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煤层气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程智 陈新海 +5 位作者 李东杰 窦幻君 陈玉杰 白杨 于建涛 吴刚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6,共8页
我国深层煤层气储层因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钻井过程中面临固相颗粒损害、水锁效应和敏感性损伤三大技术难题。研究表明:固相损害主要由钻井液颗粒、煤粉迁移及聚合物残留引发,水锁效应通过水分滞留形成井周水相圈闭带抑制产气,敏... 我国深层煤层气储层因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钻井过程中面临固相颗粒损害、水锁效应和敏感性损伤三大技术难题。研究表明:固相损害主要由钻井液颗粒、煤粉迁移及聚合物残留引发,水锁效应通过水分滞留形成井周水相圈闭带抑制产气,敏感性损伤表现为水敏性矿物膨胀与应力敏感导致裂缝闭合;针对固相损害控制采用无固相体系、成膜封堵、强化携岩及可降解材料,防水锁剂及酸化压裂技术可极大降低水锁效应的发生,强抑制聚胺钻井液、微泡沫钻井液及纳米封堵技术可显著缓解敏感性损伤;未来发展方向聚焦智能材料(自修复封堵剂、光子晶体传感)研发、数字孪生及AI技术与钻井液技术的深度融合、绿色钻井液体系创新应用,最终为深层煤层气高效开发及“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损害 钻井液 储层保护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云质岩致密油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5
2
作者 邢雅文 冯赫青 +3 位作者 尹峥 梁文君 王宏霞 张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致密油资源规模,利用岩心、薄片、镜下观察、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参数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额仁淖尔凹陷云质岩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致密油储层勘探潜力。结果表明:阿尔善组烃源岩有效厚度大,有机... 为明确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致密油资源规模,利用岩心、薄片、镜下观察、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参数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额仁淖尔凹陷云质岩致密油成藏特征,探讨致密油储层勘探潜力。结果表明:阿尔善组烃源岩有效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且有机质类型好,处于成熟—高熟生烃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主要储层岩性为泥质云岩,为低孔—中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发育的溶蚀孔隙和微裂缝为油气的富集提供有效的储集空间;额仁淖尔凹陷致密油具有源储一体式连续型成藏特征,小面元体积法计算资源量1.2×108 t。综合评价认为致密油有利勘探区带为淖东洼槽带中部和吉格森—包尔断裂带的淖79井—淖16井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额仁淖尔凹陷 致密油 泥质云岩 源储一体 成藏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宁从前 周明顺 +4 位作者 成捷 苏芮 郝鹏 王敏 潘景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7-274,共8页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砂砾岩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电性特征难以反映储层流体性质,核磁共振测井一维流体识别方法存在较强多解性,油层与水层识别难度大。由此基于D-T2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并同时考虑了储层流体的...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砂砾岩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电性特征难以反映储层流体性质,核磁共振测井一维流体识别方法存在较强多解性,油层与水层识别难度大。由此基于D-T2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并同时考虑了储层流体的扩散和横向弛豫特征,减少了测井解释的多解性,并降低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作业与数据处理难度。该方法为准确识别复杂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提供了有效手段,并为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油气层识别技术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砂砾岩储层 流体识别 乌兰花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
4
作者 史原鹏 程晓东 +3 位作者 姜伟 李林波 何春明 才博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08,共6页
二连盆地为多相湖盆沉积,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现有储层改造都是针对单井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储层改造技术。为此,以二连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巴音都兰凹陷为例,通过分析沉积相带、微相储层特点和储层改造难... 二连盆地为多相湖盆沉积,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现有储层改造都是针对单井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储层改造技术。为此,以二连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巴音都兰凹陷为例,通过分析沉积相带、微相储层特点和储层改造难点,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该技术包括:为有效动用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相厚层,提出的厚层提高压开程度改造模式;为在浊积扇中扇辫状沟道储层控缝高、防嵌入,提出的低渗薄层控缝高压裂模式和变粒径支撑剂及中等砂比加砂施工方式;为解决近岸水下扇扇中水道相储层伤害问题,提出的白云质特低渗体积酸压与加砂压裂复合模式。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在巴音都兰凹陷应用25井次,压裂后平均增液2.1倍,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研究认为,该技术不仅可在二连盆地推广应用,也对同类中小断块沉积环境的油气藏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储层改造 体积压裂 巴音都兰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西曹固构造带断层圈闭成因机制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肖瑶 李小冬 +2 位作者 郑荣华 刘聪 赵正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2-768,共7页
对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西曹固构造带的断层圈闭进行了解剖,该区断层圈闭的主要类型分为同向和反向断层型圈闭,并通过断距的变化特征绘制出断距—距离曲线,恢复了断层的分段生长过程,明确了断层圈闭的成因机制。同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分... 对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西曹固构造带的断层圈闭进行了解剖,该区断层圈闭的主要类型分为同向和反向断层型圈闭,并通过断距的变化特征绘制出断距—距离曲线,恢复了断层的分段生长过程,明确了断层圈闭的成因机制。同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分段生长时期的断裂带上盘区域;反向断层圈闭形成于断层成核时期的断裂带下盘区域的分段生长点之间,此部位也是断裂带下盘区域中断距最大的部位。在此基础上,对断层的主要物性参数即断层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同、反向断层)、最大断距、断层倾角与走向、地层倾角、断层段长度、旋转角度等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同、反向断层圈闭面积的模式和定量计算方法。应用晋93断圈进行了验证,计算误差值仅为2%左右,说明断层圈闭定量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成因机制 定量评价 西曹固构造带 束鹿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杏 祁祺 +6 位作者 彭宇 芦丽菲 田然 吴锐 辛玮江 李博鹏 臧友亮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韵律类型、夹层分布特征差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特征影响;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连续性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石结构及孔隙结构影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区主力小层进行了储层评价,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系数 河西务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