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2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 ,直到运移结束 ,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 ;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路径 二次运移 孔隙介质 润湿性 机理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洞缝型油气藏可检测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9
2
作者 姚姚 唐文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3-629,共7页
本文使用随机介质模型及非均质弹性波波动方程进行了系统的正演模拟和大量的理论分析。正演模拟的结果为溶洞可检测性的研究和充填流体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研究表明,用常规频带(主频为20~40Hz)地震数据可以探... 本文使用随机介质模型及非均质弹性波波动方程进行了系统的正演模拟和大量的理论分析。正演模拟的结果为溶洞可检测性的研究和充填流体溶洞的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研究表明,用常规频带(主频为20~40Hz)地震数据可以探测高度为2~15m的充填流体的溶洞,并描述溶洞空间分布,圈定其边界,估算其高度。在常规地震频带(20~40Hz)条件下,当溶洞高度在2~15m范围内变化时,其绕射波垂直分量的振幅受洞高变化的影响较小,而水平分量则几乎不受洞高变化的影响。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理论和非均质弹性波波动方程的正演模拟技术,本文实现了10°m级的超小型任意形状溶洞的正演模拟,为类似溶洞的不规则、非均匀、超小型地质体的正演模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洞缝型油气藏 随机介质模型 可检测性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箕状断陷湖盆缓坡带储集砂体特征、演化及控制因素——以胜利油区东营凹陷南缓坡带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田景春 陈学华 +6 位作者 侯明才 夏青松 张翔 郑和荣 肖焕钦 邱桂强 王居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1-336,共6页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 :由含砾砂岩 ,细粒不等粒 (类 )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 ,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 ,斜交前...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 :由含砾砂岩 ,细粒不等粒 (类 )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 ,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 ,斜交前积结构 ,扇端为低幅分散的齿形特征 ,为亚平行反射同相轴 ,地震相特征扇根内部反射是一杂乱 短波形 ;②河流相砂体 :由多种粒级的砂岩、砂质砾岩、粉砂岩和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等组成 ,测井曲线下部旋回表现为箱形 钟形特征 ,上部旋回为平行于泥岩基线夹指形曲线为特征 ,在地震反射上常表现为槽形充填特征 ,内部为短波状 -杂乱状反射或为中振中连亚平行反射 ;③三角洲砂体 :由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泥岩、碳质页岩组成 ,测井曲线上三角洲平原亚相表现为高幅钟形 (底部呈突变接触 ) ,三角洲前缘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漏斗型负异常 ,视电阻率曲线上为低幅锯齿状 ,前三角洲亚相为光滑的平直曲线夹小段的微齿状曲线 ;④滨浅湖砂坝砂体 :由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含砾砂岩组成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倒钟形和钟形的组合或指形或圆滑箱形、或锯齿状 ,在地震反射上就表现为亚平行、中振幅、中连续、中频、中丰度 ,平坦的或局部有波状起伏的席状反射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油气盆地 沉积学 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儒峰 金之钧 +1 位作者 马永生 范绍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4-480,共7页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 ,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 ,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 ,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 ,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 )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 ,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特征 波动周期 耦合模式 构造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地区海西早期岩溶斜坡上分水岭的组成及其缝洞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三 金强 +4 位作者 田雯 程付启 张旭栋 魏荷花 卜翠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22,共11页
将岩溶地质学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分水岭的组成和缝洞结构进行解剖。在岩溶水系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S48和S74分水岭的结构组成和缝洞发育特征,剖析出断块石林、断槽溶谷和断坡溶丘3个组成部分... 将岩溶地质学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对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斜坡分水岭的组成和缝洞结构进行解剖。在岩溶水系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S48和S74分水岭的结构组成和缝洞发育特征,剖析出断块石林、断槽溶谷和断坡溶丘3个组成部分。结果表明岩溶期走滑挤压背景下发育的正花状构造(地貌高带)起着分水岭作用,将塔北岩溶斜坡划分成多个岩溶流域;断块石林受断层推举处于分水岭高部位(奥陶系与巴楚组突变接触),其中裂缝和缝洞复合体发育,岩溶储层可达116 m;断槽溶谷为断层切割低部位,除裂缝/缝洞复合体发育外,奥陶系内发育4类驻水洞、槽谷内发育巨型角砾遮挡洞穴以及岩溶期堆积物,岩溶储层厚度可达136 m;断坡溶丘位于分水岭翼部,裂缝和缝洞复合体组成的岩溶储层厚度一般小于50 m。断块石林和断槽溶谷油气富集,62%的油井单井累积产油量超过20×10^(4) t,而断坡溶丘76%的油井单井累积产油量小于10×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斜坡 分水岭 断槽溶谷 断块石林 断坡溶丘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奥陶系岩溶地貌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三 金强 +4 位作者 赵深圳 孙建芳 李永强 张旭栋 程付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7-534,共8页
依据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构造形变的角度出发,采用井震结合、层面追踪及三维建模的方法,对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塔河油田古生界可分为2个形变构造层,一个是寒武系—奥陶系形变构造层,呈平... 依据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从构造形变的角度出发,采用井震结合、层面追踪及三维建模的方法,对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塔河油田古生界可分为2个形变构造层,一个是寒武系—奥陶系形变构造层,呈平缓背斜构造;另一个为石炭系—二叠系形变构造层,呈褶皱链式构造披覆于奥陶系之上。印模法不适用于塔河油田岩溶地貌的恢复,基于现今奥陶系顶面构造形态,建立构造等效圆弧曲线方程,依据不同构造阶段挤压形变压缩率,采用等弧长积分法,有效去除了岩溶期后的构造形变量,恢复了岩溶期地貌形态。海西运动早期,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貌北高南低,西倾东翘,其构造幅度为现今构造幅度的70%,具继承性演化特征,2个高耸带状峰丘高地与其间低缓箕状河丘谷地以及南部平坦开阔岩溶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岩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塔河油田 奥陶系 海西运动 岩溶地貌 印模法 等弧长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岩溶流域内地表河与地下河成因联系与储层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三 金强 +3 位作者 程付启 孙建芳 魏荷花 张旭栋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0-910,共11页
在岩溶缝洞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利用钻井校正地震的方法恢复岩溶末期的岩溶地貌,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区内东西两侧发育由走滑断裂形成的地貌高带(分水岭),其间为一向南开口的喇叭口状洼地,南接岩溶盆地;利用钻井、测井与地震综合解... 在岩溶缝洞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利用钻井校正地震的方法恢复岩溶末期的岩溶地貌,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区内东西两侧发育由走滑断裂形成的地貌高带(分水岭),其间为一向南开口的喇叭口状洼地,南接岩溶盆地;利用钻井、测井与地震综合解释方法,发现洼地北部较陡(坡度为2.9°左右)、南部较缓(坡度为1.5°),发育由众多支流汇聚的2条岩溶水系,西侧一条在北部以地表河为主,在南部转入地下河,东面一条地表河与地下河交替发育,由3段地表河和2段地下河组成。由于强烈的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及充填物的5种地表河,但多数地表河内没有发现河流砂岩充填,只有岩溶湖泥灰岩沉积;而地下河溶洞内充填了大量的砂岩和泥岩,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地表河原本是有砂泥沉积的,当下游发育地下河时,洪水把原有的砂泥岩冲入地下河,形成了溶洞砂泥岩沉积,除少数下游地表河残留砂泥岩外,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表河基本不存在砂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 地表河泥灰岩沉积 地下河砂泥岩沉积 成因联系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