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马庄油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焦凯 杨婧 +2 位作者 姚佳杉 盛楠 冯文洪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47-150,154,共5页
针对南马庄油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穿孔严重的问题,对4条集输管线输送的采出水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失重法测定20碳钢在其中的平均腐蚀速率,并对腐蚀产物膜和点蚀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南马庄油田采出水呈中性或弱碱性,Cl-和HCO_(3)-含量高,... 针对南马庄油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穿孔严重的问题,对4条集输管线输送的采出水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失重法测定20碳钢在其中的平均腐蚀速率,并对腐蚀产物膜和点蚀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南马庄油田采出水呈中性或弱碱性,Cl-和HCO_(3)-含量高,可能造成腐蚀和碳酸盐结垢;采出水对20钢的平均腐蚀速率较低(<0.076 mm/a),但存在严重的点蚀,最大点蚀深度在66~97μm,点蚀系数>50;造成点蚀的主要原因为腐蚀产物膜不完整、Cl-和CO_(2)腐蚀。结合地面管线腐蚀形貌,建立了南马庄油田地面集输管线腐蚀机理模型,并阐述了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马庄油田 集输管线 腐蚀 20碳钢 机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运移路径探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鹏 张磊 +3 位作者 王胜奎 康燕 王学军 张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98,共10页
基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的泥页岩岩心、分析测试及产能资料,开展页岩油到常规油运移再认识的探讨,并指出油气运移再认识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层理缝在地层条件下具有开启的可能,且较大的地层倾角更利于层理缝的开启,受控... 基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的泥页岩岩心、分析测试及产能资料,开展页岩油到常规油运移再认识的探讨,并指出油气运移再认识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层理缝在地层条件下具有开启的可能,且较大的地层倾角更利于层理缝的开启,受控于泥页岩层状、纹层状岩相的稳定展布,层理缝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是页岩油横向运移的潜在通道;岩性接触面刚性一侧易发育裂缝,但规模有限,为页岩油短距离运移的通道;泥页岩中生烃增压及构造成因裂缝普遍发育,形成的网状输导体系成为页岩油纵向中、长距离运移的主要通道,页岩油在泥页岩裂缝面上沿不规则网状通道呈多期次性运移,先期运移的通道往往成为后期运移的优势通道,纵向运移距离大于400 m;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纹层状岩相、合适的地层倾角并考虑一定的宏观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运移方式 层理缝 泥岩裂缝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8
3
作者 贾庆素 尹伟 +1 位作者 夏东领 金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3期30-34,共5页
在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精细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核一上亚段至核... 在对泌阳凹陷古城油田油气成藏条件及其空间配置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油气成藏期,结合生烃史模拟、油源精细对比和构造演化史分析结果,分析油气运移充注方式,剖析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核一上亚段至核三下亚段生成的大量低成熟油气缓慢向古城鼻状构造充注,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第一期充注成藏);早喜马拉雅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构造运动造成区域性地层抬升剥蚀和大量断层活动,导致早期古油藏的破坏和核三上亚段生成的成熟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驱替核三下亚段生成的油气,形成了大量断块、断鼻油气藏,奠定了现今古城油田油气分布格局(第二期充注成藏);晚喜马拉雅期(新近纪凤凰镇末期)构造运动导致第一、第二期形成油气藏的调整和少量高成熟油气的再次充注,形成了现今的古城油田(第三期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构造抬升 成藏机理 古城油田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酸化技术在虎狼峁油田解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力军 杨志伟 +3 位作者 杜周 杨棠英 罗必林 孔令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3期72-74,81,共4页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沫酸热稳定性达到65℃,耐盐性能达到80 g/L。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对水层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岩心分流量由注泡沫前的9︰1变为最终的1.2︰1。现场应用泡沫酸化6口井,平均日增油量为5.4 t,6口试验井累计增油量为1 015.4 t,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泡沫酸液能有效封堵高渗层,改善低渗层酸化效果,达到均匀酸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酸 起泡剂 均匀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在大王庄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萍 高振涛 +5 位作者 李晓娇 马晓静 岳伟 刘俣含 马彪 丁瑞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大王庄油田处于开发后期,掌握剩余油情况至关重要,单一饱和度测井方法难以满足精细解释评价的需要。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集碳氧比能谱、氯能谱、中子寿命、氧活化测井技术于一体,一次下井能录取多条测井曲线,在低矿化度、高泥质情况... 大王庄油田处于开发后期,掌握剩余油情况至关重要,单一饱和度测井方法难以满足精细解释评价的需要。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集碳氧比能谱、氯能谱、中子寿命、氧活化测井技术于一体,一次下井能录取多条测井曲线,在低矿化度、高泥质情况下能准确识别水淹层。文章介绍了脉冲中子全谱饱和度测井原理、技术特点、资料解释原理等,并创新性地把全谱饱和度测井数据与常规测井数据有机结合,分层位制作了大王庄油田的交会解释图版,制定了新的解释标准,显著提高了全谱测井的解释符合率;有效反映了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为识别水淹层、寻找潜力层、确定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的挖潜增储提供了可靠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谱测井 剩余油 饱和度 碳氧比 水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鄚州油田鄚31断块圈闭落实与评价
6
作者 高蒙蒙 崔刚 +3 位作者 刘蓓蓓 韩军铮 田彦林 徐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70-178,13-14,共10页
鄚州油田鄚31油藏为复杂断块中深层砂岩油藏,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落实和评价断块圈闭是油藏开发的关键。通过GeoEast解释系统的多种几何类属性技术,精细解释小断层,利用高效层位追踪等技术落实断块圈闭;在此基础上,开展圈闭评价,优选... 鄚州油田鄚31油藏为复杂断块中深层砂岩油藏,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落实和评价断块圈闭是油藏开发的关键。通过GeoEast解释系统的多种几何类属性技术,精细解释小断层,利用高效层位追踪等技术落实断块圈闭;在此基础上,开展圈闭评价,优选纹理、高亮体等地震属性预测鄚31断块Es_3段储层分布规律,利用流体检测技术预测含油气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存在新的河道砂体和局部构造高点,据此在鄚31断块西南方向部署扩边井4口,其中3口井获高产油气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方法对同类型老油藏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鄚州油田 鄚31断块 圈闭落实与评价 GeoEast解释系统 地震属性 流体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盐③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控圈作用
7
作者 谢昭涵 冯昌 +3 位作者 仇永峰 李鹤永 张建波 唐海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盐城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主要断层和周边褶皱的几何学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结合断距回剥法定量恢复断层分段生长过程,进一步利用古构造图分析各期次的褶皱变形规律,解析各期次构造演化性质以及控圈作用。结果表明,盐(3)断裂带经历3个主要演化阶段:(1)泰州—阜宁期(K_(2)t—E_(1)f_(4))NW向伸展控制盐(3)正断层西段孤立生长、东段发生软连接,此时主干断裂的控陷作用不明显,圈闭不发育;(2)阜宁期末发生短期快速的压扭作用,造成盐(3)断层再活动,同时形成一系列的NW向共轭剪切断层,此时沿着盐(3)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圈闭;(3)戴南—盐城期(E_(2)d-Ny)发生SN向东强西弱的伸展,控制盐(3)断裂带东部再活动,并对圈闭进行调整。整体而言,盐城凹陷的构造活动强度具有“早强晚弱,东强西弱”的差异性,随着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不断变化,圈闭的构造幅度、面积逐渐缩小,构造高点也逐渐往SW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凹陷 盐(3)断裂带 古构造恢复 控圈作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卢川 刘慧卿 +2 位作者 卢克勤 刘程 何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3,115-116,共4页
针对河南油田某区块稠油粘度大、油层厚度薄、蒸汽吞吐后期汽窜超覆现象严重,急需转变热采开发方式,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氮气泡沫调驱的适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泡剂静态性能综合评价指数有利于发泡剂的统一... 针对河南油田某区块稠油粘度大、油层厚度薄、蒸汽吞吐后期汽窜超覆现象严重,急需转变热采开发方式,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氮气泡沫调驱的适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泡剂静态性能综合评价指数有利于发泡剂的统一筛选;在蒸汽和发泡剂基本注入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热泡沫(蒸汽伴随)的发泡剂利用率较高,单位质量发泡剂产油量比冷泡沫(蒸汽不伴随)高24.4%;多层合注合采时各层启动压差受泡沫注入方式和渗透率级差的双重影响,冷泡沫注入时各级启动压差随渗透率级差呈线性增长,热泡沫注入时则呈对数式增长;此外,不同渗透率层对采出程度贡献度差异较大,泡沫对中、低渗透层动用率相近。在实验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氮气泡沫调驱最优方案为:采用氮气泡沫段塞式注入,在蒸汽注入速度为4.5t/(d·m),发泡剂质量分数为0.5%的条件下,泡沫段塞最佳注入量为0.01倍孔隙体积,最佳地面气汽比为20∶1,最佳采注比为1.3∶1,最佳泡沫段塞停注时间为9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稠油 氮气泡沫调驱 渗透率级差 启动压差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在致密碎屑岩储层有效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尹帅 丁文龙 +4 位作者 汤婕 郭志杰 单钰铭 周文 吕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有效裂缝识别对致密碎屑岩储层的储渗能力评价及甜点区预测至关重要。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海陆过渡相致密碎屑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及沉积作用,其岩石极为致密。基于岩心裂缝观察及测井分析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有效裂缝识别对致密碎屑岩储层的储渗能力评价及甜点区预测至关重要。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发育海陆过渡相致密碎屑岩储层,由于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及沉积作用,其岩石极为致密。基于岩心裂缝观察及测井分析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致密碎屑岩储层裂缝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碎屑岩储层有效裂缝较为发育,与喜马拉雅期强烈的地层抬升剥蚀密切相关,多为晚期裂缝;而全充填裂缝的开度较大,多为早期裂缝。对有效裂缝敏感性较强的6种测井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Y1和Y2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8.55%;根据Y1和Y2值可以进行有效裂缝的识别,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有效裂缝,可以起到降低维度及提取裂缝有效信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致密碎屑岩储层 裂缝 有效性 测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体系中斜长石向浊沸石转变的热力学过程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可可 钟怡江 +2 位作者 刘磊 侯典吉 胡中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许多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中都观察到明显的浊沸石胶结现象。岩石学研究显示斜长石通常是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浊沸石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探讨了斜长石发生水-岩反应形成浊沸石的可能性及形成条件。与以往不同的是,计算... 许多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中都观察到明显的浊沸石胶结现象。岩石学研究显示斜长石通常是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浊沸石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探讨了斜长石发生水-岩反应形成浊沸石的可能性及形成条件。与以往不同的是,计算的反应物对象不再是理想的端元长石矿物,而是通过实验数据和Darken’s二次理论(DQF)利用不同组分斜长石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斜长石向浊沸石的转变可以在成岩作用阶段发生,并且该反应趋势对温度的依赖性强,而对压力的依赖性弱。在埋藏成岩封闭环境中,温度越高,转变趋势越强烈。在开放环境存在额外的Na+条件下,浊沸石在低温条件下借助钙长石组分形成钠长石化的可能性更大。比较以不同比例的钙长石、钠长石组成的斜长石的蚀变反应后发现,富钙斜长石的稳定性低于富钠斜长石,并易造成选择性溶蚀。在与方解石竞争Ca2+的过程中,浊沸石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温度、CO2分压、流体pH值以及流体中的离子类型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沸石 斜长石 热力学 成岩作用 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田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以四川盆地广安气田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史集建 李丽丽 +2 位作者 吕延防 杨军 李寿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致密砂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其成藏保存条件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与盖层封闭能力密切相关的评价参数,如盖层厚度、排替压力、气藏压力系数、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及... 致密砂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其成藏保存条件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与盖层封闭能力密切相关的评价参数,如盖层厚度、排替压力、气藏压力系数、断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及垂向封堵性,并结合盖层封闭能力有效性概念,建立了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致密砂岩大气田储量丰度及盖层属性数据进行了统计,厘定了高储量丰度大气田形成所需的各盖层评价参数下限作为其各自均一化标准值。以四川盆地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五段区域盖层为例,研究发现盖层厚度为30~200 m,排替压力为5.5~9.5 MPa,气藏压力系数为1.05~1.50,断裂活动性较强,断层垂向封闭能力较弱,但盖层封气有效性好;最后,利用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后得到须五段盖层能够封盖特低储量丰度的气田,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为0.04~0.24,在工区内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展布特征。该方法预测保存有利区与目前须四段气藏的勘探现状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能力 盖层 致密砂岩气田 须家河组 广安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澜沧老厂矿区石炭系划分及原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时代归属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玉华 王新利 +3 位作者 庞艳春 黄霂莲 付修根 马叶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参照目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划分方案,笔者将云南澜沧老厂矿区石炭系与滇西凤庆平掌剖面石炭系进行对比,认为老厂矿区只存在相当于平掌组下段的地层;根据在矿区原中上石炭统“C2+3”碳酸盐岩中所采到的化石面貌显示,该套碳酸盐岩应该... 参照目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划分方案,笔者将云南澜沧老厂矿区石炭系与滇西凤庆平掌剖面石炭系进行对比,认为老厂矿区只存在相当于平掌组下段的地层;根据在矿区原中上石炭统“C2+3”碳酸盐岩中所采到的化石面貌显示,该套碳酸盐岩应该属于早二叠世紫松期的沉积,即为下二叠统鱼塘寨组的上段,因而矿区平掌组上段的地层及上石炭统缺失。并重新厘定了老厂矿区的地层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石炭系 时代归属 碳酸盐岩 澜沧老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原理在稠油复合蒸汽驱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川 刘慧卿 +2 位作者 杨云龙 卢克勤 尹佳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615-617,共3页
在分析稠油复合蒸汽驱驱油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油田实际数据,建立稠油蒸汽驱数学模型;应用传递原理,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计算相关传递指标,并将采油速度作为统一评价标准,对4种稠油蒸汽驱技术进行评价、筛选。结果表明:采油速度从... 在分析稠油复合蒸汽驱驱油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油田实际数据,建立稠油蒸汽驱数学模型;应用传递原理,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计算相关传递指标,并将采油速度作为统一评价标准,对4种稠油蒸汽驱技术进行评价、筛选。结果表明:采油速度从高到低的驱动方式依次为蒸汽氮气泡沫连续驱、蒸汽氮气泡沫段塞驱、蒸汽氮气驱和纯蒸汽驱;驱动功率与采油速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应用传递原理进行稠油热驱技术方案的筛选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蒸汽驱 传递原理 驱动功率 采油速率 方案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定法与失重法测定溶垢率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洪建 高杨 +2 位作者 朱瑞彬 张晓兵 谷雨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196-200,共5页
目前,实验室通用的评价溶垢剂溶垢效果的方法是失重法。采用失重法评价溶垢效果的实验过程繁琐、样品烘干时间较长、实验误差大。采用一种新的滴定方法评价溶垢剂的溶垢效果,该方法是根据溶垢剂与钡离子、镁离子的反应关系,滴定并计算... 目前,实验室通用的评价溶垢剂溶垢效果的方法是失重法。采用失重法评价溶垢效果的实验过程繁琐、样品烘干时间较长、实验误差大。采用一种新的滴定方法评价溶垢剂的溶垢效果,该方法是根据溶垢剂与钡离子、镁离子的反应关系,滴定并计算出螯合型溶垢剂的溶垢率。实验数据准确度高,实验结果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快速。为评价新方法较传统的失重法测溶垢率的优越性,分别采用滴定法和失重法,对螯合型溶垢剂LQG-2的溶垢效果和溶垢剂浓度、温度、时间以及p H值等因素对该溶垢剂溶垢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滴定法所测实验数据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快速。当硫酸钡含量为0.5 g/100 m L,温度为75℃,溶垢剂浓度为8%,反应时间为24 h时,溶垢率高达79.32%。溶垢剂最佳反应浓度为8%,最佳反应温度为75℃,最佳反应时间24 h。另外,p H值对溶垢效果的影响较大,溶垢率随p H值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垢率 对比实验 滴定法 失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多层合采气水交互越流模拟实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奇 高树生 +3 位作者 刘华勋 叶礼友 安为国 刘广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致密砂岩气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天然气开发的核心对象,由于有效砂体规模小、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致密,长期以来被誉为“磨刀石上闹革命”。为了解决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直井多层合采时普遍产水的复杂渗流问题,基...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致密砂岩气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天然气开发的核心对象,由于有效砂体规模小、储层非均质性强、物性致密,长期以来被誉为“磨刀石上闹革命”。为了解决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直井多层合采时普遍产水的复杂渗流问题,基于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砂体纵向叠置类型分析,突破常规多层合采实验方法,设计了复杂气藏双层流动多点测压衰竭开发实验流程,建立不同开发方式下气、水层间可交互越流的双层开发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砂岩气水层交替叠置型气藏在多层合采过程中,普遍存在层间气水交互越流现象;②储集层纵向非均质性、含水饱和度以及开发方式是影响层间两相交互越流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影响气藏采收率;③多层合采的高含水层(60%<S_(w)<100%)与气层渗透率比值越大,生产中后期层间干扰对气藏生产的抑制作用越强,需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④低渗气层与致密水层(渗透率小于0.1mD)合采时,未见严重的水窜越流现象,对气藏整体采收率影响较小,易实现气藏高效开发。结论认为,模拟实验研究成果为苏里格致密气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对提高致密气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其他致密气田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 致密砂岩气藏 气、水层合采 渗流规律 层间越流 气水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S域Q值估计方法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郝亚炬 黄捍东 +3 位作者 文晓涛 朱宝衡 李惠杰 张丽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时—频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加窗傅里叶变换,即地震数据与窗函数相乘后再进行傅里叶变换。因此,在时—频谱上包含了窗函数的频率响应,对子波傅里叶谱造成了污染,使经典谱比法中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为此,推导了新的广义S域... 时—频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加窗傅里叶变换,即地震数据与窗函数相乘后再进行傅里叶变换。因此,在时—频谱上包含了窗函数的频率响应,对子波傅里叶谱造成了污染,使经典谱比法中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为此,推导了新的广义S域谱比法Q值估计公式,该公式中对数谱比与一个新定义的参数γ为线性关系,该参数中包含了控制窗口形态的参数λ和p,计算过程中利用对数谱比值与参数γ进行线性拟合,拟合直线斜率值的倒数即为Q值。合成数据试算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1)广义S域时—频瞬时振幅谱与传统傅里叶谱存在一定差异,由于高斯窗函数在高频端振幅强,造成瞬时振幅谱在高频端发生畸变;(2)利用广义S域时—频瞬时振幅谱计算的对数谱比与频率之间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与经典Futterman衰减机制不符,而对数谱比与定义的参数γ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3)利用本文方法对南海某盆地生物礁储层的含油气异常进行了检测,Q值低异常指示了含油储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值估计 谱比法 广义S变换 含油气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新城金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永明 赵海 +3 位作者 郭春影 王旭东 夏锐 田彦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63-71,共9页
通过对胶东新城金矿床金品位分形分布和多元素聚类分析,讨论多阶段成矿作用叠加信息。新城金矿Ⅰ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分段拟合特征,分维值分别为2.2948和0.5845,说明存在两个阶段的叠加成矿作用。Ⅴ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 通过对胶东新城金矿床金品位分形分布和多元素聚类分析,讨论多阶段成矿作用叠加信息。新城金矿Ⅰ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分段拟合特征,分维值分别为2.2948和0.5845,说明存在两个阶段的叠加成矿作用。Ⅴ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单一拟合特征,分维值为0.8831,说明不存在多阶段叠加成矿作用。多元素聚类分析显示,金元素与银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元素相关性较差,可能是独立的成矿作用,后期有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叠加。金品位分形特征和多元素聚类分析得到的认识与前人通过地质研究得到的认识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分布 聚类分析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油−常规油相关分布成因机理与分布模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鹏 刘加旭 +3 位作者 李应美 刘莉娜 杜亚曦 梁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34-3448,共15页
为探寻页岩油与常规油相关分布机理,明确两者相关分布规律,指导协同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为例,基于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以连接页岩油与常规油的输导体为切入点,探讨流体压力场对输导体... 为探寻页岩油与常规油相关分布机理,明确两者相关分布规律,指导协同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为例,基于钻井、测井、地震以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以连接页岩油与常规油的输导体为切入点,探讨流体压力场对输导体输导能力的影响,进而明确页岩油与常规油相关分布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同一单元内烃源岩生成的常规油与页岩油只在本单元内聚集的原则,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可划分为6个聚油单元,同一聚油单元中页岩油与常规油资源量呈此消彼长的差异相关性,不同聚油单元在资源量归一化基础上页岩油与常规油总量存在差异;依据流体包裹体测试、断裂活动性分析及高渗砂体的发育程度,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在关键成藏期存在开放、半封闭以及封闭3种古流体压力场;开放流体压力场内平流作用主导溶蚀产物长距离迁移,溶蚀增孔作用明显,输导体物性高,输导能力强;封闭流体压力场内扩散作用主导溶蚀产物短距离迁移,溶蚀产物近原地沉淀阻塞吼道,输导体物性低,输导能力弱;开放、封闭流体环境下输导体输导能力差异控制页岩油与常规油的差异分布,开放流体压力场内常规油相对富集,封闭流体压力场内页岩油相对富集,半封闭流体压力场内常规油与页岩油都较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常规油 相关分布机理 输导差异 输导能力 聚油单元 渤南洼陷 沙河街组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的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羽君 赵晓东 +5 位作者 周伯玉 李琪 刘兆龙 李亮 李小石 纪雪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4-830,共7页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分析化验、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相渗实验等资料,对高北斜坡中深层低渗砂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高北斜坡中深层储层岩石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发育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分析化验、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相渗实验等资料,对高北斜坡中深层低渗砂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高北斜坡中深层储层岩石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储层发育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溶孔和微裂隙等4种孔隙类型,为低孔特低渗、中孔低渗储层;考虑到恒速压汞实验在表征微小孔隙上的缺陷,提出了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实验联合评价微观孔喉结构的方法,全尺度表征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建立了高压压汞-恒速压汞联合评价孔喉半径频率分布叠合图,以0.12,50.00μm孔隙半径为界限,将全孔喉半径尺度划分为高压压汞、高压压汞-恒速压汞联合和恒速压汞等3个表征区;明确了低渗储层喉道的大小决定连通孔隙的多少,渗流能力主要受喉道控制,喉道越大,渗透能力越强,驱油效率越高。文中研究成果可为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评价及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压汞-恒速压汞 孔隙结构 低渗储层 高北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及主控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晓骁 岳湘安 +2 位作者 闫荣杰 郭亚兵 檀洪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100,共7页
针对稠油油藏储层特征与开发现状,基于静态泡沫性能与驱油性能评价,复配了3种具备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明确了表面活性剂的主控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1,S2和S3辅助CO_(2)驱油对渗... 针对稠油油藏储层特征与开发现状,基于静态泡沫性能与驱油性能评价,复配了3种具备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明确了表面活性剂的主控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1,S2和S3辅助CO_(2)驱油对渗透率级差为3.0的非均质岩心水驱后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9.7%,13.2%和15.2%,优于直接注入CO_(2)的驱油效果,说明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稠油油藏高含水阶段CO_(2)驱油效果。其增油机理主要为表面活性剂驱油贡献及其与后续CO_(2)产生的泡沫的驱油贡献。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越强,乳化现象越明显,驱油效率增幅越大;静态发泡能力越强,与CO_(2)在岩心中越容易产生泡沫;强发泡能力-弱稳定性表面活性剂与CO_(2)产生的泡沫更容易实现深部调驱。随着非均质岩心渗透率级差从3.0增至9.0,3种表面活性剂辅助CO_(2)驱油效果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S1辅助CO_(2)驱油的采收率增幅降至12.6%,相比于S2和S3,S1对岩心非均质性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对于目标油藏,具备强乳化、强发泡能力且兼顾弱泡沫稳定性的复配表面活性剂S1辅助CO_(2)驱油效果最佳,对非均质性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CO_(2)驱 表面活性剂 乳化能力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