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准噶尔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
6
1
作者
宋传春
彭勇民
+3 位作者
乔玉雷
石好果
王树华
庄文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3-459,共7页
准噶尔盆地面积大,而中石化探区工区小,且埋藏深、区块散,勘探难度较大。油气勘探表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探区目前发现的主要油层与中石油新疆局邻近油田的主要油层不好对比,发现的油层多不是当初设计的主要目的层,总体上所发现的主力油...
准噶尔盆地面积大,而中石化探区工区小,且埋藏深、区块散,勘探难度较大。油气勘探表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探区目前发现的主要油层与中石油新疆局邻近油田的主要油层不好对比,发现的油层多不是当初设计的主要目的层,总体上所发现的主力油层都偏上。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可能存在4横4竖8条油气富集带,不同富集带的特征不同,其分布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方向与圈闭位置有关;其富集程度与主要油源区的位置及烃源岩的层位有关,尤其是不整合面与油源断裂的联合输导与油气富集关系更为密切。根据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条件、主要油藏类型分析,中石化探区勘探重点近期应以西缘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次为准中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北缘及青格里底山区块的地层-构造油气藏是今后应长期关注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富集带
勘探思考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
54
2
作者
陆永潮
杜学斌
+2 位作者
陈平
向奎
李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桥梁。地质模型约束和正演模型指导下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和解释是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具体技术包括: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地层切片和属性分析技术、分频解释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准噶尔盆地研究中得到了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地震沉积学将成为21世纪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地震沉积学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学忠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3期104-106,共3页
为降低稠油热采成本,以燃烧原油生产蒸汽进行热力开采的开发方式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减少注入水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因此开展了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是利用干热岩抽取地下热能加热油层,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
为降低稠油热采成本,以燃烧原油生产蒸汽进行热力开采的开发方式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减少注入水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因此开展了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是利用干热岩抽取地下热能加热油层,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在技术配套方面,无论钻深井,还是稠油热采技术,都是成熟的。干热岩的热能源于核幔边界的地热,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研究表明,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针对性较强,是对现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热采技术的有效继承,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并有可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符合中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建议在有利区块率先开展先导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辅助采油
冷伤害
热采稠油
热水驱
水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
4
作者
向奎
时华星
杨品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作用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盆地分类
压扭性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
6
1
作者
宋传春
彭勇民
乔玉雷
石好果
王树华
庄文山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
分公司
物探研究院
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
中国
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3-459,共7页
文摘
准噶尔盆地面积大,而中石化探区工区小,且埋藏深、区块散,勘探难度较大。油气勘探表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探区目前发现的主要油层与中石油新疆局邻近油田的主要油层不好对比,发现的油层多不是当初设计的主要目的层,总体上所发现的主力油层都偏上。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可能存在4横4竖8条油气富集带,不同富集带的特征不同,其分布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方向与圈闭位置有关;其富集程度与主要油源区的位置及烃源岩的层位有关,尤其是不整合面与油源断裂的联合输导与油气富集关系更为密切。根据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条件、主要油藏类型分析,中石化探区勘探重点近期应以西缘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次为准中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北缘及青格里底山区块的地层-构造油气藏是今后应长期关注的勘探方向。
关键词
成藏特征
富集带
勘探思考
准噶尔盆地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lay
idea of exploration
Junggar Basin
分类号
TE13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
54
2
作者
陆永潮
杜学斌
陈平
向奎
李涛
机构
中国
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2014)
文摘
地震沉积学是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露头和钻井岩心资料建立的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是用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项新的方法体系。精细沉积建模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正演模型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桥梁。地质模型约束和正演模型指导下的地球物理技术对地下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和解释是地震沉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具体技术包括: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地层切片和属性分析技术、分频解释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准噶尔盆地研究中得到了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地震沉积学将成为21世纪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测井约束反演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地震沉积学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Keywords
logging constrained inversion
stratal slicing
frequency decomposing technology
seismic sedimentology
the Junggar Basin
the Bohai Bay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学忠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P07055)
文摘
为降低稠油热采成本,以燃烧原油生产蒸汽进行热力开采的开发方式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减少注入水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因此开展了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是利用干热岩抽取地下热能加热油层,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在技术配套方面,无论钻深井,还是稠油热采技术,都是成熟的。干热岩的热能源于核幔边界的地热,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研究表明,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针对性较强,是对现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热采技术的有效继承,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并有可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符合中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建议在有利区块率先开展先导试验。
关键词
干热岩辅助采油
冷伤害
热采稠油
热水驱
水热裂解
Keywords
hot fry rock assist oil recovery
damage by cold water
thermal heavy oil
hot water injection
aquathermolysis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
4
作者
向奎
时华星
杨品荣
机构
中国石油
大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五"科技攻关项目(P01009)
文摘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
关键词
压扭作用
成因机制
构造特征
盆地分类
压扭性盆地
Keywords
transpression
formation mechanism
structural feature
transpressional basin
basin classification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准噶尔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宋传春
彭勇民
乔玉雷
石好果
王树华
庄文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油气精细勘探的主要方法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
陆永潮
杜学斌
陈平
向奎
李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
王学忠
《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压扭性盆地的类型与成因机制
向奎
时华星
杨品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