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68
1
作者 李明刚 漆家福 +2 位作者 童亨茂 于福生 王乃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88,共8页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 为了揭示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与油气关系,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西部凹陷新生代断裂构造发育及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以沙三段中下部大套泥岩为界,西部凹陷形成了上下叠加的2个断裂系统,主要发育长寿型、早衰型和后生型3种类型断层和张性正断层、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和走滑逆断层4类不同性质断层。断裂活动控制了西部凹陷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油气的运聚以及圈闭形成: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演化;伸展变形阶段形成的下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走滑变形阶段发育的上部断裂系统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构造活动强烈期是圈闭主要形成期,在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早期及东营组沉积晚期形成两期主体圈闭。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指出双西隐伏走滑断层带和台安—大洼断层带的海外河以南部分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油区构造解析 断裂构造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深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文才 李贺 +2 位作者 李会军 孟元林 杨凤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2,共5页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深层沙河街组在3250-3800m形成1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溶解填隙物内孔隙和溶解缝。高柳地区地下水在北部燕山褶皱带接受补给,在重力水头的作用下沿着柏各庄、西南庄...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深层沙河街组在3250-3800m形成1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溶解填隙物内孔隙和溶解缝。高柳地区地下水在北部燕山褶皱带接受补给,在重力水头的作用下沿着柏各庄、西南庄等深大断裂下降,尔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直接导致高柳地区深部地层在地表浅埋藏过程中遭受淋滤溶蚀,形成次生孔隙,这些次生孔隙在以后深埋过程中受到异常压力的影响而得以保存。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淡水的淋滤通道,与异常高压等因素一起控制着次生孔隙的分布,据此预测,高柳地区高北断层附近、朔河断层下降盘、唐海地区以及紧靠柏各庄断层下降盘的拾场次凹是深层储集层物性较好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深层 次生孔隙 淡水淋漓 异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藏注CO_2非混相驱油机理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3
作者 胡伟 吕成远 +2 位作者 王锐 杨阳 王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9-105,共7页
多数陆上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均已进入高含水、低产出、无效水循环严重的开发阶段,整体动用程度较低,亟需研究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技术。CO_2非混相驱油时需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在传... 多数陆上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均已进入高含水、低产出、无效水循环严重的开发阶段,整体动用程度较低,亟需研究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技术。CO_2非混相驱油时需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在传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岩心在线CT扫描与岩心薄片仿真微观模型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分别从宏观岩心尺度和微观孔隙结构2方面,定性和定量地研究注水和注气驱油机理、驱替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水驱转气驱及气水交替驱对微观剩余油的启动方式和运移过程,进一步描述了可动水作用下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为油藏开发后期注CO_2非混相驱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非混相驱 孔隙结构 CT扫描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岩性及多相流体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雄炎 周金昱 +2 位作者 李洪奇 张少华 陈亦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3-248,共6页
基于优化算法与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针对K-Means优化后的岩心、测井和产液数据集,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建立岩性预测模型,综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建立流体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网格算法和二次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重要... 基于优化算法与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针对K-Means优化后的岩心、测井和产液数据集,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聚类建立岩性预测模型,综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建立流体预测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网格算法和二次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以精确识别复杂储集层岩性和多相流体。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五彩湾凹陷石炭系复杂储集层4口新井进行精细解释,SOM岩性预测模型、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流体预测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1.30%和95.65%,岩性复杂并非导致该储集层中流体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研究区数据集复杂性和非线性程度不够强,导致决策树的建模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分别为94.31%和86.97%,且线性的多项式函数性能优于径向基函数RBF和神经元函数Sigmoid、支持向量分类机中C-SVC的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强于υ-S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流体识别 储集层评价 计算智能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30
5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5 位作者 孙立春 樊太亮 高志前 于喜通 庞正炼 李让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和湖泊4种沉积相。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揭示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时空演化规律,归纳了层序格架内砂体发育与展布的特点。讨论了层序界线划分与以往地层界的区别及其实际意义,探讨了重力流沉积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三叠系 延长组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气藏封缝堵气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韩子轩 林永学 +1 位作者 柴龙 李大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2,共7页
塔里木油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奥陶系储层地质条件复杂,储层裂缝发育,裂缝开度为20~400μm的小裂缝和微裂缝所占比例在50%左右,钻井过程中井漏溢流频发,气侵现象严重,增加了井控风险。由于地层微裂缝分布复杂,且温度高(180℃),导致架桥粒... 塔里木油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奥陶系储层地质条件复杂,储层裂缝发育,裂缝开度为20~400μm的小裂缝和微裂缝所占比例在50%左右,钻井过程中井漏溢流频发,气侵现象严重,增加了井控风险。由于地层微裂缝分布复杂,且温度高(180℃),导致架桥粒子、充填粒子级配难度大,钻井液封堵效果不理想,而采用常规钻井液封堵评价方法在模拟裂缝形态和效果评价方面与现场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封缝堵气评价方法 :利用天然/人造岩心制作出微裂缝岩心模型,微裂缝开度介于20~400μm之间,缝面粗糙度与天然裂缝接近;自主设计了封缝堵气实验评价装置,建立了微米级裂缝的封缝堵气评价方法。室内初步优选出抗高温的颗粒、纤维、可变形材料等纳微米封堵材料,并形成封堵配方,封堵配方与聚磺钻井液体系、ENVIROTHERM NT体系配伍性好,且酸溶率高于70%,不易污染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微裂缝 岩心 封缝堵气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廷彬 国殿斌 +3 位作者 李中超 王玲 尹楠鑫 李胜玉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148,共5页
为揭示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储层平面展布规律,优选赣江中支入鄱阳湖形成的现代沉积三角洲为代表,利用高清卫星图像测量,统计了河道的分叉角度、分叉频率及河道的弯曲度,并设计了一系列垂直于物源方向的弧形剖面进行分支河道的宽度变... 为揭示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储层平面展布规律,优选赣江中支入鄱阳湖形成的现代沉积三角洲为代表,利用高清卫星图像测量,统计了河道的分叉角度、分叉频率及河道的弯曲度,并设计了一系列垂直于物源方向的弧形剖面进行分支河道的宽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分支河道的枝状分叉角度多在30°左右,且随着三角洲的推进,河道分叉的频率下降;河道宽度整体呈减小趋势,且与河道分叉有密切关系:河道宽度减小速率随河道分叉频率的降低而减小;河道接近分叉口过程中宽度明显增大,平均增幅达108%;分叉后的河道宽度明显小于分叉前的主干河道,平均减幅为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 浅水三角洲 分支河道 定量表征 分布特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飞 胡光义 +3 位作者 孙立春 樊太亮 高志前 赵占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4,118-119,共8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砂体为优质储集体,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发育模式;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成藏组合,明确了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油气藏特征及分布,指出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型曲流河三角洲油气藏、"上生下储"型辫状河三角洲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或"下生上储"型深水重力流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砂体展布 成藏类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古近系坡折带类型及隐蔽圈闭分布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文才 杨凤波 +2 位作者 冯有良 李会军 袁井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15-19,共5页
高柳地区古近系地层经历了从盆地初始裂陷、强烈裂陷到裂陷衰退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同沉积构造弯折带—无坡折的缓坡地貌型层序的地层演化系列,因而该地区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同沉积构造弯折带和无坡折的... 高柳地区古近系地层经历了从盆地初始裂陷、强烈裂陷到裂陷衰退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同沉积构造弯折带—无坡折的缓坡地貌型层序的地层演化系列,因而该地区古近系存在同沉积构造断裂坡折带、同沉积构造弯折带和无坡折的缓坡地貌3种坡折带类型,它们控制了扇三角洲、水下扇、浊积扇和下切水道充填砂体的分布.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和同沉积构造弯折带之下的低位域砂体是该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坡折带 低位域砂体 隐蔽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量青鳉鱼胸鳍和尾鳍摆动频率和幅值的计算机视觉算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融 郑宏远 +1 位作者 李录 饶凯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4-161,共8页
青鳉鱼在饮用水安全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鱼鳍的活动状态可以反映水质的污染状况。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方法无法实时而有效地提取到这些特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高效识别并测量青鳉鱼胸、尾鳍摆动频率和幅值的... 青鳉鱼在饮用水安全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鱼鳍的活动状态可以反映水质的污染状况。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方法无法实时而有效地提取到这些特征。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高效识别并测量青鳉鱼胸、尾鳍摆动频率和幅值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其中,为了快速地提取到这2个细节,自动阈值分割、帧差法、背景差分法、重心法、图像卷积和骨架细化等耗时极短的图像处理方法被应用到这项研究当中。初步试验显示这种算法在应用过程中是高效而可行的。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水环境监测领域,如研究有毒物质对青鳉鱼行为特性的影响和评估水环境的危险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鱼 鱼鳍 计算机视觉算法 在线监测 水质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路基下浅埋隧道开挖引起地层的位移及应力解析解 被引量:20
11
作者 艾传志 王芝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1-546,共6页
在既有公路下进行浅埋隧道开挖会引起地层产生位移,导致地表沉降。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快速精确地计算地层位移及应力,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浅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均十分重要。在镜像法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等效模量当层法,推导出了在有上覆... 在既有公路下进行浅埋隧道开挖会引起地层产生位移,导致地表沉降。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快速精确地计算地层位移及应力,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对浅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均十分重要。在镜像法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等效模量当层法,推导出了在有上覆不同材料下浅埋圆形隧道开挖引起地层位移、应力及地表沉降的解析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既有路基下开挖隧道引起地层产生的位移和应力解析解能够很好地体现上层高弹性模量路基对沉降及应力的扩散作用,可以求得隧道开挖后洞周地层包括上覆路基及下卧层中任意位置处的位移、应力以及地表沉降,为在双层地基材料中开挖浅埋隧道引起地层位移及地表沉降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镜像法 当层法 沉降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微观特征与生烃潜力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雪 邹华耀 杨元元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19-23,共5页
基于烃源岩岩心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分析,对辽东湾地区烃源岩岩石类型进行分类,并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和干酪根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探讨不同微观特征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发育的3套古近系断陷湖相泥质岩类烃源岩,岩石... 基于烃源岩岩心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分析,对辽东湾地区烃源岩岩石类型进行分类,并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和干酪根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探讨不同微观特征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发育的3套古近系断陷湖相泥质岩类烃源岩,岩石类型可划分为块状泥岩、钙质块状泥岩、纹层状泥岩和钙质纹层状泥岩4大类;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正构烷烃和正构烯烃的钙质纹层状泥质岩类的生烃潜力较高,而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芳烃、环烷烃等次峰的块状泥质岩类的生烃潜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微观特征 生烃潜力 断陷湖盆 辽东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碰撞液膜复合level set-VOF法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大树 仇性启 +1 位作者 郑志伟 张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0-578,共9页
液滴碰撞液膜现象广泛存在于化工领域中。采用CLSVOF法建立了液滴碰撞液膜数值模型,并开展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结果,研究了碰撞速度对液滴运动形态的影响,揭示了液滴内部流动传热和飞溅机理,并探索了液滴撞击液膜动力学和... 液滴碰撞液膜现象广泛存在于化工领域中。采用CLSVOF法建立了液滴碰撞液膜数值模型,并开展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结果,研究了碰撞速度对液滴运动形态的影响,揭示了液滴内部流动传热和飞溅机理,并探索了液滴撞击液膜动力学和传热特性随碰撞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液滴碰撞液膜后随碰撞速度的增加依次呈现出波动、皇冠射流和射流飞溅等形态;碰撞速度越大,射流飞溅特征越明显。碰撞中心区域较大的压力梯度是液滴铺展的主要原因;铺展边缘较大气液压差是产生射流的主要原因;射流区域内速度间断是皇冠射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空气剪切及毛细波的作用是射流颈部收缩和产生飞溅的关键。碰撞速度越大,液滴的铺展系数、无量纲射流高度和壁面最大平均热流密度越大,无量纲液面中心相对高度越小;随着液滴雷诺数的增加,壁面最大平均热流密度的碰撞速度效应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碰撞液膜 铺展系数 动力学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鹰山组溶洞型储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耿晓洁 林畅松 +2 位作者 吴斌 李浩 薛学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3,73,共10页
溶洞型储层是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体系中最易识别和发现的储层类型之一,为探讨表生溶洞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根据塔中地区鹰山组表生溶洞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岩性、测井响应等特征,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刻画,分析鹰山组溶洞类型和... 溶洞型储层是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体系中最易识别和发现的储层类型之一,为探讨表生溶洞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根据塔中地区鹰山组表生溶洞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岩性、测井响应等特征,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刻画,分析鹰山组溶洞类型和溶洞充填样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溶洞受岩性、岩溶古地貌、裂缝及埋藏改造等因素控制,形成复杂的岩溶体系,溶洞型储层可分为潜流带溶洞、渗流带溶洞和落水洞等3种,包括单旋回充填型、以角砾为主的两段式充填型、泥少砾多的充填样式及多段式复合充填型等。溶洞作为岩溶体系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组成部分,研究其类型划分及充填样式对于进一步分析鹰山组岩溶体系的成因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型储层 充填样式 鹰山组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欧阳伟平 张冕 孙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4-472,共9页
多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是目前开采致密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测试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产水量,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井筒流体的流动阻力,加大井筒流体流动对试井解释的影响.为了明确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 多段压裂水平井技术是目前开采致密气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致密气压裂水平井试井测试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产水量,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井筒流体的流动阻力,加大井筒流体流动对试井解释的影响.为了明确井筒气液两相流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试井的影响,提高产水致密气压裂水平井的试井解释精度,建立了一种井筒气液两相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的试井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考虑井筒气液两相流的压裂水平井试井理论曲线、压力场分布及裂缝产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井筒气液两相流会增加试井理论曲线中压力和压力导数值,造成靠近入窗点的压力扩散要快于远离入窗点的压力扩散,引起靠近入窗点的裂缝产量要高于远离入窗点的裂缝产量.现场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不考虑井筒两相流可能会对产水压裂水平井的试井解释结果产生很大误差,主要表现为水平井筒假设为无限大导流能力会使得拟合得到的表皮系数偏大,将测试点视为入窗点会使得拟合得到的原始地层压力偏小.所建立的考虑井筒两相流的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为产水致密气井试井资料的正确解释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致密气 压裂水平井 数值试井 耦合模型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非均质油藏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志伟 杨朝蓬 +1 位作者 王国勇 岳湘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8-55,共8页
为明确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结合冀东油田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运用布置饱和度测量电极的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不同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之间的夹角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 为明确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规律,结合冀东油田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运用布置饱和度测量电极的平面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不同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之间的夹角对水驱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夹角增加时,开采时间增加明显,水流通道建立后,孔隙内含水不断增加,油水接触界面也在不断增加,平面波及系数有所上升,见水时间明显延长,产油速度变慢,最终采收率增幅明显;主流线与渗透率分布夹角为0°的模型中,在注入量为0.11 PV时,水开始在采出井突破,当夹角增加到30°时,水突破的注入量为0.35 PV,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引起的驱替死角,渗流阻力较大的局部中低渗带;单一表面活性剂驱并不适用于水窜后的平面非均质油藏,需要采用在强封堵能力调剖体系提高波及系数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非均质 含油饱和度 开采特征 剩余油 表面活性剂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温差发电系统蒸发压力及工质优选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大树 张理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1-1106,共6页
文章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海洋温差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R717,R134a和R600这3种工质系统的性能参数随蒸发压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蒸发压力的增大,不同工质系统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和海水泵功率均近似呈幂递减的变化趋势,... 文章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海洋温差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R717,R134a和R600这3种工质系统的性能参数随蒸发压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蒸发压力的增大,不同工质系统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热负荷和海水泵功率均近似呈幂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同工质系统的泵功率均近似呈指数递增的变化趋势,不同工质系统的质量流量均近似呈幂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同工质系统的热效率均近似呈对数递增的变化趋势;蒸发压力越大,R717和R600工质系统的单位换热面积发电量越大,但R134a工质系统的单位换热面积发电量随蒸发压力的增加存在峰值;在不同工质的饱和蒸汽压力下,R600工质系统的单位换热面积发电量最大,但其透平进出口压降较小,乏汽温度高,工质流量大,导致透平尺寸较大;R717工质系统具有较大的蒸发压力操作范围,且其热效率较大,单位换热面积发电量在合适的范围内,适用于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温差能发电 蒸发压力 循环工质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出气密度的富气驱气/水交替注入新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生奎 张卫东 +2 位作者 袁向春 魏旭光 蔡茂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100,共6页
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类气/水交替(WAG)注入方法中,采用采收率、TRF(Tertiary recovery factor)、累计净现金流及NPV等常用指标来优化段塞方案时经常会得出不同结论,其实质是该类WAG设计方法本身就忽略了注入气与波及区剩余油的定量关系。... 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类气/水交替(WAG)注入方法中,采用采收率、TRF(Tertiary recovery factor)、累计净现金流及NPV等常用指标来优化段塞方案时经常会得出不同结论,其实质是该类WAG设计方法本身就忽略了注入气与波及区剩余油的定量关系。通过富气驱过程中产出气密度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富气驱WAG注入新方法,即EWAG(Efficiency WAG)定量优化设计各WAG周期的气段塞、水段塞及WAG总周期数。在M油田算例研究中,与几种常用的WAG注入方法相比较,EWAG在采收率、TRF、液化气回采率及累计净现金流等指标上均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气驱 凝析 产出气密度 驱替效率 EW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油流渗流规律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解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剑 张训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9-141,共3页
为了准确模拟泡沫油流在储层内的流动规律的从渗流力学基本方程出发,推导处泡沫油流渗流基本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求得其数值解。将计算结果与黑油模型以及室内实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更接近实验结果。
关键词 泡沫油流 稠油冷采 数学模型 数值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晓方 刘天慧 +4 位作者 郭靖 赵德银 柳扬 饶永超 周诗岽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2,共8页
水合物浆液流变特性是衡量其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利用高压水合物实验环道,研究了含水率(体积分数)、压力、阻聚剂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流速(剪切率)等参数对油水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从15%增加到20%... 水合物浆液流变特性是衡量其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利用高压水合物实验环道,研究了含水率(体积分数)、压力、阻聚剂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流速(剪切率)等参数对油水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从15%增加到20%,水合物浆液的表观黏度平均增加了8.3%;当初始压力从5 MPa增加到7 MPa,浆液的表观黏度平均增加了15.9%;阻聚剂含量与表观黏度呈负相关,表明加入一定量的阻聚剂有助于水合物浆液流动;水合物浆液的表观黏度随剪切率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水合物浆液具有剪切增稠性。同时,结合实验规律及浆液特性建立了水合物浆液幂律经验模型,预测误差在0.5%~5.0%,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油水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浆液的表观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流变特性 表观黏度 剪切增稠性 黏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