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程静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油田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析蜡 稠油油藏 有效开发 热水驱 火烧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耦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尹志军 尹楠鑫 +5 位作者 田世清 张嘉友 姜燕 尹玉明 闫耀成 王朝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96,106,共4页
为遏制别古庄京11断块油田产量急速下降,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对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微幅鼻状构造(... 为遏制别古庄京11断块油田产量急速下降,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通过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的精细刻画,对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微幅鼻状构造(微鼻)和三角断块高点连线构成的6个微构造凸起带是剩余油分布的最有利构造部位;砂滩和砂坪以较差的储层物性成为注水效率较差的储集相带;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直接决定了注入水推进方向和速度,形成差异性水驱,是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最关键的地质因素。在上述3个地质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处于微鼻和三角断块砂滩、砂坪沉积微相是剩余油最为富集的区域,也是油田部署加密井最有利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地质 微构造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耦合作用 别古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何辉 彭仕宓 +1 位作者 黄述旺 张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99,共4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的特点,提出了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定量划分方法。通过对取心井参数优选,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地下流体的流动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井网开发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静 景凡 王海忠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9-602,共4页
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发的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井网产能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上述4种布井方式下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穿透比、储集... 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发的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及九点法井网产能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分别给出了上述4种布井方式下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穿透比、储集层厚度及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对不同井网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藏,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减小;随着穿透比的增大,水平井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增大;随着储集层厚度的增大,不同井网产能比均减小。这一研究结果可应用于现场开发方案的编制及井网产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水平井 井网 产能 启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开发区块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吉余 王剑 刘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6期3786-3790,共5页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质条件复杂、区块较多。在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各参数的地质意义和开发意义,优选出6个地质参数和4个开发参数。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单因素...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质条件复杂、区块较多。在评价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各参数的地质意义和开发意义,优选出6个地质参数和4个开发参数。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单因素分类评价存在的分类结果不唯一问题,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定量评价,并建立分类标准,根据分类标准可以将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已开发区块划分为三类。Ⅰ类区块在地质上和开发上好于Ⅱ类区块,Ⅱ类区块优于Ⅲ类区块,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定量评价 参数优选 聚类分析 葡萄花油层 三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水平井稳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开发指标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方案4含水率最低,采出程度最高,地层压力最稳定,为最佳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庙130区块 数值模拟 方案设计 开发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山口组青一段油藏特征分析
7
作者 刘吉余 王猛 唐美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1期2441-2445,共5页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受西南部沉积体系控制,砂体主要分布在Ⅱ—Ⅳ砂组。油层主要分布于Ⅲ、Ⅳ砂组。本区存在两种油藏,即岩性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青山口组一段 砂体分布 油水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
8
作者 杨思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0,共6页
2005年吉林油田在长岭断陷的中部凸起带发现长岭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该区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复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底水体积大、能量强,给气藏开发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效开发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开... 2005年吉林油田在长岭断陷的中部凸起带发现长岭气田营城组火山岩气藏。该区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复杂、非均质性强,裂缝比较发育、底水体积大、能量强,给气藏开发带来了较大困难。为了有效开发长岭气田火山岩气藏,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开展有效开发方式论证,确立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并通过水平井的优化部署及现场地质导向,实现了储量的高效动用,水平井成功率100%、气层钻遇率达到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气田 火山岩 裂缝 水平井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技术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子良 司云革 +2 位作者 于孝玉 华正秋 程静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65-68,共4页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吉林油田针对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做法,这些技术方法的实现与成果的应用实现了吉林油田产能建设良性循环,并将带来吉林油田未来的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未动用储量 评价技术 评价方法 储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四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成晨 胡望水 +3 位作者 刘杨 王闯 陈佩佩 余振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5期233-237,共5页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还原环境的半深湖、深湖亚相,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性的差异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控制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物性的主...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还原环境的半深湖、深湖亚相,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和岩性的差异影响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控制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物性的主要因素是碎屑组成、结构和含量以及胶结物成分和含量;不同岩性储层的含油性是有差异的,含油性最好的岩性是长石细砂岩和粉砂质细砂岩。通过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2-4砂组的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含油性,归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拟合出相应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解释图版,并根据试油资料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绘制他们的交会图,确定油层、干层、水层解释标准,为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中亚段2-4砂组 解释图版 含油性 四性关系 解释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Q型聚类分析与判别函数法进行储层评价——以冀东老爷庙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为例 被引量:41
11
作者 马立文 窦齐丰 +1 位作者 彭仕宓 王韶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冀东老爷庙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为研究对象,在关键井研究与合理选择分类参数的基础上,尝试综合应用Q型聚类与判别函数的数理方法,对该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了定量的分类评价,并研究了其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储层分... 以冀东老爷庙油田庙28X1区块东一段为研究对象,在关键井研究与合理选择分类参数的基础上,尝试综合应用Q型聚类与判别函数的数理方法,对该研究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了定量的分类评价,并研究了其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储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且显示出较高的综合性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老爷庙油田 庙28x1区块 东一段 储层评价 Q型聚类分析 判别函数法 储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碳酸钙的溶解度及朝阳沟注水油田低渗透储层结垢问题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子刚 徐启 +1 位作者 史连杰 汤文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水驱油田一些注水井注水压力不断上升,采油井井底结垢,垢样含63.4%CaCO3、22.0%Fe2O3、14.6%有机物及其他。讨论了生成CaCO3垢的基本化学反应。实验测定并发表了温度分别为25、50、75、90℃±0.1℃,压力分别为0.1、... 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水驱油田一些注水井注水压力不断上升,采油井井底结垢,垢样含63.4%CaCO3、22.0%Fe2O3、14.6%有机物及其他。讨论了生成CaCO3垢的基本化学反应。实验测定并发表了温度分别为25、50、75、90℃±0.1℃,压力分别为0.1、9、19、29MPa(测量误差±5%,0.1MPa时除外)时,CaCO3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单位mg/L)。概括性地讨论了相同离子和盐对CaCO3溶解度的影响。基于测得的溶解度数据及注入水、地层水矿化离子种类和含量,认为在朝阳沟油田,注水井井底温度25℃、压力约19MPa(注水压力9MPa),只要严格控制注入水的离子种类和含量,一般不会产生CaCO3结垢;采油井井底温度约45℃,压力≤0.2MPa,易产生CaCO3结垢。图2表1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溶解度 高温高压条件 结垢 注水油藏 大庆朝阳沟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微生物调剖技术 被引量:19
13
作者 段景杰 赵亚杰 吕振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一种长链生物聚合物,生物聚合物在水中形成凝胶,凝胶被水流压缩生成生物膜。在室内实验中将菌液和糖蜜共3PV注入长10m的10段串连填砂岩心,岩心渗透率由2.5μm2下降到2.2μm2,关闭5d后注水45PV使渗透率从0.8μm2下降到0.05μm2,注入纤维素酶使渗透率恢复到1.6μm2;由渗透率2~20μm2的20段岩心组成的三入口三出口填砂岩心网,注入菌种和糖蜜并产出生物聚合物后,高渗段渗透率下降40%~85%,低渗段渗透率下降5%~25%;在天然岩心上,依次注入菌液1.5PV、2%糖蜜3.0PV后关闭5d,继续注水,采收率在水驱残余油基础上提高9%。在包括2口注水井和10口采油井、地温28℃、综合含水88.3%的调剖试验区,第一阶段随注水连续注入菌液28m3和糖蜜300m3,在11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10.6%,平均日增产原油9.1t;在第二阶段每日以小段塞注入菌液,共注入25m3菌液和225m3糖蜜,在10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5.6%,平均日增产原油4.8t。在4口采油井实施微生物堵水,菌液以小段塞式或连续式随糖蜜注入,关井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微生物调剖 堵水 产生物聚合物菌 低温油藏 高含水油藏 先导性矿场试验 吉林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50
14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3 位作者 单启铜 孙萌思 于世岩 段宏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分流河道 废弃河道 三角洲平原 泉头组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红岗油田白垩系青山口组含片钠铝石砂岩自生矿物共生序列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娜 刘立 +3 位作者 杨会东 曲希玉 桂丽黎 李艳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松辽盆地红岗油田白垩系青山口组发育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仪、X射线衍射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碎屑成分、胶结物类型及自生矿物共生序列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含片钠铝石砂岩为岩屑长石砂... 松辽盆地红岗油田白垩系青山口组发育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仪、X射线衍射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碎屑成分、胶结物类型及自生矿物共生序列等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含片钠铝石砂岩为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胶结物有次生加大长石、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微晶、黏土矿物、片钠铝石、方解石、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方解石的形成分为两期,第1期方解石为原始生物碎屑颗粒溶蚀溶解的产物,第2期方解石可能与CO2充注后钙长石及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溶解有关。含片钠铝石砂岩的自生矿物共生序列为:次生加大长石、早期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微晶—早期高岭石、第1期方解石、片钠铝石—晚期次生加大石英—晚期高岭石、第2期方解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其中CO2注入后的矿物共生组合为:片钠铝石—晚期次生加大石英—晚期高岭石、第2期方解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矿物共生序列 含片钠铝石砂岩 CO2 -油气藏 红岗油田 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明达 杨明辉 +1 位作者 刘鸿友 赵洪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8-353,共6页
针对海坨子地区勘探存在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对油气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类化验分析资料 ,采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对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开展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搞清... 针对海坨子地区勘探存在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对油气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 ,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类化验分析资料 ,采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对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开展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搞清了骨架微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 ,总结了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 ,确定岩性尖灭带位置 ,分析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指出有利油气聚集相带及优质储层发育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松辽盆地南部 海坨子地区 姚家组 沉积微相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地堑西北缘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大卿 陈红汉 +1 位作者 何生 张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2-289,共8页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 伊通地堑西北缘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勘探程度低,资料品质差,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伊通地堑西北缘新近纪以来总体呈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的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形成宽2~4km的断褶带,其演化受控于新近纪以来该地区断裂的反转构造活动。该断褶带具备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可能是伊通地堑新的找油气领域,油气勘探应该以寻找走滑—冲断作用形成的雁列式背斜带、雁列断块和逆冲断层下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缘断裂 逆冲断层 右行走滑 断褶带 油气成藏 伊通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保存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樊馥 蔡进功 +1 位作者 张永生 崔海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6-689,共4页
在泥质烃源岩中,存在多种有机质保存方式。除外部缺氧环境外,有机质通过降解缩聚、选择性保存、自然硫化以及黏土保护等得以稳定存在。不同保存机制的有机质,构成了干酪根中多样的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并在生烃时间和生烃性能方面存在显... 在泥质烃源岩中,存在多种有机质保存方式。除外部缺氧环境外,有机质通过降解缩聚、选择性保存、自然硫化以及黏土保护等得以稳定存在。不同保存机制的有机质,构成了干酪根中多样的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型,并在生烃时间和生烃性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这可能是造成泥质烃源岩具有宽生烃区间的重要原因。对多种有机质保存机制进行深入认识,探讨不同保存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尤其是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未来石油地质领域有机质保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这对于深化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更科学地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探索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烃源岩 有机质保存 降解缩聚 自然硫化 黏土保护 选择性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俊 赵家宏 +6 位作者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0-583,共14页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松辽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由于该类储层砂泥岩薄互层十分发育,一直以来都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利用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井、测井信息,在建立研究区青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运用"...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松辽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由于该类储层砂泥岩薄互层十分发育,一直以来都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利用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井、测井信息,在建立研究区青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运用"相位调整—地震相—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学综合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三段的砂体类型、特征及层序格架内砂体演化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青三段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进一步划分为12个四级层序;地震资料进行相位调整后,将地震同相轴与岩相建立相互对应关系,红色波峰代表偏砂相,黑色波谷代表偏泥相;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提取典型地层切片,并识别出枝状水下分流河道、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末端水下分流河道3类主要砂体,各类砂体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SQ1三级层序早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早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退体系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地震沉积学 青山口组 乾安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敏 张忠民 +5 位作者 张德民 鲍志东 臧东升 肖杭州 张玉 牛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2-1000,共9页
新民油田目前已经处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注采矛盾显著,采收率大幅降低,亟待开展精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新民油田民1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开展单砂体... 新民油田目前已经处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注采矛盾显著,采收率大幅降低,亟待开展精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新民油田民1区块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单砂体精细刻画工作,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开展单砂体层次的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而分析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特征体现在层间差异、层内差异和平面差异等方面;沉积微相、沉积韵律、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单一或组合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层间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差异主要受沉积韵律等因素控制,平面差异受控于单砂体叠置关系、废弃河道遮挡、断层封闭及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单砂体层次 油藏数值模拟 扶余油层 新民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