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油田长岩心注CO _(2)驱替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桂迎 李栋 +2 位作者 贾国辉 邓成明 贾志中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77-81,共5页
为全面提高华北油田A区块采收率,探索注CO_(2)驱替方式的选择,使用CO_(2)驱替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注入压力条件下CO_(2)驱油效果的差异。实验设定回压分别为14.0 MPa(非混相压力)和19.0 MPa(混相压力)2种注入压力参数,对不同驱替方式... 为全面提高华北油田A区块采收率,探索注CO_(2)驱替方式的选择,使用CO_(2)驱替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注入压力条件下CO_(2)驱油效果的差异。实验设定回压分别为14.0 MPa(非混相压力)和19.0 MPa(混相压力)2种注入压力参数,对不同驱替方式驱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非混相条件下CO_(2)驱采收率为53.69%,混相条件下CO_(2)驱采收率为60.55%,混相条件下气水交替驱油采收率最高,达76.56%,为现场CO_(2)驱替提高采收率方式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非混相压力 混相压力 水气交替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油田留北潜山地热开发综合利用先导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桂迎 李金永 +2 位作者 贾稳芝 苗彦平 李高峰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2013年第6期38-42,共5页
针对华北油田潜山油藏埋藏深、采出液温度高、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发利用因高含水而未报废的潜山井,通过大排量提液,"以液带油"提高采收率;采出的大量地热水进行地热发电;利用地热水余热资源进行生... 针对华北油田潜山油藏埋藏深、采出液温度高、资源丰富的特点,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开发利用因高含水而未报废的潜山井,通过大排量提液,"以液带油"提高采收率;采出的大量地热水进行地热发电;利用地热水余热资源进行生产换热维温,取代以原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热水炉,节约油气能源,从而达到综合、高效利用地热水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地热 提液 地热发电 维温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楚油田单砂体三维可视化精细描述研究与应用
3
作者 田小川 李运娥 +3 位作者 李凤群 何得海 黄志佳 杨雪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69-72,148-149,共4页
针对留楚油田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情况,以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单砂体对比追踪模式,使地质研究单元精细到单砂体;对复合砂体进行内部结构解剖,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揭示砂体间连接关系,为深入分析油水分布特征、确定... 针对留楚油田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情况,以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单砂体对比追踪模式,使地质研究单元精细到单砂体;对复合砂体进行内部结构解剖,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揭示砂体间连接关系,为深入分析油水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利用研究成果制定针对性治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楚油田 单砂体 砂体解剖 剩余油 砂体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特殊黏弹性流体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胡建波 刘进祥 +4 位作者 卢祥国 赵小平 李辛 付春明 刘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6,51,共5页
采用黏度计、流变仪、动态光散射仪、岩心流动实验和调驱实验装置,研究了具有特殊黏弹性的交联聚合物凝胶和相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黏弹性、分子线团尺寸Dh、流动特性和调驱增油效果等性能特征。结果表明,调整交联剂浓度可以使相同浓度... 采用黏度计、流变仪、动态光散射仪、岩心流动实验和调驱实验装置,研究了具有特殊黏弹性的交联聚合物凝胶和相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黏弹性、分子线团尺寸Dh、流动特性和调驱增油效果等性能特征。结果表明,调整交联剂浓度可以使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生成以"分子内"交联为主的凝胶或以"分子间"交联为主的凝胶。"分子内"交联会使样品的黏弹性大幅度增加。与相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相比,"分子内"交联的凝胶的黏度接近,D_h略增大,黏弹性明显较大,阻力系数增加了50多倍,残余阻力系数增加了100多倍,驱油效率提高了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凝胶 "分子内"交联 黏弹性 第一法相应力差 交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北美管道动火作业安全标准差异分析
5
作者 马伟平 陆潇 +1 位作者 李洋 王庆林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年第2期91-93,97,共4页
动火作业安全性是管道建设和运行期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超期服役管道动火作业频繁,保障管道动火作业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动火作业还存在监管不到位、风险因素识别不完善等问题,为此,解读美国动火作业技术标准,针对管道动火作... 动火作业安全性是管道建设和运行期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超期服役管道动火作业频繁,保障管道动火作业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动火作业还存在监管不到位、风险因素识别不完善等问题,为此,解读美国动火作业技术标准,针对管道动火作业的重要内容,包括管理模式、风险识别、可燃气体检测、动火作业监督和处置等,与国内标准进行对比。美国管道动火作业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建立管道动火作业现场安全检查确认表,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浓度,具有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动火结束观测时间和废弃物清理要求,以及基于设备监控和人员救援的现场监督。建议借鉴美国动火作业标准先进理念,提高我国管道动火作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动火作业 标准 安全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工程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现状及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贾世雄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281-282,共2页
在油气井工作负荷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需要频繁应用修井技术保证生产作业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对石油工程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了分析,介绍了作业基本原则、工具设备和事故打捞问题,并从工艺操作、设备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修... 在油气井工作负荷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需要频繁应用修井技术保证生产作业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对石油工程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了分析,介绍了作业基本原则、工具设备和事故打捞问题,并从工艺操作、设备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修井技术及工艺的优化方法,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程 井下作业 修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油田区块油井井筒结蜡机理及蜡沉积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雷强 王巍 +3 位作者 董金岗 田东海 杨晓东 梁昌晶 《石油工程建设》 2021年第2期15-19,共5页
针对某油田区块井筒底部结蜡严重的问题,以原油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性测试、族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溶蜡点测试、动力学模型预测等手段,研究了该区块油井的蜡沉积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该区块油井原油中高碳分子、重质组分... 针对某油田区块井筒底部结蜡严重的问题,以原油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性测试、族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溶蜡点测试、动力学模型预测等手段,研究了该区块油井的蜡沉积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该区块油井原油中高碳分子、重质组分含量较高;井筒沉积物以长链直链烷烃为主,异构烷烃较少;原油中机械杂质含量较高,为蜡晶分子的析出提供了稳定的附着点;区块内的油套管钢表面为强亲油性,蜡晶分子容易在管壁沉积;越靠近井底,原油中大于临界碳数的蜡分子比例越大;蜡沉积速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随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井筒 蜡沉积规律 结蜡机理 分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采出水水质不稳定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方树耿 李丽香 +2 位作者 刘倩 张虎杰 梁昌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前,通过对华北油田采出水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处理后采出水水质均已达到行业标准的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部分注水井井口取样分析发现水质出现了二次污染,有红、黑色悬浮物或白色沉淀物出现,主要是CaCO_3、FeS和Fe(OH)_3等沉淀,这... 目前,通过对华北油田采出水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处理后采出水水质均已达到行业标准的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部分注水井井口取样分析发现水质出现了二次污染,有红、黑色悬浮物或白色沉淀物出现,主要是CaCO_3、FeS和Fe(OH)_3等沉淀,这些沉淀物会对地面注水管线和井筒造成一定的腐蚀。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正交分析法对各站的水样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比,得出矿化度>10 000 mg/L,Ca^(2+)、Mg^(2+)质量浓度>150 mg/L,S^(2-)质量浓度>5.0 mg/L或者溶解氧质量浓度>0.1 mg/L,同时Fe^(2+)质量浓度>0.5 mg/L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机理研究及结论给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治理方法,对后续水处理工艺的完善和改进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采出水 矿化度 水质稳定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试井模型智能识别方法
9
作者 齐占奎 张新鹏 +2 位作者 刘旭亮 查文舒 李道伦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为提高试井分析工作效率,实现试井模型的自动识别,提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的试井模型智能识别方法。根据实测数据的特点,提出基于理论曲线构建样本库的原则与方法,并构建了4种常用油藏模型的训练样本库;建立了一维卷积神经... 为提高试井分析工作效率,实现试井模型的自动识别,提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的试井模型智能识别方法。根据实测数据的特点,提出基于理论曲线构建样本库的原则与方法,并构建了4种常用油藏模型的训练样本库;建立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样本库中双对数曲线的压力变化和压力导数数据作为输入,油藏类别作为网络输出训练及优化网络,总识别准确率可达99.16%,敏感度均在98%以上。经4口井实例应用,正确识别试井模型的概率大于0.99,与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相比,1D CNN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时间成本,加快了训练速度。这表明基于试井理论所构建的样本库是有效的,能满足实测数据模型识别的需求;同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井模型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智能识别 深度学习 自动解释 模型识别 样本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型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崇辉 石广远 +4 位作者 范东阳 全美荣 黄世强 蔡敬耀 郝鹏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3期36-41,48,共7页
随着油气开采的深入,对于高温、高压、高盐度等复杂地层的开发需求日益加剧。传统的压裂液在这类地层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限制,因此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N,N-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 随着油气开采的深入,对于高温、高压、高盐度等复杂地层的开发需求日益加剧。传统的压裂液在这类地层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限制,因此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N,N-二甲基十八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OAC)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出耐高温稠化剂(DPAM)。实验结果表明,DPAM具有良好的增稠、耐温、抗剪切、黏弹性等性能,适用于碳酸盐地层分流酸化。DPAM通过聚合物分子缔合作用和甜菜碱侧链与钙离子螯合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实现增稠效果。DPAM溶液的储能模量G'始终高于耗能模量G";滤失系数k<1.0×10^(-3)m/min^(1/2)、滤失速率R<1.5×10^(4)m/min、初始滤失量V0<5.0×10^(-2)m^(3)/m^(2);陶粒的沉降速率低于0.48 cm/min;当NaBO_(3)加量为0.1%(质量分数)时,在110 min时,压裂液的黏度降低至30 mPa∙s,表明压裂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携砂性能、滤失控制能力和破胶性能。此研究为耐高温聚合物压裂液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DPAM溶液 稠化剂 耐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X潜山油藏CO_(2)注气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杜航 李栋 +2 位作者 朱治国 侯东星 谷胜群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3期47-52,共6页
开展潜山油藏CO_(2)注气试验研究,选用35 MPaCC级井口、Y441耐高温高压气密封隔器、BGT3型气密扣油管进行高温深层液态CO_(2)注入;通过室内实验明确CO_(2)腐蚀机理,采用封隔器卡封、环空替入保护液的方式保护上部套管,环空保护液选用了H... 开展潜山油藏CO_(2)注气试验研究,选用35 MPaCC级井口、Y441耐高温高压气密封隔器、BGT3型气密扣油管进行高温深层液态CO_(2)注入;通过室内实验明确CO_(2)腐蚀机理,采用封隔器卡封、环空替入保护液的方式保护上部套管,环空保护液选用了HZ-4缓蚀剂。现场试验验证了注气管柱的可靠性,累计注入液态CO_(2)1.3×10^(4)t,对应油井阶段增油800 t以上,表明雾迷山潜山油藏注入性良好,具备大规模埋存CO_(2)的条件,同时证明了CO_(2)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潜山油藏开展大规模碳埋存、碳驱油,对于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埋存 碳驱油 注气管柱 套管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驱动的管道结蜡程度预测及清管效果评价
12
作者 姜兆波 姚佳杉 +3 位作者 高晓楠 马静 刘倩 梁昌晶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避免凭经验盲目确定清管周期,造成过度清管现象的发生,基于结蜡过程的缓慢时序性,在研究生产数据参数与结蜡程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改进K-means算法确定不同时序下的结蜡程度,并将数据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利用CNN模型的特征提取和... 为避免凭经验盲目确定清管周期,造成过度清管现象的发生,基于结蜡过程的缓慢时序性,在研究生产数据参数与结蜡程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改进K-means算法确定不同时序下的结蜡程度,并将数据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利用CNN模型的特征提取和自适应学习能力,实现不同结蜡程度持续时间的在线更新,依据结蜡等级和清管周期的变化构建清管效果评价指数模型,实现了清管作业的事前预警。结果表明,不同管道在完整结蜡周期内的等级时间不同,周期长短也不同,体现了输入参数差异引起的结蜡程度不同,改进Kmeans算法将结蜡程度分为4个等级;本文模型的总体平均误差为0.781 d,小于RNN模型和LSTM模型的2.025 d、1.225 d;待评价管道的清管效果评价指数为0.828,说明本次清管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 结蜡程度 清管效果 K-MEANS 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管道凹陷回弹再圆过程研究
13
作者 王海艳 张虎 +2 位作者 何子龙 罗凯 梁昌晶 《石油工程建设》 2024年第6期1-6,共6页
为明确管道凹陷形成及回弹再圆过程对管道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指导内检测数据的应用。基于Workbench软件的静力学分析平台,通过数值模拟完成了压头加载、压头卸载和施加内压过程,分析了压头形状和尺寸、管道材质、管道管径和壁厚、凹陷... 为明确管道凹陷形成及回弹再圆过程对管道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指导内检测数据的应用。基于Workbench软件的静力学分析平台,通过数值模拟完成了压头加载、压头卸载和施加内压过程,分析了压头形状和尺寸、管道材质、管道管径和壁厚、凹陷深度和内压、凹陷位置等因素对回弹及再圆系数的影响,并对回弹及再圆系数进行了非线性回归,最后对开挖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回弹系数与径厚比、压头尺寸呈反比关系,与凹陷深度呈正比关系;再圆系数与径厚比、压头尺寸、凹陷深度、内压呈反比关系;回弹及再圆系数回归方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96%、1.24%,证明了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管道开挖前,应对内检测得到的管顶或管底凹陷深度进行重新核算,以满足管道修复或清管器通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回弹 再圆 静力学 非线性回归 内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异常高压气藏产能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任俊杰 郭平 +3 位作者 王绍平 毕波 汪周华 赵增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2-56,共5页
在异常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常常表现出应力敏感特征。由于压敏储层在有效应力变化范围较大时,渗透率模量将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基于常渗透率模量的产能方程很难准确评价异常高压气藏的产能特征。为此,针对异常高压气... 在异常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常常表现出应力敏感特征。由于压敏储层在有效应力变化范围较大时,渗透率模量将随着有效应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基于常渗透率模量的产能方程很难准确评价异常高压气藏的产能特征。为此,针对异常高压气藏的渗流规律,建立了考虑变渗透率模量和高速非达西效应的产能计算模型,并用Newton-Raphson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及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力敏感作用会使异常高压气藏气井的产量降低,尤其是在井底流压较低时,其产量降低得更为严重;在井底流压较小时,用传统的常渗透率模量计算的产量可能会错误评价应力敏感作用对气井产量的影响;而高速非达西效应将会使异常高压气藏气井的产量降低,随着井底流压的减小,高速非达西效应使气井产量降低的程度更为严重。结论认为:在开发异常高压气藏的过程中应考虑变渗透率模量和高速非达西效应对气井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气藏 变渗透率模量 生产能力 应力敏感 高速非达西流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早渐新世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建立及意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杜威 纪友亮 +5 位作者 季梦瑶 金治光 赫兰双 冉爱华 谢伟 尹天豪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 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断裂发育"和"多隆多洼"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测年方法的应用,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代未曾考究。基于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选取标准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层序边界绝对地质年龄。以标准井为中心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讨论沉积相分布与沉积速率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沙一段地层沉积时间为2.78 Ma,6个四级气候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历时320、430、1 000、410、400和220 ka,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0 m/Ma,湖盆内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速率差异显著。旋回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有机结合是陆相湖盆全息地层学研究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渐新世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输油管道泄漏定位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静 徐春亮 +3 位作者 马彦涛 石美 刘勇 陆亮 《石油工程建设》 2021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了解决管道泄漏定位问题,建立了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龙格-库塔法对管道参数进行迭代计算,将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转化为寻优问题,利用模拟退火优化-粒子群算法(SA-PSO)对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与其他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PSO算法可... 为了解决管道泄漏定位问题,建立了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龙格-库塔法对管道参数进行迭代计算,将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转化为寻优问题,利用模拟退火优化-粒子群算法(SA-PSO)对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与其他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PSO算法可以跳出局部最优解的限制,在迭代次数达到设定的阈值时可得到全局最优解,该算法的计算时间最短,平均1.5 s,不同工况下的定位误差在1.3~2.9 m之间,同时该算法对微小泄漏的适应性较好,流量和泄漏率的变化对定位精度不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完整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 定位 SA-PSO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球多梯度控压钻井井筒压力控制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锐尧 李军 +2 位作者 杨宏伟 田志强 柳贡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8-105,共8页
深水钻井过程中,受海水和海底地质条件影响,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井下复杂情况频发。针对窄密度窗口的深水钻井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的问题,近年来提出了多梯度控压钻井新方法,但多梯度钻井气侵条件下多梯度控制参数对井筒压力的影响规律... 深水钻井过程中,受海水和海底地质条件影响,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井下复杂情况频发。针对窄密度窗口的深水钻井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的问题,近年来提出了多梯度控压钻井新方法,但多梯度钻井气侵条件下多梯度控制参数对井筒压力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却较少。为此,首先考虑井筒与地层之间的能量交换、气液相间传质以及空心球对流体物性参数的综合影响,建立了深水多梯度钻井瞬态气液两相流模型;其次,通过隐式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分析了多梯度参数对井底压力和截面含气率的影响规律;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加权法原理对多梯度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不同控制目标时的最优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与井底恒压控压钻井相比,通过调节多梯度控制参数可以获得更快的井底压力响应速率;②以最快井底压力的响应速率作为控制目标时,调节空心球体积分数所产生的控制效果最好;③以最小井口截面含气率作为控制目标时,调节分离器位置所产生的控制效果最好。结论认为,该方法不仅为气侵条件下的控压钻井工艺技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而且还对窄压力窗口条件下,尤其是海洋深水的安全钻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深海油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梯度钻井 空心球 分离器 两相流 井筒压力控制 变异系数 窄密度窗口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路断层对留北东部新近系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金凤 冉爱华 +3 位作者 张志攀 蒋涛 张橙 向红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留路断层是留北东部地区主要的油源断层。为研究断层两侧油气成藏规律及差异性,以断裂控烃、控藏理论为指导,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恢复断层形态,在分析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程度、断层与圈闭的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性的基础上,研究留路断层对新近... 留路断层是留北东部地区主要的油源断层。为研究断层两侧油气成藏规律及差异性,以断裂控烃、控藏理论为指导,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恢复断层形态,在分析断层两盘裂缝发育程度、断层与圈闭的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性的基础上,研究留路断层对新近系油藏发育程度、部位、层位和规模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路断层断面形态控制油藏富集区域,油藏集中在断层走向转折附近;断层带结构分带性及断层与圈闭的产状配置关系是留路断层下降盘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原因;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与分散,断层活动性强,油气富集规模大、油藏赋存层系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路断层 断层产状 断层结构 断层活动性 优势运移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地区等级升级后定量风险评价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海春 谢俊 +3 位作者 田春晓 陈超 陶桂凤 张红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年第4期8-13,共6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在役输气管道由设计初期的一级、二级地区升级为三级、四级地区,风险水平大幅增加。根据输气管道的风险特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流程,引入模糊语言对美国PHMSA的失效数据进行量化修正,基于Stephens模型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在役输气管道由设计初期的一级、二级地区升级为三级、四级地区,风险水平大幅增加。根据输气管道的风险特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流程,引入模糊语言对美国PHMSA的失效数据进行量化修正,基于Stephens模型计算热辐射造成的人员伤亡,并根据ALARP原则确定个人及社会风险的可接受准则。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实现升级后管道的定量风险评价,量化结果更符合当地输气管道实际工况,针对实例可采取清除占压、盖板防护和防腐层修复等风险减缓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完整性及公共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风险评价 地区等级 失效概率 风险可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煤阶煤层气井单相流段流压精细控制方法——以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30
20
作者 胡秋嘉 贾慧敏 +6 位作者 祁空军 樊彬 于家盛 刘春春 谢琳璘 张庆 何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6-81,共6页
目前已有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技术未考虑煤层供水量变化的影响,抽油机冲次调节有效性差,调节频繁且容易造成流压波动,使储层受到伤害。为此,针对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煤层,基于煤层产水规律的井底流压控制方法理论推... 目前已有的煤层气井排采控制技术未考虑煤层供水量变化的影响,抽油机冲次调节有效性差,调节频繁且容易造成流压波动,使储层受到伤害。为此,针对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煤层,基于煤层产水规律的井底流压控制方法理论推导,通过研究煤层气井处于单相流段时煤层的产水规律,以及煤层气井抽油机系统的排水规律,确定了井底流压的精细控制方法,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煤层气井在单相流段,随着井底流压的降低,日产水量呈线性增加,其斜率由于储层物性存在差异而有所不同;(2)研究区新投产井抽油机系统理论排水量与实际排水量呈线性关系,排量系数为0.888,单相流段煤层气井日产水量与抽油机冲次呈正比;(3)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合理的日降压幅度下抽油机冲次与累积生产时间趋势线的斜率和截距,在气井排采时只要确保抽油机冲次随着累积生产时间的增加严格按该斜率线性增加,就可以保证实际日降压幅度等于合理的日降压幅度。结论认为,该方法实现了煤层气井处于单相流段时对井底流压的精细控制,对于煤层气井实现高产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阶 煤层气井 产水规律 单相流 井底流压 精细控制方法 产量提高 沁水盆地 樊庄-郑庄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