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明海会 金振奎 +2 位作者 金之钧 杨明慧 陈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9-336,共8页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Ⅴ~Ⅷ砂组)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的重点勘探层位。在安棚油田深层系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剖析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并研究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安棚深层系油气藏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油气分布极不均匀,纵向上,核三Ⅴ砂组油气最为富集,Ⅵ砂组次之,Ⅶ、Ⅷ砂组最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鼻状构造轴部的泌185—泌252井一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控制。平面上处于鼻状构造高部位,又处于晚成岩B期的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部位;纵向上,晚成岩B期的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而晚成岩A3亚期的砂体不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棚油田 砂岩上倾尖火油气藏 油气成藏过程 油气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以双河油田Ⅶ下层系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姚江 李岩 +2 位作者 孙宜丽 张玄奇 罗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68-173,共6页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储层采出程度较高,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Ⅶ下层系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长期注水开发,优势通道已发生变化。对Ⅶ下层系注水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储层的沉积特点,在注...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中高渗储层采出程度较高,稳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Ⅶ下层系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长期注水开发,优势通道已发生变化。对Ⅶ下层系注水前后储层优势通道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储层的沉积特点,在注水开发注入体积倍数增大,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影响优势通道范围增加。认清优势通道的变化特征对后期开发动态调整,优化注采结构,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注入体积倍数 储层特征 优势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5
3
作者 汤达祯 邢卫新 +4 位作者 孔凡军 李丹梅 许浩 陶树 高冠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统O1(!)—石炭系C(*)—三叠系T(*)—侏罗系J(*)+寒武系—C(!)—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侏罗系J(*)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复合经历3个关键时刻:泥盆纪末是构造格局与古油藏形成期,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是油气转化、重新分配与油藏调整期。研究区可分为破坏散失区、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其中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处在改造调整区的龙口背斜和维马克—开屏背斜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断背斜圈闭以及下古生界残留古断背斜圈闭是最佳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含油气系统 成藏模式 有利勘探方向 孔雀河斜坡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其锋 周立发 +4 位作者 何明喜 邓昆 杜建波 刘哲 杨文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 目的分析周口—太康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与聚煤环境。方法依据地表露头和22口探井的岩心、测井资料进行地层特征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山西期主要发育堡岛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太康和淮阳为本区两个聚煤中心。结论山西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聚煤环境,二1煤是在潮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泥炭坪所形成,二2煤及其以上诸煤层则是在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发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山西组 沉积特征 聚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