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2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模式改革与初探
1
作者 高健 汪海阁 +3 位作者 宋世贵 宋先知 杨培福 张彦龙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全球油气工业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正助力石油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模式在部分国家、部分平台、部分超长水平段井和超深井等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先导性示... 全球油气工业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化技术正助力石油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模式在部分国家、部分平台、部分超长水平段井和超深井等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先导性示范效果。文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钻井远程技术支持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当前现状、运行模式和应用效果,介绍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远程作业支持模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些亮点和思考,详细阐述了建设思路、规划蓝图、主要职责、组织架构和实现路径。根据探索研究指出,依托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组织机构改革、理顺业务流程、配套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工程作业智能支持模式规模化应用,是中国石油工程作业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发展 远程支持 溢流智能报警 实时工况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成就与未来潜力:深层、深水与非常规油气——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贾承造 被引量:19
2
作者 贾承造 王祖纲 +1 位作者 姜林 孟莹 《世界石油工业》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资源困难条件下石油产量保持在年产量2×108 t水平,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天然气产量2200×108 m3,成为世界第4大产气国。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的发现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史的标志性成... 中国石油工业上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资源困难条件下石油产量保持在年产量2×108 t水平,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天然气产量2200×108 m3,成为世界第4大产气国。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的发现是中国天然气勘探史的标志性成果,主要归功于对塔里木盆地构造性质和库车含油气系统的杰出研究和资源预测。中国的风险勘探工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程,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提升了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科技水平,为中国油气产量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石油工业上游未来的发展潜力在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以及老油气田提高采收率和CCS-CCUS业务。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深层、深水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技术的创新、钻井压裂和海洋工程施工能力的建设、更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献身于中国石油工业的年轻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开发 深层 深水 非常规油气 能源转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成林 张亚雄 +9 位作者 王馨佩 王海东 洪思婕 丁振刚 陈践发 许诺 朱玉新 刘克胜 罗娜 李文研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 鉴于氦气资源的战略重要性、美国氦气资源条件的优越性及目前中国氦气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开展中国与美国氦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对比显得极为有意义。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氦气的地质条件、资源量和储量数据,基于氦气产量历史数据,结合全球氦气需求分析,采用哈伯特模型、高斯模型和资源量-储量约束下的产量预测模型,开展2023—2030年全球氦气产量预测,为中国氦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结果:(1)与美国所在的北美地台规模大且构造稳定相比,中国地台规模小且经历多期构造演化,中国氦气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2)尽管目前国内外对中国氦气的资源量有不同认识,通过对中国与美国含氦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对比,表明中国氦气资源丰富,资源量将会随着对氦气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动态增长;(3)预测显示,2023—2025年为中国氦气生产起步发展阶段,2026—203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4)对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4点启示:坚定中国氦气勘探开发的信心、提出并完善适合中国地质条件的氦气富集理论、加大研发氦气勘探开发技术、2030年前中国氦气供应来自国际和中国国内2个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氦气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19
4
作者 贾承造 庞雄奇 姜福杰 《石油科学通报》 2016年第1期2-23,共22页
中国油气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3.28亿t和624亿m^3。据中国工程院和国际能源署(IEA)等单位预测: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油气短缺状态,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15年的65... 中国油气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油气进口量逐年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3.28亿t和624亿m^3。据中国工程院和国际能源署(IEA)等单位预测: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油气短缺状态,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15年的65%提高到2030年的80%以上;油气资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率目前不到23%,与美国的67%和俄罗斯的75%相比严重偏低,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的比率对于减少污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且开发成本高。具体表现为:中国的油气资源分布高度不均,在不同盆地、不同年代地层、不同埋藏深度条件下差异性大;中国油气资源中非常规油气资源比率高且种类多;中国油气资源中易勘探开发的常规油气资源比率少、油气资源品质总体较差、剩余油气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恶劣,勘探难度大且成本高。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理论上,在中国复杂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地层划分、岩石类型成因、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技术上,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技术、复杂油气藏的开发与开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装备上,研发了超万米钻机、海洋985钻井平台、大型压裂车、X100级管线钢、地质导向PDC钻头等设备。尽管如此,中国在非常规、深层、深海等关键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上还大幅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处于领先的高新技术所占比率不超过30%,60%以上的技术处于跟踪状态。中国油气资源研究面临3方面挑战:一是中国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难度大且成本高,每年发现储量增长缓慢,储产比非常低,需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二是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的经费少且变化性大,不利于原创性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需要调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投入比率;三是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深层油气资源、深海油气资源、老区剩余油气资源等较为丰富、目前储量增长势头良好,反映了油气资源的发展方向,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集中力量予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油气资源 油气勘探开发 非常规油气 深层油气 深海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油气资源:现实且潜力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5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4 位作者 贺小标 商丰凯 张宏利 文璠 邱兆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隐蔽等特征,甚至有的非传统油气藏位于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的禁区。目前发现和开发的非传统油气藏有露头油气藏、断溶体油气藏、断缝体油气藏和断壳体油气藏等,非传统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亮点。我国地质条件和成藏环境极为复杂,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圈闭(油气藏)没有收入经典的石油地质学,非传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它们多分布在(超)深层、(超)深水、高原、极地、特殊气候地区,甚至盆地外,是现实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目标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油气资源 非传统圈闭 断层体 油气勘探 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
作者 桂诗琦 罗群 +3 位作者 贺小标 王千军 王仕琛 汪亮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多小于8%,渗透率多为0.1~10.0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②研究区油藏富集运聚为“断-储-壳”3要素联合控制,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石炭系及其上覆泥岩均较致密,与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储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对油气垂向与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研究区油藏整体上具有“双源供烃、多体系输导、多类型盖层、多层系含油、多种油藏类型、复式含油气区”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油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横向上,近源为“断毯输导、侧向充注、近源风化壳成藏模式”,远源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远源断壳体成藏模式”;纵向上,浅部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浅部风化壳成藏模式”,深部为“双源供烃、断裂输导、致密岩层封盖、深部断缝体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藏 物理模拟 深大断裂 风化淋滤作用 双源供烃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凝析气藏反凝析及油气流动特征
7
作者 乔润伟 张士诚 +3 位作者 王金伟 王飞 李凤霞 李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29,共13页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时出现反凝析现象和严重水锁伤害。为定量研究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凝析气反凝析特征及油、气、水三相共存和共渗特征,进行了考虑压裂液滞留的页岩岩心反凝析实验,用...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时出现反凝析现象和严重水锁伤害。为定量研究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凝析气反凝析特征及油、气、水三相共存和共渗特征,进行了考虑压裂液滞留的页岩岩心反凝析实验,用氮气作为对照组排除页岩应力敏感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过气测渗透率和采出油、气组分测试,评价了岩心反凝析伤害和采出油、气组成变化特征。开展岩心尺度反凝析特征模拟,定性、定量分析岩心内油、气、水三相赋存及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无压裂液时反凝析伤害使气相有效渗透率下降40%,有压裂液时反凝析伤害使气相有效渗透率下降30%。水相优先占据小孔喉,削弱油相占据小孔喉的能力,导致凝析油临界可流动饱和度降低。②反凝析过程中重质组分滞留在岩心中,部分C_(2)—C_(10)烃类中间质组分因反凝析作用进入油相。随着压降过程再次“溶解”到凝析气中。③岩心内发生反凝析后,凝析油不是无限堆积而是很快突破至临界可流动饱和度。凝析气单相渗流区域较小,油、气共渗区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凝析伤害 水锁伤害 三相渗流 岩心反凝析实验 凝析气藏 页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Ⅰ号坡折带高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杨海军 顾乔元 李玉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塔中Ⅰ号坡折带45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富含轻烃组分、贫重质组分,反映源岩较高的热成熟度。原油中发育异常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反映了海相成因特征。伽马蜡烷/C30藿烷、规则甾烷与C30甾烷相对分布等多项指标与... 塔中Ⅰ号坡折带45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富含轻烃组分、贫重质组分,反映源岩较高的热成熟度。原油中发育异常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反映了海相成因特征。伽马蜡烷/C30藿烷、规则甾烷与C30甾烷相对分布等多项指标与生物标志物指纹反映区内至少有两种油源。双金刚烷系列与链烷烃分布指示塔中Ⅰ号坡折带东端存在一强气侵注入点。观察到邻井原油、不同层系原油烃类化学成分显著的差异,指示油气成因与成藏条件的差异。塔中Ⅰ号坡折带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叠合盆地海相成因油气的普遍特征,包括高过成熟性、多源与多期成藏、油气化学成分的非均一性及油气藏的相对分隔性。本研究为区内寻找多种成因类型油气与油源确认提供了依据,指示塔中低凸起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成熟度 生物标志物 气侵 混源 塔中I号坡折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前景 被引量:39
9
作者 刘成林 范柏江 +2 位作者 葛岩 朱玉新 朱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29,共4页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煤层气、页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气、浅层生物气及致密砂岩气等。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它们将逐渐转化为常规天然气。通过对中国非常规气...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煤层气、页岩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气、浅层生物气及致密砂岩气等。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它们将逐渐转化为常规天然气。通过对中国非常规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合国外勘探开发和产量预测经验,预测了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资源前景及未来的产量趋势。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200×1012~380×1012m3,远远超过了现今的常规天然气储量;15~20a后,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将逐渐转化为常规天然气;30~50a后,页岩气和水溶气将成为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50~100a后,甲烷水合物将会成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资源 前景 趋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探并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发展自我救赎之路 被引量:41
10
作者 郑力会 魏攀峰 +4 位作者 张峥 聂帅帅 楼宣庆 崔可心 付毓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40,共15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为此构想:集成适合多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研究方法和作业技术,实现多种资源信息一并分析、多种资源作业一同施工、多种资源产出一起采集,把通常认为同井开采多种资源相互干扰降低单井产量的顾虑变成相互利用提高单井产量的动力,即多种油气资源联合勘探、一并开发,简称为联探并采。主要依据是油气资源赋存状况决定了联探并采的必然性,技术发展奠定了联探并采的可行性,目前的能源环境决定了联探并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结论认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上述构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其实施效果表现为投入相对减少、产量相对增加、企业利润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能源供给状况得以改善,对企业和国家均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 联合勘探 一并开发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致密油 经济性 成本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鄢盛华 王招明 杨海军 姜福杰 沈卫兵 高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多要素匹配 构造变动 晚期成藏效应 相势源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8
12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董月霞 姜振学 姜福杰 范柏江 邢恩袁 庞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7,56,共11页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成因机制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模拟实验看致密砂岩储层的石油成藏条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肖芝华 钟宁宁 +2 位作者 黄志龙 姜振学 刘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1-725,共5页
通过不同系列物理模拟实验,对致密砂岩储层中油水倒置成藏的临界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密度约为0.8g/cm^3的原油,材质相同的各种毛细玻璃管孔喉半径为1.8 mm时,或砂柱中砂体粒径小于0.35~0.40 mm时,即能够产生稳... 通过不同系列物理模拟实验,对致密砂岩储层中油水倒置成藏的临界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密度约为0.8g/cm^3的原油,材质相同的各种毛细玻璃管孔喉半径为1.8 mm时,或砂柱中砂体粒径小于0.35~0.40 mm时,即能够产生稳定的油水倒置现象。油水倒置现象的产生与流体浮力和毛细管力之间的力平衡有关,油的密度在油水倒置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比表面张力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致密砂岩储层油水倒置油藏形成的临界地质条件,主要取决于储油砂层的孔喉半径及其与原油密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倒置 孔喉半径 成藏条件 模拟实验 致密砂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以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2 位作者 董艳蕾 李烨 廖飞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6-634,共9页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 依据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充分结合多井浅水区和无井深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浅水区钻井资料与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思路,对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明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将T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下切谷、盆底扇、浊积扇、滩坝及滨岸砂7种沉积砂体类型。这些特征砂体与广泛分布的海侵体系域泥岩在空间上形成单断式、多断式和斜坡式3种成藏模式,形成了众多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成藏模式 层序地层 岩性-地层油气藏 深水区 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鲁盆地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兴齐 陈践发 +6 位作者 程锐 刘武生 李西得 易超 张字龙 朱鹏飞 郭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6,共10页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21口井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及特征系数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并探讨研究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保存及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Na++K+)... 基于实际测试资料,统计分析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21口井地层水的水型、矿化度及特征系数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并探讨研究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的保存及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是以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Na++K+)为主的Na HCO3型水,地层水矿化度低;研究区地层水矿化度主要受控于断层的分布,靠近断层的油气井中地层水矿化度明显较远离断层的油气井中的高,主要是由于该区深部的高矿化度地层水经断层及其他运移通道运移至浅层,并与浅层地层水混合所致;地层水化学组分及离子特征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表现为稳定型、正相关型和负相关型3种变化类型;纵向上,地层水的Cl-浓度、r(Cl-))/r(Mg2+)及r(Ca2+))/r(Mg2+)都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而HCO3-浓度及r(Na+))/r(Cl-)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奈1区块九佛堂组地层水现今总体上处于封闭的流体动力环境,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平面上,靠近凹陷中心的奈1块油气井中地层水r(Na+))/r(Cl-)及r(SO42-)×100)/r(Cl-)明显较奈3块及其以西地区偏低,而r(Cl-))/r(Mg2+)及r(Ca2+))/r(Mg2+)明显偏高,表明奈1块地层封闭条件好,更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研究区断层有效沟通了烃源层与储集层,为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靠近凹陷中心的奈1块是该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且主干断裂和浅层分支断裂发育带是浅层次生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保存条件 奈1区块 奈曼凹陷 开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参数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吕修祥 杨海军 +2 位作者 王祥 韩剑发 白忠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846,共9页
以塔中地区为例,根据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参数的分析资料,运用地球化学追踪技术方法研究油气运移特征,证实在该区内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的普遍性。塔中地区断裂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不整合... 以塔中地区为例,根据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参数的分析资料,运用地球化学追踪技术方法研究油气运移特征,证实在该区内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的普遍性。塔中地区断裂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不整合面和连通性砂体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实践表明,将地球化学资料与地质特征分析相结合,研究油气垂向运移,分析断裂活动史,以断裂为线索,立足多目的层部署,可以提高塔中地区勘探成功率。对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系的研究表明,有一定构造背景的优质储层是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选择的目的层段相对构造高部位是以侧向运移为主的有利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示踪参数 地球化学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素梅 肖中尧 +2 位作者 吕修祥 张宝收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等上部层系。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烃类组成与分布,认为下奥陶统原油为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混源油,前者的贡献总体高于后者。下奥陶统原油中较高丰度的硫醇化合物、丰富的四氢噻烷、高含量H2S(近10%)伴生气以及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的存在,表明其经历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热化学作用等复杂的油气成藏后作用,这些作用改造了油气藏中的烃类并对油气藏的保存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下奥陶统 生物标志物 同位素 油源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李丕龙 姜振学 郝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0-376,共7页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 t和3.53×108 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资源评价 济阳坳陷 成藏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史建南 郝芳 +2 位作者 邹华耀 曾溅辉 李平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0-594,共5页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 受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的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多数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了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分析古油藏中原油残留、残余、散失或再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油气藏再分布规律,是油气勘探的根本保证,二维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较好地再现了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原油的再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油气藏调整过程中,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含油饱和度降低明显,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较小,呈现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的特征;2)同向与反向调整型油气藏其形成与再分布规律有一定差别;3)调整后的油气藏呈分散状、小规模分布,其成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改造 油气形成 油气分布 隐蔽油气藏 模拟实验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混源相对贡献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姜振学 邱桂强 高永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269,共8页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 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Es3^M)岩性型隐蔽油气藏进行了混源相对贡献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洼陷Es3M油气藏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28%~85%(均值58.5%~67.7%);中央隆起带Es3^M油气藏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约为9%~81%(均值32.4%~53.6%)。观察到牛庄洼陷靠近深切断层的原油中沙四段成因原油的贡献量高于远离断层的原油。东营凹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中高丰度沙四段"异地源"原油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不完全受围岩油源条件控制,隐蔽输导体系与常规运移通道可能联合控制油气运移;透镜体油气藏"自生自储"成藏模式的传统观点有待修正,暗示东营凹陷等断陷盆地生油中心广泛分布的岩性油气藏潜伏着巨大的深部油气勘探潜能。定量结果还表明,牛庄洼陷具备为南斜坡提供足够的沙四段成因成熟油气的条件。东营凹陷沙四段源岩的油气潜能可能需要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 混源定量 岩性油气藏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