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8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深层“断滩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地震表征技术方法——以塔里木油田为例
1
作者 张银涛 常少英 +3 位作者 谢舟 罗枭 王孟修 杜一凡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岩“断滩体”地震刻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断滩体”的形成机制为超深层灰岩台内滩体受主干断裂派生次序级网状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形成。2)基于“断滩体”地质特征,采用波形指示反演识别滩体边界;利用地震子波分解、反射特征强化法识别低级序断裂;通过滩体与低级序断裂的融合,精细刻画出“断滩体”的边界及内部结构,是表征“断滩体”的有效手段。3)富满东部三维区鹰山组下段发育典型的“断滩体”,明确了“断滩体”圈闭范围,识别断滩体面积42.2 km^(2),勘探潜力较大。富东1井的成功突破,预示着富满油田新的控储模式的确立。超深层“断滩体”地震识别技术为其他地区类似储层的预测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滩体 台内滩 子波分解 低级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乙烷回收装置优化运行技术
2
作者 李莎 陈波 +6 位作者 许江铭 伍伟伦 艾力夏提·卡哈尔 刘田毅 杨俊琦 路峰 钱浩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179,共12页
大型天然气乙烷深冷回收装置需消耗大量压缩能耗以获得高的乙烷回收率,因此,对装置的运行优化和节能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于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乙烷回收装置实际运行经验,完成了装置运行特性分析、目标收率下最优参数调整方法研究... 大型天然气乙烷深冷回收装置需消耗大量压缩能耗以获得高的乙烷回收率,因此,对装置的运行优化和节能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于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乙烷回收装置实际运行经验,完成了装置运行特性分析、目标收率下最优参数调整方法研究、最优运行收率确定和参数优化调整实践,形成了天然气乙烷回收装置优化运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收率时依次提高冷箱B线流量、降低脱甲烷塔压力、降低低温分离器温度、提高冷箱C线流量;降低收率时依次提高脱甲烷塔压力、提高低温分离器温度、降低冷箱C线流量、降低冷箱B线流量,通过以上参数调整可使能耗最低。②形成了低温分离器温度、冷箱C线流量的参数“拐点”操作最优认识,开发了误差小于5%的拐点拟合函数,定量指导操作参数最优调整。③装置性能测试期间,满负荷运行乙烷收率可达97.4%,总体与国外装置相当,形成了目标收率下压缩功耗最低的参数调整程序方法,并确定了不同工况的经济效益最优乙烷收率。结论认为:①从经济效益出发,塔里木乙烷装置组织产量生产任务时,乙烷收率不宜超过95.5%;②依据研究结论及优化方法,完成了塔里木乙烷装置优化运行调整,节电量达到4410×10^(4)kW·h/a,增加经济效益3926.4万元/a;③提出的优化运行关键方法和技术可有效提升操作人员认识、降低装置运行能耗,为已建天然气乙烷回收装置的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乙烷回收 特性分析 优化运行 性能测试 最优收率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立体酸压技术
3
作者 刘豇瑜 任登峰 +3 位作者 秦世勇 张键 晏楠 刘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4,共8页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超深、超高温、裂缝孔洞发育,纵向油柱高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酸压改造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难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储层精细评估,提出采用立体酸压改造技术,形成人工裂缝+天然裂缝+溶蚀孔洞于一...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超深、超高温、裂缝孔洞发育,纵向油柱高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酸压改造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难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储层精细评估,提出采用立体酸压改造技术,形成人工裂缝+天然裂缝+溶蚀孔洞于一体的复杂缝洞集合体,实现储层纵横向立体改造。结果表明:通过高低黏液体和远中近井分区溶蚀的液体组合模式,可实现人工裂缝+天然微缝的深度刻蚀;缝洞导向的一体化参数设计方法,设计的施工参数满足缝洞体的动用需求,同时,大油管浅下的完井工艺及配套承压能力达140 MPa的采油井口,保障了大排量立体酸压施工;采用立体酸压改造技术可极大提高超深碳酸盐岩酸压效果,满足断控缝洞型储层纵横向深度改造需求;现场应用表明,改造后平均单井初期产量为260 m3/d,高效支撑了富满油田的勘探开发。碳酸盐岩储层立体酸压技术可极大提高酸压效果,也可为类似储层的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酸压 复杂缝洞集合体 超深缝洞型 碳酸盐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 富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地质特征与启示
4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7 位作者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裂破碎体 核带结构 油藏特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多核破碎带地震响应特征
5
作者 梁鑫鑫 张银涛 +5 位作者 陈石 谢舟 周建勋 康鹏飞 陈九洲 彭梓俊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分为断层泥、大节理发育区、角砾岩、碎裂岩和裂缝发育带5类。皮羌断裂是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走滑断裂带,发育多核断层破碎带,断层核由碎裂岩和断层泥构成。②富满油田走滑断裂与野外露头断裂发育模式相同,为多核断层破碎带模式。不同应力机制下的走滑断裂破碎带结构差异明显:平移段破碎带宽度最小,平均宽度为368.50m,破碎带主要发育裂缝;张扭段破碎带宽度大,平均宽度为1174.00m,破碎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断裂带内部,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结构;压扭段破碎带宽度较大,平均宽度为951.25m,破碎作用不仅在断裂带内部发生,而且对断裂带外围有一定影响,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欠发育。③研究区走滑断裂活动强度与破碎带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断裂活动性越强则破碎带规模越大,储集体越发育;单井产能不仅受储集体规模控制,还受断裂应力环境影响,张扭段、平移段的产能和储集体规模带呈正相关关系,压扭段产能与储集体规模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体 地震属性 破碎带结构 单核破碎带 多核破碎带 走滑断裂 皮羌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南北向走滑断裂形成机制
6
作者 李兵 罗枭 +6 位作者 王轩 闫婷 刘宇 李会元 李梦勤 李正阳 王青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结合相似性砂箱物理模拟,分析走滑断裂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走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为同期形成但产生阶段滞后,从北东向断裂向外生长逐渐连接,断裂交叉区具有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南北向断裂的形成受深部韧性层分布和北东向断裂间距的共同控制,推断研究区可能存在其他南北向断裂未被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走滑断裂解释及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砂箱物理模拟 成因机制 构造解析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雄探1井寒武系油源特征与超深层勘探潜力
7
作者 苏劲 王晓梅 +11 位作者 张成栋 杨宪彰 李谨 杨煜鹏 张海祖 方玙 杨春龙 房忱琛 王亚龙 魏彩云 翁娜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已发现的超深层(深度大于8000 m)油气主要赋存于北部坳陷F5走滑断裂以东的下古生界储层,而该断裂西侧寒武系超深层的油气来源和勘探潜力尚不明确。通过岩相和分子标志物分析,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纽芬兰统至少存在硫化斜坡、深水陆棚和局限海湾3种不同沉积环境的“等时异相”烃源岩。2024年在塔北西端的雄探1井寒武系发现高产凝析油气,原油中检出完整的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生物标志物,但未检测到三芳甲藻甾烷,这与轮探1、旗探1井为代表的纽芬兰统硫化斜坡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十分一致,表明雄探1井寒武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雄探1井寒武系原油还呈现出C29甾烷优势,并且富含长链三环萜烷(最高达C39),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成为有效区分硅质泥岩和碳酸盐岩等不同岩相的油气源指标。结合逆冲和走滑断裂输导系统的成藏分析,认为F5走滑断裂以西具备接受满西生烃中心寒武系纽芬兰统烃源岩有效供烃的可能,这预示着除了盆地东部寒武系超深层台缘带相控型油气藏外,该走滑断裂以西有望成为寒武系超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雄探1井 超深层 分子化石 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三芳甾烷 烃源岩 走滑断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寒武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为例
8
作者 杨宪彰 黄亚浩 +7 位作者 王斌 文志刚 周露 张科 何涛华 罗涛 陈笑 曾强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岩相学分析、微区原位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确定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成脉流体来源和多期油气充注时间。结果显示,托探1井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充填的2期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为深部富锶流体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脉体表现为海水来源。2期含油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内部,分别为次生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结合包裹体测温和单井埋藏史恢复结果显示,第一期蓝白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23~20 Ma),第二期绿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时期(5~3 Ma)。基于油源对比分析推测下丘里塔格组储层内2期原油来源于三叠系黄三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烃源岩的混合供烃。库车坳陷托探1井的新发现证实塔里木盆地山前古老地层中仍具有油气规模成藏条件,潜山型油气成藏成为下一步库车坳陷油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流体演化 寒武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河储气库盖层密封性定量评价
9
作者 张超 姚杰 +4 位作者 李伟娜 伍藏原 曹烨 吴以臣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2,共10页
针对东河油田在改建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前对盖层封闭能力认识不足的问题,借助岩石室内实验与四维地质力学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毛细管+力学封闭”为主、地质分析为辅的三因素结合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量化了盖层封闭能力。结果表... 针对东河油田在改建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前对盖层封闭能力认识不足的问题,借助岩石室内实验与四维地质力学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毛细管+力学封闭”为主、地质分析为辅的三因素结合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量化了盖层封闭能力。结果表明: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突破压力与烃柱所受上浮力,而基于实验与解释模型预测盖层最小突破压力为6 MPa,建库区全部充满气体后气柱(高度为120 m)所受上浮力为1.4 MPa,在原始压力达到62 MPa的基础上还需要孔隙压力增量达到4.6 MPa,气体才会突破盖层;水力封闭能力与地应力变化息息相关,孔隙压力的降低使得水平主应力有所下降,但由于最小水平主应力远大于油藏孔隙压力,盖层不会发生张性破坏;孔隙压力降低后盖层的剪切风险有所增加,平均剪切安全指数由初始状态的0.37上升至0.44,但仍小于临界值1.00,力学失稳风险较小。该评价方法既论证了油藏开发以来盖层对气体的有效密封性,又明确了储气库在不同注采周期下的盖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性评价 盖层 突破压力 地质力学模拟 剪切破坏 储气库 塔里木盆地 东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控制
10
作者 曾联波 宋逸辰 +6 位作者 韩俊 韩剑发 姚迎涛 黄诚 张银涛 谭笑林 李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 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地球化学实验和生产测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多种方法,系统探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和流体作用对超深层断控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规模、储层质量及其有效性与连通性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①走滑断层规模、构造部位与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规模。断层规模越大,储层规模越大;叠接挤压段的储层规模大于叠接拉分段,纯走滑段的储层规模相对较小;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转折部位与端部的储层规模较大;垂向上储层发育的差异性受岩石力学层控制,脆性指数高的岩石力学层更有利于缝洞储层的发育。②多期走滑断层活动及流体改造共同控制了缝洞储层的有效性演化及其非均质性。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大气淡水活动期为缝洞储层主要形成期;海西晚期热液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有效储集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③走滑断层构造部位和现今地应力控制了缝洞储层连通性。叠接拉分段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于纯走滑段,叠接挤压段较差;与现今地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走滑断层控制的缝洞储层连通性好。优质缝洞型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走滑断层的叠接拉分段两侧断层交汇区域,叠接挤压段中部区域、纯走滑段交叉部位、转折部位和端部的羽状断层区;剖面上集中于高脆性指数的岩石力学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流体作用 缝洞型储层 走滑断层 岩石力学层 碳酸盐岩 超深层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现与启示
11
作者 张丽娟 苏洲 +1 位作者 刘永福 张银涛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9,共15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区早古生代的海相地层中,埋深均超过6000m,碳酸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但古老碳酸盐岩成储成藏复杂,其勘探案例对超深层(≥6000m)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分析塔里木盆地近40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艰苦探索历程,剖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大油气田重大发现的理论技术与部署思路。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经历了4个阶段的艰辛探索,通过超深层潜山岩溶、礁滩体岩溶、层间岩溶、断控岩溶储层地质理论认识创新,揭示了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在古隆起—斜坡—坳陷规模分布的形成机理,指导了勘探部署思路的转变与重大新突破;通过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形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缝洞量化雕刻、走滑断裂精细表征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实现了非均质岩溶缝洞储层的有效预测,支撑了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勘探的持续发现。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形成的超深古老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勘探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了克拉通区“古隆起控油”与“生油深度死亡线”等传统理论,实现了从古隆起高部位向斜坡—坳陷区重大战略转移,勇闯勘探禁区的思路转变与勘探开发一体化是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勘探大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缝洞雕刻技术 大油气田 勘探历程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进展
12
作者 雷刚林 党青宁 +6 位作者 段文胜 邓健峰 徐仲博 郑多明 刘正文 马安 郑炎鑫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9,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油气地震探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沙漠区域地表低降速带厚度大且横向厚度差异明显,地震面波发育以及震源能量下传有限等问题,形成了宽频高能地震激发技术、高灵敏度方阵小组合降噪保真接收等采集技术;②针对沙漠地区超深层地震波信号能量弱、频率低、子波形状严重畸变以及多次波发育等问题,形成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深层弱信号增强技术、三维复数域小波变换压制层间多次波技术,以及包括全深度全层系高精度Q值调查、Q建场及Q偏移,VSP井驱动谐波拓频等技术;③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构造复杂、圈闭落实程度低的问题,形成了分级断裂刻画与组合技术、叠前相控反演等技术,提高了沙漠区域超深复杂圈闭高精度描述解释技术。结论认为,形成的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保障了我国油气深地工程的顺利推进,指导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复杂油气藏的规模增储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地工程 沙漠区域 超深层 复杂油气藏 地震勘探 增能降噪 保真拓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连通性表征: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振忠 赵海涛 +2 位作者 王彭 李静 徐国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1-312,共12页
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压力高,储集空间复杂多样,流体流动渗流、自由流并存,储层连通性表征困难,而储层连通性的精确表征是寻找油气富集区、储量精确预测、井网优化和井位部署的关键所在。为此,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缝洞型... 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压力高,储集空间复杂多样,流体流动渗流、自由流并存,储层连通性表征困难,而储层连通性的精确表征是寻找油气富集区、储量精确预测、井网优化和井位部署的关键所在。为此,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建立缝洞型储层应力渗流自由流耦合数学模型,采用岩石渗透率演化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连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轴压的增加,岩石渗透率逐渐降低,岩石连通性减弱;低围压条件下,轴压对岩石渗透能力和连通性影响显著;随着裂缝开度和倾角的增加,储层连通性逐渐增强;裂缝连通溶洞能够显著改善储层连通性;随着溶洞体积的增加,流体流速与等效渗透率增大,显著改善储层连通性;而单纯增加溶洞数量,会减弱自由流(Stokes)效应,改善储层连通性效果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精确评价,提高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碳酸盐岩 储层连通性 岩石力学特性 流固耦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始新统卡拉塔组极热事件记录
14
作者 张现军 刘宣威 +6 位作者 王睦童 姜福杰 王东辰 燕卓越 陈君青 孙海涛 张京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层位。本文针对卡拉塔尔组记录的极端气候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卡拉塔尔组记录了可信的天文旋回周期,沉积时间持续6.6 Ma,与卢特泰阶一致;(2)卡拉塔尔组观察到风暴序列中的5个组成部分,即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块状泥岩层,表明塔里木盆地区域沉积期处于风暴频发的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3)受沉积相和水动力差异影响,发育了10种类型的鲕粒,即原生沉积成因的放射鲕、同心鲕、表鲕、复鲕、椭形鲕和偏心鲕以及后生改造成因的泥晶鲕、变形鲕、负鲕和白云化鲕。始新世中期,异常气候事件推动了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塔里木盆地,事件持续至卢特泰阶结束。沉积期内,温室效应控制下风暴作用频发,CO_(2)浓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变大,大陆风化作用加剧,长期恶化的环境使得生物化石具有机会主义选择特征。本文对新生代异常气候的研究补充了中国区域的海相剖面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卡拉塔尔组 风暴作用 鲕粒 极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走滑断层智能识别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冲 雷刚林 +7 位作者 张银涛 康鹏飞 谢舟 郑明君 曹佳佳 赵海山 陈彦虎 毕建军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走滑断层精细识别是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但走滑断层的水平位移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地震剖面上不易识别,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走滑断层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的网络模型由特征提取子网络、结构提... 走滑断层精细识别是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但走滑断层的水平位移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地震剖面上不易识别,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走滑断层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的网络模型由特征提取子网络、结构提取子网络和去噪卷积子网络3个子网络构成。特征提取子网络提取地震与断层预测映射的残差特征,结构提取子网络提取边界结构的残差映射实现断层解释的目标,去噪卷积子网络去除网络累计生成的噪声。网络在预测时采用了多层输出融合技术和迁移学习的方式,能有效避免高频特征信息的丢失,增强对不同规模断层分类解释的鲁棒性和泛化力。通过对合成记录验证分析可知,该方法对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情况下的小断距、弱走滑断层的识别精度高,预测的损失率低,预测断层连续性好,断层边界清晰,且抗噪性较好。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果勒西区块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线性走滑断层、压扭辫状走滑断层和拉张辫状走滑断层等不同性质的走滑断层均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体 碳酸盐岩油气藏 残差网络 深度学习 走滑断层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带通源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秋 陈红汉 +3 位作者 王燮培 王彭 苏丹梅 谢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7-800,共14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 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FI 17走滑断裂带海西晚期雁列断裂拖曳点深度(h)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测值,表明其走滑断裂T张破裂成因,而非R剪切断裂。②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平均达9~18 km,表明该断裂能够将其下伏埋深10 km以下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输导至上覆奥陶系断(缝)溶体圈闭中聚集成藏。③FI 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H)自北而南增加,其断控形成油气藏中的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次贡献度与油源连通性密切相关,表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级别、走向分段性、活动强度和断穿地层不同,控制作用也不同。油源连通性会沿着走向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油气垂向输导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性 古老烃源岩 超深层 走滑断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油水井套损规律及对策 被引量:56
17
作者 王陶 杨胜来 +9 位作者 朱卫红 卞万江 刘敏 雷雨 张媛 张劲 赵崴 陈兰 周小平 廖建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基于对塔里木油田套损现状与规律的分析研究,认为造成油田油水井套损的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①套管外存在塑性地层或高渗透地层;②井身结构不合理;③钻井设计水泥返高不够或固井质量不合格;④套管分级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是新井);⑤套管... 基于对塔里木油田套损现状与规律的分析研究,认为造成油田油水井套损的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①套管外存在塑性地层或高渗透地层;②井身结构不合理;③钻井设计水泥返高不够或固井质量不合格;④套管分级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是新井);⑤套管腐蚀、作业磨损以及特殊施工对套管造成损坏,使之抗外挤能力下降;⑥开发方式不合理。针对油田套损现状和分布规律,制定多学科协作的套损井综合"防"、"诊"、"治"对策,对于已发生套损的井,采取井下作业坐封打压、工程测井、静温梯度法3种技术综合找漏,找漏结果统计表明,1998—2009年,已有71口油水井发生套损,确认套损点87个。在精确定位套损部位后,择优选取挤水泥、下封隔器、下胀管补贴等措施补漏,对已发生套损的57口井实施了补漏,有46口井恢复了生产,有效率达8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开发 套损井 套损规律 套损防治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超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深度改造技术——以塔里木油田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丁云宏 程兴生 +2 位作者 王永辉 张福祥 彭建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84,共4页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油气藏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这使得储层深度改造技术成为世界级难题。在低伤害前置液、地面交联酸、乳化酸等材料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大型物理模型,并对酸蚀裂缝导流、酸...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油气藏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这使得储层深度改造技术成为世界级难题。在低伤害前置液、地面交联酸、乳化酸等材料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大型物理模型,并对酸蚀裂缝导流、酸岩反应动力学等酸压裂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储层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储层多元化深度改造技术,如深度酸压技术、水力压裂技术、交联酸加砂压裂技术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成果及现场应用情况也验证了上述工艺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压裂 交联酸 注入 多级 酸化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典型油气藏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9
作者 朱卫红 周代余 +3 位作者 冯积累 昌伦杰 刘勇 王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6-725,共10页
塔里木油田地处边疆和沙漠,地面条件恶劣,97%以上的油气藏埋藏深,一般在3 200-6 100 m,按效益最大化原则采用"稀井高产"开发,水平井因其明显的增产和提高采收率优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水平井开采模式,在巨厚... 塔里木油田地处边疆和沙漠,地面条件恶劣,97%以上的油气藏埋藏深,一般在3 200-6 100 m,按效益最大化原则采用"稀井高产"开发,水平井因其明显的增产和提高采收率优势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水平井开采模式,在巨厚砂岩块状底水油藏、低幅度层状边水油藏、大面积超深低丰度薄层油藏、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凝析气藏等不同油气藏类型中,应用水平井采油、水平井注水、循环注气等方式开发,在新油田产能建设、老油田综合调整中取得显著效益。至2007年12月,塔里木油田已完钻水平井超过260口,占总井数比例近30%,年产油量占全油田的61%,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是直井的1.73倍,实现了塔里木油田整体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油田 水平井 开发模式 典型油气藏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超深高温高压致密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提产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杨 杨向同 +5 位作者 滕起 徐永辉 薛艳鹏 徐国伟 李伟 彭芬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0,共8页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区致密砂岩气藏是天然气主力建产区块,自然产能低,需要改造提产才能效益开发,储层超深、高温高压、高地应力、天然裂缝发育且非均质性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提产机理不清、缺乏有效技术手段,井况苛刻和改造工况复杂,大...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区致密砂岩气藏是天然气主力建产区块,自然产能低,需要改造提产才能效益开发,储层超深、高温高压、高地应力、天然裂缝发育且非均质性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提产机理不清、缺乏有效技术手段,井况苛刻和改造工况复杂,大规模改造施工存在安全风险。针对以上挑战,塔里木油田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多学科一体化提产团队,创新一体化工作模式,利用开放的市场合作机制,协同国内国际技术力量,通过技术资源整合,攻关研究提高储层认识,厘清了提产机理,确定了以改造天然裂缝为目标的缝网改造提产理念,创新形成了缝网酸压和缝网压裂工艺技术,建立了基于天然裂缝可压裂性的改造工艺优选策略;基于井况和改造工况认识,配套了高压压裂车组、大通径完井管柱,研发两套加重压裂液,研发一项专用酸液缓蚀剂,保障了大规模改造需要。地质工程一体化提产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76口井,单井平均产量提高3.28倍,为库车前陆区致密砂岩气藏效益开发提供了提产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致密 天然裂缝 地质工程一体化 市场合作机制 技术资源整合 缝网酸压 缝网压裂 提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