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苏75区块中部盒8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立平 李祖兵 +3 位作者 付亮亮 潘秀英 郭宁 王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文中基于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75区块中部盒8段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75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及少量的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局部可见含砾砂岩;储层... 文中基于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75区块中部盒8段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75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及少量的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局部可见含砾砂岩;储层主要表现为特低孔超低渗特征,部分为低孔低渗;储集空间为各类溶蚀孔隙、溶蚀缝和少量的原生孔隙,但溶蚀孔隙占比超过90%;不同岩相及沉积相中的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其中含砾粗砂岩的物性较其他岩性好,河道沉积微相中的储层较心滩微相及泛滥平原好;压实作用使得最初沉积时的孔隙度平均减小了22.36百分点,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度平均丧失了22.50百分点,溶蚀作用使得储层的孔隙度平均增加了15.80百分点;构造作用使得盒8段地层遭受多次不均匀抬升,形成了多条穿越盒8段的断层,地下流体沿着断层流动并与岩石发生各种溶蚀作用,进而扩大了储集空间,增强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盒8段 苏75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含硫化氢地下储气库脱硫运行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赵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含H2S地下储气库的优化运行,以华北地区X地下储气库为例,为防止其运行过程中采出的天然气因含H2S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脱硫运行技术对策。主要包括:井筒抗硫技术、含硫气井井口失控远程点火技术和地面H2S...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含H2S地下储气库的优化运行,以华北地区X地下储气库为例,为防止其运行过程中采出的天然气因含H2S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脱硫运行技术对策。主要包括:井筒抗硫技术、含硫气井井口失控远程点火技术和地面H2S处理技术。地下选用国产宝钢生产的D114.3 mm BGT1气密封型防硫化氢螺纹油管及耐压强度达34.5 MPa的井下安全阀。对含硫井口配备失控远程点火系统。在地面主要采用“活性炭+脱硫剂”分层装填脱硫塔的方式实现采出混合气体脱硫,并结合储气库井受双向压力及井底热传导效应促进硫溶解。通过摸索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对策,X储气库完全自主实现零事故安全运行,为类似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硫化氢 腐蚀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被引量:23
3
作者 田文广 李五忠 +1 位作者 周远刚 赵庆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7-89,共3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高瓦斯矿井居多,但缺乏合理的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为此,结合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和煤矿煤层气储存及涌出特征,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即:①利用地面钻井及完井的增产措施...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高瓦斯矿井居多,但缺乏合理的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为此,结合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和煤矿煤层气储存及涌出特征,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即:①利用地面钻井及完井的增产措施,预抽原始煤层的煤层气;②开采期抽采,利用采掘工作的超前压力,开采卸压,进行井下煤层气抽采;③采空区及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通过地面钻井、埋管及巷道抽采煤层气;④矿井通风煤层气的回收利用。这形成了矿井煤层气综合性规模开采的一种最为经济的模式,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技术,以期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田 开发 利用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被引量:39
4
作者 毛琼 邹光富 +2 位作者 张洪茂 金辉 黄海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10,共4页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盆地动力学 沉积建造 油气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甲醇段塞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带堵塞实验 被引量:4
5
作者 汤勇 孙雷 +2 位作者 杜志敏 邓淑然 潘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9-91,共3页
针对反凝析积液和水锁严重影响深层低渗透凝析气井产能的问题,基于室内实验,研究了先注甲醇段塞然后再注干气吞吐来解除反凝析积液和反渗吸水锁提高气井产能的机理和效果。实验测试了甲醇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甲醇注入后地层水的饱和蒸气... 针对反凝析积液和水锁严重影响深层低渗透凝析气井产能的问题,基于室内实验,研究了先注甲醇段塞然后再注干气吞吐来解除反凝析积液和反渗吸水锁提高气井产能的机理和效果。实验测试了甲醇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甲醇注入后地层水的饱和蒸气压和矿化度变化;利用RUSKA长岩心驱替实验设备,使用2个回压阀动态建立反凝析油饱和度,完成了先注甲醇段塞解除水锁,然后注干气吞吐的长岩心实验,测试了注甲醇前后的相对渗透率变化和注入压差的变化。研究表明,甲醇的注入使地层水饱和蒸气压升高,地层水矿化度降低,能与地层水完全互溶;水锁的存在增加了注甲醇的压差,甲醇的注入使注气吞吐的压差降低,从而提高了气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反凝析 堵塞 水锁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的耦合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敬强 田世澄 +1 位作者 焦勇 张汝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层序地层格架和成藏动力系统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成藏动力系统在划分上的耦合,指出最大洪泛面既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重要界面又是成藏动力系统子系统划分的界面;探讨了层序地... 层序地层格架和成藏动力系统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成藏动力系统在划分上的耦合,指出最大洪泛面既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重要界面又是成藏动力系统子系统划分的界面;探讨了层序地层中的体系域与成藏动力子系统在成藏条件包括烃源灶、侧向疏导体系、封盖层、隐蔽圈闭等方面的关系,指出了生、运、聚等成藏作用研究在应用层序地层学寻找隐蔽油气藏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遵循"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思路是应用层序地层学技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界面划分 子系统 体系域 成藏动力学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聚丙烯反应温度的一般模型控制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栾志业 黄德先 +1 位作者 金以慧 郭富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6-351,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间歇聚丙烯反应温度的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针对间歇聚丙烯过程的强非线性,直接从模型出发,探讨了控制方案.采用一般模型控制,用一个GMC控制器控制主对象(反应器温度),副对象(夹套水出口温度)分别采用拟稳态假设与GMC控... 为进一步提高间歇聚丙烯反应温度的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针对间歇聚丙烯过程的强非线性,直接从模型出发,探讨了控制方案.采用一般模型控制,用一个GMC控制器控制主对象(反应器温度),副对象(夹套水出口温度)分别采用拟稳态假设与GMC控制.比较了2种方案,着重考察了模型/对象失配时拟稳态控制方案的性能;并将拟稳态控制方案与前馈+PI控制方案做了对比.实验证实了文中提出的一般模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一般模型控制 非线性间歇过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井筒相态变化的凝析气井关井静压计算 被引量:3
8
作者 齐明明 李相方 邓淑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前凝析气井关井静压计算仍在沿用常规气井的方法,由于对井筒相态考虑不充分,计算精度无法满足动态分析和生产管理的需求。为此,从关井瞬间井筒相态分析出发,结合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井筒的压力、温度分布变化,以气液平衡计算... 目前凝析气井关井静压计算仍在沿用常规气井的方法,由于对井筒相态考虑不充分,计算精度无法满足动态分析和生产管理的需求。为此,从关井瞬间井筒相态分析出发,结合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井筒的压力、温度分布变化,以气液平衡计算为基础,建立了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考虑井筒相态变化的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井筒相态变化规律及压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和计算。从计算结果看,该计算方法考虑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过程中的相态变化,因而井底压力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可以解决压力计无法下入产层中部或不能正常测试的问题,有时也可以替代凝析气井关井压力恢复测试,从而节省测试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井眼 相平衡 静压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增稠过程中相态变化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满学 何静 +1 位作者 陈刚 朱彤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98,共5页
液态二氧化碳(LCO_2)压裂液黏度低一直是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利用LCO_2与增稠剂LPE和胶束促进剂CJ-1混合后LCO_2的相态变化,探讨研究LCO_2-LPE-CJ-1压裂液的增稠机理,同时借助HAAKE黏度计的D300/400系统验证LPE-CJ-1体系... 液态二氧化碳(LCO_2)压裂液黏度低一直是制约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首次利用LCO_2与增稠剂LPE和胶束促进剂CJ-1混合后LCO_2的相态变化,探讨研究LCO_2-LPE-CJ-1压裂液的增稠机理,同时借助HAAKE黏度计的D300/400系统验证LPE-CJ-1体系对LCO_2增稠效果,利用偏光显微镜对LCO_2-LPE-CJ-1压裂液的胶束形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LPE-CJ-1体系可使LCO_2-LPE-CJ-1压裂液增黏且最大黏度为112 m Pa·s左右,是目前文献报道的LCO_2的最大黏度(20 m Pa·s)的将近6倍。LCO_2-LPE-CJ-1压裂液体系的增稠机理是LPE-CJ-1分子间的离子络合作用后形成的棒状胶束,类似于交联聚合物形成分子间相互缠绕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2 压裂液 增稠机理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家堡凹陷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有利勘探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会纺 杨子荣 +1 位作者 滕玉洪 周胜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1,共3页
为了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对包日温都及附近地区的29口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了复查和解释,现已查明在14口井中有煤层发育,其中新解释出含煤井8口,重新核实含煤井6口;进而确定了陆家堡凹陷煤层的空间分布和热演化程度以及储集物性特征、... 为了充分利用煤层气资源,对包日温都及附近地区的29口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了复查和解释,现已查明在14口井中有煤层发育,其中新解释出含煤井8口,重新核实含煤井6口;进而确定了陆家堡凹陷煤层的空间分布和热演化程度以及储集物性特征、盖层封闭条件等,在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有利煤层气勘探区,并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鲁盆地 煤层气 白垩系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水平扩径井段固井顶替效率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晓峰 陶亮 +4 位作者 朱志勇 于福锐 孙铭浩 赵元喆 曲晶瑀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5,共7页
提高水平扩径井段顶替效率是提高水平井固井质量的途径之一,但相关研究存在假设过于理想化、与现场实际不相符的问题。为此,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油田古龙页岩储层为例,开展了椭圆形水平扩径井段固井水泥浆三维顶替模拟研究。结... 提高水平扩径井段顶替效率是提高水平井固井质量的途径之一,但相关研究存在假设过于理想化、与现场实际不相符的问题。为此,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以大庆油田古龙页岩储层为例,开展了椭圆形水平扩径井段固井水泥浆三维顶替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偏心度越高,扩径段的宽窄间隙处的流速差越显著,偏心度为0.7时,流速差达到2.00 m/s,钻井液很难被完全顶替;最大扩径段位于扩径段中部时,水泥浆顶替效率最高,扩径段靠近最大扩径处一侧时,水泥浆顶替效率变差,易形成钻井液滞流区;套管高偏心度条件下,顶替效率随套管转速增加显著改善,偏心度为0.7时,套管转速从30 r/min增至40 r/min,顶替效率提高1.17个百分点;主轴旋转会改变扩径段的几何形状,主轴方位角为60~120°时,顶替效率变化明显,由60°增至90°时,顶替效率降低0.81个百分点。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页岩储层椭圆形水平扩径井段的固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替效率 扩径井段 水平井 固井质量 水泥浆 古龙页岩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红文 李海涛 +5 位作者 安树杰 辛野 李磊 邹顺良 李颖 刘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0-157,共8页
由于缺少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且影响温度剖面的主导因素不明确,导致根据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数据反演解释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出剖面十分困难。为此,建立了考虑多种微量热效应和裂缝系统传热的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耦合预测模... 由于缺少水平井温度剖面预测模型,且影响温度剖面的主导因素不明确,导致根据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数据反演解释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出剖面十分困难。为此,建立了考虑多种微量热效应和裂缝系统传热的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耦合预测模型,模拟分析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储层温度分布和井筒温度剖面特征,并采用正交实验分析和定量实验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影响因素对温度剖面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各因素对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的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裂缝半长、单井日产气量、储层渗透率、井筒直径、裂缝导流能力、水平段井筒倾角、储层总导热系数;主导因素为裂缝半长、单井日产气量和储层渗透率。温度模型的建立和温度剖面主导因素的确定为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出剖面、裂缝参数等定量解释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剖面 分布式光纤温度测试 水平井 压裂 致密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