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金字塔注意力的葡萄果梗分割模型
1
作者 张丽英 贺静宇 赵建辉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5-1450,共6页
为降低葡萄图像中目标尺寸差异大、光照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提出一种多尺度金字塔注意力网络MPANet(multiscale pyramid attention network)。网络包括特征提取模块、多尺度特征的注意力池化金字塔模块和特征增强模块。在采集的葡萄图像... 为降低葡萄图像中目标尺寸差异大、光照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提出一种多尺度金字塔注意力网络MPANet(multiscale pyramid attention network)。网络包括特征提取模块、多尺度特征的注意力池化金字塔模块和特征增强模块。在采集的葡萄图像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提出方法的交并比(IoU)和Dice系数分别为85.3%、97.98%,均优于对比模型,使用几何学方法对分割的果梗进行采摘点定位,准确率为98.26%,验证了模型在果梗分割任务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梗识别 语义分割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提取 池化金字塔 残差连接 采摘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故障相关性的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可靠性失效建模研究
2
作者 李辉 陆永钢 +1 位作者 刘得军 郝振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9-767,共9页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的高端装备,对于实时钻井地质导向、井眼轨迹优化及提高储层钻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井下复杂环境应力的影响,导致仪器故障率不断升高同时测井响应出现畸变、极值甚至重合,不仅对实时地质...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的高端装备,对于实时钻井地质导向、井眼轨迹优化及提高储层钻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井下复杂环境应力的影响,导致仪器故障率不断升高同时测井响应出现畸变、极值甚至重合,不仅对实时地质导向造成极大影响并且难以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因此,本文以AziExpress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为研究实体,通过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对仪器内部天线系统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天线系统主要部件的失效时间进行统计并结合历史故障及维修统计数据拟合可靠性失效分布模型,再利用K-S检验法对天线系统各主要部件失效分布模型进行检验.最后依据失效分布模型计算各主要部件的可靠性性能指标,结合失效概率密度函数、失效率、累积失效分布函数对天线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威布尔失效分布模型对于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天线系统主要部件的最小拟合优度检验值D_(n)为0.131,基于故障相关性的可靠性建模方法能够对仪器天线系统可靠性仿真分析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方位电磁波测井仪器 可靠性试验 失效分布模型 可靠性指标 故障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环空水力分布参数系统的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
3
作者 徐宝昌 胡松 +1 位作者 孟卓然 刘伟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5,共8页
为了解决石油钻井系统在循环钻进过程中,钻遇高压盐水层发生盐水侵入,导致钻井液密度变化,造成钻井安全窗口变窄,难以平衡井底循环压力的问题,将钻井水力学模型建模为精度更高的双曲型分布参数系统,采用控压钻井技术,基于无限维反步法(B... 为了解决石油钻井系统在循环钻进过程中,钻遇高压盐水层发生盐水侵入,导致钻井液密度变化,造成钻井安全窗口变窄,难以平衡井底循环压力的问题,将钻井水力学模型建模为精度更高的双曲型分布参数系统,采用控压钻井技术,基于无限维反步法(Backstepping),结合边界控制,设计了一种全状态反馈控制器。考虑实际工况,将控制器作用于井口回压,稳定了因钻井液密度变化而产生的压力波动,并实现了对井底压力的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良好的跟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侵入 分布参数系统 控压钻井 边界控制 全状态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井筒动态流体力学建模与工程仿真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德利 温昊扬 +3 位作者 孙福超 王全宾 杨清海 付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4-1082,共9页
为了研究注水井井筒工况下流体动态响应机理,基于流体力学微元分析和水力学经典理论,建立流体微元压力-流速关系模型,推导求解注水井井筒空间流体压力、流速的动态分布;结合中国某典型斜井生产数据,进行不同注入压力和不同注入量条件下... 为了研究注水井井筒工况下流体动态响应机理,基于流体力学微元分析和水力学经典理论,建立流体微元压力-流速关系模型,推导求解注水井井筒空间流体压力、流速的动态分布;结合中国某典型斜井生产数据,进行不同注入压力和不同注入量条件下井筒压力动态分布、油管流体传输延迟特性和衰减特性、井口压力波动下井筒压力幅值动态分布的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井筒沿程压力损失与绝对压力值无关,设计波码通信编解码方案时无须考虑注入的绝对压力值;注入压力恒定时,井口注入流量越大,井筒沿程损失越大。流体波信号延时幅值主要取决于井筒的长度;管径越小,流体波信号衰减幅度越大。同井深下生成目标波码幅值(压差识别有效值)越高,为克服井筒沿程损失所需的井口压力波幅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井筒流体 流体力学 动态响应 无线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控压钻井气侵早期检测方法
5
作者 尹士轩 徐宝昌 +2 位作者 孟卓然 陈贻祺 尤香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1,共9页
钻遇窄安全压力窗口的地层可能会出现气侵等井下异常工况。以控压钻井过程的气侵早期检测为目标,应用自适应观测器估计井下不确定参数及未知状态,并基于此构建气侵检测方法。以“双形”气泡表示法为基础建立简化气液两相流模型,并与OLG... 钻遇窄安全压力窗口的地层可能会出现气侵等井下异常工况。以控压钻井过程的气侵早期检测为目标,应用自适应观测器估计井下不确定参数及未知状态,并基于此构建气侵检测方法。以“双形”气泡表示法为基础建立简化气液两相流模型,并与OLGA仿真数据对比,以验证模型有效性;设计并应用一种类Luenberger自适应观测器估计井下气侵工况的关键参数及状态,结合霍特林T_(2)检验统计构建气侵检测方法;所设计的自适应观测器能够实时估计侵入井筒内的气体体积并准确跟踪井底压力和出口流量的变化,所构建的气侵检测方法相较于声波法、出入口流量差法和总池体积法,能够在不同气侵程度下快速且显著地实现气侵早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侵 控压钻井 自适应观测器 不确定参数 气液两相流 检验统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率采样和目标偏置的变步长RRT^(*)机器人路径规划
6
作者 盛兆康 宋家乐 +2 位作者 水翔 宋廷强 孙媛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14-122,共9页
针对传统RRT^(*)改进算法路径规划的随机性大、效率低、搜索时间长、路径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ASP-RRT^(*)的高效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结合任务需求和环境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距离、参考路径距离和障碍物复杂度的综合评价函... 针对传统RRT^(*)改进算法路径规划的随机性大、效率低、搜索时间长、路径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ASP-RRT^(*)的高效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结合任务需求和环境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目标距离、参考路径距离和障碍物复杂度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将地图环境分成不同区域,利用该评价函数对每个区域进行评分并计算其采样概率。基于这种概率设计了两种随机采样点,第一种用于引导整体路径探索方向,第二种用于优化局部路径。与此同时,使用目标偏置策略进一步控制第二种采样点的选取,加快向目标点扩展的速度。此外,采用动态步长策略,根据障碍物的复杂度动态调整RRT^(*)的扩展距离。分段使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对路径进行优化,使其更适合机器人移动。在六种不同环境中对算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ASP-RRT^(*)在时间效率和路径质量等方面均优于现有的基于采样的路径规划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评价函数 RRT^(*) ASP-RRT^(*) 目标偏置 三次样条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石油钻具的微波加热储层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树琪 刘涛 +1 位作者 宋平平 李怡霏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提出了基于石油钻具的同轴线传输微波能的技术方案,这一传输线将地面电磁能量传输到井下。分析了微波在石油钻杆和套管构成的同轴传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根据石油行业标准选择了适合微波能量传输的最佳钻具组合,进行了HFSS仿真验证。仿... 提出了基于石油钻具的同轴线传输微波能的技术方案,这一传输线将地面电磁能量传输到井下。分析了微波在石油钻杆和套管构成的同轴传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根据石油行业标准选择了适合微波能量传输的最佳钻具组合,进行了HFSS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2^(3/8″)API标准石油钻杆和5^(1/2″)标准石油套管构成的同轴线具有最佳传输效率。通过与国内某稠油储层常规热力采油技术的实际作业参数比较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微波能量传输方案切实可行,可用于井下微波能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稠油油藏 同轴传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分类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丽英 孙海航 +1 位作者 孙玉发 石兵波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5,共11页
节点分类任务是图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图卷积神经网络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分类研究及其应用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图卷积神经网络是基于卷积发展出的一类图神经网络,能处理图数据且具有卷积神经... 节点分类任务是图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图卷积神经网络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分类研究及其应用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图卷积神经网络是基于卷积发展出的一类图神经网络,能处理图数据且具有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点,已成为图节点分类方法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分支。对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图的相关概念、节点分类的任务定义和常用的图数据集;然后探讨两类经典图卷积神经网络——谱域和空间域图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图卷积神经网络在节点分类领域面临的挑战;之后从模型和数据两个视角分析图卷积神经网络在节点分类任务中的研究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对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节点分类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总结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数据 节点分类 图神经网络 图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站无线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平滑视频流传输算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志强 徐朝农 朱东辉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322,共10页
视频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视频流畅播放提出了巨大挑战,从用户体验角度分析,视频播放中的卡顿时间可能是最重要指标之一。随着5G网络技术的发展,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被重点关注,NOMA技术具有叠加编码和连续干扰消除2个特点,根据... 视频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视频流畅播放提出了巨大挑战,从用户体验角度分析,视频播放中的卡顿时间可能是最重要指标之一。随着5G网络技术的发展,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被重点关注,NOMA技术具有叠加编码和连续干扰消除2个特点,根据这2个特点实现数据的并行传输。利用NOMA技术的并行传输能力来提高基站为用户提供视频的实时性。在用户需求视频名称和视频分辨率给定的情况下,通过联合基站-用户配对方式和基站功率分配来降低视频播放时的卡顿时间。通过对问题进行建模,并提出1个两步启发式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第1步为确定基站与用户的配对方式,第2步为分配基站的发射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NOMA的传输调度方案与传统的传输调度方案相比,用户需求的平均卡顿时间有明显的下降,相对于在不采用NOMA机制时,在2-SIC接收机情况下,用户平均卡顿时间减少了5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顿时间 非正交多址接入 视频传输 叠加编码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强化神经拉动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宝昌 王毅豪 +3 位作者 郝围围 尹士轩 王威 李雅飞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212,共11页
通过学习空间点云数据的符号距离函数(Signed Distance Functions, SDFs)进行三维表面重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重建出高精度的水密模型,神经拉动(Neural-pull, NP)采用点云拉动,以训练同步更新SDFs,但在实际重建过程中,重建模型会因为... 通过学习空间点云数据的符号距离函数(Signed Distance Functions, SDFs)进行三维表面重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重建出高精度的水密模型,神经拉动(Neural-pull, NP)采用点云拉动,以训练同步更新SDFs,但在实际重建过程中,重建模型会因为点云存在噪声和缺失而导致重建结果不够精细,带来错误的表面重建。针对以上问题,引入边缘提取强化输入点云的边缘信息,提出利用残差学习机制的边缘强化神经拉动模型(Neural Pull based on Edge Enhancement, NPEE)。为确保重建表面平滑的同时能够获取更多的表面细节,该方法在保留原本神经网络用于学习SDFs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网络,利用残差学习机制学习点云的边缘SDFs。同时在原始点云的基础上,引入边缘因子σ,结合学习的边缘SDFs,通过点云边缘的鲁棒提取强化输入点云。为验证算法模型的优化效果,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ABC数据集、斯坦福扫描模型和模拟扫描数据集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以及评估指标(CD)表明,NPEE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拉动算法在边缘表面重建的缺陷,同时和其他重建方法相比,NPEE在面对稀疏点云和含噪点云时仍能保证重建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三维点云 表面重建 符号距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传输功率和衰减因素的同轴线半径比优化方法
11
作者 刘涛 王莉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5,共6页
针对传统的通用型同轴线产品设计、制造基础理论缺陷和目前微波采油现场利用地下石油管构建超长、功率容量大及能量损耗小的井筒同轴线工程需求,进行通用型同轴线结构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突破经典的单因素优化方法约束,基于同轴线... 针对传统的通用型同轴线产品设计、制造基础理论缺陷和目前微波采油现场利用地下石油管构建超长、功率容量大及能量损耗小的井筒同轴线工程需求,进行通用型同轴线结构优化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突破经典的单因素优化方法约束,基于同轴线上传输功率、能量损耗与衰减系数三者之间固有的物理关系,构造兼顾最大传输功率和最小衰减系数双重因素影响的目标函数数学模型;提出同轴线半径比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通用型同轴线的外、内导体半径比最优值为2.11,特性阻抗标称值为45Ω;同轴线传输特性对其导体半径比的变化很敏感,应用经典的单因素优化结果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只有兼顾最大传输功率和最小衰减系数双重因素影响才能使通用型同轴线具有通用性功能,本文的理论结果与同轴线单模传输公式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通用型同轴线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线 导体半径比 最大传输功率 最小衰减系数 优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MV计算的ARM和FPGA异构加速器设计
12
作者 朱明达 薛济擎 艾纯瑶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09,共8页
针对稀疏矩阵向量乘(Sparse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SpMV)在边缘端实施效率不高的问题,以稀疏矩阵的存储格式、SpMV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加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多端口改进的行压缩存储格... 针对稀疏矩阵向量乘(Sparse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SpMV)在边缘端实施效率不高的问题,以稀疏矩阵的存储格式、SpMV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加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多端口改进的行压缩存储格式(Modified Compressed Sparse Row Format,MCSR)与ARM+FPGA架构任务级数据级硬件优化相结合的加速方法。使用多个端口并行存取数据来提高计算并行度;使用数据流、循环流水实现循环间、循环内的并行加速;使用数组分割、流传输实现数据的细粒度并行缓存与计算;使用ARM+FPGA架构,ARM完成对系统的控制,将计算卸载到FPGA并行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并行加速优化后的ARM+FPGA方案相较于单ARM方案最高可达10倍的加速效果,而且增加的资源消耗在可接受范围内,矩阵规模越大非零值越多加速效果越明显。研究成果在边缘端实施SpMV计算方面有一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矩阵向量乘(SpMV) 异构加速器 硬件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理仿真的抽油机有杆泵举升系统生产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腾卫卫 李杰 +4 位作者 马文元 张辉 冯钢 檀朝东 张文浩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基于传统经验法和预测模型法的抽油机有杆泵举升系统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还有待提升。因此,应用大数据驱动技术从海量抽油机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案中探索规律,推荐以提高产量和节能降耗为目标... 基于传统经验法和预测模型法的抽油机有杆泵举升系统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还有待提升。因此,应用大数据驱动技术从海量抽油机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案中探索规律,推荐以提高产量和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抽汲参数优化设计最优方案,将提升抽油机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文章分析了抽油机井产量主控因素,将软件仿真和现场获取的抽油机井举升系统设计样本进行聚类分析融合得到新的样本库,建立了抽油机井举升系统设计方案的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了基于匹配算法的方案相似度模型,开发了抽油机井有杆泵举升系统生产参数设计推荐系统。根据实例计算验证,该系统能够根据待设计井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从海量样本中匹配到与地质油藏条件相似度高且运行效果良好的举升设计方案,推荐方案的举升参数及举升效果与原有方案相比有较大的提升,证明了计算模型的实际可行性,为抽油机举升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井 有杆泵 举升系统 机理仿真 生产参数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C的炼厂原油储运调度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楠 李洪奇 +1 位作者 刘华林 杨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7-1177,共11页
目前对于炼厂原油储运调度决策的研究大多采用基于数学规划的静态调度方案,求解时间较长并且无法针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高效的储运调度优化。为此,本文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建立了考虑炼厂生产约束的原油资源储运动态实时调度决策算法... 目前对于炼厂原油储运调度决策的研究大多采用基于数学规划的静态调度方案,求解时间较长并且无法针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高效的储运调度优化。为此,本文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建立了考虑炼厂生产约束的原油资源储运动态实时调度决策算法。该算法首先将炼厂原油资源调度问题转换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软演员-评论家(soft actor-critic,SAC)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来同时确定调度过程中的传输目标等离散决策以及传输速度等连续决策。结果表明,算法学习到的策略可行性较好,与基线算法相比,油轮在港时间、调度方案事件数量、加工计划执行率等重要指标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求解时间方面大幅提升至毫秒级,并有效控制随机事件对整体决策的影响范围。该算法可为沿海炼厂原油储运调度快速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厂原油储运 资源调度 深度强化学习 软演员-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时序网络的钻进参数可解释实时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瑞 祝兆鹏 +4 位作者 李大钰 宋先知 李根生 张诚恺 朱硕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实时准确预测钻进参数变化趋势对现场钻井作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智能模型在现场作业应用中面临的钻进参数可获取性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时域卷积网络(AT-TCN)的钻进参数超前预测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录井曲线随深度变化的... 实时准确预测钻进参数变化趋势对现场钻井作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智能模型在现场作业应用中面临的钻进参数可获取性限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时域卷积网络(AT-TCN)的钻进参数超前预测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录井曲线随深度变化的趋势和自相关性,同时嵌入高拓展性的注意力机制模块,使模型更好地捕捉钻进参数的动态变化。利用现场钻井数据集测试,评估了模型在预测4种关键钻进参数(扭矩、立管压力、钻井液当量密度和机械钻速)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T-TCN预测当量密度的准确率最高达到99%,且在模型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均优于其他4种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捕捉钻进参数的变化趋势。AT-TCN还提供模型的双重可解释性,可从时序和特征维度方面反映输入序列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有望为钻井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作出重要贡献,具有较强的落地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进参数 智能模型 超前预测 注意力机制 时序卷积网络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don变换频变自适应多次波压制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璐瑜 薛亚茹 +3 位作者 张程 苏军利 梁琪 乔佳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2-2414,共13页
Radon变换是常用多次波压制方法之一,然而有限、离散的采样空间导致一次波和多次波在Radon域混叠,并且混叠程度随频率降低愈加严重.高分辨率Radon变换可以改善一次波和多次波分离效果,但分辨率的提高会降低保幅性,导致多次波残留或一次... Radon变换是常用多次波压制方法之一,然而有限、离散的采样空间导致一次波和多次波在Radon域混叠,并且混叠程度随频率降低愈加严重.高分辨率Radon变换可以改善一次波和多次波分离效果,但分辨率的提高会降低保幅性,导致多次波残留或一次波损伤.为此,本文在最小二乘反演基础上,提出一种随混叠程度自适应分离多次波的频变滤波方法.根据Radon变换褶积模型,分析一次波和多次波频变混叠机制;建立随频率调整的修正柯西函数混叠模型;依据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混叠比例设计多次波滤波器,该滤波器能够根据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混叠程度自适应调整滤波函数,提高多次波估计精度.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多次波压制实验表明,这种频变滤波方法既可以改善多次波压制效果,又可避免高分辨率反演方法计算量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ON变换 多次波压制 混叠机制 频变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子群体交互关系下的群体行为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丽萍 吴祀霖 +2 位作者 陈晓禾 李承阳 朱凯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8-2236,共9页
群体行为识别旨在识别包含多个个体的群体行为。在现实场景中,群体行为通常可以被视为从群体到子群体再到个人的层次结构。然而,以前的群体行为识别方法主要侧重于对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缺乏对子群体之间关系的深度研究。从该角度出... 群体行为识别旨在识别包含多个个体的群体行为。在现实场景中,群体行为通常可以被视为从群体到子群体再到个人的层次结构。然而,以前的群体行为识别方法主要侧重于对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缺乏对子群体之间关系的深度研究。从该角度出发,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子群体交互关系(MSIR)的多层次群体行为识别框架。除对个体关系进行建模外,重点关注了子群体之间的多尺度交互特征。具体优化如下:设计子群体划分模块,通过个体外观特征和其空间位置来聚合可能存在关联的个体,再进一步利用语义信息动态地生成不同尺度大小的子群体;设计子群体交互特征提取模块,通过构建不同子群体之间的交互矩阵以及图神经网络的关系推理能力,提取更具判别力的子群体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12种方法在排球数据集和集体活动数据集这两个群体行为识别基准数据集上对比,该文方法都取得最好的性能结果。作为一个易于扩展和优化的群体行为识别框架,该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都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识别 群体行为 子群体划分 关系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的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空白带无监督填充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祥安 朱丹丹 +1 位作者 周昊 徐朝晖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180,共10页
针对微电阻率电成像测井仪器的特点导致测井成像呈现规律性空白带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多尺度多层级特征的无监督填充模型及全井段填充框架用于填充空白带。填充模型采用UNet架构,利用非空白带区域电阻率数据自身的统计先验基于MAE... 针对微电阻率电成像测井仪器的特点导致测井成像呈现规律性空白带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多尺度多层级特征的无监督填充模型及全井段填充框架用于填充空白带。填充模型采用UNet架构,利用非空白带区域电阻率数据自身的统计先验基于MAE损失进行无监督训练填充,主要通过以下2个措施对传统UNet进行改进:在编码器中引入MSR-Conv,提升单层网络的多尺度表征能力;在编解码特征连接环节引入多层级编码特征融合模块与信息引导模块,丰富上采样的特征尺度,减少解码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实验结果表明:相较UNet,本文所提模型在自然场景数据集上的视觉效果与客观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其中PE降低了19.03%,SSIM提升了2.9%,PSNR提升了4.66%。全井段填充框架应用填充模型分段训练填充空白带电阻率数据后再合并,实现端到端填充单口井的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空白带,填充结果具有一定的鲁棒性,贴合实际生产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空白带填充 无监督学习 特征融合 全井段填充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NOMA的人员监控图像传输算法
19
作者 吴凡 徐朝农 邹英豪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6-275,共10页
危险区域人员监控具有摄像节点密度高、传输实时性和图像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D-NOMA)技术可以支持多路并行传输,有利于在密集传输场景下提升传输实时性,而多摄像节点协同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在面向危险区域人员... 危险区域人员监控具有摄像节点密度高、传输实时性和图像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D-NOMA)技术可以支持多路并行传输,有利于在密集传输场景下提升传输实时性,而多摄像节点协同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在面向危险区域人员监控的PD-NOMA摄像网络中,提出通过多图融合的人员监控图像传输算法,以实现高质量监控。首先,定义了图像的“单人信息量”这一关键术语,它反映了图像中单个人员被准确识别的概率;其次,基于摄像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定义了多摄像节点拍摄到的单个人员的融合图像信息量;最后,在满足传输实时性要求以及图像中所有人员均可识别的前提下,以最大化融合图像信息量为目标,计算以摄像节点的图像分辨率和无线发射功率为控制变量的实时传输调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当实时传输上限为0.4 s时,基于PD-NOMA的传输调度方案传输信息量比传统传输方案提高了46.4%,使得图像中人员识别概率从0.8549提升至0.8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 人员监控 传输实时性 图像信息量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误差的三维室内定位系统最优布站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谷雨泰 赵京翼 +1 位作者 杨腾 陈冲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77-783,共7页
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如何提高室内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一直是研究热点。对基站布局进行优化,提升系统整体的定位精度是现有的室内定位系统优化方法之一。对于该方法,现有的研究普遍选... 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如何提高室内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一直是研究热点。对基站布局进行优化,提升系统整体的定位精度是现有的室内定位系统优化方法之一。对于该方法,现有的研究普遍选择采用其他相似领域的已有方法,主要的两种方法中用于评价卫星共轭的精度稀释因子忽略了基站与标签的距离;作为导弹、惯导系统中落点精度评价因子的概率误差方法没有考虑基站几何结构的影响。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精度稀释因子和概率误差方法的精度评价模型,用于推导三维室内定位系统的最优基站布局,该模型同时考虑了距离和几何结构对室内定位精度的影响,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室内定位的领域。所提方法在程序模拟和实际定位实验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在程序模拟中,最优基站布局系统的定位误差均值相比传统四顶角定位系统降低了约14.38%,在实际定位实验中,最优布局的定位精度和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实验结果验证了精度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所提出的最优基站布局方法在三维室内定位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普适性,能够有效提高室内定位系统的精度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定位 最优布站方法 位置精度稀释因子 椭球概率误差 超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