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破乳-润湿处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康万利 蔚新燕 +3 位作者 张柏桐 朱志强 范海明 赵龙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45,473,共4页
石油开采及加工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对这些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回收大量的石油资源。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对其组分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化学破乳-润湿的方法对含油污泥进行了... 石油开采及加工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对这些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回收大量的石油资源。本文针对吉林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对其组分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化学破乳-润湿的方法对含油污泥进行了调质处理,并研究了水固比、pH、试剂浓度、温度、处理时间对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筛选出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为调质剂,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为:含油污泥水固比为6:1,pH值为7.5~8.5,破乳剂PR105和拉开粉BX最佳用量分别为100mg/L和2000mg/L,处理温度为45℃,在搅拌器转速为180r/min下搅拌25min,含油污泥原油回收率可达99.4%,满足油田含油污泥处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破乳剂 润湿剂 原油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富油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 被引量:20
2
作者 胡明 姜宏军 +2 位作者 付广 历娜 陈亚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联合剖面对比追踪,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平面和垂向富油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1南堡凹陷内... 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联合剖面对比追踪,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平面和垂向富油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1南堡凹陷内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发育,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2平面上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部及边部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内部较边部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较向形似花状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背形似花状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上限;3垂向上油气富集程度受控于盖层断接厚度,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中浅层的油气聚集,馆陶组盖层断接厚度控制中浅层内垂向油气聚集层位;4背形似花状断裂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较大区域,且东营组二段盖层断接厚度小于90~95 m阈值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状断裂 断裂密集带 累计隆起幅度 成藏模式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微观充注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文彪 詹卓琛 +4 位作者 逯瑞敬 高阳 卢双舫 白振华 杨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7-1204,1214,共9页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 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影响着原油在储层中的充注行为,制约着致密油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基于致密油充注模拟、恒速压汞、扫描电镜与核磁共振等实验,文章定量表征致密储层的原油充注行为和孔喉结构特征,剖析成岩作用、自生矿物生长形态以及孔喉结构特征对原油在致密储层中充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油充注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充注启始阶段、快速充注阶段和缓慢充注阶段,这是充注过程中驱替压力与毛管力的动平衡以及主要储集空间分布的结果。其中,快速充注阶段又存在两种增长模式,即持续增长模式和跳跃增长模式,这两种模式揭示了主流喉道半径分布特征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压实、胶结、溶蚀、自生矿物生长等成岩作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储集空间和喉道半径的尺寸和分布,决定了致密储层品质的优劣。故此,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品质优良的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而开启的断层/微裂隙附近的砂体正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孔喉结构 成岩作用 致密油充注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玉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74-178,共5页
利用量子化学软件GAMESS(US)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磺酸基中氧原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间存在较强氢... 利用量子化学软件GAMESS(US)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优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磺酸基中氧原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间存在较强氢键作用形成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反离子Na+分布于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表面活性剂分子数量增加不会影响磺酸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分布,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对癸烷分子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邻二甲苯磺酸钠 油水界面 分子动力学模拟 聚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数值试验的水平井多裂纹间距确定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友 魏建光 李江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48,I0018,共5页
Stress shadow效应是影响水平井压裂多裂缝设计、提高储层体积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平井中的水力裂纹数量增多并且间距减少时,裂缝间相互作用的stress shadow效应尤为显著。本研究从岩石细观非均质性的特点出发,基于渗流-应力-损伤模... Stress shadow效应是影响水平井压裂多裂缝设计、提高储层体积压裂效果的关键因素,当水平井中的水力裂纹数量增多并且间距减少时,裂缝间相互作用的stress shadow效应尤为显著。本研究从岩石细观非均质性的特点出发,基于渗流-应力-损伤模型,对不同井孔间距内应力场的相互作用及对裂纹发展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优化水平井多裂纹射孔间距。研究结果表明,当井孔间距小于某临界长度时,井孔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容易形成孔间连通的水力裂纹;由stress shadow效应影响的井孔临界间距受岩石非均质的影响,当岩石的非均质性较强时,影响间距较大,当岩石的非均质性较弱时,影响间距较小;随着岩石均质度的提高,stress shadow效应对尖端"应力伞"的影响变弱,裂纹尖端应力伞面积变小。通过这一研究,可以为水平井多裂纹射孔间距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裂纹 非均质性 应力阴影 临界间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