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被引量:120
1
作者 韩革华 漆立新 +1 位作者 李宗杰 樊政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0-870,878,共12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发育带 地球物理识别模式 非均质性 储层预测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洪安 李曰俊 +7 位作者 吴根耀 苏文 钱一雄 孟庆龙 蔡习尧 韩利军 赵岩 刘亚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7-158,共22页
在分区概述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了2件玄武岩样品、2件辉长岩样品、1件辉绿岩样品、1件正长岩样品、1件英安斑岩样品和1件花岗闪长岩样品的锆石U-Pb法定年,表明强烈的火成活动发生在早二叠... 在分区概述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山—沉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了2件玄武岩样品、2件辉长岩样品、1件辉绿岩样品、1件正长岩样品、1件英安斑岩样品和1件花岗闪长岩样品的锆石U-Pb法定年,表明强烈的火成活动发生在早二叠世(玄武岩定年294Ma,287Ma),可延续到中二叠世(辉长岩定年265Ma)。空间上,火山活动的中心位于巴楚—柯坪地区。玄武岩喷发可分为2个旋回,分别称南闸组和阿恰群中(火山岩)段;前者伴有英安斑岩(285Ma)喷发和辉长岩(283.1Ma)、辉绿岩(283Ma)侵入,正长岩(281.7Ma)则代表了区域上岩浆分异的晚期阶段。巴楚及邻近地区辉绿岩规律的北西走向指示了区域拉张应力场方向为北东—南西向。Ar-Ar法测年未获得理想的坪年龄值,仍支持了二叠纪早期发生过热事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法定年 Ar-Ar法定年 二叠纪火成岩 火山—沉积地层 裂谷活动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分析及定量预测技术初探——以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2
3
作者 杨子川 李宗杰 窦慧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370-37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 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模型正演研究,结合储层实际地震反射特征,依据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规模、组合形式、距奥陶系风化面距离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总结出了不规则地震反射结构、串珠状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弱振幅低频地震反射结构三种储层地震识别模式,并对每种识别模式和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时频分析、反射强度、波形分析技术,依据对缝洞体空间分布研究及实钻的溶洞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以缝洞单元划分结果为约束条件,对三维缝洞储集体的有效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刻画,并求取视体积。初步探索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预测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波形分析技术 反射强度 地震反射结构 缝洞单元 识别模式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20
4
作者 饶丹 马绪杰 +1 位作者 贾存善 蒋小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9-592,共4页
通过宏观构造演化与微观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构造格架。古构造叠加的结果控制了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及溶蚀深度,它们是岩... 通过宏观构造演化与微观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分布受控于海西早、晚期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构造格架。古构造叠加的结果控制了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古地貌和裂缝发育强度控制了古水系的流动方向及溶蚀深度,它们是岩溶作用发育的主控因素。特别是海西晚期形成的古构造与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叠合部位,是岩溶、裂缝最发育的地区,普遍存在的高角度裂缝在三维空间上将各类岩溶孔洞连通为大规模储集体,从而造成主油区大型缝洞系统横向上的分区性。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主体区油藏流体非均质性及宏观构造演化的分析,划分出2个大型缝洞系统和1个中小型缝洞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性质 缝洞系统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赋存分布 被引量:7
5
作者 朱蓉 楼章华 +3 位作者 云露 李梅 金爱民 张慧婷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中区分出3种不同的类型: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和储层下部层间水,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的化学—动力学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 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在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层水中区分出3种不同的类型: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和储层下部层间水,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的化学—动力学特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背景储层缝洞发育程度不同,油气驱替程度不同,储集空间大小不同,其相应的油水分布规律、油藏开发动态及含水动态都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这些不同点并探讨了其油气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油气驱替 油水分布 奥陶系油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达景 吕海涛 +1 位作者 张涛 邬兴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岩溶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层,是海西早期与加里东期岩溶作用的结果.海西期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石炭系直接覆盖于中下奥陶统之上的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的岩溶储层主要是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地震剖面奥陶系反射波组底... 岩溶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主要储层,是海西早期与加里东期岩溶作用的结果.海西期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石炭系直接覆盖于中下奥陶统之上的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的岩溶储层主要是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地震剖面奥陶系反射波组底部上超、顶部削切特征,牙形剌化石带的缺失、志留系层序地层对比均证实奥陶系在加里东中期有过隆升剥蚀,说明塔河油田具备有加里东岩溶作用的地质条件,锶同位素特征证实了加里东期岩溶洞穴的存在.在上奥陶统覆盖区,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不整合面(T^4 7和T^2 7)下300 m之内,岩溶储层中,岩溶洞穴高度主要为0~30 m之间,最大可达75 m,显然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产物.加里东期断裂控制了加里东岩溶储层的发育,由此预测了加里东期岩溶储层的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岩溶储层 不整合面 加里东期岩溶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古岩溶表生作用期次划分 被引量:25
7
作者 吕海涛 张达景 杨迎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5,83,共6页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古岩溶类型、发育期次和发育模式对认识储层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溶水的特点,可分为大气水和非大气水岩溶两类,大气水岩溶主要发育在表生条件下。结合塔河...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最重要的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古岩溶类型、发育期次和发育模式对认识储层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岩溶水的特点,可分为大气水和非大气水岩溶两类,大气水岩溶主要发育在表生条件下。结合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地质特点,可以将其表生作用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Ⅲ幕,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针对各个阶段的岩溶发育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岩溶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分布 古岩溶类型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12区海西早期岩溶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杨雪飞 王兴志 +3 位作者 唐浩 丁勇 吕海涛 刘存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3,共7页
通过沉积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12区发育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表现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与下石炭统巴楚组不整合接触、溶塌角砾岩与暗河沉积的存在以及溶洞充填物Sr/Ba值存在的差异特征等识别标志,该期岩溶地貌可划分... 通过沉积学、地震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塔河油田12区发育了海西早期岩溶作用,表现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与下石炭统巴楚组不整合接触、溶塌角砾岩与暗河沉积的存在以及溶洞充填物Sr/Ba值存在的差异特征等识别标志,该期岩溶地貌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Ⅰ及Ⅱ级斜坡和岩溶盆地4类地貌单元,研究区主要处于岩溶Ⅱ级斜坡区。由于海西早期运动具有脉动式抬升的特点,因而发育了3套岩溶旋回,研究区主要发育第Ⅱ和第Ⅲ套洞穴层;该期岩溶平面上发育在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尖灭线以北的地区,纵向上发育在中下奥陶统质地较纯的碳酸盐岩中,古地貌和断裂对该期岩溶具有根本的控制作用,同时岩溶作用所形成的裂缝和溶蚀孔洞是影响储层储渗性能的关键;最后综合上述成果建立了海西早期岩溶发育模式,并将其发展进程划分为快速抬升剥蚀阶段、三幕抬升岩溶发育阶段及下降改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模式 储层 海西早期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三种不同地震成像效果对比 被引量:8
9
作者 薛明喜 陈开远 +1 位作者 李海英 于光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7-15,共9页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尺度变化大等特点,溶蚀洞体的地震识别特征——串珠状反射的成像精度是制约这类储层成功勘探和开发的控制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小规模溶蚀洞体,如何选取更好的地震成像方法是目前缝洞单元预测...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具有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尺度变化大等特点,溶蚀洞体的地震识别特征——串珠状反射的成像精度是制约这类储层成功勘探和开发的控制因素之一。尤其对于小规模溶蚀洞体,如何选取更好的地震成像方法是目前缝洞单元预测的关键。以在塔河某油田采集的全方位三维地震为例,在地震偏移成像前的预处理流程相同的基础上,分别利用PSTM(pre-stack time migration)、RTM(reverse time migration)及OVT(offset vector tile)三种不同的成像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处理。处理效果对比和叠后属性分析表明:OVT处理获得的三维地震数据对溶洞成像聚焦性较好,边界清晰,RTM对中小尺度的洞体成像能力更强,归位精度最高;而从保幅性和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角度,OVT成像效果则更有利于方位信息的使用。因此,针对不同尺度的溶蚀洞体成像要求出发,RTM与OVT表现了明显好于PSTM的优点,针对不同的地质任务应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PSTM RTM OVT 成像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剥蚀厚度恢复的构造沉积综合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贾霍甫 梅廉夫 +3 位作者 施和生 于水明 田鹏 吴敏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为断陷盆地,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使古近系的文昌组和恩平组遭受区域性剥蚀,之后进入持续海相沉积阶段,剥蚀前的地层古地温场、声波时差等特征被再次沉积改变,利用常规剥蚀恢复方法无法准确恢复文昌组和恩平组的...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为断陷盆地,珠琼二幕和南海运动使古近系的文昌组和恩平组遭受区域性剥蚀,之后进入持续海相沉积阶段,剥蚀前的地层古地温场、声波时差等特征被再次沉积改变,利用常规剥蚀恢复方法无法准确恢复文昌组和恩平组的剥蚀厚度。针对此,提出了构造沉积综合法。在分析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从剥蚀动力学角度出发,采用地震最小剥蚀厚度、构造沉积综合法剥蚀厚度、单井剥蚀厚度和井震关系的研究思路,进行剥蚀厚度恢复。对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剥蚀厚度恢复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文昌组受剥蚀作用较强,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剥蚀厚度较大;恩平组受剥蚀作用较弱,剥蚀厚度较薄。该方法对恢复断陷盆地剥蚀厚度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剥蚀恢复 惠州凹陷 构造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地震检测的累计能量差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建军 李琼 +1 位作者 李宗杰 鲁新便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1,15,共5页
在新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中,溶洞型储集体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溶洞型储集体在纵、横向上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若能通过地震资料对溶洞进行有效检测,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降低勘... 在新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中,溶洞型储集体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溶洞型储集体在纵、横向上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若能通过地震资料对溶洞进行有效检测,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降低勘探风险具有实际意义。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溶洞检测方法——累计能量差法,即利用道内或道间地震反射能量上的差异进行溶洞检测。首先讨论了地震波场累计能量差的计算原理;然后通过建立溶洞系统的理论模型,利用地震正演对方法的应用基础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无噪和含噪的正演记录对检测参数进行确定。新疆塔河托普台油田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累计能量差法能很好地识别和检测出碳酸盐岩储层中溶洞的发育位置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非均质性 模型正演 累计能量差 溶洞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地区构造样式和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慧玲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3期277-284,共8页
通过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认为天山南地区发育有压缩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和复合构造样式等多种构造样式的构造。压缩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背冲式和冲断式基底卷入型构造、叠瓦状双重构造和冲隆式盖层滑脱构造... 通过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认为天山南地区发育有压缩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和复合构造样式等多种构造样式的构造。压缩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背冲式和冲断式基底卷入型构造、叠瓦状双重构造和冲隆式盖层滑脱构造;扭动构造样式包括正花状、负花状和半花状构造;复合构造样式包括继承性挤压复合构造、挤压一扭张性复合构造和挤压一走滑复合构造。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塔里木克拉通形成、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形成和发展、前陆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等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地区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构造组合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