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71
1
作者 宋新民 王峰 +2 位作者 马德胜 高明 张云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的探索攻关,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油藏的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提出C7—C15也是影响CO_(2)与原油混相的重要组分的新认识,在矿场试验中验证了CO_(2)快速恢复地层能量、大幅提高区块产能和采收率等机理。创建了陆相沉积油藏CCUS-EOR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形成了以保持混相提高驱油效率、均匀驱替提高波及效率为重点的油藏工程参数设计及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了CO_(2)捕集、注采工艺、全系统防腐、埋存监测等全流程配套技术。为实现CO_(2)的高效利用和永久埋存,需将油水过渡带油藏统筹考虑,由单油藏升级到构造整体控制区域的规模化CO_(2)驱油与埋存,在构造高部位实施注CO_(2)稳定重力驱,利用CO_(2)开采油水过渡带油藏,超前进行微生物促使残余油、CO_(2)转甲烷等储备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 驱油机理 埋存理论 注采工艺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CCUS-EOR技术攻关与实践新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峰 黎政权 张德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实现CO_(2)有效埋存,同时兼具减碳、增油两大功能,是落实“双碳”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石油高度关注CO_(2)资源化利用问题,在系统研究原始... 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原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并实现CO_(2)有效埋存,同时兼具减碳、增油两大功能,是落实“双碳”战略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石油高度关注CO_(2)资源化利用问题,在系统研究原始油藏、中高含水、高含水及特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机理与埋存潜力的基础上,研发了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形成了集CO_(2)捕集、输送、注入、采出、驱油、埋存、防腐等为主体的CCUS-EOR全产业链一体化技术体系,并率先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开展了CO_(2)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矿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场试验证实CO_(2)驱油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现已累计注入CO_(2)达320×10^(4) t;②矿场实践系统揭示了陆相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规律,验证了CO_(2)捕集输送、注入采出、驱油埋存与循环利用全流程技术的适应性,实现了CCUS-EOR减排增效一体化。结论认为:①吉林油田建成了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O_(2)捕集、驱油、埋存与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采收率的大幅提高和CO_(2)的安全埋存;②系统总结了吉林油田近年来在CCUS-EOR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矿场实践认识,指明了油气田CCUS-EOR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相关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CCUS-EOR 全流程技术 产业化发展 驱油与埋存一体化 新质生产力 战略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发展回顾、面临挑战及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智 许宝进 +1 位作者 梁斌 赵苑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92,共14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氢能国家战略与地区政策,指出了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存在的挑战以及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氢能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用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②在氢能产业链中,“制、储、运、用”各环节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影响了产业协同推进的效率。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顶层设计仍需加码;氢能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④根据国情提出了4条氢能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分别为完善氢能专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机制,落实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氢能技术攻关,创新驱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聚焦氢能安全体系,为氢工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推动氢能走向全球化,在合作中谋发展。结论认为,“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产业未来有望出现星火燎原之势,应多方联动突破氢能产业相关瓶颈,实现从示范应用到商业化的跨越发展,尽快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碳达峰 碳中和 氢战略 发展前景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某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4
作者 文士豪 李忠诚 +4 位作者 李明义 陈栗 李金龙 陈伟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0-6296,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压力下的CO_(2)驱替特征,同时结合原油及岩心性质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驱替前后原油沥青质含量及储层性质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沥青质沉淀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5.11%,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_(2)主要驱替大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也主要发生在高渗区域内,从而抑制了储层非均质性;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高,达81.84%,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CO_(2)能够驱替小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发生在高渗及低渗区域,但低渗区域受到的影响大,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沥青质沉淀 采出程度 原油组分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沉积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规模化应用发展方向
5
作者 吕伟峰 张海龙 +9 位作者 周体尧 高明 张德平 杨永智 张可 俞宏伟 姬泽敏 吕文峰 李忠诚 桑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72,共14页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验阶段(2006—2019年)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和应用实践,形成了第1代陆相沉积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体系;工业化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在限域相态、油藏埋存机理、油藏工程、波及调控、工程工艺、封存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认识,第2代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技术趋于完善,支撑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CCUS)示范工程见效。为了破解CO_(2)驱油与埋存中混相程度低、气窜防控难、工艺要求高、应用场景少、协同难度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撑CCUS实现规模化应用,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促混转混、综合调控扩大波及、全流程工程工艺技术及装备、长期安全封存和监测、驱油封存协同优化调控等第3代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油藏 C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技术进展 矿场实践 技术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新立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海燕 彭仕宓 +3 位作者 卢春慧 齐耀春 胡景春 李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划分了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即A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强压实中等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D相(碳酸盐强胶结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并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其中A相储集物性最好,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最后探讨了泉头组储集空间演化,在中成岩阶段A期形成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为首次在该区泉头组特低渗储层中预测相对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也为改善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 成岩储集相 储集空间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压裂液及其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馥 林文君 +2 位作者 李丽书 刘海波 刘福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8-131,136,共5页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 针对油气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砂和压后测试快速排液时出现的支撑剂回流等问题,采用纤维稳定支撑剂技术配制出了性能优良的纤维压裂液,对该压裂的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并介绍了纤维压裂液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通过考察纤维加量(0.1%~0.4%)对压裂液黏度及交联时间的影响,得到了纤维压裂液配方:0.3%瓜尔胶+0.04%SD2-2有机硼交联剂+0.035%过硫酸铵+0.2%T-3纤维+其他添加剂,该纤维压裂液pH值9~10,稳定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性能和耐剪切性能,适合于60~65℃的中低温地层。当闭合压力小于20 MPa时,加入纤维的支撑剂导流能力不受影响;常温、170 1/s下连续剪切90 min后黏度保留率为52.86%;破胶水化液的表面张力为23.8 mN/m并且黏度小于5 mPa.s。该项技术在吉林扶余油田东+5-33、东34-201、松原采气厂老4-24井共3口井进行现场施工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纤维压裂技术 硼交联冻胶压裂液 破胶 纤维防砂 支撑剂回流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大平台集约化建井中的实践——以吉林油田新立Ⅲ区块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峰 李兴科 张应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1,共6页
目前,油气资源劣质化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吉林油田尤为突出。受低油价与资源品质变差的双重冲击,效益建产难度越来越大,产建规模大幅萎缩。为应对上述挑战,借鉴北美致密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产量、提采出... 目前,油气资源劣质化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吉林油田尤为突出。受低油价与资源品质变差的双重冲击,效益建产难度越来越大,产建规模大幅萎缩。为应对上述挑战,借鉴北美致密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提产量、提采出程度、降投资、降成本"的策略,在吉林油田新立Ⅲ区块常规低渗透油藏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了集约化建产模式,实践了油藏体积改造、非常规能量补充、工厂化作业等一系列非常规技术及做法。与常规建产模式相比,在提高产量与缝控储量、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并在致密油开发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实践表明,在充分重新认识低渗透油藏潜力与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非常规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目前乃至今后实现效益建产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集约化 体积压裂 工厂化 非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永春 梁春秀 +3 位作者 毛超林 李忠信 郭冬梅 李晶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1-5,37,共6页
通过分析吉林油田的勘探发展趋势,对松辽盆地南部及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及勘探前景的科学预测,结合勘探开发的需求,确定了今后的勘探方向和重点,指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发展的勘探技术和攻关方向,提出了吉林油田油气勘探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油气勘探 发展战略 勘探战略 松辽盆地南部 伊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永智 沈平平 +2 位作者 张云海 尹丽娜 郝志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2-267,共6页
控制CO2的排放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行动。在我国实行CO2高效利用与地质埋存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 控制CO2的排放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行动。在我国实行CO2高效利用与地质埋存相结合的技术思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原油黏度和含蜡量高、原油与CO2的混相压力高等特点,分析了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评价体系问题、中国地质特点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的基本地质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理论问题、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驱动过程中的渗流力学问题及CO2分离、运输与防腐的相关科学问题,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需遵循的思路对策与途径,为中国CO2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地质埋存一体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提高石油采收率 地质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被引量:51
11
作者 赵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4-599,共6页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 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投产投注方案优化、水平井轨迹控制、能量补充5个方面对水平井油藏工程优化设计进行研究,给出了适合吉林油田地质特点的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系列开发技术。利用Eclipse软件对N区块不同能量补充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位于水平井趾端注水时,水平井产量最高。M区块水平井应用效果表明,水平井平均累计产油量是周围直井130-6井同期累计产油量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藏工程 参数优化 能量补充 轨迹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国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9-226,共8页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 系统总结吉林油田在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形成的成型技术和矿场应用经验,阐述形成的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采用“模拟计算+中试试验+矿场应用”方法,研究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捕集工艺在油田的适应性,研发了以新型活化剂为主的低耗能活化N-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工艺技术,建立了主干网CO_(2)气相输送、井口超临界注入、采出流体气液分输的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气源条件,应用液相、超临界相、高压密相增压技术和设施,形成了气密封管、连续油管等井下注入工艺及配套防腐防堵技术。驱油实践中研发了锥形水气交替驱、CO_(2)泡沫驱、高气油比CO_(2)驱等采油技术与采出流体处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探索,形成了直接回注、分离提纯后回注、混合回注3种产出气循环注入CO_(2)驱技术,并完建10×104m3/d循环注入站,实现了伴生气“零排放”。形成了碳通量、流体组分、碳同位素等监测一体分析的CO_(2)埋存安全监测技术,并确立了以防腐药剂为主、防腐材料为辅的全过程防腐技术路线。目前已建成高效低耗的CO_(2)捕集驱油与埋存集成示范区,累计增油32×104t,CO_(2)埋存量达250×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捕集 CO_(2)超临界注入 CO_(2)驱油 CO_(2)循环回注 CO_(2)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静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 C油田为吉林油田新发现的浅层稠油油田,由于埋藏浅而引起油层低温、低压,油层条件下原油流动性差,开采过程中储层易受析蜡冷伤害,造成常规开采产能低,甚至无产能,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制约了该区储量的有效动用。针对这一现状,对该油田重点开展了原油析蜡实验、热采物理模拟实验、热采数值模拟研究,从理论上明确了提高地层温度、保持地层压力、预防原油析蜡是实现C油田有效开发的关键。结合现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多种热采试验的开发效果,明确了主体资源可采用热水驱开发,局部低温、高含蜡区可采用火烧油层的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析蜡 稠油油藏 有效开发 热水驱 火烧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水平井稳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 针对吉林油田庙130区块油藏特点,利用Eclipse油藏描述-数值模拟一体化软件,预测了区块的储集层物性分布,真实反映出该区块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针对该区块产量下降快、含水率上升的特点,设计出4套开发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开发指标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方案4含水率最低,采出程度最高,地层压力最稳定,为最佳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庙130区块 数值模拟 方案设计 开发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山口组青一段油藏特征分析
15
作者 刘吉余 王猛 唐美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1期2441-2445,共5页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 为搞清吉林油田花敖泡地区青一段储量分布情况,为勘探部署工作提供更好的理念依据。通过对花敖泡地区沉积特征、砂岩分布特征、成藏条件、油水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确定了该区砂体及油水分布情况、油藏类型。花敖泡地区在青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受西南部沉积体系控制,砂体主要分布在Ⅱ—Ⅳ砂组。油层主要分布于Ⅲ、Ⅳ砂组。本区存在两种油藏,即岩性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凹陷 青山口组一段 砂体分布 油水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联合站老化原油成因与脱水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杨忠平 王宪中 +2 位作者 田喜军 王占生 李雪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1,共5页
针对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联合站老化油问题严重,影响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研究了老化油的组成及形成原因,考察了常规破乳剂及氧化破乳方法对老化油的破乳脱水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有效处理老化油的硝酸-硝酸钾氧化破乳工艺技术。... 针对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联合站老化油问题严重,影响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研究了老化油的组成及形成原因,考察了常规破乳剂及氧化破乳方法对老化油的破乳脱水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有效处理老化油的硝酸-硝酸钾氧化破乳工艺技术。对老化油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油平均含水率62.2%,乳化状态稳定;沥青质、胶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5%、8.80%,与净化油相差不大;含有大量的FeS颗粒与机械杂质,FeS含量平均高达501.33 mg/L,粒径分布在3.66~70.46μm之间,不溶固体杂质平均值为56.33 mg/L。老化油水相中的Fe2+高达174~199 mg/L,S2-高达157~209 mg/L。胶体FeS颗粒的大量存在是老化油生成的主要原因。常规破乳剂处理老化油的脱水效果不明显,处理后油中含水率均大于20%。采用硝酸-硝酸钾氧化破乳方法处理老化油,在最佳加量3%、最佳反应温度65℃、沉降48 h的处理条件下,净化油含水率可降至3%以下,达到含水率5%的出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原油 成因 胶态颗粒 硫化亚铁 氧化破乳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预探区带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雪竹 刘成双 +2 位作者 李楠 王懋颉 陈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22-26,共5页
在对吉林油田勘探区域进行区带划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地质风险评价、资源量预测和经济评价,并 通过综合排序,优选出近期、中长期和长远勘探目标,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油田勘探 区带划分 地质风险评价 资源量 预测 经济评价 勘探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矿场条件下CO_2腐蚀模拟装置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天杰 殷安会 +2 位作者 刘智勇 赵博 徐彤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全尺寸腐蚀模拟放大试验装置。方法针对CO2驱油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CO2驱油腐蚀的各个因素,设计并研制更有效的高温高压CO2腐蚀模拟试验装置。对该装置开展模拟CO2腐蚀环境下,多种材料腐蚀特征及缓蚀剂防腐性能的... 目的建立一种全尺寸腐蚀模拟放大试验装置。方法针对CO2驱油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影响CO2驱油腐蚀的各个因素,设计并研制更有效的高温高压CO2腐蚀模拟试验装置。对该装置开展模拟CO2腐蚀环境下,多种材料腐蚀特征及缓蚀剂防腐性能的实验研究,并将评价数据与室内高压釜实验、现场腐蚀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装置可实现液态CO2流量0~0.9 m3/h、温度-25~120℃、最高压力32 MPa下各种矿场腐蚀环境的模拟,能够模拟常规室内研究设备无法模拟的低温-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多相流动状态,与现场流态更为接近,模拟结果可有效指导CO2驱油与埋存工程防腐工艺的制定。结论表面矿场条件下的CO2腐蚀模拟数据接近矿场实际腐蚀监测数据,实现了井筒、地面设备管道材料和防腐工艺技术的矿场模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腐蚀 全尺寸腐蚀模拟装置 多相流态 模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技术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子良 司云革 +2 位作者 于孝玉 华正秋 程静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3年第3期65-68,共4页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 根据吉林油田近期和长远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可以预见,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及相似地质条件油田的勘探开发将成为吉林油田今后面临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面对这种新形势,根据这类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本文较为全面地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吉林油田针对未动用难采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做法,这些技术方法的实现与成果的应用实现了吉林油田产能建设良性循环,并将带来吉林油田未来的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未动用储量 评价技术 评价方法 储量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勘探工程技术监督管理发展方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玄德 孙家富 +2 位作者 吕跃忠 袁旭 于景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4期79-81,共3页
简要介绍了工程技术监督的概念,阐述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的法制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人性化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及有效发挥第三方力量的角度,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 简要介绍了工程技术监督的概念,阐述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的法制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人性化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及有效发挥第三方力量的角度,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未来石油勘探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石油工程 技术监督 管理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