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闭取心井和模糊评判分析埕岛油田水淹状况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5-999,共5页
目的探究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油层的水淹状况。方法结合密闭取心井分析,遴选5个控制水淹层变化的参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埕岛油田的水淹状况。结果流线位置、每米采液量、物性、井距和储层非均质性这5个参数从储层与注采两个... 目的探究埕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油层的水淹状况。方法结合密闭取心井分析,遴选5个控制水淹层变化的参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埕岛油田的水淹状况。结果流线位置、每米采液量、物性、井距和储层非均质性这5个参数从储层与注采两个方面影响着储层的水淹变化;使用模糊评价方法统计了11口新井的水淹状况,符合率达到84.2%。结论埕岛油田的水淹状况以弱水淹—中水淹为主,剩余油富集;Ng 5砂组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水淹程度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取心 模糊综合评价 埕岛油田 水淹状况 储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伟 王瑶 +5 位作者 张枝焕 梅玲 孟闲龙 杨永才 邵明华 韩立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3-675,共13页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结合生排烃史与构造配置关系研究,认为征1井三工河组油藏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油气来自于昌吉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烃源岩;而庄1井和沙1井三工河组油藏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早白垩世末至古近纪,油气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古近纪构造调整以来,混入了来源于昌吉凹陷的油气。各口井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证实了研究区侏罗系原油近期是从征1井向北运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生物标志物 成藏史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俊青 纪友亮 +2 位作者 夏斌 任拥军 张善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0-497,共8页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85块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体为例,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近岸水下扇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Fineup)、Cu(Coareseup)和Hu(Homogenicup)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Cu—Fu、Cu—Cu、Cu—H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对比模式和侵蚀叠置、相变对比、薄砂层对比、相似渐变等4种层组对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准层序 层组 沙三中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两性共聚物的表征及其溶液性质 被引量:9
4
作者 韩玉贵 王秋霞 +2 位作者 宋新旺 祝仰文 刘坤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PS)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 PS)。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对该两性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和组成表征...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PS)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 PS)。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对该两性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和组成表征,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乌氏黏度计对其溶解性及溶液的黏度进行了测定。表征结果显示,对于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FTIR谱图中1187cm-1处出现明显的SO3-的特征吸收峰,AM与DMPS的质量比与原料配比基本吻合,在低于300℃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中DMPS含量越高,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差;随外加盐浓度的增大,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的溶解性变好、特性黏数和比浓黏度增大,具有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聚合 两性聚合物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 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 反聚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度域弹性波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5
作者 杜启振 李芳 +2 位作者 侯波 秦童 毕丽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7-1339,共13页
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应该充分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特征进行弹性波成像,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纵横波偏移速度场的确定,为此,本文提出了直接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弹性波角度域... 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应该充分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特征进行弹性波成像,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纵横波偏移速度场的确定,为此,本文提出了直接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弹性波角度域偏移速度分析的方法.基于空移成像条件的弹性波Kirchhoff偏移方程提取了弹性波局部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通过Fourier域角度分解求得以纵波入射角为参数的弹性波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提出的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成像深度一致性准则,依据导出的弹性波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剩余时差方程分别对纵波、横波偏移速度进行了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弹性波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弹性波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 成像深度一致性原则 弹性波偏移速度分析 弹性Kirchhoff偏移 多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特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军章 冯云 +3 位作者 谭晓明 刘来燕 承磊 汪卫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每克原油能够产3.0 mmol CH_4,补充矿物质营养后每克原油(滨76)产CH_4达到6.4 mmol。不同原油降解产生的气体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义141原油所产气体CH_4中13C同位素比值偏差(δ(13C))分布为-4.636%^-4.527%,CO_2的δ(13C)分布为0.424%~0.850%;而滨76原油降解所产气体CH_4的δ(13C)分布为-4.983%^-4.853%,CO_2的δ(13C)分布为0.254%~0.465%,碳同位素相对值差异性是由原油自身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性所导致。两种原油的饱和烃组分均被显著降解,最高由初始的72.77%下降到44.0%,但两种原油的胆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在降解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原油仍处于轻度生物降解阶段。室内模拟研究揭示的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油气特征可为生物成因的稠油及伴生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生物降解 厌氧降解 稠油形成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黄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尚婷 陈刚 +4 位作者 李文厚 袁珍 李克永 张创 王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共8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表明,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为低孔低渗储集岩,其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磨圆以次棱—次圆为主,颗粒间以线性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孔隙式和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砂岩具...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表明,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为低孔低渗储集岩,其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磨圆以次棱—次圆为主,颗粒间以线性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孔隙式和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储集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30.89%,胶结作用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6.98%,碳酸盐胶结物和次生加大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而溶解作用对砂岩平均孔隙度的增加为1.22%,是改善砂岩物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延长组 富黄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阳 王建伟 +1 位作者 赵密福 高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2-726,共15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发育有超压系统,这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超压系统现今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约束下数值模拟方法对牛庄洼陷超压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超压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牛庄洼...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发育有超压系统,这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超压系统现今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约束下数值模拟方法对牛庄洼陷超压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超压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牛庄洼陷在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的下亚段和中亚段存在着超压系统,最大压力系数可以达到1.8,最大剩余压力超过了20MPa。自沙三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超压系统开始发育。到东营组沉积期末,超压系统经历了大约10Ma的泄压过程。自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压,逐渐接近现今发育状况。上覆地层沙三段上亚段高沉积速率导致了超压系统的形成和早期剩余压力的增加,而水热增压和烃类物质大量生成联合造成超压系统晚期迅速增压。超压系统演化规律揭示出在油气主要运移期研究区古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状况,这为进一步开展牛庄洼陷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系统 两段式发育 超压成因 沙河街组 牛庄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靖边气田陕200井区马五4^1储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时建超 孙卫 +4 位作者 张创 李浩 黄薇 韩宗元 张宗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5-460,共6页
在系统分析、总结前人对靖边气田陕200井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常规物性测试和高压压汞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陕200井区奥陶系马五14储层特征及其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马五14储层为低... 在系统分析、总结前人对靖边气田陕200井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常规物性测试和高压压汞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陕200井区奥陶系马五14储层特征及其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因素。马五14储层为低孔、低渗、低丰度的薄气层,以云坪和膏云坪沉积微相为主,储集空间以各类溶孔和膏模孔等次生孔隙为主,且储层裂缝发育,缝-洞-孔为最有利的孔隙组合。储层在构造运动和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下,天然气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西南部为天然气富集区,中东部次之,西北部和东南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气田 马五14储层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沉积-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套损检测探头偏心校正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红兰 安百新 +1 位作者 杨玲 党博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8年第2期47-49,52,共4页
随着斜井、水平井的大规模增加,扶正器的安装偏差、重力等因素引起的仪器偏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小仪器探头偏心对测井响应信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瞬变电磁(TEM)法的仪器探头居中模型,结合测井仪器偏离井眼轴线的角度和距离,提出了... 随着斜井、水平井的大规模增加,扶正器的安装偏差、重力等因素引起的仪器偏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小仪器探头偏心对测井响应信号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瞬变电磁(TEM)法的仪器探头居中模型,结合测井仪器偏离井眼轴线的角度和距离,提出了偏心校正方法,分析了仪器居中和偏心2种情况下的接收响应信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述探头偏心情况下的接收信号模型,可有效减小仪器偏心效应对套管损伤检测的影响,提高了测井数据的解释精度,更准确地反映出井下介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 套损检测 探头偏心 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速度对束缚型和油膜型剩余油动用的影响理论及实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迎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61,共6页
为进一步探讨注水速度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增大注水速度对剩余油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孔隙中水驱油的力学原理,分析了注水速度对束缚在孔隙中的剩余油和油膜型剩余油运动的影响,建立了定量测定剩余油的新方法。研究表明... 为进一步探讨注水速度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增大注水速度对剩余油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孔隙中水驱油的力学原理,分析了注水速度对束缚在孔隙中的剩余油和油膜型剩余油运动的影响,建立了定量测定剩余油的新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增大注水速度克服束缚型剩余油的贾敏效应,增加注水速度、增大水流和油膜间的剪切应力,是提高束缚型和油膜型剩余油动用程度的有效途径。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水速度从0.05 m L/min增大到0.5 m L/min时,剩余油饱和度从38.2%降至18.8%,采出程度增加了19.4%。实验测定结果证明,增大注水速度提高剩余油采收率,是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注水速度 束缚型 油膜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混杂杆体的锚固性能研究
12
作者 沈海娟 李承高 +4 位作者 郭瑞 辛美音 黄翔宇 张中慧 咸贵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3,共9页
针对碳/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锚固失效问题,研究了3种典型锚固系统的应力分布及锚固机理。研究发现,碳纤维层锚固系统由于界面脱黏及截面削弱导致锚固承载力较低;力学锚固系统易对杆体产生初始挤压损伤并形成应力集中;黏结型锚固系统由... 针对碳/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锚固失效问题,研究了3种典型锚固系统的应力分布及锚固机理。研究发现,碳纤维层锚固系统由于界面脱黏及截面削弱导致锚固承载力较低;力学锚固系统易对杆体产生初始挤压损伤并形成应力集中;黏结型锚固系统由于杆体/黏结剂界面黏结强度较低而产生脱黏失效。针对上述3种锚固系统存在的截面削弱、应力集中及界面脱黏等问题,提出了考虑楔块挤压与树脂黏结的楔块⁃黏结复合型锚固系统,有限元模拟与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楔块⁃黏结复合型锚固系统锚具内应力分布均匀,杆体发生爆裂破坏,锚具内未出现杆体滑移,锚固系统极限锚固承载力为360.1 kN,有效地解决了复合材料混杂杆体的锚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玻璃纤维混杂 复合材料杆体 锚固性能 有限元模拟 拉伸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环境对鹤岗煤田煤岩储集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苗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0-166,177,共8页
为探明沉积环境对煤岩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应用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鹤岗煤田城子河组煤岩孔隙、裂隙和成煤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鹤岗煤田孔隙结构存在4种孔隙模型,从模型I到模型IV,孔隙形态和... 为探明沉积环境对煤岩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应用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鹤岗煤田城子河组煤岩孔隙、裂隙和成煤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鹤岗煤田孔隙结构存在4种孔隙模型,从模型I到模型IV,孔隙形态和裂隙类型逐渐多样化。孔隙的吸附能力增强,但解吸难度加大;煤相分析显示鹤岗煤田主要聚煤期由南向北富水程度加深,埋藏速度增大。扇三角洲为主要聚煤环境,北部煤层厚度和稳定性优于南部;沉积环境对煤层孔隙结构和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由北向南,灰分含量增加,孔隙系统逐渐复杂,裂隙数量和类型逐渐多元化。研究认为鹤岗煤田储集空间具有南繁北简的特征,渗流能力存在南强北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岗煤田 孔隙模型 储集空间 煤相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