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化企业柴油抗磨剂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丁秀瓶 顾培蕾 +1 位作者 李爱文 蔺建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70,共7页
对中国石化企业柴油抗磨剂标准的制定和历次修订过程进行了解读。修订后的标准按组成分为脂肪酸型和脂肪酸酯型两类,脂肪酸型抗磨剂中浊点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指标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控制浊点不大于-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超过2... 对中国石化企业柴油抗磨剂标准的制定和历次修订过程进行了解读。修订后的标准按组成分为脂肪酸型和脂肪酸酯型两类,脂肪酸型抗磨剂中浊点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指标是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控制浊点不大于-8℃、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超过2.5%;脂肪酸酯型抗磨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和金属含量是关键指标,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不超过2.5%、金属质量分数不大于50g/μg。指出了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对控制柴油抗磨剂产品质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润滑性 抗磨剂 标准 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永刚 马宗晋 +3 位作者 王国力 汤良杰 周雁 余一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6-243,共8页
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四个重要时期,即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油气聚集期,和两个主要的油气藏破坏期,即中燕山运动期和晚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提出... 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四个重要时期,即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油气聚集期,和两个主要的油气藏破坏期,即中燕山运动期和晚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提出了新的成藏模式划分方案,将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成藏模式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相沉积 油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支化聚酰胺6的制备及其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
作者 赵世坤 娄硕 +2 位作者 徐毅辉 康鹏 高达利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196,共10页
高流动聚酰胺在薄壁注塑和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中广受关注。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高分子量的支化聚酰胺是工业和学术界获得高流动聚合物的常见策略。利用己内酰胺与多官能度聚醚胺共聚,成功制备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酰胺6(BP... 高流动聚酰胺在薄壁注塑和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中广受关注。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高分子量的支化聚酰胺是工业和学术界获得高流动聚合物的常见策略。利用己内酰胺与多官能度聚醚胺共聚,成功制备了具有支链结构的聚酰胺6(BPA6),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以及凝胶渗透色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支链结构赋予了BPA6高的熔体流动速率(214 g/10 min)与良好的冲击韧性(6.84 kJ/m^(2)),同时保持良好的拉伸强度与热性能。进一步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BPA6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BPA6结晶过程包括初级结晶与二次结晶过程。初次结晶通过混合成核实现由二维片晶向三维晶体生长,其动力学受限于分子扩散和初步成核。二次结晶呈现出连续成核或三维生长效应,对应着BPA6的晶体完善、重排和局部再结晶,新的成核和高维生长效应共同作用,使得剩余无序区转化为更完善的晶体结构。随后,通过Kissinger法计算得到BPA6的结晶活化能为-140.9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 共聚 高流动 支化 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特征——以四川盆地东南部丁山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卢志远 何治亮 +4 位作者 余川 叶欣 李东晖 杜伟 聂海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7,共12页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四川盆地页岩气主要勘探开发区,尽管已有多口井获得高产页岩气试气产量,但由于递减速率快和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EUR)低,导致该区尚未获得商业开发。为了明确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富集特征,预测有利目标区,通过岩心观察...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四川盆地页岩气主要勘探开发区,尽管已有多口井获得高产页岩气试气产量,但由于递减速率快和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EUR)低,导致该区尚未获得商业开发。为了明确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富集特征,预测有利目标区,通过岩心观察、笔石带识别与对比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石类型、展布特征、储集类型和含气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硅质页岩、含灰-灰质页岩、粘土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4种,其中优质页岩为WF2—LM4笔石带的硅质页岩,厚度介于6~10 m。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有机质孔、矿物质孔和微裂缝,靠近盆地边缘无沥青充填的溶蚀孔相对发育,反映了较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与涪陵页岩气田的对比分析表明,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厚度较薄,在靠近盆缘断裂带的地区埋藏较浅,页岩气藏压力系数低,为浅层常压页岩气藏;向盆内方向压力系数增加,埋深较大,属于深层超压页岩气藏。建议在川东南地区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厚度大、埋藏适中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页岩气的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 构造抬升 储集空间 优质页岩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下古生界 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差异性和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军涛 金晓辉 +3 位作者 谷宁 卞昌蓉 杨佳奇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9-1168,1242,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发育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发育模式明显不同于经典的传统岩溶模式。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共识别出3类具有成因联系且受含膏地层影响的储层,并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含蒸发盐矿物层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发育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发育模式明显不同于经典的传统岩溶模式。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共识别出3类具有成因联系且受含膏地层影响的储层,并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含蒸发盐矿物层系的岩溶模式。结果显示,含膏白云岩-膏模孔型储层形成于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富含蒸发盐矿物,沉积环境为含膏云坪,储集空间为石膏溶解形成的膏溶铸模孔;白云岩-溶孔-晶间(溶)孔型储层形成于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流体来自于上覆的含膏层系,主要发育于浅滩相白云岩地层中,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灰岩-缝洞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含云)灰岩地层之中,原始沉积环境为灰坪,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洞溶孔-晶间(溶)孔型储层,最初始裂缝的形成与下伏含膏岩层的溶解和变形有关。在空间分布上,鄂北中东部3类储层均有发育,西部以溶孔-晶间(溶)孔白云岩储层为主,北部则主要发育灰岩裂缝型储层。在不同古地貌单元,储层岩石也表现出不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分为渗流区和汇聚区。在较高的部位多表现为大气降水渗流区的特征,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少,储层保存较好,充填有少量的白云石,杂质元素(Al,K,Sr等)含量较低;而较低的部位则表现出汇聚区的特征,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储层破坏严重,大量的方解石充填,杂质元素含量较高,δ^(18) O值偏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模式 蒸发盐矿物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马家沟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过程中改性Beta分子筛多产异丁烯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欧阳颖 陈蓓艳 +2 位作者 朱根权 罗一斌 朱玉霞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共6页
采用有机酸络合脱铝和磷改性的方法对Beta分子筛的孔结构、铝分布、酸性质进行了调变,对改性Beta分子筛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水热稳定性及催化裂化增产异丁烯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Beta分子筛中非骨架铝减少,孔道通畅,B酸中... 采用有机酸络合脱铝和磷改性的方法对Beta分子筛的孔结构、铝分布、酸性质进行了调变,对改性Beta分子筛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水热稳定性及催化裂化增产异丁烯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Beta分子筛中非骨架铝减少,孔道通畅,B酸中心数量与L酸中心数量之比提高;水热稳定性提高,经800℃、100%水蒸气老化17h后,其轻油微反活性接近USY分子筛;将以改性Beta分子筛为活性组元的助剂添加到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可显著提高重油催化裂化过程的异丁烯收率。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使用改性Beta分子筛助剂后,液化气收率增加2.68百分点,其中丙烯收率增加1.01百分点,异丁烯收率增加0.54百分点,同时产品分布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Y分子筛 催化裂化过程 磷改性 异丁烯 催化裂化催化剂 水热稳定性 多产 物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永刚 马宗晋 +5 位作者 杨克明 王国力 吴世祥 汤良杰 龙胜祥 张克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1-1047,共7页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段 海相层系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量调节法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会成 付伟 +3 位作者 郭亚平 凌凤香 高波 程仲芊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93,共4页
简述了风量调节法测定十六烷值的方法原理,利用FCD-Ⅱ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进行风量调节法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研究,研究了风量与十六烷值的关系,采用8个不同十六烷值的柴油样品对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与压缩比法测定结果进行对... 简述了风量调节法测定十六烷值的方法原理,利用FCD-Ⅱ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机进行风量调节法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研究,研究了风量与十六烷值的关系,采用8个不同十六烷值的柴油样品对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考察,并与压缩比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风量与十六烷值呈非线性关系,通过参比燃料、利用内插方法可以精确计算十六烷值;该方法在十六烷值为25~75范围内的测量重复性小于1.0个单位,与压缩比法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风量调节法具有油品适用范围广、十六烷值测定范围宽、稳定性好、节省标准燃料和试样、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以作为柴油十六烷值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值 风量调节 压缩比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7
9
作者 赵锦波 王玉庆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煤气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进展情况,论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及煤催化气化等煤气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比较了国内外主要的煤气化技术,对当前煤化工技术及产业发展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如能量高效转化与合理回收方...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煤气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进展情况,论述了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及煤催化气化等煤气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比较了国内外主要的煤气化技术,对当前煤化工技术及产业发展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如能量高效转化与合理回收方式、煤种适应性、大型化、装置可靠性、污水处理、技术集成以及产业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气流床 煤催化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化学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锦波 卞凤鸣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524-535,共12页
针对CO_(2)排放这一全球性问题,我国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发展高效CO_(2)化学转化技术是推进该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CO_(2)化学利用技术可将廉价无用的温室效应气体转化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重要化工产品,但... 针对CO_(2)排放这一全球性问题,我国明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发展高效CO_(2)化学转化技术是推进该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CO_(2)化学利用技术可将廉价无用的温室效应气体转化为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重要化工产品,但目前仅有少数技术可以实现工业化应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CO_(2)利用技术的转化方式出发,阐述了各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团队在CO_(2)化学利用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进展(包括CO_(2)加氢技术、CO_(2)甲烷重整、CO_(2)酯化反应、CO_(2)矿化利用),指出了目前CO_(2)化学利用技术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展望了各种CO_(2)化学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化学转化技术 加氢 甲烷重整 有机碳酸酯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器技术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锦波 袁世岭 蒋斌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7-50,52,共5页
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传统反应器技术如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传统反应器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从工业角度介绍了近几年新的反应器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结合我国顺酐生产现状,认为固定床反应器技术是我国顺酐行业现阶... 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传统反应器技术如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传统反应器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从工业角度介绍了近几年新的反应器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结合我国顺酐生产现状,认为固定床反应器技术是我国顺酐行业现阶段研究重点,并针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丁烷 顺酐 反应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脱氢技术发展现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欧阳素芳 方志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3-830,共8页
近年来国内丙烯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兴工艺产能增长迅猛,丙烷脱氢成为未来丙烯扩能的主要方向。丙烷脱氢工艺有着原料单一、流程短、丙烯收率高、投资成本低、经济性高等优势,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综述了国内外主要的丙烷脱氢工艺,并... 近年来国内丙烯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兴工艺产能增长迅猛,丙烷脱氢成为未来丙烯扩能的主要方向。丙烷脱氢工艺有着原料单一、流程短、丙烯收率高、投资成本低、经济性高等优势,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综述了国内外主要的丙烷脱氢工艺,并分析了各个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丙烷脱氢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十六烷值测定过程中的燃烧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会成 付伟 +3 位作者 郭亚平 凌凤香 高波 程仲芊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21,共5页
以计算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FCD-Ⅱ型柴油十六烷值机气缸内燃料雾化、传质数学模型,对气缸内燃烧过程中的温度流场、压力流场、速度流场分布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恒定风量条件下,随着气缸内... 以计算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FCD-Ⅱ型柴油十六烷值机气缸内燃料雾化、传质数学模型,对气缸内燃烧过程中的温度流场、压力流场、速度流场分布进行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恒定风量条件下,随着气缸内空气的压缩,缸内温度、压力升高,在上止点(360°转角)的压缩温度可满足燃料压燃条件;在风量表读数从200增加到800时,压缩终止温度从426℃上升到503℃,可满足燃料着火性质的要求;在燃烧阶段,温度流场、压力流场和速度流场的变化受气缸内局部区域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局部区域燃料的剧烈燃烧导致温度、压力和空气速度急剧增加并传递到其它区域,促进其它区域燃料的燃烧,使温度流场、压力流场和速度流场处于瞬时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量调节 十六烷值 柴油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过程中镁铝尖晶石捕钒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蓓艳 朱玉霞 +2 位作者 黄志青 沈宁元 杨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6,共7页
在固定流化床(FFB)评价装置上考察了催化裂化过程中含磷镁铝尖晶石捕钒性能。结果表明:含磷镁铝尖晶石与不同稀土含量的裂化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能够明显改善重金属污染催化剂的产品分布,当主催化剂中稀土质量分数高达4.5%时,总液... 在固定流化床(FFB)评价装置上考察了催化裂化过程中含磷镁铝尖晶石捕钒性能。结果表明:含磷镁铝尖晶石与不同稀土含量的裂化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能够明显改善重金属污染催化剂的产品分布,当主催化剂中稀土质量分数高达4.5%时,总液体收率可提高0.6百分点,焦炭选择性有所改善,干气选择性基本相当;与FCC催化剂相比,含磷镁铝尖晶石可以优先捕集卟啉钒并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进而在水蒸气老化过程中减弱钒对裂化催化剂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镁铝尖晶石 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过程高液体收率助剂SLE的工业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蓓艳 朱根权 +1 位作者 沈宁元 朱玉霞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36,共6页
介绍了FCC过程高液体收率助剂SLE在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1.2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首次工业应用情况。标定结果表明:SLE助剂占系统催化剂质量分数达到10.7%时,与空白标定相比,在掺渣率增加3.01百分点的情况下,油浆产率降低1.31百分点、... 介绍了FCC过程高液体收率助剂SLE在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1.2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首次工业应用情况。标定结果表明:SLE助剂占系统催化剂质量分数达到10.7%时,与空白标定相比,在掺渣率增加3.01百分点的情况下,油浆产率降低1.31百分点、焦炭产率降低0.79百分点、柴油产率降低4.60百分点,而汽油产率提高5.56百分点,总液体收率增加2.79百分点;汽油辛烷值略有降低、辛烷值桶增加,其它性质与空白标定时相当;柴油、油浆性质变差。使用SLE助剂实现了将重油高效转化成液体产品的目的,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催化裂化 总液体收率 汽油 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被引量:251
16
作者 张永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4期385-390,共6页
地球物理反演是利用观测数据恢复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方法。介绍了地震反演技术从直接反演到模型反演 ,从线性反演到非线性反演 ,以及从叠后反演到叠前反演的发展过程。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出现将成为反演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一 ,地震... 地球物理反演是利用观测数据恢复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方法。介绍了地震反演技术从直接反演到模型反演 ,从线性反演到非线性反演 ,以及从叠后反演到叠前反演的发展过程。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出现将成为反演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一 ,地震反演正走向声波波阻抗与弹性波阻抗相结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 现状 发展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声波波阻抗 弹性波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北1井基于垂直地震剖面的地震层位综合标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学军 张雪莹 +2 位作者 李海英 陈本池 牟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181-10190,共10页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资料层位标定是地震解释阶段的第一步和预测储层研究的前提,也是高精度勘探工作的基础工作。以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北1井为例,简要分析了常规合成记录标定和VSP标定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该区域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震资料层位标定是地震解释阶段的第一步和预测储层研究的前提,也是高精度勘探工作的基础工作。以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北1井为例,简要分析了常规合成记录标定和VSP标定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该区域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VSP)资料的处理流程,之后利用玛北1井校正的声波曲线合成记录和VSP走廊叠加剖面来进行综合层位标定,将深度域测井、地质层位资料与时间域地震资料紧密连接起来。最后通过层位标定结果、层速度的分层以及泊松比的特征,推测在深度4800~4925 m为有利储层段,并在钻井结果中得到了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标定 垂直地震剖面(VSP) 走廊叠加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气燃料中金属离子对热安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伟 韩青飞 陶志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4,共5页
以过渡金属环烷酸盐作为携带剂,配制不同含量的喷气燃料溶液,考察了铜、铁、锌3种金属离子对喷气燃料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铁、锌3种过渡金属离子的存在对动态热氧化安定性有明显的影响。3种过渡金属对动态热氧化安定性的影... 以过渡金属环烷酸盐作为携带剂,配制不同含量的喷气燃料溶液,考察了铜、铁、锌3种金属离子对喷气燃料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铁、锌3种过渡金属离子的存在对动态热氧化安定性有明显的影响。3种过渡金属对动态热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铜>铁>锌。这对防止喷气燃料生产运输过程中受到金属离子污染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金属离子 热氧化安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09
19
作者 张永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简要总结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对最近在该领域出现的一些方法和研究结果做了简要的阐述 ,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作为基础 ,结合射线方法辅助识别波场类型 ,... 简要总结了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的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特点 ,对最近在该领域出现的一些方法和研究结果做了简要的阐述 ,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作为基础 ,结合射线方法辅助识别波场类型 ,用于分析异常波的产生机理和出现特点的基本思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场 数值模拟 波动方程 射线方法 波场类型 异常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十区西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宏观油水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成 陈本池 +2 位作者 李宗杰 马学军 薛明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9,共9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状况复杂。弄清其在区域尺度上(10 km×10 km)的宏观油水分布规律,对于缝洞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控水稳油意义重大。本文以塔河油田十区西为研究区,在全方位高精度三维地...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状况复杂。弄清其在区域尺度上(10 km×10 km)的宏观油水分布规律,对于缝洞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控水稳油意义重大。本文以塔河油田十区西为研究区,在全方位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和反演的基础上,对岩溶古构造和开发过程中的油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研究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油水宏观平面分布格局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加里东中期第I幕岩溶发生期形成了相对均匀的古岩溶含水层,在海西早期油气充注进古岩溶含水介质以后,海西晚期发生的深部热液活动对缝洞体进行了封闭定容,造成缝洞分隔,并且奠定了目前油水在平面上的宏观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 古岩溶 缝洞型储层 油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