裂纹尺寸和裂纹尖端距离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讨论了裂纹干涉的规律,拟合出双裂纹间距离比和尺寸比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放大系数影响规律的计算公式.研究了焊缝区双裂纹干涉的规律.结果表明... 建立了管道焊缝双裂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双裂纹尺寸和裂纹尖端距离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讨论了裂纹干涉的规律,拟合出双裂纹间距离比和尺寸比对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放大系数影响规律的计算公式.研究了焊缝区双裂纹干涉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两裂纹尖端距离增大,放大系数与距离比、尺寸比的关系为指数关系,其中距离比对放大系数的影响指数接近为-1,尺寸比对放大系数的影响指数接近为2.同时,基于干涉规律及结果,对裂纹进行ECA评估,同BS7910规范中对裂纹等效合并后的评估结果比较,拟合公式考虑了干涉效应的影响,评估结果较为准确,而BS7910规范评估结果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裂纹干涉 应力强度因子 ECA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线追踪技术的工艺操作人员人为失误识别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瑾秋 张来斌 胡静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47,共6页
为了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工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及时避免因操作失误带来的工艺安全事故,开展基于视线追踪技术的工艺操作人员人为失误识别研究。通过设计眼动实验方案,利用视线追踪技术采集操作者在工艺流程控制过程中各... 为了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工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及时避免因操作失误带来的工艺安全事故,开展基于视线追踪技术的工艺操作人员人为失误识别研究。通过设计眼动实验方案,利用视线追踪技术采集操作者在工艺流程控制过程中各类失误模式的眼动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提取失误行为的眼动特征,并建立人为失误智能识别方法,利用距离函数聚类实现现场操作人员失误状态的准确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以被试样本在不同区域的视线停留时间百分比作为特征参数,并运用欧氏距离函数分类法判别人员操作状态,对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能够准确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线追踪 眼动分析 人为失误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泵脉动流速对高压管汇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永学 何涛 +2 位作者 樊建春 徐傲 冀凯卓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115,共8页
压裂过程中高压管汇的运行稳定性对于保障油气田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对高压管汇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进行研究。为此,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高压管汇模型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振幅位置处z方向振幅最大,x、y方向... 压裂过程中高压管汇的运行稳定性对于保障油气田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对高压管汇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进行研究。为此,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高压管汇模型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振幅位置处z方向振幅最大,x、y方向振幅相对较小,实际施工时应对z方向进行约束;随着入口平均流速增大,管汇的最大振幅和最大等效应力均不断增大;随着入口流速脉动幅值增大,最大振幅不断增大,但对最大等效应力影响不大;随着入口激振频率的增加,高压管汇的最大振幅和最大等效应力均先增大后减小,当激振频率与管汇固有频率相等时,高压管汇最大振幅和最大等效应力同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以为压裂高压管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脉动流速 流固耦合 模态分析 激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TF-IDF的企业生产隐患关联预警及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胡瑾秋 张曦月 吴志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0-176,共7页
为有效利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积累的大量生产事故隐患记录,实现隐患预警,解决人工分析数据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构建结合词频率-逆文档频率(TF-IDF)的企业生产隐患关联预警可视化模型。首先,运用先验(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各隐患... 为有效利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积累的大量生产事故隐患记录,实现隐患预警,解决人工分析数据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构建结合词频率-逆文档频率(TF-IDF)的企业生产隐患关联预警可视化模型。首先,运用先验(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各隐患间的潜在联系,获取信息中的隐藏价值;然后,引入TF-IDF算法优化关联规则,找出隐患间的关键规则;最后,运用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展现挖掘结果。研究表明:可视化模型能快速、准确地实现隐患预警;对关联规则的优化,解决了Apriori算法支持度依赖性强的问题;挖掘结果能为企业安全管理者提供整改方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频率-逆文档频率(TF-IDF) 先验(Apriori)关联分析 优化排序 隐患预警 文本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运行压力循环特征的雨流计数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帅健 张怡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122,共8页
对管道运行压力的循环特征进行分析是预测管道疲劳寿命的重要研究基础。鉴于此,基于雨流计数法统计了随机载荷谱中的压力循环,对某管道两个站点出站压力的变化历程进行统计,分析了站点内管道压力循环的幅值、均值、频次占比与损伤占比... 对管道运行压力的循环特征进行分析是预测管道疲劳寿命的重要研究基础。鉴于此,基于雨流计数法统计了随机载荷谱中的压力循环,对某管道两个站点出站压力的变化历程进行统计,分析了站点内管道压力循环的幅值、均值、频次占比与损伤占比等。分析结果表明:输气管道压力比大于0.8的压力循环次数均占总循环的90%以上;采集周期对大幅压力循环的计数影响较小,对小幅压力循环计数影响较大;管道压力循环以不损失大幅循环为原则选择采集周期;大幅循环的频次占比越高,对管道造成的损伤占比也就越大,但当循环次数较多且循环幅值较小时,大量小幅循环是造成管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可为油气管道的疲劳寿命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压力循环 雨流计数 载荷谱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输状态下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保温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进 段梦兰 安晨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5,共9页
在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下,油气管道内油液温度的降低极易引起管道内蜡结晶及生成水合物,造成管道堵塞,故流动保障是确保深海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鉴于此,以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几种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结构设计方案,... 在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下,油气管道内油液温度的降低极易引起管道内蜡结晶及生成水合物,造成管道堵塞,故流动保障是确保深海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鉴于此,以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几种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结构设计方案,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停输状态下深水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传热特性,分析了相变材料与聚丙烯保温性能的差异,对比了保温层中相变材料不同占比和不同布局等对保温性能的影响,优化了保温材料的配置和布局方案。分析结果表明:石蜡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有效保温时间可达非相变材料保温管的1.4倍;夹层管中相变材料占比越大,保温效果越好;相变材料位置越靠近管道内部,保温效果越好。研究结果为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夹层管道 停输状态 保温性能 二十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弯管压裂液两相流模拟及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思齐 樊建春 张来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弯管作为高压管汇的组成部分,发生冲蚀磨损和变形失效情况比直管更加严重,因此对高压管汇弯管部位压裂液固液两相流动及流固耦合效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将弯管作为分析对象,采用RANS方法及标准k-ε湍流模型,得到压裂液在弯... 弯管作为高压管汇的组成部分,发生冲蚀磨损和变形失效情况比直管更加严重,因此对高压管汇弯管部位压裂液固液两相流动及流固耦合效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将弯管作为分析对象,采用RANS方法及标准k-ε湍流模型,得到压裂液在弯管中固液两相流压力、速度及颗粒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并通过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分析了支撑剂质量浓度、流速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对弯管剪应力大小及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弯头部位存在较大的压力和流速梯度,且支撑剂颗粒主要聚集于弯头外侧,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剪应力和变形;随着支撑剂质量浓度和流速的增加,流固耦合效果越明显,弯管剪应力和变形程度增加,其中流速能显著影响弯管流固耦合程度;随着支撑剂粒径的增大,弯管的流固耦合程度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压裂液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弯管 固液两相流 流固耦合 剪应力 变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爬壁机器人磁轮特性研究及其运动仿真 被引量:13
17
作者 常睿 樊建春 张来斌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为降低石油储罐检测的人力成本并提高石油储罐检测的自动化程度,设计了永磁吸附轮式爬壁机器人,并使用Maxwell软件对普通径向充磁磁轮(磁轮1)和两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磁轮(磁轮2和磁轮3)在不同转角下吸附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计算。计... 为降低石油储罐检测的人力成本并提高石油储罐检测的自动化程度,设计了永磁吸附轮式爬壁机器人,并使用Maxwell软件对普通径向充磁磁轮(磁轮1)和两种基于Halbach阵列的磁轮(磁轮2和磁轮3)在不同转角下吸附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磁轮3吸附力随转角变化最为稳定;磁轮3的吸附力在磁隙0.2 mm时达到最大,随后吸附力随磁隙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速度逐渐减小,当磁隙为1.0 mm时,磁轮吸附力为171 N。由Adams仿真结果可知:增加万向磁轮前机器人在爬越半径为4 mm的焊缝时机身发生微小偏移,在爬越8 mm焊缝时发生明显偏移;在1.5 s的仿真时间内,增加万向磁轮前机器人质心沿X轴方向最大偏移量为8.13 mm,增加万向磁轮后降为0.07 mm。研究结果为后续物理样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爬壁机器人 磁轮 磁隙 吸附力 万向磁轮 运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记忆检测的储罐罐壁典型缺陷信号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穆大鹏 樊建春 +1 位作者 姜健康 李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5-131,共7页
目前将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于储罐罐壁检测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罐壁典型缺陷磁记忆信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鉴于此,将具有缺陷早期识别能力的磁记忆检测方法应用于油气储罐罐壁缺陷的检测中,根据储罐罐壁典型缺陷的形貌特点,设计加工储... 目前将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于储罐罐壁检测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罐壁典型缺陷磁记忆信号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鉴于此,将具有缺陷早期识别能力的磁记忆检测方法应用于油气储罐罐壁缺陷的检测中,根据储罐罐壁典型缺陷的形貌特点,设计加工储罐罐壁典型缺陷刻伤试样,采用自制的磁记忆信号三维检测平台对其进行检测,探究磁记忆信号特征参数与刻伤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罐罐壁典型缺陷参数与磁记忆信号突变程度具有相关性,磁记忆检测能定性地反映油气储罐罐壁缺陷的位置信息及基本特征;梯度峰峰值与刻伤深度及一定范围内的孔形直径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梯度峰间距所表征的缺陷直径及长度与真实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通过其拟合方程对缺陷参数进行定量推算。所得结论有助于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定量化研究及进一步完善油气储罐罐壁的检测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罐 磁记忆检测 缺陷参数 刻伤深度 梯度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天然气水合物空蚀作用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浩宸 张逸群 +3 位作者 武晓亚 李根生 惠程玉 江宜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固态流化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过程中,空化射流对水合物软质泥沙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水合物的空蚀作用规律尚不明晰。为此,基于Ⅰ型水合物的晶体架构建立了水合物空蚀破坏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 固态流化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过程中,空化射流对水合物软质泥沙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然而,目前针对水合物的空蚀作用规律尚不明晰。为此,基于Ⅰ型水合物的晶体架构建立了水合物空蚀破坏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建立不同微观赋存环境下的水合物模型,分析了空泡近壁溃灭形成的空蚀微环境对水合物分解的作用规律,并将其与常规降压开采法下的水合物分解过程进行对比,进而研究了不同空蚀微环境和微观赋存环境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空蚀微环境能够有效加快水合物的分解,模拟条件下分解速率可达常规降压开采法的22.5倍;②空蚀微环境温度的升高对水合物空蚀分解起正向促进作用,作用效果较压力更为显著;③空蚀微环境在低温高压情况时会抑制水合物的分解,特定温度下存在分解速率最快的冲击压力值;④不同微观赋存环境下水合物的分解特征不同,水环境下的水合物分解效果优于甲烷气体环境,但空蚀作用能降低该影响。结论认为: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水合物空蚀作用研究成果,能够为空化效应在开发水合物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分子动力学模拟 Materials Studio 空蚀作用 微观赋存环境 空蚀微环境 Ⅰ型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管道损伤悬跨段磁记忆检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海旭 樊建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海底管道是保障海上油气田持续开发的重要运输手段,海底管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及外力作用产生缺陷而导致失效,因此定期对海底管道进行内检测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的必然需求。鉴于此,对试验管道损伤部位进行了力磁耦合仿真,仿... 海底管道是保障海上油气田持续开发的重要运输手段,海底管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及外力作用产生缺陷而导致失效,因此定期对海底管道进行内检测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的必然需求。鉴于此,对试验管道损伤部位进行了力磁耦合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在管道的受力部位产生了磁场强度的变化。又以磁记忆检测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已有的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研制开发了海底管道内检测器,同时开展了海底管道悬跨段损伤磁记忆现场检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道磁场强度整体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规律,并且在损伤部位磁场信号产生畸变;依托磁记忆检测技术研制的海底管道内检测器能有效检测出海底悬跨管道损伤段,伴随着管道损伤程度增加,检测信号梯度值显著增大。研究成果为磁记忆检测技术应用于海底管道损伤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内检测 磁记忆 损伤 梯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