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昌国 王志章 +2 位作者 林承焰 刘沛玲 庞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3,共5页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在第5、6、8、10小层发育。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田 泉四段 沉积微相 浅水三角洲 小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机理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量:77
2
作者 封从军 鲍志东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兆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 泉头组 剩余油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及埋存可行性研究——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廖长霖 廖新维 +4 位作者 赵晓亮 顾鸿君 窦祥骥 王欢 张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83,83+116,共5页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流体拟合、细管实验数值模拟及水驱历史拟合,建立基础预测模型,并对开发方式、注气参数及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预测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18.6 MPa;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波及到常规水驱无法波及到的区域,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埋存系数为0.146,比连续水驱提高采收率12.42%,比二氧化碳连续驱提高3.33%;总注气量对水气交替开发效果影响最为显著;采用关层气油比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二氧化碳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埋存量和采收率,比采用关井气油比控制的埋存系数提高2.7%,提高采收率3.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驱 埋存 波及体积 新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聚微生物CJF-002用于高含水低温低渗透油田深部调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书义 齐艳丽 +3 位作者 林万臣 张磊 李羡春 张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4,203,共5页
报道了采油微生物CJF-002的有关特性及在低温的(30℃)吉林扶余油田的应用。该菌为杆菌属,可在温度15—37℃,pH值5.4—9.0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6.5—7.5;在糖蜜培养基中24小时产多聚糖50—70μg/mL,厌氧条件下产量较高... 报道了采油微生物CJF-002的有关特性及在低温的(30℃)吉林扶余油田的应用。该菌为杆菌属,可在温度15—37℃,pH值5.4—9.0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6.5—7.5;在糖蜜培养基中24小时产多聚糖50—70μg/mL,厌氧条件下产量较高;与原生菌竞争生长能力很强。注入菌及所产多聚糖沿人造石英砂长度的分布表明菌液注入性良好。并联双岩心注入实验和微观仿真模型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多聚糖可封堵水流大通道,增黏注入水,提高驱油效率。在扶余油田东区已进行6次CJF-002菌驱油试验。报道了2007年东12-3区块3注21采试驱区的良好驱油结果:列表给出了注菌前后一口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一口采油井的产液剖面数据,由示踪剂检测数据计算的7口采油井地层参数和波及体积数据;还列表给出了注菌前后5口井采出原油组成和性质的改变,即胶质沥青质含量大幅降低,凝固点降低,密度升高,认为是波及区域扩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菌 产生物聚合物菌 油藏适应性 注入性 驱油机理 深部调剖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低温油藏 吉林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孔弹侵彻岩层及能量转化效率研究
5
作者 陈星见 柳军 +3 位作者 罗杰 李强 周鑫钟 兰少坤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研究射孔弹侵彻岩层的过程及爆炸后能量的分布情况,基于对称罚函数的流固耦合算法及岩层的RHT(R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借助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1/2二维射孔弹-空气-岩层对称数值模拟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射... 为研究射孔弹侵彻岩层的过程及爆炸后能量的分布情况,基于对称罚函数的流固耦合算法及岩层的RHT(Redel-Hiermaier-Thoma)本构模型,借助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LS-DYNA,建立了1/2二维射孔弹-空气-岩层对称数值模拟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射孔弹在不同的装药类型、药型罩壁厚及锥角下射流侵彻岩层的深度及能量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射孔弹主装炸药的爆速和猛度对射流侵彻岩层深度的影响显著;射孔弹炸药的爆速和猛度越高,射流的头部峰值速度越高,侵彻岩层深度越大;射孔弹主装炸药为RDX时,射流的有效能量转化率最大,其次分别为HNS、HMX。药型罩壁厚在0.6~1.5 mm范围内,适当减小厚度,可以提升射流的头部速度及岩层的穿深;但与此同时,射流的有效能量占比将降低,爆轰能量将增大。锥角在55°~70°范围内,适当减小锥角,射流的有效能量转化率及侵彻岩层的深度将增大,爆轰能量转化率将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弹 聚能射流 侵彻 RHT本构模型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调流控水完井技术及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宋显民 兰少坤 +2 位作者 王兴 田晶蒙 宋利彬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6-174,共9页
针对浅层疏松砂岩油藏边底水突进导致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国内一些油田采用自适应调流控水筛管完井技术进行控水增油,但分段控水完井理论研究较少,相关参数设计采用常规喷嘴型控水阀的经验,无法满足水平井自适应控水筛管完井的设计科学性... 针对浅层疏松砂岩油藏边底水突进导致水平井高含水问题,国内一些油田采用自适应调流控水筛管完井技术进行控水增油,但分段控水完井理论研究较少,相关参数设计采用常规喷嘴型控水阀的经验,无法满足水平井自适应控水筛管完井的设计科学性要求,影响了现场实施效果。研究了水平井自适应调流控水技术原理和分段工艺技术,建立了水平井各段存在流体性质差异、渗透率差异时的控水阀阀孔尺寸设计方法,优选了冀东油田浅层油藏的防砂筛管精度,形成了水平井自适应调流控水完井技术及优化设计方法,在冀东油田浅层边底水油藏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延长中低含水采油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流控水 水平井 完井 优化设计 可靠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古河道识别中的有效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亚涛 盛国军 胡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2期70-75,共6页
在吉林探区,随着勘探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古河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其物性好、产能高的特点成为岩性勘探的首选目标。但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古河道的识别始终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难点问题。从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实际地质情况出发,应... 在吉林探区,随着勘探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古河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其物性好、产能高的特点成为岩性勘探的首选目标。但受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古河道的识别始终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难点问题。从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实际地质情况出发,应用地震属性分析、分频扫描、特征反演、地震相分析、可视化雕刻等多种储层预测技术手段联合作业,对古河道识别方法进行仔细研究和筛选,探索出适合于吉林探区古河道识别方法的工作流程。为开发产能建设和勘探井位部署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岭地区 古河道 储层预测 精细刻画 工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地区EWR–Phase4随钻测井异常响应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红岐 刘建新 +1 位作者 代春明 张雅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1,共9页
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Phase 4随钻测井仪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 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Phase 4随钻测井仪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曲线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选取了3口典型井的随钻幅度衰减和相位移电阻率曲线,通过对地层岩性、渗透性、泥浆侵入,机械钻速、井眼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极浅、浅、中和深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等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电阻率曲线异常主要表现为佐罗效应、"窗帘花边"效应和极化角突变等几种主要类型,而引起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井眼或地层倾斜的影响,也有薄互层、非均质性、螺纹井眼以及钻铤侧向震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测井 EWR–Phase 4 佐罗效应 窗帘花边效应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16区块储层及优势通道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红岐 李宝莹 +2 位作者 王万福 代春明 唐丹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8,共9页
锦16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双高开发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强水洗大孔道无效窜流,剩余油和水淹层分布零散,挖掘剩余油难度较大。结合JX2井岩芯分析、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本区块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特征和优势... 锦16区块是一个典型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双高开发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强水洗大孔道无效窜流,剩余油和水淹层分布零散,挖掘剩余油难度较大。结合JX2井岩芯分析、镜下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本区块储层物性、储集空间特征和优势通道的形成原因。分析认为,由于地层压实程度低、胶结物含量低、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胶结作用差,这是锦16区块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主要原因,而高孔高渗储层在后期注水开发的影响,孔隙空间受到注水冲刷和后期物理化学的改造作用,使得大孔道的渗流优势更加明显,进一步加剧了优势通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16区块 大孔道 优势通道 注水开发 高孔高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