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七西区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冯利娟 钱川川 +4 位作者 李勇 瞿利明 张磊 李澳 于景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92-6801,共10页
克拉玛依油田七西区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油藏开发面临单井产量衰减快、含水高,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难题,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需要加强目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评价。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进... 克拉玛依油田七西区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油藏开发面临单井产量衰减快、含水高,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难题,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确,需要加强目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评价。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进行分析;以压汞实验分析为基础,利用“主要流动空间”和“分形维数”分别从“量”和“形”的角度关注目的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程度,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克下组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储层以低孔特低渗为主。“主要流动空间”反映渗流能力贡献率为95%的主要流动空间仅占整体储集空间的不到33%;受微裂缝影响,“分形维数”分布于2.6~2.7的样品孔隙结构相对较好,整体反映出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很强,利用上述两个参数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进行合理评价,为后续高效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流动空间 分形维数 定量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 克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四光20世纪初期中国南北地质对比观及其史学意义
3
作者 关成尧 吴芳 +3 位作者 赵国春 袁四化 白相东 刘晓燕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23,共14页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造古地理方面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思想:中国地质对比的“南北差异论”、中国地层旋回对比的“北简南繁论”、中国“南北大陆的跷跷板运动观”、“西北复杂性”论断及北方地质的“东西差异论”、华北及陕西地区“大域切割(改造)论”与“大域(建造)相联一贯论”、“四川古陆说”、“川—湖—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等思想要素,同时还提出南北方存在“南北两大气候区”论断,潜在的“中国北方古气候一体论”等观点。文章进一步阐述李四光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观在中国地质学学科史方面的意义。研究发现,李四光的成果早于Grabau的著作,是早期中国学者在中国地质研究及构造古地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中国主要构造单位划分方面的“单元五分”思想为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产生做出了先导性储备;李四光所提的“南方大陆”概念早于Grabau“华夏古陆”概念。中国地质的构造单元划分经过Willis and Blackwelder、李四光、Grabau、黄汲清的研究而逐渐清晰起来。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南北对比中还提出了“多岛海”概念,“多岛海”的提出早于许靖华和潘桂棠的著作。李四光将前述差异性放在统一的欧亚非大陆群体系之下,深化了Suess的“古地中海”概念,并将“古地中海”划分为“北部(带)”和“南部(带)”,被后世发展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李四光是中国最早进行气候分区和古生物分区的第一人,也是系统论述中国构造古地理的第一位华人学者,并建立了中国较为系统的构造古地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中国地质 学科史 南北对比 构造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英买35井区志留系隔夹层识别及分布
4
作者 王伟 代梦莹 +4 位作者 陈俊凯 邹云龙 吴琼 蒋琼 冯程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塔里木盆地英买35井区隔夹层分布规律不明,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识别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析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取心、常规测井、化验分析及成像测井资料,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隔夹层类型,采用三端元定型法分小层建立了... 塔里木盆地英买35井区隔夹层分布规律不明,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困难。为了识别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析其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取心、常规测井、化验分析及成像测井资料,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隔夹层类型,采用三端元定型法分小层建立了隔夹层识别图版,提出了识别标准,分析了隔夹层的横向和纵向展布特征,研究了隔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在横向上,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在目的层下部,连续性较好,而物性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中—上部,尽管厚度较小,但同样具有较好的横向连续性;在平面上,隔夹层主要集中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厚度聚集带,随着与中部区域距离的增大,隔夹层厚度向四周逐渐减小。受隔夹层空间分布控制作用,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研究区K3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英买35井区 泥质隔夹层 物性隔夹层 三端元定型法 空间展布 精细评价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
5
作者 程长领 刘华 +4 位作者 纪雪冰 张奎华 王慧 范恩硕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3,共10页
煤岩气的勘探研究尚属新兴阶段,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含煤段气测高异常,但目前尚未开展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全岩显微组分以及镜惰比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测录井、岩心等资料,从煤类... 煤岩气的勘探研究尚属新兴阶段,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含煤段气测高异常,但目前尚未开展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全岩显微组分以及镜惰比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测录井、岩心等资料,从煤类划分、煤质特征及煤岩分布等方面开展了煤岩特征研究,并探讨了煤岩形成的环境。研究表明:1)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发育两套煤岩,Ⅱ号煤层发育厚且稳定,煤岩镜质组含量较高,惰质组次之,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极低,为倾气型煤岩,以镜煤和亮煤为主,属于中煤级煤Ⅰ类。2)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经历了潮湿—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体逐渐加深的古环境背景,成煤古植物群主要以喜湿植物为主,煤岩主要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盆大幅度扩张的滨湖、浅湖亚相中。3)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煤岩为湿地草本沼泽相,煤岩覆水过程主要经历了弱覆水→最强覆水→较强覆水→强覆水的变化过程,水体深度则是偏浅→极深→较深→深的变化历程,成煤环境是由潮湿—弱覆水环境→潮湿—最强覆水环境到干旱—强覆水环境转变。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煤岩评价以及后续煤岩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特征 成煤环境 镜惰比 西山窑组 中部4区块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煤气化区前缘煤岩渗透率的温度-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6
作者 彭岩 汪大伟 +2 位作者 张敏 崔健 路庆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5-233,共9页
地下煤气化(UCG)是一种环保的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取决于气体在煤岩中的渗流特征,应力条件下煤岩的渗透特征是UCG高效实施的关键。燃烧区(温度高于500℃)煤岩的应力相关渗透率特性已得到广泛研究,针对气化炉前部边缘位置(温度低于... 地下煤气化(UCG)是一种环保的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取决于气体在煤岩中的渗流特征,应力条件下煤岩的渗透特征是UCG高效实施的关键。燃烧区(温度高于500℃)煤岩的应力相关渗透率特性已得到广泛研究,针对气化炉前部边缘位置(温度低于500℃,煤岩主要发生热解反应)煤岩的渗透特性研究较少,但其显著影响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气体流动效率。通过测试不同围压下煤岩渗透率随温度(25~500℃)的演化规律,基于煤岩渗透率模型研究温度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表明:①煤岩渗透率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煤岩渗透率在300℃以下显著增大400%,高于300℃时增大幅度减弱。②煤岩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00℃时降低幅度达60%。③煤岩样品渗透率具有显著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水平90°取向煤岩的渗透率是垂向煤岩的4.56倍,且随温度升高增大至6.14倍。④渗透率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小于4.3%,随着温度升高基质膨胀对煤岩渗透率的贡献增强而热损伤的贡献率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气化前缘煤岩的渗透率演化特征,可为UCG可行性评价及工艺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煤气化 渗透率 高温 应力敏感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勘探程度地区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规律——以五墩凹陷侏罗系为例
7
作者 殷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3,共14页
五墩凹陷属于低勘探程度地区,下侏罗统露头区油源条件较好,多口钻井油气显示良好,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不明确,层序空间演化特征和沉积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本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五墩... 五墩凹陷属于低勘探程度地区,下侏罗统露头区油源条件较好,多口钻井油气显示良好,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不明确,层序空间演化特征和沉积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本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五墩凹陷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划分和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首先,采用测井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时频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划分层序,共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28个四级层序。然后,利用匹配子波分解和重构方法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采用地震多属性降维融合技术和井震联合多尺度匹配技术进行层序分析,建立了该区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之后,将测井层序划分结果与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明确层序空间演化特征。最后,在高精度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在构造精细解释及沉积古地貌的约束下,利用不同级次层序解释成果,落实关键层位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形成了一套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和沉积规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勘探程度地区 频谱属性分析 多尺度匹配对比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控藏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漆家福 陈石 +2 位作者 罗彩明 黄少英 能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62-3682,共21页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过渡区(阿-满过渡区)发育大量位移较小的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从盆地基底向上切割了盆地不同时代的沉积盖层,并控制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缝洞型油气藏的发育,成为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也是...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过渡区(阿-满过渡区)发育大量位移较小的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从盆地基底向上切割了盆地不同时代的沉积盖层,并控制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缝洞型油气藏的发育,成为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也是近些年来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控藏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其与缝洞储集体分布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走滑断裂在阿-满过渡区具有不同尺度的透入性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可划分出中寒武统盐下基底构造层(T∈_(2)之下)、上寒武统到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T∈_(3)-TO_(2))以及上奥陶统到泥盆系碎屑岩构造层(TO3-TD)等3个构造变形层,在平面上可以划分为塔北斜坡区、阿瓦提东斜坡区、满加尔西斜坡区和塔中隆起区4个变形区,不同变形层、变形区的走滑断裂剖面构造样式与平面构造组合有所不同,总体上构成一个复杂的走滑断裂系。(2)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是多期构造变形叠加的结果,其形成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以及志留纪—泥盆纪等3个构造期,同一断裂在不同构造期的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变形区的断裂活动方式也有差异,总体上均以走滑剪切位移为主。(3)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活动期及变形程度)特征对古生界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有显著的控制,优质的缝洞储集体沿着那些规模较大、中晚奥陶世走滑变形显著、古构造位置较高的部位分布,单条走滑断裂的主位移带位置变换、局部斜张、位移消减或变换等构造部位有利于缝洞储集体的发育,岩性及局部构造组合控制缝洞型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满过渡带 走滑断裂系 多期活动 缝洞型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周 纪雪冰 +7 位作者 谢安 王东学 王智忠 谭强 马爱钰 帕孜力·阿布都克里木 张韵洁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吸附等方法,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从原油生成到聚集过程探讨了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为长石岩屑砂岩,成熟度低;平均孔隙度8.04%,平均渗透率0.04×10^(-3)µm^(2),主要以溶蚀孔为主,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纳米级喉道为渗流通道。2)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上覆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Pr/Ph、Pr/nC_(17)以及β/NC_(max)等地化参数显示井井子沟组二段原油与上覆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相似,证实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为井井子沟组供烃。3)优质烃源岩、断裂、储层、超压等因素联合控制着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藏的富集。4)基于源储关系、输导体系以及运移动力,建立了“源储紧邻,超压输导,垂侧运聚式”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及地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砂岩储层 核磁共振 氮气吸附 井井子沟组二段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纹层特征与储层结构发育成因
10
作者 韩宝 陈晓轩 +5 位作者 何周 赵俊 王燕娥 马智斌 宋嘉楠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4-1175,共12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是我国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其纹层结构复杂,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结构发育成因不清,制约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高效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是我国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其纹层结构复杂,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结构发育成因不清,制约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高效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二维大区域多尺度组合电镜成像、高性能微区扫描等方法,在储层岩石类型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致密油储集层上、下甜点段的纹层结构和储集空间差异,探讨了储层结构发育成因。研究表明:1)芦草沟组岩性非常复杂,甜点段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长石岩屑砂岩、砂屑白云岩、云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等6种。2)芦草沟组纹层结构发育,主要发育粉砂质与泥质互层状纹层、泥质纹层、泥晶白云石与泥质互层状纹层、少量藻纹层及凝灰质纹层,研究区纹层状储集岩的含油性最好,层状其次,块状最差。3)芦草沟组总孔隙度介于2.19%~3.99%,其中无机孔和无机缝的孔隙度介于1.9%~3.68%,孔隙主要以无机成因为主;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基本不发育,仅在甜点段部分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中保存了少量的剩余原生孔隙。4)纹层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泥质含量增高,在底流搬运时粉砂质和黏土质发生了分选现象,粉砂质和黏土质纹层叠合存在,碳酸盐岩纹层发育主要与藻类生长和湖水化学沉积相关,而块状储集岩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结论认为纹层状和层状由于沉降速率慢导致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油性好,是研究区的甜点开发目标。研究成果为芦草沟组优质甜点段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亦为致密油甜点储层特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甜点储层 纹层结构 储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结式暂堵剂高压暂堵矿场尺度试验
11
作者 许江文 王明星 +3 位作者 吴宝成 谢勃勃 谭林 王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2,共6页
针对现有暂堵试验难以满足高温高压大尺度条件、试验结果对孔眼暂堵施工指导有限的问题,设计了大尺度高承压孔眼暂堵试验装置,综合考虑绳结式暂堵剂球结直径、储层温度及流体压力等因素,通过孔眼封堵试验揭示了暂堵规律,明确了球结直径... 针对现有暂堵试验难以满足高温高压大尺度条件、试验结果对孔眼暂堵施工指导有限的问题,设计了大尺度高承压孔眼暂堵试验装置,综合考虑绳结式暂堵剂球结直径、储层温度及流体压力等因素,通过孔眼封堵试验揭示了暂堵规律,明确了球结直径与孔眼直径的匹配关系及温度和压力对封堵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堵直径12 mm的孔眼需球结直径15~22 mm的绳结式暂堵剂,封堵直径10 mm的孔眼需球结直径13~14 mm的绳结式暂堵剂,且绳结球结直径应比孔眼大3~5 mm;绳结式暂堵剂可有效封堵破裂盘及滑套孔眼,并在25 MPa压力下保持稳定封堵;当设定封堵压力20 MPa、温度40~95℃时,绳结式暂堵剂可维持5~7 d有效封堵。基于试验结果,建议采用适配尺寸的绳结式暂堵剂封堵优势进液射孔孔眼,促进段内多簇裂缝均衡起裂与扩展。研究结果为矿场暂堵施工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结式暂堵剂 高承压 暂堵规律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洋 孙宇航 +3 位作者 张浩然 田文彬 陈桂 马江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7-1087,共21页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日益复杂,地震勘探面临着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速度建模和成像困难等难题,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于海量地震数据时,其精度或效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精度和效率。为此,概述了监督、半监督和无监督深度学习技术,总结了深度学习在初至拾取、提高信噪比、数据重建、速度谱解释、偏移和提高分辨率等资料处理方面的应用,在断层、地震相、河道和盐丘等地质体识别方面的应用,以及在波阻抗反演、AVO反演、全波形反演、岩性识别、储层参数预测和流体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训练集的制作、神经网络的优选、训练策略和大模型等;最后展望了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与解释方法的发展趋势,指出需要继续提高网络的泛化性,需要研究适合地震勘探的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微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晓轩 李雯 +4 位作者 徐倩茹 耿梅 王智忠 韩宝 赵晓东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1,共11页
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其中粒内缝最发育,穿粒缝次之,粒缘缝最不发育;利用延伸长度、面密度和开度等参数评价了3种类型微裂缝分布,研究区开启性裂缝占60%以上,以穿粒缝开启性最好。②微裂缝发育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构造作用、岩石成分和结构等,微裂缝主要发育在中砂岩、细砂岩中,颗粒粒度越粗、分选越好,微裂缝越发育;储层抗压能力较弱,致使粒内缝和穿粒缝的成为主要微裂缝类型;点—线接触使得颗粒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微裂缝发育。③研究区微裂缝成因主要为原生、成岩和构造成因,粒内缝为原生成因和成岩成因,粒缘缝为成岩成因和构造成因,穿粒缝为构造成因,穿粒缝有助于储层渗流能力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的成因及优质储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并对类似地质条件的致密储层油气勘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 成因类型 致密砂岩储层 井井子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138
14
作者 雷德文 陈刚强 +4 位作者 刘海磊 李啸 阿布力米提 陶柯宇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4-1619,共1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区 “连续型”油气藏 致密油 油气成藏 油气富集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S地质封存井筒完整性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少坤 李军 +1 位作者 连威 曹伟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过程中气体泄漏与逃逸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效果,还会威胁人员和环境安全。井筒是CO_(2)泄漏的高风险途径,井筒完整性对保障CO_(2)长期稳定封存意义重大。针对CO_(2)地质封存中井筒密封失效可能引发的气体泄漏问... 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过程中气体泄漏与逃逸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效果,还会威胁人员和环境安全。井筒是CO_(2)泄漏的高风险途径,井筒完整性对保障CO_(2)长期稳定封存意义重大。针对CO_(2)地质封存中井筒密封失效可能引发的气体泄漏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CO_(2)注入和封存条件下井筒完整性失效机理与影响因素,讨论了不同封存地质体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井筒完整性问题。基于国内CO_(2)地质封存技术现状,提出了井筒完整性技术对策及建议:优化设计水泥浆体系与施工参数,优选封存地层与管柱材料,加强CO_(2)泄漏监测技术研究,将预防措施与应对手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二氧化碳 井筒完整性 地质封存 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式水力振荡器结构设计与性能参数研究
16
作者 何鑫 柳贡慧 +2 位作者 陈添 李军 汪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共6页
水力振荡器广泛应用于水平井和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管柱的托压问题,提高钻井效率。常规水力振荡器下井循环后即开始工作,存在工作状态不可控制、有效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可控式水力振荡器,该工具具有“休眠”... 水力振荡器广泛应用于水平井和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管柱的托压问题,提高钻井效率。常规水力振荡器下井循环后即开始工作,存在工作状态不可控制、有效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可控式水力振荡器,该工具具有“休眠”“振动”2种工作状态,通过控制盘阀转动实现工具工作状态的切换,可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钻井需求。分析了盘阀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盘阀的运动数学模型。基于工具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分析,结合流体力学原理,通过算例分析了工具的输出性能,研究了对工具振荡频率和工具压降存在明显影响效果的多个水力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涡轮驱动的水力振荡器振荡频率只与钻井液排量相关,振荡频率随钻井液排量的增大而增大;工具压降随钻井液排量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心轴侧壁节流孔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可控式水力振荡器的设计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振荡器 托压效应 结构设计 盘阀 振荡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黄探区延长组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9
17
作者 唐建云 史政 +2 位作者 宋红霞 张琳 陈玉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0,共10页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为好烃源...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为好烃源岩;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Ⅱ_2为主,次为Ⅰ—Ⅱ_2型,有机质成熟—高成熟,为中等一好烃源岩;长4+5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次为Ⅱ_2型,有机质低熟—成熟,为非—差烃源岩。长4+5、长6原油性质相近,为陆相淡水湖泊成因的中等成熟油;长4+5、长6和长7烃源岩对长4+5和长6油藏均有贡献,但长7烃源岩贡献最大,长4+5暗色泥岩的贡献较小。研究区三叠系长7烃源岩的发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有限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对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富黄探区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氦−富氦气藏氦气竞争溶解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18
作者 邹易 罗情勇 +6 位作者 陈践发 邹华耀 杜涛 刘晓强 蔡鑫勇 余成明 方子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8,共13页
【背景】氦气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和科研领域。地层水在氦气的运移与富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氦气通常以溶解形式随地层水在孔隙或裂缝中移动。当富氦流体迁移至浅层天然气藏时,氦气与其他气体发生溶解与解吸交换,... 【背景】氦气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和科研领域。地层水在氦气的运移与富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氦气通常以溶解形式随地层水在孔隙或裂缝中移动。当富氦流体迁移至浅层天然气藏时,氦气与其他气体发生溶解与解吸交换,这一过程受地层温度、压力、水矿化度及其他气体竞争溶解影响。目前,针对在地层条件下氦气与其他气体竞争性溶解机制及其对含氦−富氦天然气藏中氦气富集影响的研究尚显不足。【方法】四川盆地金秋气田为近期发现的含氦−富氦气田,以该气田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四川盆地金秋气藏的实际地质资料,设置不同温度、压力和水矿化度条件,通过物理模拟探讨氦气与其他气体的竞争性溶解机制,及其对天然气藏中氦气富集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在压力为10~60 MPa和温度为20~150℃条件下,同一矿化度地层水中,氦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压力为25 MPa和温度为70℃条件下,氦气溶解度随地层水矿化度(0~300 g/L)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压力为10~60 MPa、温度为20~150℃和地层水矿化度为84.5 g/L的条件下,氦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中氦气比例越高,氦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越大。(2)金秋气藏中氦气富集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地层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和有机质生烃作用引发的烃类气体富集,共同促使地层水中氦气溶解度下降,使氦气从地层水中脱溶;烃类气体能够携带氦气向浅部地层运移,在运移过程中地层温度和压力的进一步降低会加速氦气在地层水中的脱溶,并随烃类气体充注到浅部气藏,使得浅部气藏的氦气含量相对深部气藏更高;异常低压气藏相对异常高压气藏和常压气藏充注强度较低,对气藏中氦气的稀释作用更小,且异常低压气藏相对周围地层的压力更低,有利于氦气的富集。因此,四川盆地浅层异常低压天然气藏有望成为氦气富集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竞争溶解机制 溶解−脱溶 物理模拟 氦气富集机制 四川盆地 金秋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差异性成岩演化
19
作者 杨程宇 于博 +3 位作者 张剑锋 王铁冠 李美俊 倪智勇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6,共13页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型原位裂解气藏,研究其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可为古老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岩心样品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灯影组... 四川盆地川中隆起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育大型原位裂解气藏,研究其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可为古老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岩心样品的手标本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储层的岩性差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以及不同岩性对成岩作用过程的约束作用。川中隆起灯影组储层主要岩性为具骨架—填充结构的藻叠层云岩、颗粒云岩和以细粒白云石堆积为主的泥—粉晶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依次为压实作用、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的溶蚀和胶结作用、埋藏期的亮晶胶结作用以及晚期热液作用,油气的充注时间晚于亮晶胶结作用,而油气的裂解与热液作用时期相近。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储层为典型的T型碳酸盐工厂形成的台地藻丘体建造沉积,其中藻叠层云岩和颗粒云岩受到的压实作用较弱,但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胶结与溶蚀作用较强。亮晶胶结作用造成孔隙大幅减少,残余粒间孔得以保存至油气充注期,随着晚期热液的侵入,热液矿物和裂解形成的焦沥青又进一步充填了孔隙。泥—粉晶云岩遭受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同生—准同生期以及表生期胶结作用较弱,亮晶胶结进一步减少了孔隙,残余孔隙同样保留至液态烃充注,泥—粉晶白云岩中未见明显的热液侵入痕迹,但热液传递的高温仍促使液态烃裂解进而形成了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碳酸盐工厂 灯影组 川中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薄互储层缝控压裂力学机理及穿层判别准则
20
作者 李润森 侯冰 +2 位作者 周长静 何明舫 刘欣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构建全局嵌入内聚力单元数值模型,揭示多簇裂缝间/人工裂缝与层界面间的竞争扩展作用机制,建立多簇裂缝差异性穿透、激活层界面准则及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垂向应力差能抑制簇间干扰诱导的相斥扩展特性,有利于提高缝高,针对垂向应力差异系数高于1.5的储层可适当缩短簇间距;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干扰易诱导人工裂缝沟通层界面,并发生剪切破坏,抑制缝高纵向增长,二者分别倾向于形成工字形和共轭T形裂缝形态;提高前置液排量和黏度有助于减小近井区域和层界面处压裂液滤失,提升裂缝穿层致裂能力,最终形成十字和米字为主的复杂缝网形态。本项研究成果可为砂泥岩双向薄互层控近穿远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真三轴物理模拟 非对称扩展 簇间干扰 穿层判别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