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井排采工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6
1
作者 秦义 李仰民 +2 位作者 白建梅 于文军 程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25,119-120,共4页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沁水盆地南部进行高煤阶煤层气开发5年来,已实现年外输气量4×108 m3,排采工艺和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还存在对该区煤储层认识不深入,没有成熟的排采技术可以借鉴,井底流压与产气量、产水量的关系...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沁水盆地南部进行高煤阶煤层气开发5年来,已实现年外输气量4×108 m3,排采工艺和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还存在对该区煤储层认识不深入,没有成熟的排采技术可以借鉴,井底流压与产气量、产水量的关系认识不清,缺乏专用排采工具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气、水、煤粉多相流动态变化对煤储层的敏感性研究,揭示出了不同开发方式下的煤层气排采规律,并制订出相应的排采技术规范——"五段三压"法(排水段、憋压段、控压段、高产稳产段和衰竭段;井底流压、解吸压力、地层压力);研发配套的排采工具,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稳、高效、低成本的煤层气井排采技术系列——排采设备及工艺优化技术、内置防砂管技术和煤层气井智能控制技术;深化产气规律认识,建立了半定量科学排采工作制度,从而降低了对煤储层的伤害,提高了单井产气量。该工艺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樊庄、郑庄区块15×108 m3煤层气产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煤层气 高煤阶 排采工艺 排采制度 生产能力 技术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微合金钢抗CO2/H2S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玉祥 杜旭东 +2 位作者 范舟 张慧 柳庆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6,共4页
针对用于可膨胀套管的低碳微合金钢CO2/H2S腐蚀问题,采用电极化实验、失重法及SEM等方法和手段对低碳微合金钢分别在单一H2S(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5.3)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针对用于可膨胀套管的低碳微合金钢CO2/H2S腐蚀问题,采用电极化实验、失重法及SEM等方法和手段对低碳微合金钢分别在单一H2S(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5.3)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在单一H2S条件下,生成了铁的硫化物,使腐蚀速率高;在有CO2存在的情况下,由于CO2吸附在钢材表面,形成致密的吸附膜,提高了自腐蚀电位,减缓了CO2/H2S的腐蚀速率;由于组织不均匀及MnS的偏析,造成腐蚀后试样表面不平整,腐蚀产物膜存在微裂纹,pH值越低,腐蚀后试样表面越不平整,裂纹越明显,腐蚀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H2S腐蚀 低碳微合金钢 腐蚀机理 失重法 电极化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方法的酸压裂缝分形研究
3
作者 付应坤 李治平 +4 位作者 韩宁 钟富萍 赖枫鹏 杨森 孟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59,3,共5页
酸压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酸压裂缝的形成和延伸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为此,采用分形方法研究酸压过程中裂缝的形成和延伸机理。首先推导出裂缝导流能力与裂缝分形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采用造缝后的岩心进行一次酸... 酸压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酸压裂缝的形成和延伸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为此,采用分形方法研究酸压过程中裂缝的形成和延伸机理。首先推导出裂缝导流能力与裂缝分形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采用造缝后的岩心进行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实验,测试酸压前后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得到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前后裂缝的分形特征变化。研究表明:酸压裂缝的几何形态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中一次酸压以酸蚀原始裂缝、促进原始裂缝延伸为主,酸压前后裂缝分形维数明显降低;重复酸压以造新裂缝为主,分形维数较一次酸压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分形 裂缝导流能力 重复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MPAL)在油田开发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秦玉坤 王国平 +2 位作者 贾向东 段俊东 肖兵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7-393,共7页
本文对国产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MPAL)资料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仪器有较好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硬地层的纵波、横波、斯通利波波形清楚,幅度变化正常;通过其在岩性识别、裂缝识别、气层识别、岩石机械特性分析及各向异性的应用进行研究... 本文对国产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MPAL)资料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仪器有较好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硬地层的纵波、横波、斯通利波波形清楚,幅度变化正常;通过其在岩性识别、裂缝识别、气层识别、岩石机械特性分析及各向异性的应用进行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求取地层的纵波、横波、斯通利波的声波时差及幅度和衰减曲线,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并进行地层各向异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测井 多极子探头 阵列声系 偶极子 资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煤粉的运移与控制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文文 王生维 +4 位作者 秦义 赵文秀 赵俊芳 杨健 李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16-421,共6页
通过对煤粉进行分离、运移等模拟实验查明了煤粉的运移规律:糜棱煤遇水后容易完全分解成煤粉,是煤层气井产粉的主要来源;粒径小于0.2 mm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而增加,粒径在0.2~0.3 mm的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当... 通过对煤粉进行分离、运移等模拟实验查明了煤粉的运移规律:糜棱煤遇水后容易完全分解成煤粉,是煤层气井产粉的主要来源;粒径小于0.2 mm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而增加,粒径在0.2~0.3 mm的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当煤粉运移介质为气液两相时,煤粉的产出量明显增多,并随着气液比的增大而增大;近井通道是垂直煤层气井煤粉产出运移的主要通道,水平分支井所穿过的煤层带决定了水平煤层气井煤粉产出运移。依据实验结果与煤层气井排采实际,提出了控制煤层气井煤粉产出的若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煤粉 分离运移特征 运移通道 控粉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皆明 赵凯 +3 位作者 李春 胥洪成 张海山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地下储气库运行的影响,建立了周期注采气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得到了一个完整注采周期内气顶自由气、地层剩余油的动用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库容参数预测指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1)一方面,周期可动用剩余油量对气顶自由气动用量的影响不能忽略,可动剩余油的弹性作用使气顶内部压力响应特征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周期较气藏型地下储气库长;(2)另一方面,随着注采周期的延长,储气库内动用自由气、剩余油的动用量逐步增长,但趋势渐缓,从而使注入气向剩余油溶解扩散造成的损耗气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会对储气库的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地下储气库 注采 压力响应特征 可动用剩余油库容 参数预测 动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麻江古油藏”烃源岩 被引量:7
7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景小燕 程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目前,对麻江古油藏源岩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分歧。对研究区沥青与原油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饱和烃色谱分析,并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麻江、丹寨地区下奥陶统O1h+d的沥青成熟度明显高于凯里地区志留系翁项群(S2... 目前,对麻江古油藏源岩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分歧。对研究区沥青与原油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饱和烃色谱分析,并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麻江、丹寨地区下奥陶统O1h+d的沥青成熟度明显高于凯里地区志留系翁项群(S2W),原油;麻江、丹寨地区O1d+h沥青的Pr/Ph峰面积比值>1,而凯里地区S2W原油的Pr/Ph峰面积比值<1;麻江、丹寨地区O1d+h沥青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偏重(>-32.5‰),曲线形态为波浪形,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干酪根的同位素组成具有可比性。而凯里地区S2W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曲线分布近于水平,来源于翁项群第二段的泥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江古油藏 烃源岩 Pr/Ph 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22
8
作者 阳小平 程林松 +2 位作者 何学良 耿彤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6-99,共4页
注采气能力预测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预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游气田和整个天然气管网的调配生产以及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为此,基于有水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根据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分析方... 注采气能力预测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预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游气田和整个天然气管网的调配生产以及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为此,基于有水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根据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分析方法,利用地下储气库盘库库容参数的定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创建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数学模型及预测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①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地下储气库实际运行结果十分接近,预测模型适用性较好、预测精度高;②通过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动态分析并准确把握库容参数未来变化趋势,能够合理预测及评价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的变化。目前该方法应用于已建地下储气库注采气能力预测及优化配产配注中,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地下储气库运行效率、降低储气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有水气藏 多周期注采 注采气能力 库容参数 预测 调配生产 用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气水二相渗流机理 被引量:24
9
作者 石磊 廖广志 +2 位作者 熊伟 高树生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87,135-136,共3页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为此,针对其储层特征,开展了多轮次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储气库储层气、水二相渗流特征,分析了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 水驱砂岩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渗流机理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并客观上决定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的注采效果。为此,针对其储层特征,开展了多轮次气、水互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储气库储层气、水二相渗流特征,分析了储气库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该类储气库经长期注采运行,水相渗流能力相应增强,导致边水运移越发活跃,储层孔隙空间出现大量残余气、束缚水,气相渗流阻力相应增加,气库扩容及注采效果受到影响;②储气库运行中边水往复运移造成储层空间形成大量死气区,导致储层孔隙空间利用效果变差,库容可利用率降低,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介于40%~70%;③该类储气库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储层含水量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水侵对储气库运行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砂岩气藏 地下储气库 渗流机理 注采循环 储层孔隙空间可利用率 水互驱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煤层气井生产初期合理排水量确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晓燕 李治平 +3 位作者 马洪泽 包晓航 韩宁 付应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70-175,共6页
生产初期排水量合理与否影响煤层气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水采气效果,无因次含气率为0.25时,认为排水初期阶段结束。为确定新投产煤层气井生产初期合理排水量,建立考虑压敏效应、基质收缩和煤粉剥离、堵塞效应对煤储层物性的影响模型,研... 生产初期排水量合理与否影响煤层气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水采气效果,无因次含气率为0.25时,认为排水初期阶段结束。为确定新投产煤层气井生产初期合理排水量,建立考虑压敏效应、基质收缩和煤粉剥离、堵塞效应对煤储层物性的影响模型,研究生产初期不同排水量对煤储层物性的影响;并编制了新投产煤层气井合理排水量确定软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初期结束时的煤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排水量的加大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处对应的排水量确定为合理排水量。利用该软件确定了某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合理排水量,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在该排水量控制下该煤层气井的排采效果较好,该模型对新投产井生产初期合理排水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煤粉运移 新投产煤层气井 合理排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竞争淘汰技术在油井腐蚀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亚荣 付丽霞 +1 位作者 吴泽美 付茜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3-485,共3页
油田进入中后期开采,采出液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和硫酸盐还原菌(SRB)会对管、杆及地面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常规添加缓蚀剂的方法存在耐药性、加量大等弊端。本工作开展细菌竞争技术的研究,找到适用生物的"弱肉强食"、"适... 油田进入中后期开采,采出液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和硫酸盐还原菌(SRB)会对管、杆及地面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常规添加缓蚀剂的方法存在耐药性、加量大等弊端。本工作开展细菌竞争技术的研究,找到适用生物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方法,消除硫化物,切断硫酸盐还原菌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现场在油井上加药量为80 mg/L时,加药油井在井口取样监测SRB为0个/ml,平均腐蚀速率由0.1662 mm/a降至0.0082 mm/a,取得了很好的防腐蚀效果。达到油井防腐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腐蚀 细菌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自动化技术在煤层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立宁 李鑫 +3 位作者 李洪涛 杨超 孟晓强 赵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36,121-122,共3页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具有复杂山地地貌、低压生产和低成本开发等特点,在生产中存在数据获取、设备控制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为此,①通过自主研发井场无线采集技术,在国内煤层气生产中率先实现了全井场生产数据的无线采集、传输,实...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具有复杂山地地貌、低压生产和低成本开发等特点,在生产中存在数据获取、设备控制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为此,①通过自主研发井场无线采集技术,在国内煤层气生产中率先实现了全井场生产数据的无线采集、传输,实现了橇装施工和快速链接,解决了山区复杂地貌生产数据采集及传输的布线难题,减少了现场维护工作量;②打破煤层气田生产与监控管理站点间的地域界限,应用基于ArchestrA Framework架构的网络化监控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模板化开发、网络化实施、多用户协作、集中化存储,实现了煤层气自动化系统"两级三地"的远程部署、分布式监控模式;③按照"缓慢、长期、持续、稳定"的抽排基本原则,建立起了煤层气智能排采控制模型,以排采过程中液面高度、液面下降速度、井底流压、套压等为主要控制参数,采用智能排采技术,实现了排采设备的生产参数自动调整,改变了煤层气井固定的生产制度,降低了对煤层的伤害。运用以上技术,建成了管理控制521口排采井、6座集气站和1座处理中心的自动化系统,达到了平稳运行、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煤层气田开采 规模自动化 数据无线采集 网络化监控 智能排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交联泡沫冻胶体系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闫海俊 巨登峰 +3 位作者 谢刚 李翠琴 张冀 胡春明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252-254,共3页
针对水平井堵水技术对不同油藏适应性差的弊端,从提高堵调剂强度、降低溶液密度出发,在常规聚合物交联冻胶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二次交联伴生气泡沫冻胶堵调体系,系统考察了交联剂质量浓度、酸催化剂和生气反应物质量浓度对冻胶强度和... 针对水平井堵水技术对不同油藏适应性差的弊端,从提高堵调剂强度、降低溶液密度出发,在常规聚合物交联冻胶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二次交联伴生气泡沫冻胶堵调体系,系统考察了交联剂质量浓度、酸催化剂和生气反应物质量浓度对冻胶强度和生气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堵调剂不同阶段的交联时间可控,不仅克服了常规堵水剂成胶前遇水被稀释或沿着大孔道漏失的不足,而且二次交联后的泡沫冻胶黏度比一次交联堵水剂提高了2.5倍,同时产生的气体被包裹在所形成的冻胶体内,增大了冻胶体积,提高了堵调剂的封堵效率。通过灰岩油藏水平井堵水矿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为水平井和类似油藏的层内堵水、提高单井产油量、减少产水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二次交联 泡沫冻胶 堵水实践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