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邮凹陷吴堡断裂构造带对陈堡油田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陈莉琼 李浩 +1 位作者 刘启东 张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412,共9页
陈堡油田是高邮凹陷东南部吴堡断阶带上的断块油田,由陈2和陈3两个断块构成,其油气来源和运移路径一直存在多种推测。本文在分析吴堡断裂带断层形成特征,以及陈堡油田的原油组成和成熟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层构造对陈堡油田烃源岩的演化... 陈堡油田是高邮凹陷东南部吴堡断阶带上的断块油田,由陈2和陈3两个断块构成,其油气来源和运移路径一直存在多种推测。本文在分析吴堡断裂带断层形成特征,以及陈堡油田的原油组成和成熟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层构造对陈堡油田烃源岩的演化、油气运移路径和成藏时期的控制作用。陈堡油田两断块上下层段原油成熟度不同是由于油气充注时期不同以及油气运移路径不同所致。刘五舍次洼烃源岩不同时期形成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吴堡断裂系统的分布以及不同时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影响断层封闭性,导致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路径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油气从刘五舍生烃中心通过与吴①断层相交的羽状小断层先后向吴①断层做"切入式"运移汇流到吴①断层面,再通过不同路径运移到陈堡油田不同储层中形成油气藏。陈堡地区不同断块的油气经历了"同源不同期、同期不同路"的运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油气运移 运移路径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被引量:49
2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陈焕疆 徐克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西向的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右行走滑活动控制,苏皖地块及怀玉地块在石炭纪末-三叠纪时脱离华南构造域,成为古特提斯洋域中的中间地块。中国东部地区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受两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制约:一是苏鲁洋的消减及闭合后苏皖地块与胶辽克拉通的碰撞,二是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的先剪后压,苏皖地块与拼合了的扬子-华北克拉通间发生斜向会聚和剪切造山,怀玉地块仰冲超叠在苏皖地块上。分5个阶段(印支期消减,早-中侏罗世斜向会聚,晚侏罗-早白垩世消减,早白垩世碰撞和燕山造山带坍塌)叙述了中生代造山作用的表现和特点,探讨了与各阶段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类型和时空分布。因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而燕山运动构建的“盆”“山”关系解脱,中国东部第三纪的伸展盆地直接叠加在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裂谷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地块 苏鲁造山带 燕山运动 东亚燕山期山系 “盆”“山”耦合 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被引量:44
3
作者 吴根耀 陈焕疆 +1 位作者 马力 徐克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7-87,共11页
基于苏皖地区的基底性质、晚元古代—中生代特征的沉积—火成建造、区域成矿和构造专属性 ,结合古地磁资料 ,提出了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的观点。它以苏鲁洋与华北克拉通间隔。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建造及变形特征与扬... 基于苏皖地区的基底性质、晚元古代—中生代特征的沉积—火成建造、区域成矿和构造专属性 ,结合古地磁资料 ,提出了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的观点。它以苏鲁洋与华北克拉通间隔。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建造及变形特征与扬子克拉通有差异。石炭纪末和早二叠世的沉积和生物群表明它当时是古特提斯洋域里的一个中间地块 ,此时它已独立于扬子克拉通之外。三叠纪时苏鲁洋发生过大规模的消减但未闭合 ,因而苏皖地块的晚三叠世植物群与扬子克拉通有较明显区别。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 (指胶辽地块 )碰撞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 ,该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与之有关。之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地块 建造-变形特征 特提斯 苏鲁祥 古地磁资料 早二叠世 震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2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两侧 造山带 磨拉石盆地 火山岩盆地 陆表海沉积 构造边界 前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被引量:46
5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97,共17页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脱耦 产生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7,24,共11页
反转构造的反转点和“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是“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论中的关键问题。抓准抓好反转点,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特征所决定的“盆”“山”关系的复杂性,二是要全面了解区域内“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关... 反转构造的反转点和“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是“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论中的关键问题。抓准抓好反转点,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特征所决定的“盆”“山”关系的复杂性,二是要全面了解区域内“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关键问题。“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既应视具体的研究对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确定,也要强调首要的和必要的切入点是造山作用的类型。抓对反转点的必由途径是“盆”“山”研究中把“正序”与“反序”结合起来而以“反序”的研究为主,文章简要介绍了反序地编制“盆”“山”演化图的经验。反转点和切入点的确定体现在盆地研究中,是在给予时间约束和厘定盆地含义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盆地的世代更迭和各世代的构造格架及构造样式,特别是正确认识重大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地世代更迭。“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的突破,必将造成盆地研究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进而给残留海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点 切入点 反序研究 盆地世代更迭 “盆”“山”耦合和脱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注CO_2/N_2组合段塞改善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晓军 潘凌 +2 位作者 孙雷 张心文 巢忠堂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8,共6页
针对江苏高集低渗低饱和低能量油藏,开展了先注CO2前置段塞再后续N2段塞顶替的驱油机理研究。通过高集油藏地层原油加注CO2/N2气体互溶性膨胀相态机理、多次接触抽提-凝析过程相态机理以及交替注CO2/N2组合段塞细管驱替最小混相压力测... 针对江苏高集低渗低饱和低能量油藏,开展了先注CO2前置段塞再后续N2段塞顶替的驱油机理研究。通过高集油藏地层原油加注CO2/N2气体互溶性膨胀相态机理、多次接触抽提-凝析过程相态机理以及交替注CO2/N2组合段塞细管驱替最小混相压力测试、长岩芯驱替效率等实验和模拟研究,对CO2/N2组合段塞注气驱油机理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先注CO2前置段塞再后续注N2顶替的驱替方式能更有效地发挥CO2增溶膨胀、近混相和N2弹性膨胀驱油的优势,其驱油效率能达到甚至超过单纯注CO2的驱油效率。这种驱替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善注非烃气体的驱替效率,还可减轻令人担忧的采油井气窜后所带来的采油管柱和设备的腐蚀问题。此外将这一方式推广到注CO2前置段塞再后续注烟道气的驱替过程,还可在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同时实现工业温室气体地下环保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驱油机理 注气驱油效率 注气驱油方式 CO2/N2段塞驱 注气驱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