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射孔技术在扶余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桂娟 陈德宫 +2 位作者 朱洪刚 孟冬梅 罗晶喆 《中外能源》 CAS 2013年第7期46-49,共4页
扶余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加深及油层水洗程度的不断加重,可动用潜力层的性质及井况逐年变差,严重制约着压裂措施的实施。该油田正韵律沉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造成层内底部水洗,且在沉积... 扶余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加深及油层水洗程度的不断加重,可动用潜力层的性质及井况逐年变差,严重制约着压裂措施的实施。该油田正韵律沉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造成层内底部水洗,且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东西向垂直裂缝,导致底水上窜,注入水无效、低效循环;加之扶余油田1/3区域位于城区,随着城区改造及大平台井的增多,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通过对储层沉积特征、水洗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识夹层及沉积构造界面对水淹、水洗层的影响特征。利用复合射孔技术,开展不同层位夹层、构造界面影响下的储层不同部位下的射孔技术,有效挖潜了储层内的剩余油,解决了水平井等措施成本高的问题。利用复合射孔技术的增油机理,开展了稠油区的实验。目前累计实施108口井,有效率达81%,累计增油6120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射孔 扶余油田 正韵律储层 底部水洗 提高动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储层精细建模
2
作者 卢玉峰 王云龙 +5 位作者 李海波 代春明 孙德强 邓生青 王维一 赵振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8期48-53,共6页
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河道类型多样,储层构型特殊,断裂特征和物性分布规律复杂,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及注采调整要求,亟需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剩余油分布和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以研究区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研... 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河道类型多样,储层构型特殊,断裂特征和物性分布规律复杂,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及注采调整要求,亟需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剩余油分布和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以研究区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研究为基础,通过地质-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扶余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建立储层发育地质知识库。针对扶余油层三角洲河道类型演化特征,提出一种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单井河道砂岩分布为硬数据、河流相储层构型为井间约束软数据,采用分级相控、序贯指示模拟建立扶余油层储层地质模型;以测井解释的储层物性参数数据为基础,在储层相模型的控制下,以地震反演数据、物性统计分析数据做约束,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扶余油层三维属性参数模型。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客观地表征了三角洲河道储层的三维空间结构,实现了不同类型河道储集体的精细刻画与表征,满足了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数值模拟精确计算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扶北油田 扶余油层 储层 精细建模 多点相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压裂技术发展方向研究
3
作者 孙亚涛 《中外能源》 CAS 2012年第2期51-53,共3页
压裂改造技术已成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低渗透油田稳产的重要保障,在增油方面与其他技术相比,有着明显优势。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储层改造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压裂技术必须与井网特点紧密结合,以改善注采关系为重... 压裂改造技术已成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低渗透油田稳产的重要保障,在增油方面与其他技术相比,有着明显优势。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储层改造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压裂技术必须与井网特点紧密结合,以改善注采关系为重点,多种配套措施结合应用,实现区块整体改造,从而有效提高水驱采收率。以处于开发后期的扶余油田为实验对象,分析压裂技术在高含水老油田的实施效果,并对现存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压裂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压裂改造技术与注采井网相结合;研究合理的压裂周期,提高油层导流能力;采取压裂和调剖、堵水、分采等多项措施技术配套应用,综合调整区块的注采矛盾,实现剩余可采储量的有效动用;发展特殊工艺井压裂技术,对疑难井挖潜等措施,为扶余油田产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水力压裂 注采井网 水洗特征 剩余油 水驱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中7-3区块调剖体系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王战丹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4期62-66,共5页
为提高扶余油田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辟了中7-3区块先导试验区,对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该区块目前采油速度仅0.3%,标定最终采收率约25%,采出程度为13%,开发水平较... 为提高扶余油田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效果,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辟了中7-3区块先导试验区,对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该区块目前采油速度仅0.3%,标定最终采收率约25%,采出程度为13%,开发水平较低。利用改性沥青石油胶调剖剂在地层温度下,颗粒之间可互相粘结,封堵性强度高,且不受地层水矿化度影响,耐水冲刷性能好,有效期长的特性,有效解决了扶余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常规调剖有效期短的问题。该区块于2013年5月完成现场施工,平均单井注入调剖液1386.5m3,74口受效油井平均日产液698.6t/d,平均日产油53.8t/d,综合含水92.3%;与措施前相比,平均日增液4.0t/d,平均日增油28.3t/d,综合含水下降4.0个百分点。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扶余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中7-3区块特 高含水期 注水开发 调剖剂 改性沥青石油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大港油田枣南断块长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印森林 陈恭洋 +3 位作者 戴春明 吴胜和 芦凤明 冯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口坝内部储层构型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了其内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流水道不同的沉积物卸载方式控制,河口坝内部夹层具有侧向叠置状及上拱状两种分布样式。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呈一定倾角的侧向叠置状;上拱状夹层样式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呈多层隆升状。其中不同夹层分布样式的规模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样式夹层剩余油富集方式存在差异。平行物源方向上,剩余油往往富集在夹层控制的注采不对应的前积体(增生体)内部,且其前端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垂直物源方向上,对侧向叠置状夹层样式来说,剩余油大量富集在坝主体内部夹层隔挡的侧积体内;对上拱样式来说,剩余油受水驱控制大量富集在拱状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河口坝 夹层 剩余油 枣南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台油田三低储量有效注水开发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旭东 马旭 +2 位作者 沈洪玉 邵传文 王雷 《中外能源》 CAS 2009年第2期57-61,共5页
八面台油田青一段高台子油层储量丰富,但属于三低(低渗、地丰度、低产)储量,开发难度大、产能低、欠注问题严重、开发矛盾突出。在借鉴以往三低储量开发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通过在八面台油田开展多种方式的有效注水试验得出:在保证油田开... 八面台油田青一段高台子油层储量丰富,但属于三低(低渗、地丰度、低产)储量,开发难度大、产能低、欠注问题严重、开发矛盾突出。在借鉴以往三低储量开发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通过在八面台油田开展多种方式的有效注水试验得出:在保证油田开发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针对各区块地质特征分别实行早期注水(可减缓产液递减趋势),尽可能缩短油水井排距,采用陶粒做支撑剂加大压裂规模,提高注入压力,实施强化注水等方法,可提高注水开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低储量 注水 开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流线模拟技术在鸭儿峡油田L油藏注采单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卢玉峰 孙德强 +3 位作者 王智锋 李超 饶远 赵振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7期50-55,共6页
鸭儿峡油田L油藏自1958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弹性—溶解气驱阶段、边外注水开发阶段以及边外、边内综合注水开发阶段。由于受过去开采时间长、开采技术落后、开采设备老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油藏虽处于高含水阶段,但还有很大的二次... 鸭儿峡油田L油藏自1958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了弹性—溶解气驱阶段、边外注水开发阶段以及边外、边内综合注水开发阶段。由于受过去开采时间长、开采技术落后、开采设备老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油藏虽处于高含水阶段,但还有很大的二次开发潜力。根据L油藏历年动态监测资料,再结合油水井生产数据及注水单元注水数据,动态生产数据、监测数据与静态地质、储层等数据结合,充分刻画目前L油藏的生产动态,摸清其注水替油井、注水单元注水井与采油井的对应效果,通过注采井组间流线模拟来评价注采单元中油井受效程度,并通过与现场注采井组间示踪剂监测成果对比来验证流线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三维流线数值模拟井组间连通性与示踪剂监测井组间连通性成果的一致性达到60%以上,模拟可靠程度高、评价周期短,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儿峡油田 L油藏 流线模拟 注采单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浮选机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军 《石化技术》 CAS 2015年第5期225-225,共1页
介绍了在油田污水处理几种常见的浮选方法,并且结合了浮选机处理污水的应用实例,对影响浮选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浮选机使用的优点、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总结了浮选装置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国内的处理含油污水技术的应用... 介绍了在油田污水处理几种常见的浮选方法,并且结合了浮选机处理污水的应用实例,对影响浮选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浮选机使用的优点、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并总结了浮选装置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国内的处理含油污水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选机 污水处理 技术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孔弹侵彻岩层及能量转化效率研究
9
作者 陈星见 柳军 +3 位作者 罗杰 李强 周鑫钟 兰少坤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研究射孔弹侵彻岩层的过程及爆炸后能量的分布情况,基于对称罚函数的流固耦合算法及岩层的RHT(R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借助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1/2二维射孔弹-空气-岩层对称数值模拟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射... 为研究射孔弹侵彻岩层的过程及爆炸后能量的分布情况,基于对称罚函数的流固耦合算法及岩层的RHT(R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借助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1/2二维射孔弹-空气-岩层对称数值模拟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射孔弹在不同的装药类型、药型罩壁厚及锥角下射流侵彻岩层的深度及能量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射孔弹主装炸药的爆速和猛度对射流侵彻岩层深度的影响显著;射孔弹炸药的爆速和猛度越高,射流的头部峰值速度越高,侵彻岩层深度越大;射孔弹主装炸药为RDX时,射流的有效能量转化率最大,其次分别为HNS、HMX。药型罩壁厚在0.6~1.5 mm范围内,适当减小厚度,可以提升射流的头部速度及岩层的穿深;但与此同时,射流的有效能量占比将降低,爆轰能量将增大。锥角在55°~70°范围内,适当减小锥角,射流的有效能量转化率及侵彻岩层的深度将增大,爆轰能量转化率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弹 聚能射流 侵彻 RHT本构模型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洛伦兹曲线模型评价精细分层注水效果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大鹏 叶继根 +5 位作者 胡云鹏 董毅夫 朱振坤 袁贺 黄磊 王书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7-793,共7页
为了定量评价不同时间精细分层注水油藏的吸水效果,基于改进的四参数Sarabia洛仑兹曲线模型,结合多年次单井吸水剖面测试数据,建立了描述单井累计射开砂岩厚度与累计吸水量之间关系的洛仑兹曲线模型。提出了无因次注水强度、油层动用程... 为了定量评价不同时间精细分层注水油藏的吸水效果,基于改进的四参数Sarabia洛仑兹曲线模型,结合多年次单井吸水剖面测试数据,建立了描述单井累计射开砂岩厚度与累计吸水量之间关系的洛仑兹曲线模型。提出了无因次注水强度、油层动用程度和吸水非均衡程度3个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分别用于定量评价各油层的注水强度、有效动用的油层厚度所占比例以及整体吸水均衡状况,采用粒子群智能优化算法对模型及各评价指标进行求解。结合大庆杏树岗油田杏六中区38口精细分层注水井开展吸水效果评价,最终综合考虑分段结构、配水方案和地层物性确定了影响单井注水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全区"双特高"开发阶段的细分层段政策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分层注水 洛伦兹曲线 无因次注水强度 吸水非均衡程度 油层动用程度 细分层段政策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T模型的椭圆度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范森 陈顶峰 +3 位作者 冯雷 冯福平 雷扬 韩旭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6-429,共4页
椭圆度会降低套管的抗挤强度,但对其影响程度及规律并未得到统一认识。文中以考虑因素较为全面的KT抗挤强度计算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椭圆度与套管抗挤强度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认为:套管的抗挤强度随椭圆度的增大而降低,但降低趋势逐渐变缓... 椭圆度会降低套管的抗挤强度,但对其影响程度及规律并未得到统一认识。文中以考虑因素较为全面的KT抗挤强度计算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椭圆度与套管抗挤强度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认为:套管的抗挤强度随椭圆度的增大而降低,但降低趋势逐渐变缓;套管的抗挤强度降低值随径厚比(D/t)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临界D/t值,可使椭圆形套管的抗挤强度降低值最大;钢级越高,椭圆形套管的抗挤强度降低值最大的临界D/t值越小。文中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椭圆度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程度及规律,进一步深化了椭圆度对套管抗挤强度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抗挤强度 椭圆度 KT模型 径厚比 钢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致密储层体积压裂效果影响参数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福平 雷扬 +3 位作者 陈顶峰 胡超洋 王胡振 黄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29-33,50,共6页
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作业后形成复杂裂缝网络,通过改变压裂井附近的渗流场来增大水平井产量,目前针对致密储层体积压裂影响参数对水平井投产后不同时间段压裂效果影响的权重分析较少。通过建立适用于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有限元方程对复杂裂缝... 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作业后形成复杂裂缝网络,通过改变压裂井附近的渗流场来增大水平井产量,目前针对致密储层体积压裂影响参数对水平井投产后不同时间段压裂效果影响的权重分析较少。通过建立适用于致密油藏油水两相有限元方程对复杂裂缝网络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采用正交实验与灰色关联法分析水平井体积压裂影响参数在油井投产10年内对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导流能力决定水平井压裂初期产能,裂缝长度决定水平井日产量的递减速度以及后期阶段稳产的产量水平,随着压裂井生产不断进行,裂缝长度取代裂缝导流能力成为影响产量的关键性因素。水平井投产不同时间段内各影响参数对压裂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可以为致密储层体积压裂水平井施工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影响参数 体积压裂 有限元数值模拟 复杂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调流控水完井技术及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显民 兰少坤 +2 位作者 王兴 田晶蒙 宋利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4,共9页
针对浅层疏松砂岩油藏边底水突进导致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国内一些油田采用自适应调流控水筛管完井技术进行控水增油,但分段控水完井理论研究较少,相关参数设计采用常规喷嘴型控水阀的经验,无法满足水平井自适应控水筛管完井的设计科学性... 针对浅层疏松砂岩油藏边底水突进导致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国内一些油田采用自适应调流控水筛管完井技术进行控水增油,但分段控水完井理论研究较少,相关参数设计采用常规喷嘴型控水阀的经验,无法满足水平井自适应控水筛管完井的设计科学性要求,影响了现场实施效果。研究了水平井自适应调流控水技术原理和分段工艺技术,建立了水平井各段存在流体性质差异、渗透率差异时的控水阀阀孔尺寸设计方法,优选了冀东油田浅层油藏的防砂筛管精度,形成了水平井自适应调流控水完井技术及优化设计方法,在冀东油田浅层边底水油藏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流控水 水平井 完井 优化设计 可靠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体积压裂”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晓旭 吴建发 +3 位作者 刘义成 杨洪志 李春梅 李玉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年第4期64-70,9,共7页
对页岩气藏水平井水力多段压裂、重复压裂、多井同步压裂以及裂缝综合监测等系列"体积压裂"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页岩气... 对页岩气藏水平井水力多段压裂、重复压裂、多井同步压裂以及裂缝综合监测等系列"体积压裂"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体积压裂"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提高单井控制储量和页岩气藏采收率。"体积压裂"为目的的各压裂工艺,都有各自独特的技术特点,在开采页岩气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压裂技术的适用条件,选取合适的压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体积压裂 水平井 多段压裂 重复压裂 同步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地区EWR–Phase4随钻测井异常响应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红岐 刘建新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雅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1,共9页
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Phase 4随钻测井仪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 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Phase 4随钻测井仪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曲线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选取了3口典型井的随钻幅度衰减和相位移电阻率曲线,通过对地层岩性、渗透性、泥浆侵入,机械钻速、井眼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极浅、浅、中和深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等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电阻率曲线异常主要表现为佐罗效应、"窗帘花边"效应和极化角突变等几种主要类型,而引起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井眼或地层倾斜的影响,也有薄互层、非均质性、螺纹井眼以及钻铤侧向震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井 EWR–Phase 4 佐罗效应 窗帘花边效应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府断陷区气水层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研 周丽丽 汪英男 《录井工程》 2016年第1期58-62,92,共5页
王府断陷区断层发育,储集层横向连通性差,同层位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高气测异常层产水量大,气水层录井解释评价困难。针对该问题,在气测录井全烃校正的基础上,优选适应不同地层组的全烃校正值与钻时比值交会法、三参数法和新的烃组分3H法... 王府断陷区断层发育,储集层横向连通性差,同层位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高气测异常层产水量大,气水层录井解释评价困难。针对该问题,在气测录井全烃校正的基础上,优选适应不同地层组的全烃校正值与钻时比值交会法、三参数法和新的烃组分3H法气水层评价技术,形成了该区泉头组、登娄库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气水层不同录井综合解释系列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系列方法有效解决了储集层物性变化大、高气测异常层含水量大的气水层解释评价问题,解释评价符合率明显提高,为储集层含气性和含水性的判断提供了充分依据,满足了王府断陷区的勘探开发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性 含水性 全烃校正值 钻时比值 三参数法 新烃组分3H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