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存川 唐晓东 +2 位作者 黄元东 王燕 杨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CO2在油田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用于提高采收率、泡沫压裂、改善酸化效果、泡沫调堵以及解堵增能,并针对我国CO2在油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CO2 提高采收率 泡沫压裂 改善酸化 调堵 解堵增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定量化表征新方法 被引量:30
2
作者 耿站立 姜汉桥 +2 位作者 陈民锋 孙梦茹 曾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02,共3页
高含水期油藏与中低含水期油藏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常规的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方法在高含水期不再适用。考虑到剩余油分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含... 高含水期油藏与中低含水期油藏相比,剩余油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常规的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方法在高含水期不再适用。考虑到剩余油分流能力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定量化表征的新概念——优势潜力丰度。分析了胜坨油田坨七断块顶部油藏沙二段8—10砂层组高含水期剩余油优势潜力分布规律,在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部位的优势潜力丰度最大相差达10倍,有效地突出了剩余油优势潜力部位,明确了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剩余油 分流能力 相对渗透率 优势潜力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和多核相关向量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柳 张磊 +1 位作者 张少勋 刘建伟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5-197,共3页
针对相关向量机中的核函数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对高斯核函数进行改进,提出修正的高斯核函数方法,并比较改进的高斯核函数与普通高斯核函数的特性,证明提出的核函数的优良特性。在对单一核函数改进的基础上,进行多核相关向量机核函数的研究... 针对相关向量机中的核函数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对高斯核函数进行改进,提出修正的高斯核函数方法,并比较改进的高斯核函数与普通高斯核函数的特性,证明提出的核函数的优良特性。在对单一核函数改进的基础上,进行多核相关向量机核函数的研究,结合局部性高斯核函数和全局性多项式核函数形成混合核函数,并运用于相关向量机。在不同大小的数据集上对几种核函数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修正的高斯核函数及混合核函数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向量机 修正的高斯核函数 多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源微生物降解辽河原油的非烃分子结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向廷生 王慧敏 +1 位作者 陶文 马立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67-575,共9页
利用高效本源降解菌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辽河油样进行了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以研究不同降解程度原油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样品做族组分分离及进一步的中性氮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分离,然后对其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 利用高效本源降解菌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辽河油样进行了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以研究不同降解程度原油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微生物作用前后原油样品做族组分分离及进一步的中性氮化合物和酸性化合物分离,然后对其不同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辽河油样中的非烃化合物经微生物作用以后,正构一元酸含量随降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幅度逐渐增大;五环三萜类羧酸中C28组分和莫烷酸系列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含量上升;轻度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对咔唑、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等化合物没有明显影响,中等强度降解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胶质、沥青质红外光谱图看出,微生物能够降解该原油胶质、沥青质。侧链长度随降解程度增加而变短;芳香环结构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强,缩合程度变化不大;而取代基上的烷烃易被微生物氧化,氧化程度随降解程度增加而增加,产生酸类、醚类物质。探讨原油微生物降解中非烃化合物结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对石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酸性化合物 中性含氮化合物 胶质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存在亲油的岩石——对“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一文的不同看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正科 王厉强 +4 位作者 袁昭 邵明记 赵儒学 陈永胜 姚志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46,共3页
李传亮教授认为地下没有亲油岩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储集层不管是亲水或是亲油,都不是油气顺利运移到圈闭的必要充分条件,即使岩石亲油,油气在运移途中的散失量相比油气供给量也是微小的,同样可以聚集成藏。油藏压力分布的正常化也不... 李传亮教授认为地下没有亲油岩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储集层不管是亲水或是亲油,都不是油气顺利运移到圈闭的必要充分条件,即使岩石亲油,油气在运移途中的散失量相比油气供给量也是微小的,同样可以聚集成藏。油藏压力分布的正常化也不是岩石亲水单方面因素可以唯一确定的。储集层岩石在油气没有进入前的成岩及成岩后作用阶段都是亲水的,但油气聚集成藏后润湿性逐渐转为亲油,这与生产特征没有矛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成藏 润湿性 压力分布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