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三 渤海湾盆地任丘古潜山大油田的发现与勘探 被引量:55
1
作者 费宝生 汪建红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3期43-50,共8页
任丘油田发现于1975年,是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潜山高产油田,1996年探明储量4×108t。油田为一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带,由蓟县系雾迷山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寒武系府君山组三个古潜山油藏以及古潜山上覆的下第三系沙河街... 任丘油田发现于1975年,是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潜山高产油田,1996年探明储量4×108t。油田为一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带,由蓟县系雾迷山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寒武系府君山组三个古潜山油藏以及古潜山上覆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油藏构成。古潜山油藏为缝洞孔十分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体,油源为上覆的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具独特的“新生古储”的油藏地质特征。论述了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历程、古潜山油藏的成藏特征,以及寻找古潜山油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任丘油田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古潜山油气藏 油气藏特征 油气勘探史 勘探启示 古潜山油藏 海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超前注水开发中的应用——以渭北油田渭北2井区长3油藏为例
2
作者 顾丽娜 尹超 +1 位作者 李熹微 邵隆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2期37-41,共5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并结合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特征和地震剖面资料,分析了渭北油田渭北2井区长3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将渭北油田长3油层划分为5个短期基准...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并结合陆相湖盆层序地层特征和地震剖面资料,分析了渭北油田渭北2井区长3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将渭北油田长3油层划分为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起该区长3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运用相控—准层序组小层等时对比新技术极大提高了超前注水实验区的单层砂体对应性,超前注水开发效果显著,为输导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地层格架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大模型的砂岩岩石结构智能评价方法
3
作者 任义丽 曾昌民 +10 位作者 李欣 刘茜 胡延旭 苏乾潇 王孝明 林志威 周屹霄 郑紫路 胡蕙滢 杨艳宁 惠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8,共11页
针对现有砂岩岩石结构评价方法依赖于肉眼观察、效率低,且磨圆度等仍处于半定量分析、粒度分析无法分类型统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大模型(SAM)的砂岩岩石结构智能评价方法。通过设计基于秩-分解矩阵适配器的SAM轻量化微调方法,构建... 针对现有砂岩岩石结构评价方法依赖于肉眼观察、效率低,且磨圆度等仍处于半定量分析、粒度分析无法分类型统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大模型(SAM)的砂岩岩石结构智能评价方法。通过设计基于秩-分解矩阵适配器的SAM轻量化微调方法,构建多光谱岩石颗粒分割模型(CoreSAM),实现岩石颗粒边缘提取与类型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岩石结构量化评价方法,评价粒度、分选性、磨圆度、颗粒接触关系及胶结类型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CoreSAM在岩石颗粒分割精度上优于现有方法,且在CT图像、岩心照片等不同类型图像上展现出良好的泛化性,能够实现全样本、分类型的粒度分析以及磨圆度等参数的量化表征,推动储层评价向精准、量化、直观、全面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岩石结构 智能评价 视觉大模型(SAM) 微调 颗粒边缘提取 类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段冷家溪群沉积地质特征及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恒 谢莹 +4 位作者 张传恒 李廷栋 耿树方 高林志 游国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9-281,共13页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或西南方向古老基底。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44%~87%,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5%~20%,岩屑含量占6%~42%,火山岩屑极少见,冷家溪群的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冷家溪群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冷家溪群的物源、骨架颗粒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冷家溪群的原型盆地为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家溪群 江南造山带 活动大陆边缘 周缘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