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砾岩储层超压成因及超压对储层的影响——以车镇凹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哲 王艳忠 +4 位作者 孟涛 操应长 王淑萍 周磊 弭连山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53,共17页
【目的】明确车镇凹陷沙三段砂砾岩储层成因,探究储层超压强度及发育时间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应用流体包裹体PVTx法恢复车镇凹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储层古地层压力的基础上,采用测井曲线组合法、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分... 【目的】明确车镇凹陷沙三段砂砾岩储层成因,探究储层超压强度及发育时间对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应用流体包裹体PVTx法恢复车镇凹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储层古地层压力的基础上,采用测井曲线组合法、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分析泥岩超压成因,结合储层超压发育时间、含油气性等特征,分析储层超压成因,对比经历不同压力演化史的储层储集空间及成岩作用差异。【结果】车镇凹陷陡坡带沙三段泥岩普遍发育中强超压,主要为生烃增压成因;砂砾岩储层超压为沙三段烃源岩超压的压力传递,经历两期增压旋回,第一期与黄色荧光油充注相匹配,第二期与蓝色荧光油充注相匹配,但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大王北洼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储层经历两期增压旋回,第一期介于28.3~27.8 Ma,古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34~1.35;第二期介于11.6~9.0 Ma,古地层压力系数为1.56;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为0.8~1.2。车西洼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储层经历一期增压旋回,时间为6 Ma~至今,古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2~1.4,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0~1.3。套尔河洼陷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储层经历两期增压旋回,第一期介于35.7~27.2 Ma,古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54~2.08;第二期为12.9 Ma~至今,古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57~2.1,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2~2.1。现今地层压力为常压—弱超压的大王北洼陷陡坡带砂砾岩储层比现今地层压力为常压—中超压的车西洼陷陡坡带砂砾岩储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更弱,原生孔隙更发育,物性更好,主要原因可能是大王北洼陷发育两期古超压且强度更大,车西洼陷仅发育晚期古超压且强度相对低。【结论】中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的发育不仅受控于现今地层超压强度,与古超压发育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超压发育越早、强度越大,对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抑制越明显,储层物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强度 超压发育时间 储层超压成因 优质储层 车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老化油破乳脱水工艺条件及油水界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
作者 薛云利 崔昌峰 +2 位作者 王建 石世珍 许建华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采用不同相对溶解常数的破乳剂对某油田老化油进行破乳脱水,考察了破乳剂种类和用量、助剂种类和用量、温度等因素对脱水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破乳剂对油水界面的作用机制。在单因素实验的... 采用不同相对溶解常数的破乳剂对某油田老化油进行破乳脱水,考察了破乳剂种类和用量、助剂种类和用量、温度等因素对脱水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破乳剂对油水界面的作用机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得到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破乳剂C用量130 mg/L、温度75℃、助剂NaOH用量0.3%(w),该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达86.57%。主要工艺参数对脱水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破乳剂用量、助剂用量。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相对溶解常数最大的破乳剂C与老化油体系的界面生成能最高,在油水界面上的扩散系数最大,对老化油的破乳脱水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破乳剂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3复杂断块油藏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流体预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夏吉庄 杨宏伟 +3 位作者 吕德灵 黄旭日 梅士盛 刘振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6-343,共8页
利用永3复杂断块纵波和横波测井资料以及渗透率、孔隙度、岩相等静态参数,结合开发动态参数,对Gassmann模型进行标定,建立不同流体状态下的地球物理响应量版;将叠前地震反演流体预测数据投影到设定的油藏数值模拟网格上,利用标定的岩石... 利用永3复杂断块纵波和横波测井资料以及渗透率、孔隙度、岩相等静态参数,结合开发动态参数,对Gassmann模型进行标定,建立不同流体状态下的地球物理响应量版;将叠前地震反演流体预测数据投影到设定的油藏数值模拟网格上,利用标定的岩石物理量版对每个网格上的叠前地震反演属性进行含水饱和度计算;以流体反演得到的含水饱和度来约束历史拟合,最终得到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描述结果。研究表明,利用永3断块油藏模型及其对应的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定量地预测空间含水饱和度分布;叠前地震属性中的泊松比约束反演得到的含水饱和度场能较准确地描述油藏模型的含水饱和度;用泊松比反演得到的含水饱和度来约束油藏模型的历史拟合可以在空间上提供更多的信息,得到的流体分布结果与实际油藏信息更逼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模型 量版 叠前地震反演 数值模拟 历史拟合 流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复合管线法兰连接设计及疲劳寿命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雨泽 龙连春 +2 位作者 吴奇 徐加军 王锦程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148,共9页
针对油田高压注水地面管线腐蚀严重问题,以干线大口径复合管线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法兰连接复合管线连接处的6种内衬结构。依据抗凹陷强度准则,确定了管线内衬厚度。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复合管线不同连接结构的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 针对油田高压注水地面管线腐蚀严重问题,以干线大口径复合管线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法兰连接复合管线连接处的6种内衬结构。依据抗凹陷强度准则,确定了管线内衬厚度。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复合管线不同连接结构的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研究了高压注水条件下复合管线的应力分布。利用中间计算点插值拟合的方法,结合脉动频率与假设函数形态,得到了停机水锤下内衬最大应力的变化规律,基于Walker疲劳寿命模型,对复合管线启停机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较高的抗内压强度和耐疲劳性,更适合作为高压注水管道内衬材料;168 mm复合管线内衬的优选厚度为5 mm,245 mm复合管线内衬的优选厚度为7 mm,且所得复合管线径厚比S计算式通用;内衬翻边处理、限位环定位锁紧是大口径复合管线的合理连接方式;设计了水锤频繁冲击下具有较长疲劳寿命的连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干线大口径高压复合管线的连接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水管线 内衬设计 法兰连接 流固耦合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物理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浩程 崔玉磊 +1 位作者 王宜迪 回军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期56-59,共4页
综述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发展及分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两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物理改性的研究进展,针对改性中存在降解机理不明确、忽略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 综述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发展及分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两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物理改性的研究进展,针对改性中存在降解机理不明确、忽略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 聚乳酸 聚羟基脂肪酸酯 物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潜油电泵扶正设计与冲蚀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袁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8,共8页
潜油电泵机组用于斜井采油时,横向力分量使电泵机组变形将改变其与套管的配合间隙甚至产生接触摩擦。鉴于此,建立了潜油电泵机组有限元模型,获得井斜度对电泵机组径向位移的影响规律。对扶正后电机外壳与套管间流场进行流体仿真分析,得... 潜油电泵机组用于斜井采油时,横向力分量使电泵机组变形将改变其与套管的配合间隙甚至产生接触摩擦。鉴于此,建立了潜油电泵机组有限元模型,获得井斜度对电泵机组径向位移的影响规律。对扶正后电机外壳与套管间流场进行流体仿真分析,得到电机外壳井液速度分布规律,计算了不同含砂体积分数井液对电机外壳的冲蚀率,并预测电机使用寿命。研究结果表明:无扶正状态下电泵外壳最大径向位移随倾斜角度增大呈线性增长;设置扶正器后,最大流速有所下降,但随电泵倾角的增加而增大;井液含砂体积分数对电机壳体表面冲蚀率和寿命的影响呈线性关系。所得结论可为斜井环境中不同井斜度、多种管径配套尺寸的扶正方案及冲蚀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油电泵 斜井 扶正器 冲蚀 寿命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井转阀式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优化
7
作者 崔玉海 张凯 +3 位作者 徐加军 王聪 郭慧 王鹏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04,共6页
智能分层注水井井下测试数据需要无线向上传输,根据注入水流动特性和发生脉冲的基本原理,设计发生脉冲信号的转阀基本结构和形状。利用优化设计软件对其阀口机械结构、性能参数进行优化,对不同工况下的旋转扭矩和脉冲振幅进行了模拟。... 智能分层注水井井下测试数据需要无线向上传输,根据注入水流动特性和发生脉冲的基本原理,设计发生脉冲信号的转阀基本结构和形状。利用优化设计软件对其阀口机械结构、性能参数进行优化,对不同工况下的旋转扭矩和脉冲振幅进行了模拟。优化后的转阀阀口型线为扇形、阀口数量为4个,产生的压力脉冲幅值达到了0.8 MPa以上,能够在注水量只有50 m^(3)/d的情况下实现井下测试数据的精确上传,为智能注水井实现无线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以上优化结果设计了一种能够把注入水作为动力传输介质的可以产生连续脉冲的注水井转阀式脉冲信号发生器,其传输方式为采用正脉冲向上传输。下一步将进行脉冲器的试制与室内试验,进一步优化其结构,达到现场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转阀式脉冲信号发生器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