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L型水平井排采技术研究及应用
1
作者 高宇 张聪 +5 位作者 赵立平 贾慧敏 覃蒙扶 张文胜 纪彦波 袁帅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随着L型水平井成为煤层气主要开发井型,传统煤层气井排采工艺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形成适用于L型水平井的排采工艺技术,基于沁水盆地南部马必合作区块L型水平井排采实践,分析了2类有杆排采工艺和3类无杆排采工艺的工作原理、工艺改进及其对... 随着L型水平井成为煤层气主要开发井型,传统煤层气井排采工艺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形成适用于L型水平井的排采工艺技术,基于沁水盆地南部马必合作区块L型水平井排采实践,分析了2类有杆排采工艺和3类无杆排采工艺的工作原理、工艺改进及其对L型水平井的适应性,并研究了相关防砂、防气配套工艺,形成了系统的水平井排采工艺。结果表明:①2类有杆排采工艺通过管柱结构优化、泵结构优化等可以有效减轻杆管偏磨,能够适应L型水平井排采。抽油机+管式泵排采工艺通过优化管柱结构加装扶正器,能够减缓杆管偏磨,通过采用双固定阀长柱塞管式泵能够提升固体颗粒适应性;顶驱螺杆泵排采工艺通过在管柱结构不同部位差异化安装弹簧式扶正器,采用加厚油管,并在狗腿度大的位置加装导向器和双保接箍,能够减轻杆管偏磨。②无杆管式泵、射流泵、电潜螺杆泵等无杆工艺从本质上消除了杆管偏磨问题,对L型水平井适应性更强,射流泵对固体颗的粒适应性最强,电潜螺杆泵的排量可达50~60 m^(3)/d,无杆管式泵排量一般在20~30 m^(3)/d,射流泵的排量一般在30~40 m^(3)/d。③提出的分级下泵、气液分离及循环洗井3项配套工艺,能够有效防砂、防气,提升了主体工艺的适应性。其中,分级下泵工艺即在排采前期将泵挂位置设计在井斜65°~75°处,保留足够的沉砂空间,在排采后期,出砂量减少时,进一步下放管柱,充分释放单井产能;循环洗井工艺即在排采后期,通过循环洗井增加产出液体排量,提升携砂能力;重力分离式气锚可有效实现气液分离,减缓窜气对泵效影响。上述工艺技术在研究区应用后,能够满足埋深1500 m中深层煤层气水平井的排采需求,L型水平井平均检泵周期由265 d延长至335 d,投产第1年检泵率由29.9%下降至19.8%,实现了L型水平井平稳高效排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中浅层煤层气 L型水平井 排采工艺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射孔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可心 张聪 +5 位作者 李俊 刘春春 杨瑞强 张武昌 李邵楠 任智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1-589,共9页
为提高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效果,基于分布式光纤水平井产水产气剖面监测、水平井录井导向、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了煤岩煤质、煤体结构、水平井钻遇位置以及射孔改造方式是决定煤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沁水盆地3号煤层中—上... 为提高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效果,基于分布式光纤水平井产水产气剖面监测、水平井录井导向、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了煤岩煤质、煤体结构、水平井钻遇位置以及射孔改造方式是决定煤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沁水盆地3号煤层中—上部自然伽马低、煤质较好、煤体结构完整,是适合压裂改造的优质层段;根据双自然伽马曲线可准确判断水平井井眼轨迹在煤层中的钻遇位置,确定优质压裂层段及射孔方式。当井眼轨迹位于煤层中部时,采用常规射孔方式可实现高效改造;当井眼轨迹接近顶板或出层时,需采用向下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上部优质煤层的有效改造;当井眼轨迹位于下夹矸层附近时,可采用向上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中部优质层段的改造。该方法现场应用水平井46口,单井日产气量突破2.5×10^(4)m^(3),日稳产气量达到2×10^(4)m^(3),储集层压裂改造效率提升10%~50%,水平井开发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水平井 煤体结构 射孔层段优选 射孔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德煤层气田黄河压覆区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 被引量:6
3
作者 邓钧耀 刘奕杉 +2 位作者 乔磊 王开龙 胡凯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1,共5页
保德煤层气田北部优质煤层气藏开发受到城市、黄河压覆等地面复杂情况影响,为了实现有效动用,分析了该地区煤层的地质特点,考虑煤层倾角、垂深和常规钻井工艺等因素,开展了井身结构优化、井眼轨迹控制、钻井液优选及完井工艺优化研究,... 保德煤层气田北部优质煤层气藏开发受到城市、黄河压覆等地面复杂情况影响,为了实现有效动用,分析了该地区煤层的地质特点,考虑煤层倾角、垂深和常规钻井工艺等因素,开展了井身结构优化、井眼轨迹控制、钻井液优选及完井工艺优化研究,形成了集约化大平台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通过集成应用新技术,实现了地表复杂地区煤层气优质储量的经济开采。在煤层垂深800.00~1000.00 m、上倾角度2°~5°条件下,水平段极限长度可达到1700.00~2000.00 m。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玻璃钢筛管完井系统,实现了水平井完井井筒“可重入、可作业、可维护”的功能,满足了采煤采气一体化要求,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为保德煤层气田黄河压覆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平井 轨迹测控 玻璃钢筛管 筛管完井 黄河压覆区 保德煤层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致密砂岩及泥页岩储层纵横波波速比与岩石物理参数的关系及表征方法 被引量:24
4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3 位作者 王濡岳 赵金利 刘建军 张宁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28,共7页
为研究非常规致密砂岩及泥页岩储层的地质结构特征,基于川西地区三叠系岩石物性、力学及声学测试资料对深层致密砂岩、泥页岩的纵横波波速比与岩石的岩性、物性、泊松比、应力及微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纵横波波速比可以有... 为研究非常规致密砂岩及泥页岩储层的地质结构特征,基于川西地区三叠系岩石物性、力学及声学测试资料对深层致密砂岩、泥页岩的纵横波波速比与岩石的岩性、物性、泊松比、应力及微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纵横波波速比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的岩性;对于相同岩性的地层,纵横波波速比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具有正相关性;在高应力条件下,随着微裂缝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纵横波波速比出现异常升高;纵横波波速比的升高及横波波速的降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微裂缝的发育程度。研究区三叠系的纵横波波速比对裂缝的识别较为敏感,分别利用泊松比和Gassmann方程对纵横波波速比进行表征并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Gassmann方程计算结果的精度更高,反映出弹性波理论在致密砂岩及泥页岩等复杂地层中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横波波速比 物性力学声学应力 微裂缝 致密砂岩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被引量:8
5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李兰斌 刘馨遥 张臣 光佳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在SSC5—SSC3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在SSC2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SSC2—SSC1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预测在七32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隐蔽油藏预测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七个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对致密碎屑岩储层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2 位作者 李昂 赵金利 单钰铭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区是寻找致密气甜点区的关键,但目前海陆过渡相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预测的效果较差。利用DEM理论模型获得岩石孔隙纵横比α及干岩石体积模量,探讨裂缝对致密碎屑岩地层岩石弹性的影响及不同尺度裂缝间的关联性。利用模... 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区是寻找致密气甜点区的关键,但目前海陆过渡相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预测的效果较差。利用DEM理论模型获得岩石孔隙纵横比α及干岩石体积模量,探讨裂缝对致密碎屑岩地层岩石弹性的影响及不同尺度裂缝间的关联性。利用模型确定的α可以较好地识别出裂纹发育段,随着孔隙纵横比由1.0转变为0.01,地层岩石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也逐渐降低,表明裂纹相比孔隙而言更容易引起岩石弹性发生改变。地层岩石由干岩石到饱和地层流体过程中,裂缝不发育地层的体积模量增加幅度为3.1%;对于裂缝发育地层段,孔隙度小于4.7%时其体积模量的增加幅度平均为7.0%,孔隙度大于4.7%时其体积模量增加幅度平均为23.0%,拐点处所对应岩石孔隙度可作为岩石内部裂纹发育程度的评价指标。对于裂缝不发育段地层,干岩石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的比值和孔隙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对于裂缝发育段地层,干岩石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的比值和孔隙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岩石弹性性质可以定量表征碎屑岩地层裂缝的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理论 裂缝 致密碎屑岩 弹性 体积模量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