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化学驱油体系优选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姗姗
武滨
+4 位作者
康晓东
薛新生
胡科
张健
朱玥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注入较浓度为1 100 mg/L的聚合物连续注入可提高采出程度3.5个百分点;渗透率级差为6或10时,凝胶和聚合物交替注入效果最好,采出程度较聚合物连续注入可分别提高14.6个百分点或20.3个百分点。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储层,推荐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储层,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失效,采用高黏体系封堵高渗层再注入聚合物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吸液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级差
驱油体系
微球
凝胶
泡沫
聚合物
连续注入
交替注入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
被引量:
8
2
作者
陈涛平
毕佳琪
+1 位作者
孙文
赵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7,I0004,共9页
为提高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采收率,以YS油田的特低渗油层为背景,采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细管理想模型,研究富气组分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及富气—氮气在油气相中的分布;利用条状均质和非均质模型,研究油层长厚比、渗...
为提高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采收率,以YS油田的特低渗油层为背景,采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细管理想模型,研究富气组分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及富气—氮气在油气相中的分布;利用条状均质和非均质模型,研究油层长厚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及富气段塞尺寸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选用30 cm长度的低渗、特低渗2类天然岩心,分别进行5种方案的物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富气中CH_4体积分数越高,富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越大,注入CH_4体积分数低、富化程度高的富气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细管中富气段塞至少有0.50 PV才能有效阻止氮气窜逸对采收率的影响;油层渗透率越低或渗透率级差越小,越有利于提高复合气驱采收率,厚度小于井距2%的油层也有利于提高复合气驱采收率;富气—氮气复合驱合理的前置富气段塞尺寸为0.60 PV,低渗和特低渗岩心的采收率分别为65.91%和73.21%,接近于全富气驱采收率;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富气—氮气复合驱中富气的合理段塞为0.60 PV,低渗和特低渗油层的采收率分别为51.46%和50.88%。该结果可以为开发低渗特低渗油层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特低渗透油层
富气驱
氮气驱
富气—氮气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MTA固井方法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车宇春
张文平
+3 位作者
梁国强
曾艳军
王桂生
顾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143,共6页
针对煤层气直井水力压裂时常发生窜流导致压裂改造失败这一工程难题,引入泥饼仿地成凝饼(MTA)固井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MTA固井方法应用于煤层气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分析了该方法对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意义。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煤层气直井水力压裂时常发生窜流导致压裂改造失败这一工程难题,引入泥饼仿地成凝饼(MTA)固井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MTA固井方法应用于煤层气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分析了该方法对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意义。试验结果表明,MTA固井方法与煤层气井钻井液的配伍性好,能够满足煤层气井安全钻井对钻井液的要求;与原有固井方法相比,MTA固井方法可使煤层气井隔层界面抗剪切强度提高400%以上。原有固井方法的隔层界面窜流系数均大于1,窜流风险高,压裂成功率低;而MTA固井方法的隔层界面窜流系数均小于1,窜流风险低,压裂成功率高。该研究为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MTA固井方法
隔层界面
窜流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黄雅睿
杨剑萍
+5 位作者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研究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Es_(3)^(2))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资料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并细化了砂组,绘制了沉积微相图。结果表明:该区Es_(3)^(2)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水道控制型沉积和非水道控制型沉...
为了研究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Es_(3)^(2))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资料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并细化了砂组,绘制了沉积微相图。结果表明:该区Es_(3)^(2)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水道控制型沉积和非水道控制型沉积2类。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重力流水道和前端复合体2类沉积亚相,重力流水道亚相包括重力流水道微相和堤岸微相;前端复合体亚相包括沟道化朵叶体微相、碎屑舌状体微相、浊积朵叶体微相和浊积席状体微相。非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滑动亚相和滑塌亚相。沉积演化模式为:Z_(6)—Z_(4)砂组沉积期水体较深,发育半深湖的重力流沉积;Z_(3)—Z_(1)砂组沉积期随着湖平面下降,研究区东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河口坝砂体,中部和西部以重力流沉积为主。这种重力流沉积演化模式,可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微相
演化模式
沙三中亚段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反硝化抑制微生物驱过程中生物腐蚀研究
被引量:
3
5
作者
任付平
吴刚
+3 位作者
游靖
裴亚托
陈京生
郑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5,266,共4页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微生物驱
硫酸盐还原菌
反硝化菌
生物腐蚀
宝力格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化学驱油体系优选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姗姗
武滨
康晓东
薛新生
胡科
张健
朱玥珺
机构
海洋
石油
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海油研究总院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基金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综合科研项目"海上多层稠油油藏化学驱交替注入技术研究(编号:YXKY-2014-ZY-03)"部分研究成果
文摘
针对聚合物驱过程中出现的剖面返转现象,选取不同驱油体系(聚合物、微球、凝胶、泡沫),开展了渗透率级差为3、6、10时不同驱油体系单一或交替注入的驱油效果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为3时,浓度为1 400 mg/L和800 mg/L的聚合物交替注入较浓度为1 100 mg/L的聚合物连续注入可提高采出程度3.5个百分点;渗透率级差为6或10时,凝胶和聚合物交替注入效果最好,采出程度较聚合物连续注入可分别提高14.6个百分点或20.3个百分点。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小的储层,推荐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储层,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失效,采用高黏体系封堵高渗层再注入聚合物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吸液剖面。
关键词
渗透率级差
驱油体系
微球
凝胶
泡沫
聚合物
连续注入
交替注入
提高采出程度
Keywords
permeability ratio
flooding system
microspheres
gel
foam
polymer
continuous injection
alternative injec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分类号
TE3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
被引量:
8
2
作者
陈涛平
毕佳琪
孙文
赵斌
机构
东北
石油
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出处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7,I0004,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9-004)。
文摘
为提高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采收率,以YS油田的特低渗油层为背景,采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细管理想模型,研究富气组分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及富气—氮气在油气相中的分布;利用条状均质和非均质模型,研究油层长厚比、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及富气段塞尺寸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选用30 cm长度的低渗、特低渗2类天然岩心,分别进行5种方案的物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富气中CH_4体积分数越高,富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越大,注入CH_4体积分数低、富化程度高的富气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细管中富气段塞至少有0.50 PV才能有效阻止氮气窜逸对采收率的影响;油层渗透率越低或渗透率级差越小,越有利于提高复合气驱采收率,厚度小于井距2%的油层也有利于提高复合气驱采收率;富气—氮气复合驱合理的前置富气段塞尺寸为0.60 PV,低渗和特低渗岩心的采收率分别为65.91%和73.21%,接近于全富气驱采收率;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富气—氮气复合驱中富气的合理段塞为0.60 PV,低渗和特低渗油层的采收率分别为51.46%和50.88%。该结果可以为开发低渗特低渗油层提供指导。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特低渗透油层
富气驱
氮气驱
富气—氮气复合驱
Keywords
low permeability layer
ultra-low permeability layer
rich gas flooding
nitrogen flooding
rich gas-nitrogen compound flooding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MTA固井方法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车宇春
张文平
梁国强
曾艳军
王桂生
顾军
机构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中石化中原
石油
工程有限
公司
固井
公司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8-143,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180
40972103)
文摘
针对煤层气直井水力压裂时常发生窜流导致压裂改造失败这一工程难题,引入泥饼仿地成凝饼(MTA)固井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MTA固井方法应用于煤层气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分析了该方法对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意义。试验结果表明,MTA固井方法与煤层气井钻井液的配伍性好,能够满足煤层气井安全钻井对钻井液的要求;与原有固井方法相比,MTA固井方法可使煤层气井隔层界面抗剪切强度提高400%以上。原有固井方法的隔层界面窜流系数均大于1,窜流风险高,压裂成功率低;而MTA固井方法的隔层界面窜流系数均小于1,窜流风险低,压裂成功率高。该研究为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煤层气井
MTA固井方法
隔层界面
窜流
压裂
Keywords
coalbed methane well
MTA Well Cementing Method
barrier interface
channel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分类号
P618.4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机构
中国
石化胜利
油田
分公司
石油
开发中心有限
公司
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
石化胜利
油田
分公司
东辛
采油
厂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出处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3,共10页
基金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山东东部海域日青威盆地油气赋存条件研究”(编号:2017CXGC1608)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Es_(3)^(2))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资料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并细化了砂组,绘制了沉积微相图。结果表明:该区Es_(3)^(2)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水道控制型沉积和非水道控制型沉积2类。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重力流水道和前端复合体2类沉积亚相,重力流水道亚相包括重力流水道微相和堤岸微相;前端复合体亚相包括沟道化朵叶体微相、碎屑舌状体微相、浊积朵叶体微相和浊积席状体微相。非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滑动亚相和滑塌亚相。沉积演化模式为:Z_(6)—Z_(4)砂组沉积期水体较深,发育半深湖的重力流沉积;Z_(3)—Z_(1)砂组沉积期随着湖平面下降,研究区东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河口坝砂体,中部和西部以重力流沉积为主。这种重力流沉积演化模式,可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关键词
重力流
沉积微相
演化模式
沙三中亚段
东营凹陷
Keywords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evolution model
Es_(3)^(2)member
Dongying Sag
分类号
TE12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反硝化抑制微生物驱过程中生物腐蚀研究
被引量:
3
5
作者
任付平
吴刚
游靖
裴亚托
陈京生
郑雅
机构
中国石油
华北油田
公司
采油
工程研究院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中国石油
华北
油
分公司
采油
一厂
出处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5,266,共4页
文摘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关键词
反硝化
微生物驱
硫酸盐还原菌
反硝化菌
生物腐蚀
宝力格油田
Keywords
de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MEOR
SRB
NRB
microbiology corrosion
Baolige Oilfield
分类号
TE357.46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化学驱油体系优选
王姗姗
武滨
康晓东
薛新生
胡科
张健
朱玥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低渗特低渗油层富气—氮气复合驱
陈涛平
毕佳琪
孙文
赵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MTA固井方法提高煤层气井压裂成功率的研究
车宇春
张文平
梁国强
曾艳军
王桂生
顾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反硝化抑制微生物驱过程中生物腐蚀研究
任付平
吴刚
游靖
裴亚托
陈京生
郑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