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中COD的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涛 包木太 +2 位作者 李希明 郭省学 汪卫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5-2039,2057,共6页
概述了油田污水的组成特点,并从近年来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产生污水带来的新问题出发,阐述了油田污水处理的难点所在。同时对当前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特点、实际工艺中存在的不足等作了比较,得出当前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工艺流程... 概述了油田污水的组成特点,并从近年来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产生污水带来的新问题出发,阐述了油田污水处理的难点所在。同时对当前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特点、实际工艺中存在的不足等作了比较,得出当前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工艺流程的选择标准和目标。重点对工艺处理中的絮凝沉降、生化处理以及膜法处理等不同的工艺流程中COD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得出在油田污水处理中利用生化法和膜处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是油田污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对当前油田污水处理中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工艺流程 生化法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罗家地区页岩储层可压性实验评价 被引量:26
2
作者 郭海萱 郭天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46,共8页
页岩储层的"可压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和物性参数测试结果以及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尝试对目标储层进行可压性评价,探索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结果显示,页岩抗张强度、单轴抗压... 页岩储层的"可压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和物性参数测试结果以及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尝试对目标储层进行可压性评价,探索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室内实验评价方法。结果显示,页岩抗张强度、单轴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断裂韧性较砂岩和碳酸盐岩低;垂直层理方向粘聚力大于平行层理方向,沉积层理面胶结脆弱;受诱导应力的作用,平行的沉积层理(天然裂缝系)与主裂缝夹角越大,越容易起裂。断裂韧性实验中,当人字形切槽与沉积层理面的夹角在45°以内时,裂缝容易沿层理面扩展;大于45°时,裂缝将穿过层理面扩展。综合分析表明,该页岩储层可压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可压性 体积压裂 岩石力学实验 脆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深部调剖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军 田玉芹 +4 位作者 薄纯辉 吕西辉 张小卫 刘福娥 徐山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7-519,共3页
海上油田采用深部调剖技术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速溶聚合物在简单设备条件下能够快速溶解于海水中,释放粘度。对该速溶聚合物速溶性及速溶后的海水基溶液与交联剂形成的深部调剖体系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 海上油田采用深部调剖技术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速溶聚合物在简单设备条件下能够快速溶解于海水中,释放粘度。对该速溶聚合物速溶性及速溶后的海水基溶液与交联剂形成的深部调剖体系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能满足海上油田深部调剖的要求。把该深部调剖体系应用到海上CB6C平台上进行现场先导性试验,实现了速溶聚合物的速溶、调剖体系的均匀混合、调剖体系的连续注入。施工不受海况影响,从而满足了海上油田深部调剖的需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聚合物 采收率 深部调剖体系 海上油田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外排处理技术室内模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海峰 包木太 +3 位作者 陈庆国 汪卫东 李阳 王江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75,共5页
聚合物驱油技术大面积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处理问题.含聚污水具有粘度大、含油多、乳化稳定的特点,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外排水水质的标准.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孤岛油田含聚污水进行处理... 聚合物驱油技术大面积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污水的处理问题.含聚污水具有粘度大、含油多、乳化稳定的特点,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外排水水质的标准.用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孤岛油田含聚污水进行处理,首先利用气浮去除悬浮油和大部分聚合物,然后利用生物接触氧化膜上的烃类降解菌和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组成的高效降解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去除乳化油和残余的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孤岛含聚污水经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后含油量由300 mg.L-1以上降至4 mg.L-1以下,CODCr由1 700 mg.L-1以上降至100 mg.L-1以下,聚丙烯酰胺的含量由40 mg.L-1以上降到1.5 mg.L-1以下.出水水质完全达到国标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含聚污水 气浮 生物接触氧化 聚丙烯酰胺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海峰 包木太 +2 位作者 耿雪丽 李阳 王江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对油田日益增多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从聚合物驱油的采油废水中分离到的一组混合菌株加入到生化池中,通过加入激活剂,活化加入的聚合物降解菌,并激活污水中原有菌群,将生化工... 对油田日益增多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从聚合物驱油的采油废水中分离到的一组混合菌株加入到生化池中,通过加入激活剂,活化加入的聚合物降解菌,并激活污水中原有菌群,将生化工艺用于含聚合物污水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经过菌群7d的处理,聚丙烯酰胺质量浓度从47.42mg/L降为5.78mg/L,含油量从13.5mg/L降为0mg/L,并有效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合物污水 聚丙烯酰胺 生化工艺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地应力及天然裂缝场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奉东 马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结合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裂缝油藏的开发实践,对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场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油层构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平面模型模拟构造应力场,并与实测地应力值相比较,从而得出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储层裂缝形成的古构造应力... 结合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裂缝油藏的开发实践,对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场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油层构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平面模型模拟构造应力场,并与实测地应力值相比较,从而得出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储层裂缝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出发,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应用岩石的破裂准则,确定并预测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方位和密度。通过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场的发育分布研究,确定现场试验井组,指导压裂改造和油田开发井网部署的设计优化和现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 天然裂缝场 腰英台油田 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油剂乳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包木太 管丽君 +2 位作者 马爱青 陈庆国 王丽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3-58,共6页
化学消油剂在溢油事故处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其使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原油、消油剂的不同配比(DOR)与环境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方面,对4种消油剂(A,B,C,D)的乳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类消油剂的乳化性能最好;... 化学消油剂在溢油事故处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其使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原油、消油剂的不同配比(DOR)与环境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方面,对4种消油剂(A,B,C,D)的乳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类消油剂的乳化性能最好;为达到30s乳化率>60%、10min乳化率>20%的消油剂乳化标准,B类消油剂25℃时最佳DOR范围在0.30~0.35之间,20℃时DOR为0.45,15℃时DOR为0.5以上。消油剂的乳化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受盐度影响较小。本文为消油剂在海洋溢油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 溢油 消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富集的石油烃降解菌群结构的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仕美 张翼霄 +3 位作者 高光军 郭利果 梁生康 苏荣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92,共6页
以原油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环境中富集和分离具有不同功能的石油烃降解菌,并利用平板法和PCR-DGGE法对不同碳源富集到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2216E平板从以原油和正十六烷为碳源的富集液中各得到两株菌... 以原油和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环境中富集和分离具有不同功能的石油烃降解菌,并利用平板法和PCR-DGGE法对不同碳源富集到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2216E平板从以原油和正十六烷为碳源的富集液中各得到两株菌,分别为TJ-1、TJ-2和TJL-1和TJL-2,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菌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Oceanobacillus picturae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以原油和正十六烷为碳源的富集液中优势菌分别有5种和2种,且2种富集液中的优势菌明显不同。对比PCR-DGGE和平板法分析结果,可以看出PCR-DGGE法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菌群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PCR—DGGE 平板法 菌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岩石水压致裂裂纹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收 陈佳亮 +3 位作者 杨勇 于永 鞠杨 杨永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4-97,共4页
水压致裂是煤层气开发以及低渗透油气藏开采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针对低渗透储层水压致裂效果和影响因素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文章利用CT技术和自编程序重构了砂岩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应力以及水力压力的条件下均质砂岩裂... 水压致裂是煤层气开发以及低渗透油气藏开采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针对低渗透储层水压致裂效果和影响因素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文章利用CT技术和自编程序重构了砂岩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地应力以及水力压力的条件下均质砂岩裂纹的扩展行为,探讨了地应力与水力压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为揭示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低渗透 数值模拟 裂纹扩展 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稠油特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海峰 包木太 +3 位作者 韩红 李希明 王江涛 李阳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稠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认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摇瓶实验中,该菌最佳降解温度为35~45℃,最佳pH值为7.5~8.5,最佳盐质量浓度为8~16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 以稠油为唯一碳源,从被稠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鉴定确认其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摇瓶实验中,该菌最佳降解温度为35~45℃,最佳pH值为7.5~8.5,最佳盐质量浓度为8~16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当油质量浓度为0.1g/L时,稠油降解率达34.3%.利用GC-FID分析知,该菌主要降解稠油中n-C9~n-C40的烷烃组分;利用GC-MS分析得知,该菌对萘及烷基化萘去除彻底,对二苯并噻吩、芴和稠二萘等部分芳烃类化合物有降解作用,在稠油降解过程中菲及菲的衍生物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降解 枯草芽孢杆菌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9
11
作者 包木太 崔东阳 +2 位作者 梁生康 曹秋芳 孙克己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38-140,共3页
对从胜利油田分离到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代谢的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包括CMC值、乳化活性、对温度、矿化度的稳定性、降低油水表面张力能力等以及其对原油的降黏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高温和高浓度... 对从胜利油田分离到的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代谢的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包括CMC值、乳化活性、对温度、矿化度的稳定性、降低油水表面张力能力等以及其对原油的降黏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耐高温和高浓度盐,pH应用范围广,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增溶、脱附和降黏作用,体积含量为40%的发酵液能与陈庄稠油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使原油黏度由2577 mPa.s降低到927 mPa.s,降黏率为6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降黏 表面张力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温低渗透油藏CO_2气驱封窜剂的制备与驱替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凡 罗跃 +2 位作者 丁康乐 刘承杰 刘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529,共5页
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高温低渗透油藏的CO_2气驱封窜剂,通过对封窜剂配方中缓聚剂ES、引发剂、改性剂加量的筛选,得到封窜剂的最佳配方如下:丙烯酰胺加量4.5%(质量分数,下同),乳化型引发剂INI-E(甲苯溶液)加量0.25%,改性剂(阳离子单体)加量0... 开发了一种适用于高温低渗透油藏的CO_2气驱封窜剂,通过对封窜剂配方中缓聚剂ES、引发剂、改性剂加量的筛选,得到封窜剂的最佳配方如下:丙烯酰胺加量4.5%(质量分数,下同),乳化型引发剂INI-E(甲苯溶液)加量0.25%,改性剂(阳离子单体)加量0.3%,缓聚剂ES加量0.5%。该封堵剂溶液在常温下的黏度为1.1 mPa·s,易泵送易注入。100℃下成胶时间可控,在2.5~12 h左右,成胶黏度达到120×10~4mPa·s以上。封窜剂体系在126℃、CO_2压力8.0 MPa、矿化度57728.92 mg/L条件下,成胶黏度达到170×10~4mPa·s以上。在直径2.5 cm、长120 cm、渗透率1.631μm^2的填砂管中,水驱注入压力为0.08 MPa,成胶后CO_2驱替的突破压力为2.2 MPa,实验表明该体系的注入性好且对CO_2有较强的封堵作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体系有很好的CO_2封窜性能,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低渗油藏 CO2驱油 封窜剂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压裂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磊 杨世刚 +4 位作者 刘宏 张德顺 郭炳平 杨英才 梁北援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3-619,537,共7页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步、与大地良好耦合的专用微震监测仪器;②在远离压裂车群1~3km的环形地域内定量优选安静处布设离散监测地震台网;③对向量扫描输出的破裂能量分布的解释,必须在分辨出压裂段近处的压裂裂缝、由于振动波型叠加特性引起的伪能量斑点以及远处不连通的诱发破裂的较高能量带的基础上,作出服从物理力学原理和可能的最逼近真实的裂缝时空分布特性解释。通过与井下邻近观测压裂监测解释结果的对比验证,说明了地表观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压裂监测 地表微地震观测 向量扫描 震源机制 破裂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A-SSS)/PVA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巧玲 杨燕 +2 位作者 赵剑锋 张艳霞 何磊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7,共5页
以丙烯酸(AA)、聚乙烯醇(PVA)、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P(AA-SSS)/PVA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n(AA)/n(PVA)、反应温度、AA中和度、SSS用量... 以丙烯酸(AA)、聚乙烯醇(PVA)、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P(AA-SSS)/PVA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n(AA)/n(PVA)、反应温度、AA中和度、SSS用量对P(AA-SSS)/PVA树脂吸水率的影响,以及树脂的吸水速率、保水能力、pH值敏感性、耐盐能力,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30%,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0%,n(AA)/n(PVA)为4.0,反应温度为70℃,AA中和度为55%,w(SSS)为4%时制得的吸水树脂性能最佳。吸水树脂的表面成较深沟壑并且平行分布,比表面积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丙烯酸 聚乙烯醇 对苯乙烯磺酸钠 溶液聚合 吸水率 性能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四钠对二元驱油体系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郭黎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针对适用于孤东六区稠油冷采条件的无碱超低界面张力两亲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油体系,通过电导率、界面张力及黏度等手段研究了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四钠(HEDP-Na4)对石油磺酸盐/两亲聚合物体系界面张力及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EDP-Na4一... 针对适用于孤东六区稠油冷采条件的无碱超低界面张力两亲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油体系,通过电导率、界面张力及黏度等手段研究了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四钠(HEDP-Na4)对石油磺酸盐/两亲聚合物体系界面张力及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EDP-Na4一方面能够通过盐效应调节石油磺酸盐的亲水亲油平衡,促进石油磺酸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另一方面能够鳌合溶液中的Ca2+和Mg2+,减小高价金属离子对石油磺酸盐和Ⅰ型两亲聚合物的影响,从而使得体系界面张力大幅降低和黏度小幅升高;并且HEDP-Na4对石油磺酸盐与Ⅰ型两亲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四钠 两亲聚合物 界面张力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